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1
国风·周南·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翻译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注释
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水涯,大堤。

条枚:山楸树。

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惄:饥,一说忧愁。

调: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肄: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远。

鲂鱼:鳊鱼。

赬:浅红色。

毁:火,齐人谓火为毁。

如火焚一样。

孔:甚。

迩: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鉴赏
这在诗之首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

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

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没有人能来肩负。

“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

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

那么,这倚徙“汝坟”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

“朝饥”还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往又被用来作男欢女爱的隐语。

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享受不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

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

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令人闻之而酸鼻。

第二章诗情发生了意外的转折。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二句,不宜视为简单的重复:“肄”指树木砍伐后新长的枝条,它点示了女主人公的劳瘁和等待,秋往春来又捱过了一年。

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此刻却意外发现了“君子”归来的身影。

于是“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二句,便带着女主人公突发的欢呼涌出诗行。

不过它们所包含的情感,似乎又远比“欢呼”要丰富和复杂:久役的丈夫终于归来,他毕竟思我、爱我而未将我远弃,这正是悲伤中汹涌升腾的欣慰和喜悦;但归来的丈夫还会不会外出,他是否还会将我抛在家中远去?这疑虑和猜思,难免又会在喜悦之余萌生;然而此次是再不能让丈夫外出的了,他不能将可怜的妻子再次远弃。

这又是喜悦、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了。

如此种种,实难以一语写尽,却又全为“不我遐弃”四字所涵容——《国风》对复杂情感的抒写,正是如此淳朴而又婉曲。

女主人公的疑虑并非多余。

第三章开首两句,即以踌躇难决的丈夫口吻,无情地宣告了他还得弃家远役:正如劳瘁的鳊鱼曳着赤尾而游,在王朝多难、事急如火之秋,他丈夫不可能耽搁、恋家。

形象的比喻,将丈夫远役的事势渲染得如此窘急,可怜的妻子欣喜之余,又很快跌落到绝望之中。

当然,绝望中的妻子也未放弃最后的挣扎:“虽则如毁,父母孔迩!”这便是她万般无奈中向丈夫发出的凄凄质问:家庭的夫妇之爱,纵然已被无情的徭役毁灭;但是濒临饥饿绝境的父母呢,他们的死活不能不顾。

全诗在凄凄的质问中戛然收结,征夫对此质问又能作怎样的回答。

这质问其实贯串了亘古以来的整整一部历史:当惨苛的政令和繁重的徭役,危及每一个家庭的生存,将支撑“天下”的民众逼到“如毁”、“如汤”的绝境时,历史便往往充满了这样的质问。

《周南·汝坟》在几经忧喜和绝望后发出的质问,虽然化作了结句中征夫的不尽沉默。

但是读者却分明听到了此后不久历史所发出的巨大回音:那便是西周王朝的轰然崩塌。

影响
相传为孔子编辑成书,集入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类别。

而其中的《汝坟》则是我们能见到的歌颂汝州风土人情最早的一首诗。

该诗写一位妇女在汝河岸边一边砍柴,一边思念远征未归的丈夫。

全诗用语简洁,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弥漫于字里行间,纯情感人。

风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汝坟》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我国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赏析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韩诗章句》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

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
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的教化在汝坟这个国家施行的很好,妇人能劝诫丈夫尽力正直卫国而流传下来的民歌。

但是近人大多认为这是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而唱的诗歌。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2
汝坟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翻译:
译文: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注释:1.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fén):水涯,大堤。

2.条:山楸树。

一说树干(枝曰条。

干曰枚)。

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4.惄(nì):饥,一说忧愁。

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5.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6.遐(xiá):远。

7.鲂(fáng)鱼:鳊鱼。

赬(chēng):浅红色。

8.毁(huǐ):火,齐人谓火为毁。

如火焚一样的颜色。

9.孔:甚。

迩(ěr):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赏析: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韩诗章句》则
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

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3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

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

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翻译/译文
译文
汝河岸边有个贫穷住家女,边行边哭声音凄凉又悲怆。

