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期末医学伦理学重点(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内瓦宣言:(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当我成为医学界的一员:我郑重的保证自己要奉献一切为人类服务。

我将会给予我的师长应有的尊敬和感谢。

我将会凭着我的良心和尊严从事我的职业。

我的病人的健康应是我最先考虑的.我将尊重所寄托给我的秘密,即使是在病人死去之后。

我将会尽我的全部力量,维护医学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

我的同僚将会是我的兄弟姐妹.我将不容许年龄、疾病或残疾、信仰、民族、性别、国籍、政见、人种、性取向、社会地位或其他因素的考虑介于我的职责和我的病人之间。

我将会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我将不会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权和公民自由,即使受到威胁。

我郑重地做出这些承诺,自主的和以我的人格保证。

大医精诚(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⑴,怨亲善友⑵,华夷愚智⑶,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⑷,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⑸.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伦理学(Ethics)是指专门、完全以到的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说体系,即研究道德现象并揭示其起源、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或科学.(对道德生活的哲学概括,也称道德哲学)医德即使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整个医学伦理学学说体系的核心概念。

医德(Medical morality)是指医学实践或医学领域中特殊的道德;它是人类追求和实现健康利益的产物和反映,是医者以善恶为尺度认识和调节医方和患方之间、医方与医方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及生态间利益关系的所有医德活动现象、医德关系现象、医德意识现象的总和。

医德特点:1.医德具有鲜明的专业性2。

具有突出的传承性3.具有显著地普世性.
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是以医德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人类尤其是医者认识医德生活的产物,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和主要原则,在解决医学实践中人们之间、医学与社会之间,医学与生态之间的道德问题而形成的学说体系,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医德活动、医德关系、医德意识.具体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医患关系之间的道德现象、医际之间的道德现象、医社之间的道德现象、医学科研道德现象、生命道德现象五大课题。

1972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教授约翰·格里高利出版了《关于医生的职责和资格的演讲》,指出过于繁琐的成规可能导致浮夸和不真诚,对于医生的美德是有害的,医生的仁慈应来自其道德感。

格里高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医学伦理学的奠基人,是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先驱. 1791年,英国医学家托马斯·帕茨瓦尔为曼彻斯特医院起草了《医院及医务人员行动守则》,与1803年更名为《医学伦理学》再次出版,从此诞生世界第一部《医学伦理学》。

1847年,美国医学会成立.它以帕茨瓦尔的《守则》为基础,制订了医德教育标准和医德守则。

主要内容:医生对病人的责任和病人对医生的义务;医生对医生及同行的责任,医务界对公众的责任;公众对医务界的义务等。

生命伦理学(Bioethics):或称生物伦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产生,随后在欧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影响最广泛、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 1991年美国医学伦理学家罗斯曼《床边的陌生人》一书问世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成熟
1971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波特在其所著的《生命伦理学:通向未来的桥梁》一书中创造性地使用了“生命伦理学”(Bioethics)一词,意在于建立一门新的“把生物学知识和人类价值体系知识结合起来的学科”,作为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帮助人类生存,维持并促进世界文明.
1932年6月,上海出版了由宋国宾主编的《医学伦理学》。

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医学伦理学专著.此书的出版,为我国传统医德学跨入现代医学伦理学阶段打开了一扇大门。

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人的生命论(生命神圣论、生命质量论、生命价值论)、医德本位论(医学人本论、医学功利论、医学公正论)、医德关系论(医者义务论<道义论>、医者美德论、病人权利论)
医德基本原则:医德规范体系中居统帅和主导地位的最高规范,也可简称为医德原则。

欧美生命伦理原则: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公正原则。

医德基本准则析要:1。

以人为本,救死扶伤2。

严谨求实,精益求精3.平等交往,一视同仁4。

举止端庄,语言文明5。

廉洁行医,遵纪守法6。

诚实守信,保守医密7。

互尊互学,团结协作8.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医德范畴(Category of medical morality):一般道德范畴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般医德范畴在医学职业中的具体应用,也是对医德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医德基本范畴的特点:1。

抽象性2.常用性3.内在性4。

基础性。

作用:1.医德原则及医德规范体系得以确立的必要前提2。

医德原则、医德准则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3。

实现医德调节功能的根本途径4.人类医德认识发展阶段的标志。

病人法律权利主要有几个方面:1。

平等医疗权2。

知情同意权(病人享有的知晓自己病情、医方诊治决策等医学信息,并以此做出同意或拒绝诊治之理性选择的自主权利.)3.隐私保护权4.损害索赔权5.医疗监督权
医务人员的权利:1。

医疗诊治权2.设备使用权3。

科学研究权4。

继续教育权5。

人身安全权6。

经济待遇权7.民主管理权
医务人员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及技术操作规范的义务2。

