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金融》课程论文2015-2016学年第1学期
题目:国际收支问题分析
学生姓名:朱宇澄
学号: 20138333047 专业:市场营销
班级: 511 任课教师:孙洋洋
二O一五年十二月四日
摘要
世界各国采用各种经济理论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其目的无非都是为了使本国经济达到四个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状况集中反映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其好坏直接影响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在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国际收支的整体平衡是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条件之一。国际收支整体平衡有助于汇率预期稳定,进而支持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物价稳定,在快速增长时期抑制通货膨胀,推动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当然,国际收支平衡也为继续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保障条件。
关键词:国际收支、货物贸易、宏观经济
第一章绪论
1.1论文研究背景
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可以概括为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从两者的关系来看,内部平衡是外部平衡的根本保证,而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利于内部平衡的实现。就我国而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经济实力的增长直接反映在国际收支状况的扭转上。随着对外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的平稳进行和顺利发展所面临的外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外开放经济下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大力推行外向经济战略,近年我国经济逐渐和世界接轨,开放度不断加大,外向型经济已经形成大规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货物贸易规模世界排名前列,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根据世贸组织最近公布的2014年世界贸易统计,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27604亿美元,,占世界7.2%,继美国、德国之后世界排名第三。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接近70%。二,中国经济增长依赖外资。2010年,中国的FDI存量达到8480亿美元,目前,我国FDI存量更是超过6000亿美元大关,外资在中国的积聚影响着我国毛衣和经济增长。因此外向型经济对中国的意义重大,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事件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就是一个例证。在这样的国情下,国际收支作为衡量对外经济的主要指标就具有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可以看出,今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的同时,持续大额顺差形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形成了双顺差乃至三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
因此,针对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从1994年开始出现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结构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进而对我国经济内外均衡都有重大意义。
第二章国际收支相关理论
2.1国际收支概念
国际收支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普遍采用的概念。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则是从二战以后才广泛流行起来,也是目前采用的国际收支概念。
世界各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十分频繁,从而在国与国之间形成债券与债务关系,一国在某一特定时日的债权债务,就综合反映为该国的国际借贷关系,这同企业所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性质颇为相类。这种国际借贷关系所体现的债权债务,到期时必须以货币形式结清支付,从而形成一国的外汇收入与支出。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同其他国家为清算到期的债权债务所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在这一时期内,其外汇收支相抵后所出现的差额称为国际收支差额,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该国在国际金融方面的实力与地位。
广义的国际收支与狭义的强调现金基础的国际收支概念不同,这一概念强调了国际经济业务基础,即将无需货币偿付的各种“援助”项目和不需现金支付的物资、服务之间交换以及赊购赊销的信用交易项目也均列入国际收支。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这种经济交易不管有无现金支付,有无对等偿付,均包括在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的范畴之内。
2.2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的重要基础之一,它起源于15世纪到16世纪重商主义时期,20世纪30年代-30年代后,在经济学界先后出现了弹性论、乘数论、吸收论、货币论等有关国际收支学说。这些学说的出现,各有其独自的历史背景、为各国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维持各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
依据。
1、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论
1752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在《论贸易平衡》一书中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认为在金本位制子下,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
2、弹性分析理论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923年首次提出“进出口需求弹性”的概念,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以此为基础系统地提出国际收支弹性论,又称弹性分析法。以后,1944年美国经济学家勒纳以此为基础研究提出货币贬值影响贸易收支的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临界值,正式提出马歇尔—勒纳条件,这一条件构成了国际收支弹性分析理论的核心。
3、吸收分析理论
吸收分析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詹姆斯·米德和西德尼·亚历山大在凯恩斯理论的国民收入方程式的基础上提出的。
4、结构分析法
又称为结构论,该方法受到发展中国家的关注,成为国际收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人物有:英国撒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史蒂芬爵士,克
拉克,英国肯特大学的瑟沃尔等。结构论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国内货币市场失衡造成的,引起国际收支长期顺差或者长期逆差趋势的结构问题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经济结构老化、经济结构单和经济结构落,国际收支的结构性不平衡,既是长期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和经济发展阶段的落后所引起的,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的瓶颈。他们的政策主张是,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重点应该是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
第三章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原因
3.1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灵活性扩大。1994—2014年,除1993年和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小幅逆差以外,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均保持顺差。据海关总署初步统计,截止2014年11月底,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59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110亿美元,增长24.3%。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7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60亿美元。预计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将达17580亿美元,增长24%,其中出口约9630亿美元,增长27% 进口约7950亿美元,增长20%,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680亿美元。外贸高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到11月就攀升至约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我们通过分析近几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知,经常项目顺差对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贡献度较快上升。2001-2013年,经常项目顺差合计1674 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42%。2013 年,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经常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对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贡献度下降。2001-2013 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合计2305 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58%。201 年,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
3.2我国国际收支存在问题分析
国际收支状况是国内经济运行在对外经济上的反映。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特别是货物贸易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格局,顺差规模不断扩大,2005 年为2238 亿美元,比2001 年增长3.3 倍。这反映了国内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问题正在加剧。经常项目顺差占GDP 的比重从2001 年的1.3%上升到2005 年的7.2%。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经常项目顺差反映了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也反映了国内总产出大于总需求,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一方面是我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经济迅速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储蓄大于投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仍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务之一。1、双顺差将导致货币总量失控,货币独立性丧失
巨额外汇储备导致了我国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导权。外汇占款早已成为我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渠道,货币供给增速超出货币当局预想,人民银行2013年初制定的全年广义货币供给(M2)增长目标是15%,实际执行结果是增长17.57%,增幅比2013年末高2.9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