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路 施工图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侯县城新区10号路、花园路道路工程勘察设计项目
花园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1.概述
1.1 设计范围及内容
本项目位于闽侯县城新区,毗邻在建闽都民俗园、世贸中心。
花园路起始于现状江滨路,由南向北交现状新区中路、本次设计10号路,终止于九号路,道路全长1618.592m,道路红线宽度16m,计算行车速度30Km/h。
本次花园路设计施工内容含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标志、标线)、给排水工程(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电气工程(通信管道、电力管道、路灯工程)。
1.2 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合同
(2)《闽侯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10
(3)《花园路规划红线图》闽侯县规划局提供
(4)《闽都民俗园总平布置图》厦门华旸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12.06
(5)《闽都民俗园竖向设计图》厦门华旸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12.06
(6)《闽都民俗园管线总平图》厦门华旸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12.06
(7)《电子版地形图》建设单位提供
(8)《福州市闽侯县新区排涝规划报告》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4.10
(9)方案设计评审会专家组意见
(10)《闽侯县城新区10号路、花园路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阶段:施工图勘察)2012.10
1.3 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
1.3.1 技术规范
(1)《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152-2010)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7)《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D50-2006)
(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0年版
(1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质[2004]16号)
1.3.2 主要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Ⅱ支路
(2)计算行车速度: 30Km/h
(3)车道数:双向2车道
(4)道路红线宽度:16m
(5)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
(6)道路建筑最小净空:
机动车道:≥5.0m
人行道:≥2.5m
(7)抗震设防标准:按地震烈度7度设防
(8)内涝标准:5年一遇
2.建设条件
2.1气候条件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福州市西南侧,是福建最靠近省会的一个县,1913年由闽县和侯官县合并而成。
闽侯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是“中国橄榄之乡”,素称“八闽首邑”。
闽侯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冬短夏长,温暖湿润。
7-10月台风常袭本区,给闽江下游带来较大洪水,是下游平原区内涝的主要降雨。
闽侯县境年平均气温19.5℃,极端最高温41.7℃,极端最低气温-4.0℃。
境内年降雨量1200~2100毫米,年平均风速3.4m/s。
台风影响时间在6-10月,7月中旬至9月下旬盛行,平均每年有2-3次影响本区,最大风力10-12级,最大风速40.7m/s,风向ENE。
闽江流经闽侯境内约100km,支流有大目溪、大樟溪、淘江等。
2.2交通、经济发展条件
外福铁路跨县境45km,福泉、京福高速公路和国道316、324线,省道101、102、104、307线为主干路的公路通车里程近千公里。
2002年初甘蔗新防洪堤建成合拢,新堤的建成改变了原有的城市格局,旧防洪堤南侧的福古公路至
新建防洪堤间3km2多的地域是闽侯县城建设用地的主要地区,形成了闽侯县重要的新规划区,是闽侯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主导职能为:行政管理指挥中心、旅游服务、提供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县城新中心区的功能。
2.3地质构造
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拟建场区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长乐——南澳断裂带的第二带之上,由一系列呈NE走向且多期次的断裂破碎带、变质带、岩体、脉岩侵入带等构成。
