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小儿辩日课堂教学设计
陈瑜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三个生字盂、沧、汤。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每句话及全文的意思。

重点了解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4、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好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每句话及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收集有关资料,试着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

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破课题
师:同学们,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小儿辩日》。

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来,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在预习《两小儿辩日》中,你们有哪些收获?遇到了什么困难和疑问?(学生拿出以前准备好的预习提示汇报)。

师:先不忙。

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相信,通过逐渐深入地学习课文,一定会解开这些疑难。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师: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生:不好读;挺别扭的;不好懂。

师:尽管遇到了些困难,但这些“感觉”是很珍贵的。

它一来指明了我们学习的方向;二来也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生:(沉默、思考)
师:比如“不好读”,可以怎么办?
生:多读几遍!
师:好主意!常言道“一回生,两回熟”嘛!
师:不好懂,有办法吗?
生:查字典、看注释……
师:就这么办!下面,建议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结合注释,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生:(合作学习。

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师:多数小组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效率挺高,师:好,都读顺了。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3几次张口想念,都没发出声来。

师: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你嗓子不好。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师:好,现在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

生齐读课文。

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听老师把课文念一遍,边听边找,边找边划,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读课文
师:全文出现了几个“日”?
生:九个“日”。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师:第一个带“日”的句子谁来读?
生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师相机板书:日始出时、近)
师:“日始出时”是什么意思?
生1: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师:这是什么时候?
生1:早晨。

师:用一个字怎么表达?
生1:晨。

(师板书:晨)
师:谁来读第二个带“日”的句子?
生2:而日中时远也。

师: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
生2:日中时和远。

(师板书:日中时、远)师:“日中时”是什么意思?
生2:中午。

师:一个字。

生2:午。

师:真干脆。

(师板书:午)
师: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念一遍。

生齐读这两个带“日”的句子。

师:第三个带“日”的句子谁来读?
生3: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四个“日”了。

(师相机板书:远、近)谁再来继续读?
生4: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又是两个“日”。

(师相机板书:大、小)谁来念最后两个带“日”
的句子?
生5: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板书:热、凉)
师:“探汤”是什么意思?
生5:“把手伸到热水里,是说天气很热”。

很热的水。

师:好!其实热水这个意思的“汤”在很多成语中,也有出现。

能说一两个吗?
生1:固若金汤。

生2:赴汤蹈火。

师:这“赴汤蹈火”的意思是说,不管是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将勇往直前!其实不仅是成语,在很多口语中也有使用,古代有一种东西用来装上热水在被中取暖的扁壶,用陶瓷、铜合金制成,现在逐渐演变成由优质不锈钢制作而成,它的名字叫汤壶,大家听
说过吗。

生:没有!
师:没关系,上完这节课再有人问你,听说过吗?
生:(笑答)听说过!
师:好的!这就叫做“日积月累”啊!还有带“日”的句子吗?
生:没有了。

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一起再说一遍。

“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故事说到这里,该知道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了吧?
三,辩日,体验趣味
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

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

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
生(齐):辩斗。

师:怎么才是辩斗呢?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

同桌辩斗。

师:好了,哪两位小儿来辩斗辩斗?(请了两名学生)这是小儿1这是小儿2,咱们听一听两小儿是怎样辩斗的,看看有没有辩斗的味。

师:辩是辩了,只是没有斗的味。

又请两小儿辩斗。

辩是辩了,就是没有斗起来。

这样,请你留下,我来跟你辩斗辩斗。

你害怕吗?师:你身子稍微向着同学们,但眼睛要看着我,因为你跟我辩斗。

(学生按老师要求站好)
生:(低声的)不怕。

(众笑)
师:听你的口气,看你战战兢兢的样子,我看你还是有点怕。

到底怕不怕?
生:(坚定的)不怕。

(众笑)
师:为什么?
生:你又不会吃人。

(众大笑)
师:啊!对对对!我是老师,我不是老虎。

不对!我现在还是老师吗?
生:你是一小儿。

(众笑)
师:对!我是一小儿了。

那,咱们现在就开始?谁先说?
生:你先说。

师:那我就当仁不让了。

大家注意听,更要注意看,我们两个小儿是怎样辩斗的。

好!我这就开始了——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该你了!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师:(语速加快)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一愣,迅速作出反应)此言差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笑)
师:(语气加强)非然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机敏的)非然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笑)
师:(摇着手)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抢上一步)非也非也非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鼓掌,大笑)
师:不跟你罗唆了!反正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生:你才罗唆呢!就是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你胡说!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生:你胡说八道!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掌声,笑声)
师:看到了吧?这才叫——大家一起说!
生:(齐答)辩斗!
师:喜欢两小儿吗?为什么?
生1:喜欢!我觉得他们挺可爱的。

