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研究
2016年3月第1卷 第3期
尚武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吴鲁梁
宜春学院体育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尚武精神的渊源和内涵进
行科学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尚武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认为:尚武
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儒家文化存在着汇通。时至今日,尚武精神仍
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关键词:尚武精神 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3—0041—03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尚武精神是武术文化的范畴,是武术文化的重要根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在我国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儒家“崇德贱力”的传统有严重的偏蔽,正如南朝文学家萧统所说“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至清朝末期,“重文轻武”的社会观念已成为积习,尚武精神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羸弱。19世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缺乏自卫自保的能力和团结一致御侮的勇气下,华夏民族受到了严重侵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治国单纯靠礼仪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质疑,“富国强兵”受到了的重视,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而这正是中国人不甘落后、积极尚武的表现,至此,尚武精神对封建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近代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积淀在民族深层中的尚武意识应运而勃兴了”。[1]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认为:“国防不可以没有”。文化是国家直立于世界的标示,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从精神层面入手,塑造民众强健的意志品质,才可以真正实现国家的自立自强,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时至今日,我们要居安思危,秉持自强、自立、自卫的信念,以文化的复兴为契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尚武精神的提倡恰恰可以起到非常之作用。
1 尚武精神概述
1.1 尚武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有“勇武传说”,先秦有“狞厉之美”,汉唐有“尚侠崇勇”,在我国崇尚武力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尚武精神”一词最早由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1919年提出,当时为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尚武精神”的条幅为《精武本纪》作序,此时的尚武精神是指:“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2]。
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同物质相对立、和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称。”[3]“精神一但形成就具有相对的距离性,可以成为群体意识或社会共有财富。”[4]“尚”在中华大辞典解释为:推崇和注重的意思。“武”字结构中,“止”通“趾”,另外一部分是一个“戈”字,旨在形容一个人在扛着武器行走,可见武术与军事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是战争中的重要手段。战争以胜利为目标,武力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由此武术人的精神在于追求勇敢和致胜。据记载,我国在三皇五帝时就发生过不计其数的战争,战争通过武力让敌人屈服,以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安全,人们因此崇拜和敬仰强悍勇鸷的性格,而因怯阵战败而死的人,死后要“投诸茔外以罚之”。战国时期,出现了尚武的武士阶层,如“风潇潇兮易水寒”的屈原,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价值观念驱动下不惜用生命去捍卫内心的信念。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人们对勇武、力量的崇拜,人们“四时讲武,三年大习”,习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艺”中“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射、御”均和武术有着重要的关系,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尚武的精神在我国呈现出一种文
作者简介:吴鲁梁(1990~),男,助教。研究方向:武术文化学。
41
化的积淀的过程,它从先民推崇发展至今,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文化性社会行为也融入先民的方方面面,成为民族心理的积淀。时至今日,尚武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伦理的范畴和重要标志。
习武者在习练的过程中“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锻炼出防身、攻杀技巧的同时,磨练了意志品质,而这种意志品质已成为习武者的集体无意识,成为锐意进取的“武”的内核。可见,尚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类属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道德情操的心理层面,外在形式上,尚武精神主要以“崇尚军力”的形式出现,而在精神层面,它是指昂扬刚健、入世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尚武精神与儒家文化的汇通
儒家思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文化,它的本义旨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周游列国之时,颠沛流离,正是在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文化的支持下,才得以周游列国。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做为两种异质文化并非绝对的对立,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封建思想为了统治而对儒家思想的篡改和歪曲。“儒家文化中具有尚武精神,只是儒学成为官方哲学后,被人为“阉割”而使我们难见其全貌。”[5]习武之人的价值取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的“贵和尚中”、“未曾习艺先学礼”、“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这种伦理观念的约束下,和平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心态,习武之人拥有了良好的秩序感和次序感。但这没有削弱习武者的勇毅精神,反而显示出了习武之人思想的高尚性和交际的恭谦性。在外显层面,促使“尚武精神”不是“黩武”,而是倾向于强调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追求强健人格的精神。“它不仅包括崇尚武力,更主要的是崇尚武德褒扬正义战争,提倡匡扶正义的行为。”[6]
基于此,把“尚武”看成是简单的注重军事和巫术,显然是不够的,它是尚武与仁爱的珠联璧合,是暴力和融洽的相得益彰。儒家文化提倡的“仁者心有勇”,“以至仁伐至不仁”、“仁者无敌”、“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等思想并没有削弱武术攻杀技击的本质,也没有削弱习武之人的无畏和勇敢,反而体现了用武的严谨性和自律性,从而在大是大非、敌友面前能够爱憎分明,如少林书籍《拳经拳法备要》中明确提出武术应传“贤良之人”,且“道勿滥传”,这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尚武的精神与仁爱的思想相融合。促使武术反对血腥嗜杀,存在仁爱的内在情结,提倡服人,如少林书籍《罗汉行动功短打》中记载:“点穴之法是使人心神昏迷 ,手脚不能动 , 一救而苏,不致伤人”。德为艺先的金科玉律让习武认知形成了“止戈禁暴”的生命理想。正是因此,尚武精神是意志和智慧的统一,人们因此习惯将“尚武”和“崇德”联系在一起使用,旨在强调用武和修身的统一。
2 尚武精神的时代价值
2.1 国家层面——捍卫国家利益的保障
在汉朝,“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一铿锵有力的话语促使匈奴对汉朝表现出由衷的敬畏,发出“壮哉,汉家男儿”的赞誉,尚武之风俨然成为国防的利器,并铸就了“汉唐盛世”;南宋“重文轻武”、“防内甚于防外”、“严禁民间组织练习兵仗”的思想让人们失去了投笔从戎、从军报国的热情,进而导致南宋的灭亡;明朝继承了两宋的文化制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以巩固皇权,这直接导致了满洲骑军的侵犯,最终拱手将明朝河山让与外族;鸦片战争之前,西方列强看到中国“大而无力、弱而不武”,于是开始对中华民族进行侵略战争,战争过后的西方人甚至宣称:“对付中国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痛打一顿,然后在讲道理”,正是这种武风不振的状况促使鸦片战争的失利,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尚武精神起到了非常之作用,特别是在外来势力的侵略和奴役下,尚武精神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奠定了深厚的心理基础。一个国家尚武之风的强弱俨然成为国家强弱的重要象征,是国家威严和威望的潜在标志。
“考史系,知始终”。通过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历史其实是一部斗争史,而武力左右着历史的走向,一个国家只有善于自卫,强而尚武才能够生存下来,而尚武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武力的强弱,可以说,离开了尚武精神,国将不国。《左传》中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充分说明了富国强兵、武力强盛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以战止战、以暴制暴”的目的。毛泽东同志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之后;尚武精神由此担任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并实现了全国的解放。新中国成立伊始,人民选择了《义勇军进行曲》这一激情昂扬的歌曲作为国歌,以振奋民族的斗志,正是对尚武精神的充分肯定。
“军力者,国家之墙壁。”军人担任着保卫国家,促进民族繁荣昌盛的任务,在抵御外族侵入时,要无情的抵御外敌,捍卫国家的利益,从而促使军人的职业特丹与暴力和杀戮联系起来。“无礼者,军人之性质也”,在弱肉强食的大势之下,“畏战之国,其国必遭战祸”,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战争和和平,野蛮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树立强军目标。然而当军人拥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尚武精神,对军人精神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尚武精神牢铸军魂,实现“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当战争发生之时,军人发出巨大的爆破力,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御寇图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培养尚武精神,是中国不可或缺的战略选择”[7],因此我们在牢固树立“人类共同体”意识的同时,让尚武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气候,能够激发国民的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