在第四纪主要表现为差异性断块升降运动的特征,自晚更新世以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第四纪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及现代地壳垂直变形等综合分析区域地壳稳定性,总体来看可以认为本区域构造属相对稳定阶段。
拟建场地位于新华夏构造的长乐——南澳断裂带内,受其影响,区内挤压破碎带发育明显,构造发育,多以风化槽及裂隙带出现,根据钻探结果及区域地质资料,区内构造走向北北西15o~25o,带内及两侧岩体结构破碎,片理化发育,岩石挤压强烈,常见叶腊石化及绿泥石化,节理裂隙面多以高倾角形式分布。
带内断裂分布局部较集中。
拟建场区处于长乐——南澳多地震带的北段边缘,但有记载以来,区内尚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邻近区域(海峡东岸)是一个地震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将波及本区。
⑴近场没有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
⑵近场地震活动微弱,与具体地表断裂构造关系不明显;
⑶近场不存在造成地表错断的地震活动断裂。
2.4地基土分布及其特征
根据野外钻探所揭露、结合原位测试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场地在勘探深度范围内主要岩土层为:杂填土①-1、填砂①-2、粉质粘土②(中液限粉质土)、中细砂③、淤泥④(高液限粉质土)、含泥细砂⑤、中细砂⑥,地基岩土层在场地内空间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图号02~23)。
各岩土层特征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⒈杂填土①-1:褐红、灰褐,松散,稍湿。
主要由粘性土新近回填,含大量的建筑、生活垃圾,约占总质量的20~35%,回填年限为3~5年。
本层全场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层厚0.40~8.90m。
该层为未经压实处理及固结,均匀性差,工程性能差。
填砂①-2:灰褐、灰黄,松散,稍湿。
主要由中、细砂为主,回填年限为3~5年。
顶板埋深为0.0~6.70m,层厚1.30~10.50m,本层全场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该层为未压实处理及欠固结,均匀性较差,工程性能差。
⒉粉质粘土②(中液限粉质土):灰黄、灰褐色,可塑,湿。
主要由粘粒、粉粒组成,含少量中粗砂,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粗糙,无摇振反应,冲积成因。
本层全场大部分地段有分布,顶板埋深为1.20~6.20m,层厚0.50~2.30m。
现场标贯修正击数5.8~8.8,标准值N’=6.7击,均匀性一般,工程性能一般。
⒊中细砂③:浅灰、灰黄色,松散-稍密状,饱和。
以中、细砂为主,主要成分为石英、硅质,含少量泥。
分选性一般,级配较均匀,磨圆度中等,颗粒呈次圆状。
本层全场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顶板埋深4.30~5.20m,层厚3.60~7.20m。
现场标贯修正击数值1.8~8.6击,标准值N’=2.5击,均匀性较差,工程性能一般。
⒋淤泥④(高液限粉质土):深灰、灰黑色,软~流塑,饱和。
主要成分为粘粒、粉粒,含腐殖物,易污手,有腥味,干强度高,韧性低,摇振反应慢,切面光滑。
本层全场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该层为高压缩性、低强度、易触变软弱土层,顶板埋深1.10~12.40m,层厚1.10~5.80m, 均匀性较差,工程性能差。
⒌含泥细砂⑤:浅灰、灰黄色,松散-稍密状,饱和。
以细砂为主,主要成分为石英、硅质,含较多泥质。
分选性较差,级配一般,磨圆度中等,颗粒呈次圆状。
本层全场部分地段有分布。
顶板埋深为4.90~9.70m,层厚1.70~4.10m。
现场标贯修正击数值0.8~2.5击,标准值N’=1.2击,均匀性较差,工程性能一般。
⒍中细砂⑥:浅灰、灰黄色,松散-稍密状,饱和。
以中、细砂为主,主要成分为石英、硅质,含少量泥。
分选性一般,级配较均匀,磨圆度中等,颗粒呈次圆状。
本层全场大部分地段有分布。
顶板埋深5.80~15.90m,层厚1.80~14.60m。
现场标贯修正击数值4.9~12.6击,标准值N’=7.9击,均匀性较差,工程性能一般。
上述岩土层的分布、厚度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根据地表调查及地质钻探成果,场地及其周边未见有影响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也未发现有对工程建设安全不利的地下埋藏物。
2.5水文地质条件
2.5.1场地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闽侯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不甚分明,年平均气温20.7℃,最冷的一月份,月平均气温12℃; 最热的七月份,月平均气温32.5℃。
