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精选7篇)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1
幼儿园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每位老师派发了两本专业书籍,其中一本《爬上豆蔓看自己》的书,光看书名就有让我想快点翻阅它的冲动,拿到书后我了解了一下书的作者和前言,从而知道《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是一位叫高美霞的一线幼儿教师写的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我不是曾经也尝试过写教育日记吗?将自己工作中的感受记录下来吗?而且还信誓旦旦的说要出一本书吗?为何我却没能坚持下来呢?而高美霞却做到了呢?带着崇敬的心情,我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
阅读之中,我不时的与她产生共鸣;阅读之后,我很受启发,很有收获,感觉自己受到了一次教育的洗礼,思维更加活跃,有了要向她学习也写一本教育日记的决心。
《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共分六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我的理想教育生活;淡淡的野菊花――我的日常教育生活;眼神中的意味――我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活动中的机智――我在教学中的感悟;因为爱而幸福――我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生命的感怀――我的读书和生活随感。
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工作、生活、理想、情感、学习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高老师是个善于观察、感悟、记录和思考的人。
没有对生活敏感而细腻的感受,是捕捉不到这么多灵感的火花的,而能把这么多火花擦亮,发出灿烂的光芒,更需要耐心和坚持。
书中高老师谈到的每一个部分,我都有同感,都能与她产生共鸣,都能激起我对教育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将让我深受启发。
共鸣一: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许多教育的理念已经传承了多少年,但是有人仍然没有参透它的内涵,仍然没有将这种理念内化成一日复一日的行为。
许多人在工作中能参悟很多的教育理念,但理念与行为之间又有很多脱节,行为更是难以形成习惯,人们常常满足于一刹那的顿悟,却不知道教育的顿悟价值在于日复一日的运用。
”这是高老师在书的第一部分所谈到的,理论、道理我们都懂,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和理念背道而驰,或者是”明知故犯“,难以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个正确的教育行为。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孩子的进餐,如厕,饮水等常规,每天都要说:“要保持桌面,地面,衣服干净”,“要排队如厕”,有时我在想每天都
大声大气地说,孩子会不会觉得太唠叨,老师的嗓音变噪音啊。
又比如我教孩子儿歌,先是示范,再引导又是提示,再请孩子跟老师一起念时,只有很少的孩子会跟着念下来
当时对自己的教育效果感到怀疑,是不是泛读的次数太少,是不是儿歌的内容他们没兴趣?后来才知道,孩子哪能这么快就接受,在平时要不断地重复,复习只能说老师的教育的确要日复一日地坚持。
共鸣二:做个静静的旁观者。
不管对待什么样子的孩子都需要老师一颗细腻的心,细腻到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个细节,细腻到利用每一个细节化成有效的教育资源。
在日常活动中,我是很乐意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的,然而你会发现孩子们乐在其中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老师的参与,特别是一些新来的孩子和性格内向的孩子。
区域活动中,乐乐正在用橡皮泥捏脸谱同时还哼唱着自己创编的歌曲,我走过去问:“乐乐,你唱的什么歌呀?他抬起头看了看我,好像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一样不做声了,低头做起他的脸谱,偶尔还是会抬起头看看我,但再也听不到他好听的歌声了。
我开始后悔,我不该打断他的,我应该保持沉默,有应该让那个好听的声音留在我的耳边,我应该在活动结束后向小朋友们提起这个伟大的创作发现,让乐乐了惊讶于我的发现,感动于我的发现,让孩子们重现看待身边的朋友,让小朋友认识到自己也能创作歌曲。
有时候我们做个静静的旁观者细细的观察和体会孩子,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惊喜。
共鸣三:活动中的机智。
书中第四部分,谈到的是高老师在教学中的感悟,我将之成为教学中的反思。
看完这一部分,我有些自愧不如,因为几年的教学并没让我有所成就,除了每学期的一些特定领域教学比赛时,有勾起我思维火花外,平时的教学花费的功夫不是很多,活动中教育机智的发挥也不常见。
高老师在笔记中提到的“谁大谁小”“比比高矮”活动的内容更加接近幼儿生活了,但又产生一种困惑:孩子似乎也会积极发言,但总感觉这样的活动缺少了一种使活动有生命力的东西。
在活动中请小朋友说出谁是大的,谁是小的,谁是最高的,谁是最矮的,大家都来排一排,有不同的排法,就像在排练一场戏,因为谁都知道孩子们一定都能回答的,活动前也能预见孩子应该能正确操作。
似乎数学活动完成成了对幼儿生活中已有经验的一种总结或者说是一种展现、一种验证,而并不能说是一种提升。
活动中总感觉到孩子和老师都没有一种探索的劲头,淡淡的、浅浅的就这么结束了。
数学应该是一种探究活动,应该充满着好
奇、疑问。
而有些东西只要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就行了,再搬到课堂里的时候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和意义。
数学活动作为培养幼儿思维的活动,是否有助于开启和拓展孩子的智慧和思维?是否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这是教师进行数学活动前应思考的东西。
思维是依赖一定的知识来培养的,没有适当难度的知识是不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活动的内容要能激发孩子思考的热情,燃起孩子眼中专注的火花,能引发孩子思考更深的问题。
高老师思考的问题或许是我们老师都已经发现并思考过的问题,但我们却没有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真应该反思啊!