如实记载和妥善保管病历的义务3。

如实告知和说明的义务4。

抢救及转诊的义务5。

保护病人隐私的义务
病人的义务:1。

如实提供病情和有关信息,配合医方诊疗的义务2。

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尊重医务人员及其劳动的义务3.给付医疗费用的义务4.保持和恢复健康的义务5.支持临床实习和医学发展的义务.
医患关系(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指医方与患方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基于病人健康利益所构成的一种医学人际关系。

医患关系的内容:1.技术关系:医患双方围绕着诊断、治疗、护理以及预防、保健、康复等具体医学行为中技术因素所构成的互动关系。

(最主要、基本的形式)2.非技术关系(1)道德关系(2)经济关系(3)价值关系(4)法律关系
医患关系的性质:1。

医患关系是信托关系2。

医患关系是契约关系
医患关系的特征:1。

医患双方目的的共同性2.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3。

医患双方利益的一致性
近现代医患关系特点:1。

医患关系物化(近代医学中,由于实验医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大量地采用物理、化学等医疗设备、材料,改变了经验医学的治疗方法。

1.由于设备、材料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诊疗准确率,减少了医疗差错的发生2。

随着医生对医疗设备依赖的加强,这些设备、材料往往成为横亘在医患关系中的“第三者”,使医患双方直接交流的机会减少,淡化双方感情,使医患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被“物化”了)2。

医患关系分解(1.由于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医师分工日益专科化,导致一个医师只对某一种疾病或某个病变部位负责,病人的健康和生命需求由多个医师、护士和其他人员来共同满足2。

随着医院和病房的出现,病人集中于医院进行诊治,病人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为其诊治的不可能只是一位医师,使以往整体、稳定的医患关系分解成多个部分,医患双方的请联系相对减弱。

)3。

病人与疾病分离(以生物学为基础的近代医学,为了探索引发疾病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往往把某种疾病的特定因素从病人整体中分离出去,舍去了引起
疾病的社会、心理等因素,孤立地研究生理病因.再把疾病从病人身上分离出来的同时,医术似乎也与仁心渐行渐远,成为话语权越来越强势、独立性越来越凸显的一种理性工具。

医患双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逐渐被淡化.)
医患关系模式(Relationship model of doctor—patient)指在医疗卫生活动中形成的描述和概括医患关系的标准样式。

是医学模式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指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一般特点与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一定时期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范围及其服务范式.
医学模式经历四个阶段,医患关系随之呈现出不同特点:1。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与医患关系2。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与医患关系3.机械论与生物医学模式与医患关系4。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医患关系。

萨斯—荷伦德模式:将医患关系归纳为三种类型:1。

主动—被动型:医生角色—主动命令,病人角色-被动服从,临床应用对象—难以表述自己主观意见的病人,如麻醉、严重外伤昏迷的病人等,模式原型:父母—婴儿。

2.指导-合作型:医生角色—指导诊疗,病人角色—配合诊疗,临床应用对象—急性感染期病人,模式原型:父母—儿童.3.共同参与型:医生角色—帮助病人,病人角色—主动参与诊疗,临床应用对象—慢性疾病病人和心理疾病病人,模式原型:成人—成人.
预防医学(Prevention medicine)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

三级预防策略:1。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

如在疾病因子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Primordial prevention)2。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达到“三早"的根本办法是宣传,提高医务人员诊断水平和建立社会性高灵敏而可靠的疾病监测系统。

3.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对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其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预防医师的伦理准则:(一)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树立“大卫生观”(“大卫生观”:用广阔变化的视角,整体审视自然生态环境,观察、认识、评价人的精神和物质属性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新理念.“大卫生观"就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预防医学的长效性要求必须真正树立和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

)(二)对社会负责,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三)合理兼顾个体人权和公众权益(四)树立崇高的献身精神
临床常规诊治伦理
诊治基本要求:1。

既要关注疾病,又要关心病人2。

既要发挥医务人员的主导性,又要调动病人的主体性3。

既要维护病人利益,又要兼顾社会公益4。

既要展开躯体疾病服务,又要展开心理和社会服务.
临床首诊负责制(Responsibility of first diagnosis)要求医院对诊疗范围内的病人一律不得拒诊,即使是非诊疗范围内的病人,如果病情危重、危及生命,也应就地抢救.
转诊的情况:1.非诊疗范围内的病人2。