极端最高温度38.7℃,极端最低温度0.0℃;年降水分布不均匀,雨季旱季明显,每年5-9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年平均降雨量1215.8mm,主要降水月份:8月、6月、5月、4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4.9%,日最大降水量296.0mm,全年无霜期360日。
主导风向:东北偏东,频率为21%,年平均风速3.8m/s,最大风速24 m/s,沿海大于6级风日为32天,台风多发生在七至九月,年平均2.3次,年平均雾日为10.6天,多发生在一月至五月间。
基本风压:
65Kg/m2,瞬间最大风速:40m/s,年有效风能112.0-2633.2KWh/m2;每年7-9月为台风季节,台风影响本
区时间为4-11月,影响期达8个月。
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孔隙承压水,杂填土①-1和填砂①-2为透水层;中细砂③、含泥细砂⑤和中细砂⑥为强透水层;粉质粘土②和淤泥④为弱透水层。
场地中地下水主要地下水类型为:其一赋存于杂填土①-1和填砂①-2的上层滞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同一含水层的侧向补给及大气降水,排泄方式主要为沿含水层由高往低排泄和蒸发,受季节变化明显,富水性较差;其二赋存于中细砂③、含泥细砂⑤和中细砂⑥层中的孔隙承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同一含水层的侧向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沿含水层由高往低排泄,富水性较好。
勘察期间场地混合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0.70~5.30m,地下水位标高为2.06~10.43m。
另据分层量测,中细砂③、含泥细砂⑤和中细砂⑥承压水位与混合地下水稳定水位相差不大。
不同季节、条件场地地下水位将有所升降,升降幅度约0.50~2.00 m。
2.5.2水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水质检验报告试验结果,地下水受环境类型对砼结构具微腐蚀性;受地层渗透性影响对砼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在长期浸水情况下具微腐蚀性;对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在干湿交替情况下具微腐蚀性。
根据土壤浸出液分析试验结果,地基土受环境类型影响对砼结构具微腐蚀性;受地层渗透性影响对砼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
根据地下水水质检验和土壤浸出液分析试验结果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判定场地地下水具一定的腐
蚀性,应按国标《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 50046-2008)的有关规定进行防腐处理。
2.6场区地震效应和液化评价
按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福州市闽侯县城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为0.35s。
拟建场地存在一定厚度的杂填土①-1和填砂①-2及分布有软弱土淤泥④,故拟建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抗震设防。
拟建场地为抗震不利地段,拟建物应尽量避开。
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性能。
2.6.1软土震陷
拟建场地处于抗震设防烈度六度区,淤泥④的厚度为1.10~5.80m,根据区域地质经验及临近场地地质资料,土层剪切波速经验值为100 m/s,大于90m/s ,六度区淤泥④可不考虑震陷影响。
2.6.2饱和砂土液化判别
根据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及附近无发震断裂;场地处于抗震设防6度区,可不考虑砂土液化问题。
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2.6.3场地和地基稳定性与适宜性评价
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拟建场区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长乐—汕头断裂带的第二带之中它由一系列呈NE走向且多期次的断裂破碎带、变质带、岩体、岩脉侵入等构成。
场地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据钻探揭露和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资料,拟建道路沿线总体较为平缓开阔,未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