共鸣四:“爱心家园”促共育
作为一班长,除了管理好班级的大小事务意外,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每学期的开始初、学期末都会召开家长会,而家长会就是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的好时机。
我准备了家长会,尽管因为一场大雪的到来更改了计划,但家长会的内容、方式我将会继续引用。
那是我阅读了《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之后得到的最好启发书中第五部份写的就是高老师与家长的爱心联系,其中的《爱心家园》将是值得大家借鉴的,我们可以每周拟定一个主题,可以是家长需要解决的困惑,也可以是一次教学案列,更可以是一次育儿心得的交流。
以板报、问卷调查、书信的方式增进家园共育,引起家长的彻底思考,促进家长和我们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读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它能让我们保持平淡的.心境,在浮躁的现实中寻得一份宁静平淡。
《爬上豆蔓看自己》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值得我们大家熟读,感谢幼儿园为我们老师提供阅读的机会。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2
我喜欢看杂志,喜欢看故事书,不喜欢看长篇之类的书籍,这不要交流了,才无奈的借了《爬上豆蔓看自己》,看了几篇日记之后,让我倍感亲切,内容太熟悉了,太有同感了,高老师写出了我的心声,这本书吸引了我,书中没有理论的说教,只有老师和幼儿之间鲜活的生活场景和活动,有自己思想、充满活力的幼儿,有老师的困惑与苦恼,有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磨合,有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
作者和我们一样是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却在普通的岗位上作出了不普通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孩子的言行,审视自己的所做所思!也许有很多人会说,写日记大家都会啊不稀奇啊!然而贵在坚持的这种品质能有几人能做到?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高老师对孩子的宽容,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爱,对自己职业的责任,高老师有反思的职业习惯,有自觉的学习精神,有美好的职业理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读高老师的日记让我感受到,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从这生活中感受到的是教师的生活趣味和生活态度。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很多的教育活动是由教师的一个突发奇想、由幼儿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由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等引起、贯穿的。
同时高老师也是一个爱玩的、热爱生活的教师,于是她常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曾经常玩的游戏转嫁为活动内容;将电影、电视剧、日常待人接物的所闻所想转化为反思自己教育生活的良好媒介。
每读完一部分,我的心情就更加激动。
因为我喜欢高老师能给自己倾诉的机会、给自己整理思绪的平台,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变得精彩;喜欢高老师那充满乐趣、充满惊喜、充满烦躁激动的日常教育生活;喜欢高老师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的一切一切,因为让我学到了如何关注孩子的眼神、读懂孩子的心、了解孩子的不同,加深我和孩子的爱;喜欢高老师在教学中的随机应变,以及教学感悟所带给我的启发;喜欢高老师和家长们之间建构爱之桥梁的技巧,甚至一些毫不避讳的直接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借鉴学习。
再就是高老师的学习热情,从一篇篇日记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阅读面很广,这点我真的自叹不如。
教师本身就该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只有不断充电,自己才有足够的电能来照明。
高老师真的让我非常佩服,她自己的教育生活变得自然而顺手拈来,却还在不断地反思,我看到了这名老教师的职业习惯,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我也是一位老教师,幼儿园的教育生活是烦琐的,我每天的工作都在认真实在的开展着,但常常懒于梳理自己的教育行为,平日里遇到的疑惑和想法经常都是一闪而过,过后并没有把它整理出来,再过后就忘了。
我不求做的轰轰烈烈,但求踏踏实实,在平时的日常活动和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因为,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要想有收获,只有像高老师一样坚持写作,坚持学习,坚持反思。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3
本周末我阅读了高美霞的教育日记,这是一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点滴记录。
日记上的内容记录似曾相识,相似的场景,相似的孩子表现。