自己说道:“家中父亲年已老,独生小女孤单没有男丁壮。

郡吏抓丁之来何等粗暴相,县官惟命是从不敢来相抗。

督促遣送不要一刻有停留,老态龙钟抓去还要扶拐杖。

殷殷勤勤嘱托四旁之近邻,有幸能得众位多多来相帮。

最近听说有的同乡已回家,打问消息疑虑生死心慌张。

果然在那冰冰寒冷冬雨中,老父冻僵死在壤河岸边上。

女子质柔体弱无力将父拖,横尸旷野又无银钱作埋葬。

始知世上生女不如只生男,虽存世上究竟何事可承当。

扪胸声声悲号大呼叫苍天,我生我死到底将是怎么样?”
赏析/鉴赏
赏析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

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

”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上。

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近,仍然有个依靠。

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遇却更加悲惨。

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

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

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

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情况。

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

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抗。

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

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恳求他们照顾年迈的父亲。

按照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

《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情况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

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

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悲痛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

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

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受苦难
的悲惨实况。

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十分惨痛的。

创作背景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县治)县令,在汝河流域。

当时西夏犯边,朝廷下令征集乡兵,如司马光《论义勇六札子》所言,造成“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离散,田园荡尽”。

又值夏雨成灾,河水暴涨。

作者区区县令,无力改变局面。

做此诗与《田家语》同时。

《诗经·周南》有《汝坟》篇,为乱世之辞,作者以之为题。

赏析二
这首诗是描写汝坟贫女哭诉朝廷的兵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此诗所写是有史实根据的,作者原注称“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据与作者同时的司马光《论义勇六割子》之《第一割子》说:“康定、庆历之际,赵元吴叛乱……国家乏少正兵,遂籍陕西之民,三丁之内选一丁以为乡弓手……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

”(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可以与此诗所写互相印证。

不同的是此诗以一个家庭的悲剧形象地反映这段历史,龙钟老人拄杖应征,死在阴雨严寒之中,弱质贫女,无所依托,“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这种对生命绝望的呼唤,比历史记载更生动、形象并深刻地揭露兵役的残酷和罪恶。

这便是这首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这是一首叙事诗,开头二句交代环境,引出人物。

“汝坟”,指河南汝河岸边。

《诗经·周南》中有《汝坟》一首,诗中以妇女口吻说道:“鲂鱼额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朱熹《集注》认为是写“汝坟之人”,“供纣之役,其家人见其勤苦而劳之”。

事情竟如此之巧,历史上最反动的纣王在这里征集徭役,宋仁宗也在这里募集兵丁,诗人通过这一令人容易产生联想的典型环境,便把这次徭役的性质告诉读者。

下面便同样以妇女的口吻控诉徭役的罪恶——“行哭音凄怆”,真是高度的艺术概括!你看她一边行走,一边啼哭,
那声音多么凄惨、悲怆!仅这一句造成的气氛已笼罩全篇。

从“自言有老父”以下,可分三个段落。

这位女子只有一位老父相依为命,“孤独无丁壮”一句很像北朝民歌《木兰诗》所说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在交代了家庭成员以后,便说郡吏突然上门,把老父抓走。

一个“暴”字写出了郡吏凶恶的气势,而“县官不敢抗”一句则是对“暴”字的补充,连县官都不敢违抗,何况平民百姓呢。

这里的“县官”,恐是诗人自指。

“督遣”二句,几乎使人听到郡吏呵斥声,他们凶神恶煞似的督促壮丁们离村,不准迟延,更不准停留。

女子的老父虽已年迈龙钟,步履维艰,还要拄着拐杖前往兵营。

女儿见状,于心不忍,便再三嘱咐被抓去的邻人,希望邻人路上多多照顾老父。

这“四邻”二字,反映出被抓者之多,恐怕比历史上所载的“三丁选一”还大大地超过。

以上为第一段。

[8] 过了一段时间,村子里渐渐有人被放回,女子连忙去打听,在她心目中,老父或许还能勉强支撑。

“疑犹强”三字,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极为贴切,这使人们想到在老父去后,她心中始终忐忑不安,疑信参半:一会儿担心老父累倒了,一会儿又希望他能活着回来。

由于经过这样的铺垫,下面“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便如晴天霹雳,震撼着这位女子的灵魂。