按行标《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附录D进行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类别划分:本市政工程建设场地区域稳定性总体较差;土质不很均匀、密实,地基较稳定;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小;地形起伏不大,排水条件尚可。
综合评定拟建道路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类别为较适宜。
3.道路现状
3.1 区域概括
本项目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城新区,是闽侯县城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该区东侧为闽侯县城老城区,西侧有京台高速和福州三环绕城高速过境,南侧为闽江,北侧有外福铁路过境。
3.2 道路现状及评价
本次设计花园路均为规划建设道路,沿线现状为建筑工地和空地。
花园路HK0+000~HK1+020段为空地,HK1+020~终点段左侧为在建世贸地块,右侧为建成闽都民俗园。
从花园路K0+205 ~K0+422.642,有一条水泥施工便道,总长218m,宽5.0m。
3.3 现状交通量及评价
本项目相交江滨路、新区中路、10号路、九号路,是闽侯县新区主要交通干路。
因新区仍处于开发建设阶段,故现状交通量不大。
但随着新区开发建设逐步完成、新区路网同三环绕城高速的贯通,区域内交通流量将逐步加大。
3.4 沿线建筑影响
本项目沿线为建筑工地和空地,不存在建筑、文化古树、河流、湖泊及地上、地下管线设施。
4.道路工程
4.1道路平面设计
本次花园路道路平面设计原则上按照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10设计的《闽侯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图》中道路红线进行布置,但对规划线形中不满足规范要求处进行了调整(对
HK0+637.612交点圆曲线增设缓和曲线和小半径圆曲线内侧加宽),故调整后HK0+500.973~HK0+757.276段道路红线位置较规划道路红线内偏约0.612m,规划昙石山学校地块(世贸地块右侧、新区中路北侧、花园路所夹地块)用地面积将减少127.13m2,已经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花园路起于现状江滨路,由南向北交现状新区中路、10号路,终止于九号路,道路全长1618.592m,路面宽度16m。
道路等级为城市Ⅱ支路,计算行车速度 30 Km/h。
平面线型设计要素表
4.2道路纵断面设计
在纵断面设计中确定控制标高时考虑的因素:与江滨路、新区中路、福古公路交叉口相衔接;5年一遇内涝水位(9.5m,罗零高程);花园路右侧已建闽都民俗园广场标高。
考虑到道路自身的排水需要,道路的最小纵坡应不小于0.3%。
保证地下各种管线最小埋设深度要求。
满足城市总体排水规划要求,满足地面雨、污水重力排入要求。
花园路纵断起点同江滨路交叉口相衔接,控制标高为14.25m;在HK0+429.642处与新区中路交叉口相衔接,控制标高为8.7m;在HK1+025.232处与10号路交叉,控制标高为8.389m;HK0+040~ 终点段纵断面设计根据已建成闽都民俗馆广场标高进行推算设计使设计人行道同闽都民俗馆广场可以良好衔接;于HK1+618.592同九号路相衔接,控制标高为8.66m。
现状新区中路未预留交叉口展宽且交叉口两侧地块均已出让,故近期不对该交叉口进行展宽。
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建议远期对该交叉口进行改造,以利于交叉口行车通畅。
具体详见花园路道路纵断面设计图。
竖曲线型设计要素表
4.3 道路横断面设计
本次花园路横断面设计,考虑到同已建道路路幅相衔接,花园路横断面布置为:
2.5m人行道(含1.5m树池)+5.5m车行道(1个机非混行车道)+5.5m车行道(1个机非混行车道)+2.5m人行道(含1.5m树池)=16m。
由于规划红线宽度的限制,花园路人行道宽度(不含树池)仅有
1m宽,建议建设单位同花园路两侧地块的建设单位沟通协调,在两侧地块建设过程中对花园路人行道进行拼宽。
4.4路基设计
4.4.1路基填料及压实度
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砾类土、砂类土应优选作路床填料,细粒土可填于路堤底部。
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均应采用同类填料。
路堤填料,必须进行野外试验,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朽物质的土。
液限大于50、塑限指数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基填料。
应采取晾晒或掺入石灰、固化材料等技术措施处理,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本项目设计道路等级为支路,因路基范围内存在软土路基,为减少工后沉降,保证路基施工质量,路基压实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次干路标准进行,压实度不低于下表所列数值(采用重型击实标准)。
土质路基压实度
施工前,应彻底清除路基范围内的腐植土、建筑垃圾、建筑地梁、生活垃圾、各种杂物,杂物应妥善处理,严禁将清挖物作为新路堤填料。