很喜欢高美霞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说的一段话“教育中经常会与孩子交往,与家长闲谈,与同事接触,与领导碰面,我做得得心应手的大概应该是和孩子的交往吧,和他们在一起轻松、舒展、随意、纯粹,因为他们的心灵天真单一、剔透净明,而我似乎也由于这个职业的缘故保存了这一份天真和单一。
虽然我看似不多言,可我的眼神常常代表了我大部分的语言”,这不是我吗?工作中,孩子是我的全部,我喜欢跟他们在一起。
粗略地翻阅了本书,发现高老师是个爱思考的老师,在遇到某个教育问题的时候她喜欢去思考,即使是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看到孩子的某个现象时也会突发奇想地去开辟另一条途径。
联想到我自己的工作:大家都认为我们班常规比较稳定,也曾几何时,我在入睡后辗转思考着“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更听话,或者是遇到这样一个孩子,我该用怎样的方法去教育”,最后发现,用真心去爱每个孩子,才是带好一个班的关键。
这并不是几句空话,而是一个很简单的连环反应:即真心换取信任,信任产生依恋,依恋衍生崇敬,至此,孩子们离我们的目标就不远了。
我经常会拿这个班的孩子与以前带过的孩子作比较,如,同样是小班学习4以内的数数,我经常用拍手的方式让孩子们听出个数,并且按数量让孩子们拍出个数,以前在拍手听音这个环节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不安分地会发出声音,在按数字拍手的时候也总会有那么几个孩子多拍。
这个班的孩子现在已经能熟练地数5以内的物体,在我拍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专注地听,包括那些调皮的孩子,在按数拍手的环节很少有孩子会出错。
因为专注听了,所以举手的孩子也特别多。
李江美老师曾经说过,孩子们举手越来越多可以看出教师与孩子关系越来越融洽,班级的班风积极向上。
我很欣慰这一点。
在教学中我认真完成每个活动,在生活中,我关注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特别是那些特殊的孩子,我相信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有人说:“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自然”,我同样很喜欢这段话,现在我大概能从中体会到一些了。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4
“教师”一份普通的职业;“教师”一个普通的称号;“教师”一个普通的百姓。
在教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与“普通”恰恰相反的闪光点,一种温馨、一种惬意、一种奋发的气息。
教师的魅力就这样一触即发。
阳光下,我看到教师的眼睛在传神;春风中我听到教师的生音在传情;雨露中,我感受到教师的双手在传温总是把教师比喻成蜡烛、园丁、建筑师确实,教师的价值无可比拟。
看着辛黛瑞拉的教育日记,眼前浮现的是我和我的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酸甜苦辣尽享其中,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叹了口气,心中默默地佩服所有的幼儿教师。
正如作者所说的:“教育不是一个偶尔的灵感顿生而成的论文,教育是一种行为日复一日的坚持。
”我认为: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幼儿教育事业不同于其他的教育事业,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忧无虑、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从吃喝拉撒到最基本的学习教育,我们都是手把手的扶持,一旦放手,一切都将回到原点。
平日繁忙的事务总是围绕在身边,有时候真的想给自己放个假,可这是不现实的,真的这么做了,孩子该怎么办呢?无论如何给自己压力
就是最好的动力吧,有动力我相信我的意志力才能长久维持。
坚持就是胜利,永远不会言败!
辛黛瑞拉说:“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有时喜悦,有时忧愁,有时烦躁,有时激动,但我安于孩子们之间的这种琐碎生活,乐于这种琐碎生活中不经意间的惊喜。
”因此,我认为:我们更要勇于发现生活中的惊喜。
和孩子在一起或许每一刻都是惊喜的,时常我被这群调皮的孩子搞得晕头转向的,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歌唱一起绘画一起阅读感觉生活其实很简单,很轻松,很舒心。
在给他们上课时,响亮的回答声让我感受到他们的认真;在和他们游玩时,大手牵小手让我感受到他们的温暖;在与他们闲聊时,幽默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每一分钟的相处无时无刻给我无形的惊喜,发现就在此刻的观察中生成。
一鸣惊人,喜出望外!
在辛黛瑞拉的教育中,我深切地领悟到:教育不只是靠一张嘴,更多的是神情的交流。
我认为:我们要学会用眼神与表情来教育孩子。
语言的表达是最直接的一种交流方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或许眼神的交流同样让人感同身受吧。
平时在给幼儿一个眼神时,我接受到的是一种行动,吃饭时,我看着转身说话的孩子,他立刻回到餐桌,小椅子放放好大口大口地吃饭;喝水时,我看着插队的孩子,他马上低下头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穿衣时,我看着坐着发呆的孩子,他顿时拿起衣裤自己动手在幼儿互相帮助互相分享时,我以微笑给他们鼓励,在幼儿互相吵架互相打闹时,我以愤怒的眼神给他们忠告。
眼神与表情共同架起了我们交流的桥梁。
孩子总是在家长与教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着,“爱在这里逗留,思在这里起步。
”介于爱与思,家长与教师的责任更加沉重了。
每次与家长的聊天都让我很坦然,因为我们的话题永远是一致的,没有顾虑没有尴尬。
我认为:教育因幼儿而充实,因家长而自信!
