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特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特训
第1题【单选题】
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
对其分析合理的是( )
A、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牛耕技术的国家
B、体现了汉代中国牛耕技术的成就
C、可调节耕地的深浅,适用于各种土地状况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东汉王充《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土地私有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这表明( )
A、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B、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C、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佛教的广泛传播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制了一种水利技术,它既能解决在地表无法开渠的问题,又能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
对这种水利技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关中地区
B、郑国渠的修建采用了此技术
C、有利于秦始皇对岭南的征服
D、是刀耕火种农业发展的体现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有人为简化教材内容,利用公式表示概念间的基本关系,下列表述基本正确的是①小农经济=农业+ 家庭手工业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干预+ 垄断资本主义③发昌机器厂= 地主阶级+ 近代企业④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雇佣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从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到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反映的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专制皇权的衰落
C、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D、封建制度解体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
B、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C、南方人民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
A、重农抑商政策
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宋朝立国后颁布诏令:“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表明北宋( )
A、当时的商业比较繁荣
B、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C、统治者保护商人权益
D、官府打击羁押不法商人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
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
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C、化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货币经济发展强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
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
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
”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
A、生活习俗改变
B、坊市界限打破
C、坊市严格分开
D、官府鼓励经商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答案】:
【解析】:
第19题【单选题】
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答案】:
【解析】:
第20题【问答题】
【答案】:
【解析】:
第21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反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的历史背景。
《农业调整法》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答案】:
【解析】:
第2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广州贸易的主要特征,是朝廷授权“十三家”称为行的商号,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代理人。
开办这些行的主人,即所谓的“行商”,向朝廷捐呈大笔钱财,以保证他们的垄断性特权;据说捐资的数额约为20万两,或5.5万英镑。
据称在明代万历时期(1573—1619年),就有大约三十六个行商与十四个国家进行贸易。
到明朝末年,行商的数目下降到了十三个,故有了“十三行”的名称,一直持续到清代。
由于广州贸易是在外国私商和中国臣民之间展开,所以无需任何官方的外交关系,只要有非官方的生意往来即可。
这样,洋商与中国官府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的直接接触;洋商只能通过指定与他们做生意的中国特许商人,向总督、巡抚和“户部”转呈禀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最初的正式全名是“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
它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所组成。
这些商人在1600年12月31日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他们的对东印度的15年的贸易专利特许。
……1609年,詹姆士一世向东印度公司发出了一张不设期限的特许状,特许状只会在公司连续三年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才会被取消。
1670年,查理二世发布了五条法律,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区就民事和刑
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力。
东印度公司的敌人包括商业竞争者、敌对国家和国内的敌对势力,因此它需要更多的保护权利。
1680年,公司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
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三行”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并分析二者对中英两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
【解析】:
第23题【材料分析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钱币演变的趋势并加以说明。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调整货币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答案】:
【解析】:
第24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养廉银制度始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
(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
)规定“每两加耗五分”,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
支发各官的养廉银,有一定的标准,养廉银远远高出正俸标准,越是高品级的官员,养廉银越是优厚。
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董庆伟《清朝雍正时期廉政措施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王朝推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雍正帝。
【答案】:
【解析】:
第25题【材料分析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往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真经。
西行路上,他走过八百里大沙漠,“上元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玄奘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
”他曾被高昌王阻留,但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
到达目的地后,历经十七年学遍了当时佛教的大小乘各种学说。
643年,玄奘载誉回国,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
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
他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逻辑学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
其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脊梁”。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回国受到唐太宗热情接待的原因。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玄奘为何被誉为“中国脊梁”。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