地面横坡≥1: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2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
清除的表土集中堆放,然后外运。
填筑路堤前,应将地基表层碾压密实。
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应将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其处理深度不应小于重型汽车荷载作用的工作区深度。
新旧路基交界时应综合设计,考虑路基不均匀沉降,先对旧路基边坡进行刷坡,坡度为1:0.5,同时开挖台阶,台阶高度50cm,台阶宽度为2m,以2%-4%坡向内侧,并铺设土工格栅,提高路基的整体性。
其中在刷坡开挖台阶时应注意保持原有路基的稳定,且台阶开挖时要随着路基填筑高度分层进行,严禁一次性完成对旧路边坡的挖台阶作业,应保证新旧路基结合部的填筑同新路基一同填筑,一同碾压。
一般填方路段土工格栅最多铺设3层(每层间距50cm)一般情况下按图示布设土工格栅,其余层的土工格栅可结合台阶,开挖情况酌情调整布设位置。
本次设计考虑:K0+000~K0+280路段,清表厚度50cm;K0+280~K0+422.642路段,挖除部分杂填土至6.5m高程,再回填路基土至路槽; K0+422.642~ K0+436.642为新区中路现状路路段;
K0+436.642~K0+700路段,清表厚度50cm。
4.4.3 软土基地处理
软土地基处理的目的主要是保证路堤在施工及使用期间不会发生局部和整体剪切破坏,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并且在使用期间内不发生较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保证路面结构完整和车辆行驶平稳、安全、舒适。
①设计原则
(1)设计按照“处理方案稳妥、不留隐患、经济可行”为指导原则。
(2)根据沿线地形、地基图的工程特性、路堤填筑高度、软土深度、工期要求等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分段加固地基。
(3)处理方法的确定应以减少路基总沉降量,控制工后沉降,保证路基稳定为目的。
(4)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应满足施工工期的要求。
②处理方案
基于工程地质报告反映的情况以及收集到的相关设计资料本项目地质情况,全线范围内均存在不同深度、不同厚度的淤泥层,根据淤泥层深度及厚度,本次针对K0+700~K1+618.592(终点)路段,采用水泥搅拌桩+0.5m厚级配碎石垫层:水泥搅拌桩桩径0.5m,等边三角形布置,桩间距为1.2m,桩顶设置0.5m厚的级配碎石垫层,垫层中间铺设一层TGDG80钢塑土工格栅,桩长根据软土深度确定,水泥土搅拌桩应打透软土层并进入持力层不小于1.0m。
K0+700~K1+040,整平高程确定为6.2m; K1+040~ K1+618.592终点,整平高程确定为6.8m。
其中K0+700~K0+835与K1+100~K1+220路段,应先清淤至少0.5m,再回填砂至整平高程。
(K0+990~K1+060软基处理工程数量已计入10号路《路基处理工程数量表》中)。
本次花园路K1+060 ~K1+585路段右侧为闽都闽俗园广场,该路段软基处理过程中需破除广场地砖,方便水泥搅拌桩施工时基坑开挖。
闽都民俗园广场地砖破除工程量详见《路基处理工程数量表》。
市政管线基础处理:本工程按要求设置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路灯等市政管线,管道的基础在路基处理中同步考虑。
为减少管道基础开挖对搅拌桩的破坏,搅拌桩施工时,根据管底标高实行空孔处理。
在土工格栅铺设时,应协调处理好与管线开挖的施工顺序,以免开挖破坏,浪费不必要的投资。
等待管线埋设好后,将未铺设土工格栅的范围补充完整,土工格栅的搭接长度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③水泥搅拌桩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施工前应进行成桩试验,工艺性试验桩数不少于7根,以掌握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各种技术参数适合现场实际情况。
1)施工机械:水泥搅拌桩施工机械动力应45kw以上,钻头叶片三层,每层两片,上下层间距300mm,水平两片叶片夹角30度,每片叶片宽100mm。
2)工作步骤如下:
○1钻机定位;
○2钻杆下沉钻进;
○3上提喷浆,提升至地面以下1m时,宜用慢速,提升至离地面0.3m时,停止喷浆。
搅拌数秒以保证桩头均匀密实;
○4重复搅拌下沉、喷浆;
○5重复搅拌提升,直至离整平地面0.3m;
○6关闭搅拌机械;
3)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
○1水泥搅拌桩采用的水泥为R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桩径50cm,桩身水泥土配方90天试验强度不低于2.0Mpa,在工程施工前必须通过室内配方试验的检验,并且进行成桩工艺试验以掌握对该场地的成桩工艺及多种技术参数,成桩工艺性试验桩数不宜小于7根。
○2成桩七天后,应进行开挖检查,观测桩体成型情况及搅拌均匀程度检查量为总桩数的5%;成桩28天后应进行钻孔取芯(桩身上中下段各取一组)检测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了解整桩长桩身强度和桩长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0.5%,且不少于3根。