教育的渊源无止尽,辛黛瑞拉“告诉”我:“教师善于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力,孩子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力。
”以身作则的道理就是如此而来,在无数的阅读与体会中,我看到了教育的足迹慢慢地迈着轻吟的步伐,向着理想的地方一步步地迈开脚步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5
最近一直再看《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被书中朴实言语、真情实感所深深打动着,也让我产生很想坚持读下去的欲望。
品读着书中承载着一位普通幼儿教师的美好想法,记录着一位普通一线幼儿教师和孩子及同事之间发生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记录了这位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点点
滴滴。
不时地透露着生活中浓浓的真情实感,给人一种深有体会的感觉。
从不断的思索中洋溢着这位教师对孩子们细腻的爱;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挚爱。
看着一篇篇的日记,虽说不上是心灵上的震撼,但对自身来说的确是一种意志的磨练,坚持着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前行,把原本琐碎的幼儿一日生活,变成了是一种人格的陶冶。
在不断的描述中整理思绪,整理得纯白明净,就像在听一首清澈明净的纯音乐曲子,不惨和杂质的坦露着内心的心情。
在细细浏览一篇篇文章的同时,慢慢地也在转变自己的一些想法,原来身边平平淡淡的一日生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在观察中每天都会发现有一个个小插曲。
书中一句句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着让人学习的方方面面,如何去面对不同事情的发生,如何采取相应的行为措施去合理的解决存在的问题。
品读这位教师的日记,再想想自己在实际生活教学当中,观察的太少,可以说还不怎么会深入地去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在反思、观察的程度上还达不到这位幼儿教师的细心斟酌。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自己不断尝试着去思索,在成长历程中旁观自己;在回忆一日生活当中,反思自己;观察自己和孩子们之间的表现是否呼应。
比如:在教学中的随机应变、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教育是种处处充满智慧的生活,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自己也应该去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
从事幼儿教育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日复一日坚持,用积极的心态耐心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细腻而恰当的关爱、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面对孩子,这些看起来简简单单且溶化在日常琐碎中的品质,并非任何人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的。
因为坚持不是片刻的誓言,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去寻找、去积累、去摸索。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6
最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爬上豆蔓看自己》。
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很茫然,一直猜想里面到底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为什么以豆蔓为主线,通过爬上豆蔓来看自己?豆蔓到底在现实生活中比做什么?因此,我带着好奇心来认真的阅读了这本书《爬上豆蔓看自己》,细细去品味,去探索,去理解。
这本书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
看这本书时,觉得好像是自己在写日记一样,每个故事,每个情节,甚至每个游戏活动都觉得好熟悉,那些画面就好像浮现在眼前一样。
记得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本书的片段内容,大多数读者都认为里面这一篇很不错,叫《爱唱歌的小麻雀》,因此我也特意留意了这一篇文章。
主要是讲了她上午因为一直在纠正孩子的常规,结果该上的课都没有上,下午又受老师之邀去听课。
回到教室以后正好课程安排是讲故事活动就给孩子讲述《爱唱歌的小麻雀》。
因为是突然决定的,当时什么东西,材料都没有准备,于是她改变了一些方法与措施,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故
事,再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故事,最后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没有唱的歌唱给小鹿宝宝听,后来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这也让我想起平时上课,虽然我们平时也用过这些办法,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她一样及时的把这一节课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而这位老师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再次打开的时候也是一种经验的借鉴。
所以边读书边思考,是阅读《爬上豆蔓看自己》中养成的习惯,会被一句话、一个小片段所吸引,便停下来细细思索。
因为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新的审视和批判精神。
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写教育随笔,写写自己的教学感悟,发生在身边的精彩瞬间,觉得也是一份快乐。
所以,通过《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的阅读,首先,我们应该学到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多学习。
多看书,多反思,多动笔。
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的过程。
其次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
我们对孩子“真正”的关注太少了:心不在焉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敷衍了事地应付他们的请求;三心二意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其实全身心的关注并不需要太多时间,跟孩子一起沉浸在一个游戏中,陶醉于一个故事里,认真的表情、专注的眼神都能给予孩子莫大的满足,增进孩子与父母间亲密的情感。
最后,面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家长和老师需要细腻、再细腻。
我们的教育的确太粗线条了,我们很少探究孩子那小而敏感的脑袋里究竟有什么奇妙又丰富的想法,我们很少思考该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导他们想得更多更深。
孩子的激情需要教师来点燃。
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激情,而只是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选择的内容和材料对孩子没有挑战,那么孩子在活动中就无法产生来自活动本身的原动力,就像作者说的“孩子的眼中找不到发亮的、渴求的眼神”。
因此,只有教师产生蓬勃向上的激情,才有可能点燃孩子的激情。
教师应该用心灵去享受工作。
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细心加耐心加爱心的事情。
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孩子、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每一天。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7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完这本书以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反思。
下面我就这本书谈谈我的感受。
这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第二部分:淡淡的菊花香(介绍了作者的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眼神中的意味(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活动中的机智(介绍了作者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因为爱而幸福(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生命的感怀(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