病人及家属或单位要求转院者3.病情确实需要住院或留观,但因为医院无床位且病情允许转院时。

转院前要求:1。

首诊医院的首诊医师写好病历2。

进行必要的医疗处置3.充分的病情交代、途中风险告知4.病人或其家属签字同意5。

落实好接受医院.
诊断伦理:(一)及时诊断准则:要求医务人员力争尽早、尽快对疾病作出分析判断的临床伦理准则。

(二)准确诊断准则:1。

树立起科学的诊断目的2.积极利用现实条件3。

严肃认真地做出判断.
治疗伦理:(一)有效准则:1。

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治疗手段2。

认真实施有效治疗3.实事求是地判断治疗效果(二)择优准则:1。

选择适当的治疗目标2。

降低病人所付出的代价(三)自主准则:1。

为病人的自主选择提供充分条件2.正确对待病人的拒绝3.拒绝病人的不合理要求。

我国公共卫生伦理准则:(1)效用准则(2)公正准则:1。

分配公正2。

程序公正3。

回报公正(3)尊重准则(4)互助准则。

生殖技术(Reproductive technology)是代替人类自然生殖过程某一步骤的医学技术.
临床生殖技术主要要用于治疗不孕不育,因此又被称为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
人工授精(AI)收集丈夫或自愿捐精者的精液,有意思注入女性生殖道,以达到受孕目的的辅助生殖技术。

(同源人工授精(AIH)、异源人工受精(AID))
体外授精(IVF)指用人工方法让卵子和精子在人体以外受精和发育的生殖方法。

(1978年7月25日,在英国兰开夏奥德姆医院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名字叫路易斯·布朗;我国首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平安诞生)
代孕母亲: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出现了代孕母亲。

又叫代理母亲,是指待人妊娠的妇女,使用的是自己的或捐献者的卵子和委托人货捐献者的精子,通过人工授精或体外授精技术,由代理母亲妊娠,分娩后交给委托人抚养.
克隆技术(Clone)又称无性生殖,运用现代医学技术,不通过两性结合而进行高等动物(包括人)生殖的技术。

该技术能取出高等动物的成体细胞,将其携带遗传信息的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中,通过技术让结合体继续发育;再将发育到一定程度的胚胎移植于母体子宫妊娠直至分娩.
辅助生殖技术技术的伦理价值:1.治疗不孕不育2。

实现优生优育3.提供生殖保险
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1.配子、合子和胚胎的道德地位2。

家庭人伦关系的确定3。

自然法则可否违背4。

错用或滥用的可能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应用伦理准则:1。

有利于病人2.知情同意3。

保护后代4.社会公益5。

保守医密6。

严防商业化7。

伦理监督
我国人类精子库管理伦理准则:1.有利于供受者2.知情同意3.保护后代4.社会公益5。

保守医密6。

严防商业化7。

伦理监督
死亡标准(Death standard)人类对自身死亡现象尤其是临床死亡现象的把握。

一、心肺死亡标准二、脑死亡标准:新的死亡标准:1.对周遭的环境完全没有反应 2.完全失去反射能力和肌肉紧张程度3。

缺乏自发行的呼吸作用4。

如果不用人工辅助器,动脉血压会剧降5。

在没有任何技术问题的情况下,即是用人为的方式刺激脑部,病人的脑电图仍然呈现绝对的直线反应.
脑死亡标准定义:脑死亡是包括小脑、脑干直至第一颈髓的全脑功能的不可逆转的丧失.
医学对死亡的控制:1.生命维持技术2.安乐死3.临终关怀
安乐死(Euthanasia)病人身患无法治愈的疾病、已处于不可逆的频临死亡且备受剧烈病痛折磨的状态之中,为消除其肉体和精神痛苦,应其要求,应用医学手段使其无痛苦地结束生命的死亡方式。

安乐死分类:1。

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2.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
临终关怀的概念:(Hospice)一种新兴的医疗保健服务项目.由多学科、多方面人员组成的团队,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以便使临终病人得意舒适、安宁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

临终关怀的基本特点:1。

服务对象多元化2。

服务内容全面化3。

服务形式多样化、本土化. 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1。

有利于人类死亡观念的有序嬗变2。

有利于医学人道主义的不断
升华3。

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4。

有利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临终关怀的伦理诉求:1。

理解临终病人的心理2.保护临终病人的权力3。

优化临终病人的生活4。

关心临终病人的家属。

克隆:(Clone)无性繁殖,如蚯蚓断体繁殖、植物的扦插嫁接、细菌的繁殖等都属于克隆。

克隆本来是低等生物的繁殖方式,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从理论上说,任何高等生物也都可以采用克隆这种无性繁殖技术繁衍自身。

我国对克隆人体做法的态度:“不赞成、不支持、不允许、不接受.”
反对克隆人主要基于四个方面伦理考虑:1。

克隆人是对人权和人的尊严的挑战2。

克隆人违反生物进化的自然发展规律3.克隆人将扰乱社会家庭的正常伦理定位4.克隆人的安全性在技术上也难以确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