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5篇
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1
一、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在云南发现,距今约1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蓝田人:距今约80 万年,是在陕西出土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时间:70--20万年前
(3)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
a、头部:残留猿类特征
b 、双手和上肢:由于劳动,发展最快。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和生活:
a、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b、使用天然火
c、由于生产力低下(根本原因)和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生存(直接目标),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实质是早期人类社会)
d、使用简单语言
二、氏族公社时期
1、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开始:
(1)时间:18000前
(2)地点:龙骨山山顶洞穴
(3)模样:同现代人大体一样
(4)生产和生活:
a开始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
b制造骨针,缝制兽皮衣服
c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按亲属世系关系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1)半坡氏族:
b、地点:西安半坡村
c、时间:五六千年前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新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d、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栗的国家)、蔬菜和麻
饲养家畜和家禽
原始手工业:用麻线织布;制造陶器,代表作彩陶
定居生活:建造房屋,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墓地和窑场组成村落
原始文字:半坡陶钵口沿上有符号二三十种
2 地位:是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2)河姆渡氏族
a、地点:浙江佘姚河姆渡
b、时间:6000年
工具:使用骨器、木器、石器、陶器
c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饲养猪、狗、水牛
建木结构房屋过定居生活(前提:原始农业发展)
C、地位: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3)母系氏族公社结束:大汶口文化早期
(4)母系氏族公社共同特征:
① 妇女起主导作用(因为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
②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
③没有贵践、贫富、阶级
④生产和生活资料归氏族公社所有
⑤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向父系过渡实质是亲属关系的的变化,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
(2)晚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发生贫富分化(随葬品的多少是判断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和华夏族:约四千年前,黄河流域部落首领黄帝打败南方的部落和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

黄炎部落结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实质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4、尧舜禹的"禅让":
(1)称谓:三人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名的部落联盟首领
(2)"禅让":实质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传说尧年老后召开部落盟会议(当时的权力机关)并传位给有才德的舜,舜年老后也以同样办法传位给治水(黄河)有功的禹(成功关键:疏导法符合实情)
(2)尧舜禹时期特征:我国原始社会正向奴隶社会过渡(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2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3
高三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

《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

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

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
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

“五四”时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

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

“-”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

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

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

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

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

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

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

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
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

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

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

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

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反对掠夺战,谴责战争对生活和生产的破坏、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这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因此,墨子的思想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能求得发展,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过幸福富裕的生活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
求。

因此,发扬光大墨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

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攻打别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情(真的)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道后世。

材料二君之视臣(民)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三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错,制不共门。

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颖。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材料四《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分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颖。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二册)
请回答:
(1)按材料顺序分别指出各段材料所代表的学派及主要主张。

(2)指出材料中哪些学派的主张被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例题分析:第一问,考查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第一问中的第二层要求不难,只要先判断出各段材料分属哪一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主张就好概括了。

第二问,学生要明确一个历史概念——“封建社会初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指的是哪几个朝代或时期?主要指的是秦汉时期。

时间范围确定下来后,联系书上内容作答。

答案:(1)材料一是墨家、“非攻”。

材料二是儒家、“民为贵”。

材料三是法家、“法治”或“以法治国”。

材料四是儒家、“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2)秦始皇采纳了法家思想;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思想,正符合秦统一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思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大一统”思想,正符合西汉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例4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A
例题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懂题干所引材料中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一种辩证观点。

然后依托教材找出备选项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中具有辩证思想的一家。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4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
生活中的价值。

1.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2.认识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

3.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体会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考试说明】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背景: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公元前509年(前6世纪末与克利斯提尼改革同时),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起来,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P10示意图)。

(二)主要内容
1.起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

当时罗马
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2)《十二铜表法》:
A.背景:① 当时的法官多由贵族担任,常常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已,损害平民利益;②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平民不断地与贵族进行斗争。

B.特点: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

C.作用:①《十二铜表法》使得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③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公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2.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1)原因:①伴随着罗马的扩张,海外行省的不断设立,民族矛盾显现,被征服的民族需要法律保护;②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新矛盾。

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2)措施:①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②法学家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③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几个重要的法律文献名称:《十二铜表法》(前5世纪中期)、公民法、万民法(3世纪)、《民法大全》(6世纪)。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是: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制度。

(三)作用与影响:
1.对罗马:维系和稳定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2.对后世: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
深远。

①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②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③日本和中国清末,民国时期民法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为什么?
●史论共享
罗马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从而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

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三、本课问题检测
1、回答下列有关罗马法的问题
(1)罗马共和国何时建立?帝国呢?
(2)罗马法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几个重要的法律文献(注意时间及标志性意义);如何分类(分形式上和整体结构上)
(3)《十二铜表法》颁布时间、背景、有何特点、作用?
(4)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何在?公民法如何发展为万民法(原因?措施?)
(5)评价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对罗马和对后世)?实质?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5
教学目标
识记平遥古城的沿革、建筑布局和特色、"日升昌"创办和古民居建筑特色、双林寺和镇国寺的价值。

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教学难点
平遥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本课导入可以用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的一段话作为引言: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

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又以平遥为最;平遥人也因最善经商、理财和最会办金融事业,而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

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中是这样说平遥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紧随课文的介绍到平遥去进行一趟短暂的旅行吧!
第一目 "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平遥古城"
(2)古城墙的结构
对古城墙外观的介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幻灯片提供清晰的图片或者是视频,以增强的直观印象。

还可以提醒从历史小说的描述或者是历史剧中加以印证,一方面可以加强印象,另一方面可以让把自己学到的历史"用"起来。

其中重点介绍古城墙的历史地位──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从而体现了平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的一面。

(3)古城的建筑布局
问题提出: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如何体现出以儒家思想为主、"神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的?
具体要求:安排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尝试讨论解决上述问题,然后选代表分别阐释各自的观点,最后加以总结。

主要观点:古城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形成左城隍庙,右县衙署;左文庙,右武庙;左道观,右寺院的相互对称的建筑布局。

这种礼制程式很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

其具体的建筑布局中有道观和寺院,代表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同时把庙和县衙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神人共治"的思想。

第二目 "山西第一票号'日升昌'和古民居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