生2:他们很会动脑筋,会钻研问题。

生3: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轻易放弃。

师:是顽固不化吗?
生3:不是,他们说得都有道理的,所以他们敢于坚持。

生4:他们不但能仔细观察,而且还能认真思考。

师:是的,辩斗不是吵架,不是胡说八道。

辩斗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两小儿的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敏感和思考,也看到了他们不人云亦云、不轻易放弃自己观点的坚持和独立。

是吧?
生:(齐答)是!
师:那好!我们都来做一回两小儿。

全体起立!左手的同学做前面一小儿,右手的同学做后面一小儿。

我呢,就读读旁白吧。

好!前面一儿们,准备好了吗?
生1:(左手的学生齐答)准备好了!
师:后面一儿们,准备好了吗?
生2:(右手的学生齐答)准备好了!
师:开始辩斗!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起故。

一儿曰——
生1:(齐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生2:(齐读)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生1:(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生2:(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坚持曰——
生1:(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争辩曰——
生2:(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反驳曰——
生1:(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不服曰——
生2:(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扯着嗓子曰——
生1:(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跺着双脚曰——
生2:(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一儿指着一儿曰——
生1:(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句)
师:一儿毫不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生2:(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句)
师:(突然停顿,过了一会儿)辩呀!斗呀!怎么不辩不斗了?
生1:太累了!脚都酸了。

(众笑)
生2:老这么辩下去,没意思了。

(众笑)
生3:辩斗也不能没完没了啊?
生4:孔子过来了。

四、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师:请坐。

孔子过来了,孔子是谁呀?生1:大思想家。

生2: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生3:孔子有弟子三千,是个大教育家。

生4:孔子博学多才,是个圣人。

师:可是,这个问题,孔子说得上来吗?
生:说不上来。

师:哪儿看出来的?
生:孔子不能决也。

师:谁能为“决”组个词语?
生1:决断。

生2:决定。

生3:判决。

师:一句话,面对两小儿的辩斗,孔子也拿不定主意。

是吧?
生:(齐答)是!
师:同学们,如果两小儿请教的不是孔子,而是你呢?你会怎么说?
(教师指名一学生起立)现在轮到我做两小儿了。

先生贵姓?(众笑)
生:姓田。

师:哦!田先生!久仰久仰!请问田先生,咱俩谁说得对、谁说得不多呀!
生:你们两个说得都不对。

师:都不对?那依你之见,是日初出时去人远还是日中时去人远呢?
请田先生不吝赐教。

生:一样远,没什么区别。

师:这就怪了。

明明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吗?生:这是你的错觉,早上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是一样大的。

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像车盖,是因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有地平线,还有树木、房子做比较,所以好像大一点。

中午的时候,太阳升到了天上,没有什么可以比较了,所以看起来就像盘盂了。

师:啊!原来如此!田先生说得有理,说得有理。

不过,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又是为什么呢?先生累了,请坐下休息休息,我想请教另外的先生。

(教师指名一学生起立)先生贵姓?
生:免贵姓陈。

(众笑)
师:哦!陈先生!失敬失敬!您知道温度不同的原因吗?
生:当然知道!早上,太阳是斜射到地球上的,所以地上吸收的热量
就少一些,感觉就沧沧凉凉了。

到了中午,太阳笔直射在地球上,地上吸收的热量就多了,所以就热了,就像探汤一样了。

师:哦!我明白了。

谢谢两位先生为我指点迷津啊!同学们都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生:(齐答)是!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师:(板书“知”)什么叫“知”?
生1:知识。

生2:学问。

师:谁说你知识丰富?谁说你学问渊博?原来你也不知道啊!来,我们再来一起笑一笑。

两小儿笑曰——
生:(齐答)哈哈!孰为汝多知乎?
师: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

你可以用白话文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生:(写话,教师巡视,随后示意几个学生起立。


师:好!孔老夫子们,面对两小儿的嘲笑,你们有话想说吗?
生1:真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掌声)
师:看来,孔老夫子有点心虚了。

(众笑)
生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掌声)
师:好一个虚心好学的孔夫子。

心虚大可不必,虚心却值得我们学习。

生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掌声)
师:说得好!做学问、做人就应该老老实实。

生4:天下的知识多如海洋,我哪能样样精通呢?(众笑)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师:说得好!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做为一种人生智慧,两小儿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孔子的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却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依然照耀着我们。

我们不仅需要自然的太阳,我们也需要智慧的太阳!来,闭上眼睛,让这轮智慧的太阳在你的心头冉冉升起,越升越高!下课。

(热烈的掌声)
[附:板书设计]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凉则远,热则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