单桩承载力检查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0.5%,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查数量为施工总桩数的0.5%。
○3水泥搅拌桩地基竣工验收时,还应进行承载力检验。
检验方法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单桩载荷试验。
每项单体工程不应少于3点,复合地基承载力应不小于设计值120kPa,单桩承载力应不小于设计值120kN。
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28天龄期)不低于1.35Mpa。
○4水泥搅拌桩经质量检查后,有关单位应对其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提出书面分析报告。
○5为了保证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在水泥搅拌桩正式施工之前,对每一工点应进行工艺性试验,掌
握钻进速度,提升速度,喷气压力,下钻和提升的阻力,电流变化,单位时间喷浆量、复搅工艺等因素对成桩质量及桩身强度均匀性的影响,通过施工的工艺性试验桩检侧后,有关单位要对水泥搅拌桩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作出结论,避免全面施工后发现各种问题,为地基处理全面施工提供合理的参数。
○6水泥搅拌桩的工艺性试验施工,宜选择有钻探空位(请结合勘探报告)的桩位作为试验位置。
施工期间,每台机械配备电流表及流量计。
○7水泥搅拌桩施工过程中,桩长应结合设计要求和实际地质情况作必要调整,这种调整符合动态设计及施工的原则,请相关单位予以重视。
说明未详之处,请参照部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TJ79-2002,J220-2002)。
4)水泥搅拌桩施工允许误差应符合下表要求
水泥搅拌桩桩施工允许误差
○1浆液应严格按照预定的配比拌制。
准备好的浆液不得离析,不得停置过长,超过2小时的浆液应降低标号使用;浆液倒入集料时应加过滤,以免浆内结块,损坏泵体。
○2泵送浆液前,管路应保持潮湿,以利输浆,现场拌制浆液,应有专人记录水泥用量,并记录泵送浆开始、结束时间。
○3送浆必须连续,拌和必须均匀,一旦因故停浆,为防止断桩和缺浆,应使浆液搅拌机下沉至停浆面以下1.0m,待恢复供浆后,再喷浆提升。
因故停机超过3小时,为防止浆液硬结堵管,应先拆卸输浆管路,清洗后备用。
○4注意施工的整洁,严禁散灰大面积污渍场地。
○5施工中对软土层应掌握多喷浆液的原则。
○6对水泥搅拌桩招标施工应注重工程经验丰富的队伍。
6)水泥搅拌桩施工参数建议
○1钻进速度≤1.0m/分钟为宜,为保证桩体含灰均匀性,钻进时不宜带浆,在钻进的同时,按确定的水灰比拌制水泥浆(一般为0.45~0.5)。
水泥浆制作预搅必须大于4分钟时间后才能进入喷浆池,喷浆池内必须随时搅拌以保证水浆不离析;
○2喷浆搅拌提升,速度应<0.8m/分钟,边喷浆边搅拌提升,搅拌轴转动速度应尽量用快挡;
○3全桩进行复搅,复搅及提升速度<0.8m/分钟,,将剩余水泥浆匀速喷完;
○5检查浆桶中水泥浆是否喷完,如没喷完,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水泥浆喷完。
○6可根据工作电流的变化判断是否已进入持力层。
④土工材料
(1)钢塑双向土工格栅采用TGSG80,幅宽4m,每延m纵、横向拉伸屈服力≥80KN/m,纵(横)向屈服伸长率≤3%,纵(横)向屈服伸长率2%时的拉伸力≥64KN/m。
(2)土工格栅铺设时底面应平整、密实,一般应平铺,拉直、不得重叠,不得卷曲、扭结,相邻两幅土工格栅采用搭接法连接,搭接长度宜为30cm~90cm,搭接处用塑料带绑扎,并在铺设的格栅上,每隔1.5-2m用U型钉固定于地面。
⑤填土速率
软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注意:
凡软基上填筑路堤,当填筑高度超过极限高度后都必须严格控制填土速率,填土速率控制标准为:路堤中心沉降速率小于10mm/d,边桩侧向位移速率小于5mm/d,测斜管的侧向位移速率小于3mm/d。
每填一层土,应进行一次监测,如超过此标准应立即停止加载或者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减载。
严禁填土前期慢后期快。
⑥观测
施工中应高度重视观测工作,充分保证观测点数量,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置和观测,及时整理观测数据,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加载并采取措施处理。
软基深厚路段,最大侧向位移发生在深部,应以测斜管观测为主,测斜管埋设深度应穿过淤泥层进入相对稳定层。
(1)基本要求
1)沉降板、边桩、测斜管及其它测试设备应按设计要求正确布设安装。
2)观测基准点一定要稳定,应远离路基50m以上,以免受路基沉降影响而发生变化。
3)施工过程中按中心沉降速率小于1.0cm/天,侧向位移桩侧向位移值(观测值的最小值)小于0.5cm/天。
超过上述数值后应立即停止加载或卸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