啊,老父果然死了,在大雨严寒的时刻,在“僵尸相继”的壤河道中!诗笔至此,达到了高潮。

这是第二段。

老父死了,只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又能依靠谁呢?老父的尸体横躺在壤河道中,又有谁给安葬呢?生者如此痛苦,死者如此凄惨,这是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

面对如此现实,女子毫无办法,只好自怨自艾:她恨自己身为女子,不能代父从军,又不能为父营葬,虽然活着又能顶什么用呢?最后她捶胸顿足,口呼苍天,是生是死,莫知所从。

“将奈向”,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云:“义犹云奈何也。

”如黄庭坚《归田乐引》词:“前欢算未已,奈向如今愁无计!”盖为宋时俗语。

此诗用这三字作结,颇符合诗家所说的“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值得人们吟味和深思。

这是第三段。

此诗的特色在于叙事中带有真挚的感情。

作者虽是客观地反映当时徭役带给人民的苦难,但通过诗中人物之口抒发了父女之情、反对
暴政之情,特别是最后一段写老父横尸道路,女儿欲葬不能而自己的命运又生死未卜,呼天抢地,感人至深。

因此此诗又可称之为“叙事抒情诗”。

通览全诗,值得惊叹的是诗人在创作上的勇气。

他把犀利的笔锋直接指向宋朝的兵制,激烈地反对统治者所进行的战争。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二句,颇值得人们深思。

郡吏为何那样凶暴?县官为何不敢违抗?简言之,是因为来头很大。

这不是在暗示上有朝廷撑腰么?宋朝以诗歌讥切时政,往往是要受到处分的,苏轼的“乌台诗案”便是一例。

比苏轼略早的梅尧臣用比苏轼激烈得多的诗篇,的确是十分难得的。

汝坟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原序: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

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译文
汝河岸边有个贫穷住家女,边行边哭声音凄凉又悲怆。

自己说道:“家中父亲年已老,独生小女孤单没有男丁壮。

郡吏抓丁之来何等粗暴相,县官惟命是从不敢来相抗。

督促遣送不要一刻有停留,老态龙钟抓去还要扶拐杖。

殷殷勤勤嘱托四旁之近邻,有幸能得众位多多来相帮。

最近听说有的同乡已回家,打问消息疑虑生死心慌张。

果然在那冰冰寒冷冬雨中,老父冻僵死在壤河岸边上。

女子质柔体弱无力将父拖,横尸旷野又无银钱作埋葬。

始知世上生女不如只生男,虽存世上究竟何事可承当。

扪胸声声悲号大呼叫苍天,我生我死到底将是怎么样?”
注释
(1)汝坟:河南省汝河岸边。

《诗经·周南》有《汝坟》诗,以妇女的口吻诉说“王室如毁”,此诗也写妇女的哭诉。

此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

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2)再点弓手:第二次征集弓箭手。

(3)道死:死在路上。

(4)壤河:疑即河南省的禳河,流经鲁山县入沙河。

(5)昆阳:故地在今叶县。

(6)行哭:即哭。

行,从事,做。

(7)丁:成年的男子。

(8)壮:壮年人。

(9)督:督促。

(10)遣:遣派。

(11)稽留:停留。

(12)龙钟:老年人行动迟缓、衰惫的样子。

(13)去携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乡兵。

(14)依傍:依靠。

这两句是说老父临行时,女儿殷勤地恳求四邻一同应征的人予以照顾。

(15)适:刚才。

(16)闾里:乡里。

闾里归,指同乡应征回来的人。

(17)疑:迟疑。

(18)强:勉强。

是说想打听一下父亲的消息,又怕凶多吉少,所以迟疑不敢问。

(19)弱质:柔弱的身体。

贫女自谓。

(20)何所当:活着有什么用?当,抵当。

(21)拊膺:捶胸。

膺,即胸。

(22)奈向:犹言活下去呢?还是一死完事呢?奈,犹何。

赏析: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

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

”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上。

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近,仍然有个依靠。

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遇却更加悲惨。

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

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

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

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情况。

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

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抗。

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

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恳求他们照顾年迈的父亲。

按照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

《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情况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

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

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悲痛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
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

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

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惨实况。

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十分惨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