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医籍选复习.
1毒药:与甘药相对,指古代药性俊猛、祛邪力强的药物的称谓。

(课本)古代对一般药物的统称。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将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2六变:指脏腑病变反映在脉象上所出现的缓急大小滑涩六种变化。

3甘药:指性味甘温的药物,脾属土而喜甘,用甘药可补益脾气,脾旺则五脏
之气俱盛,故适合于阴阳形气俱不足的患者。

4形气:形,形体外貌。

气,功能表现。

即形体与神气。

(另一种解释)形,形体、气,脉气、血脉。

指患者的形体的强弱、胖瘦及气
血的衰盛。

5刺有三变:指三种不同的刺法,刺营、卫、寒痹。

6终始:比《内径》更早的古代文献篇名。

“明知终始五脏为纪”指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有始有终的,要了解这一点应以五脏为纲纪。

7补阴泻阳:补其内在的正气,泻其外来的邪气。

8劂心痛:五脏气机逆乱犯心导致的心痛。

真心痛:邪气直犯于心,内有淤血积块闭塞心脉表现为手足厥冷,心痛剧烈,
病势危急,后果严重,针刺效果不理想。

9泻必用方:泻法必须在气盛时使用。

10补必用员:补法必使气行,并使气至病所。

11刚柔之事:阴阳相配,刚柔相济。

12阴病行阳,阳病行阴:脏腑经络之气可以阴阳互通,维持平衡,在病理上也
会互相影响,在治疗上,募穴在腹部,可以阴引阳,治疗腑病,俞穴在背部,
阳引阴治脏病。

13送坚付濡:逐其坚实,补其濡弱。

14以急随缓:以使其坚急的方法治疗弛缓的病症。

15消息气血:调理气血,消减或增长气血。

16随师而将息之: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摄。

17隔日一报:隔一天刺一次。

18以意消息:根据患者胖瘦进行调整。

19交正而识本经:交正,指十二经的阴阳表里相配,凡正经属阴经,属里属脏者,其交经必是阳经,属表属腑。

正经属阳经,属表属腑者,其交经必是阴经,
属里属脏。

取本经俞穴治本经之病,称本经取穴,也正经取穴,兼用与本经相
合之经的俞穴则称交经配穴。

20泻络远针:浅刺络脉出血,多用于血瘀气滞。

远道刺法。

21留吸母而坚长:留针取热,吸气时出针,用补母法治疗后,患者精神充沛,
气血旺盛。

22针刺操作的关键是守神、守机,神乎神,客在门,前一神字为形容词,意思
是神奇的,微妙的;后一个是名词,指神气(即人体精神气血)。

客有客居的意思,门是神气出入的门户,即俞穴。

形容神秘莫测的神气出入,客居在俞穴门户,比喻神气游行聚集于门户的状态。

原文是指不明白神气迅速的变化,又怎
能把握疾病的本原呢?怎能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呢?重点讨论神气与俞穴的关系,神气的变化特征和把握气机的重要性,只有上工才能体会,觉察到精气的
变化迅速微妙。

23“深居静处。

以收其精必其神,令志在针”针刺对医者治前的要求:有安
静地医疗环境;避免外邪侵袭;医者思想高度集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24如何治疗“天牖五部”:阳迎头痛为阳邪逆于阳经头痛胸满,取人迎;暴瘖
气鞭为阳经气逆,取扶突穴;暴聋气蒙为手少阳气逆,取天牖穴;暴孪痫眩为
足太阳经气逆,取天柱;暴瘅内逆为手太阴气逆,取天府穴。

25“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论述针刺要领和补泻原则:必诊断正确,掌握病症
虚实,脉诊及形气内外关系,并严格掌握针刺时机,应用熟练的手法,做到“至其当发,间不容演”,还强调了医生应集中精神,专心致志,谨侯经气的得失,
才能达到治神的目的。

26为什么六腑多置一原穴:由于阳经的脉气比较长,放故在“输”穴后,另设
一“原”穴,即三焦为气之所始终,阳气之根,气化所在,六腑也有气化作用,
三焦之气通于六腑,共成一气,因此。

27“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春夏气候温热,阳气偏盛,要通过针刺引
导人体阴气,其针刺的方法是先针刺到肝肾所主的筋骨深层,得气后再提针,
使阴气达到阳分。

秋冬寒凉,阴气盛,针刺引导阳气,先浅刺到心肺所主的阳
分,得气后再推针深入,引导阳气到阴分。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春夏阳气在上浅取之,秋冬阳气在下深取之。

春夏各致
一阴,秋冬各致一阳:①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②至阴用事,无阳气以养其阴,故取一阳以养于阴,免成孤阴。

28灸法:因人、因病、因时、因部位而施灸1.因人:①丁壮倍多于方数;②老人羸弱可复减半;③新生儿不过七壮,炷如雀屎大。

2.因病:总的灸治原则“外气务生,内气务熟”①阳病少灸“诸阴阳风
者,身热脉大…间日一报之”;
②阴病多灸“诸沉结寒冷病,莫若灸之宜熟”;③小病小灸“小弱炷乃小作之”
④大病大灸“病重者,皆当三报之”“重者九报”⑤外证少灸“风劳沉重,九
部尽病”,不过五十壮;⑥里证多灸“攻脏腑成心腹疹”,宜百壮;二、因人、因病、因时、因部位而施灸⑦缓证缓灸“凡阴阳濡风口喎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⑧急证急灸“大凡卒暴得风,或中时气,凡百所苦…皆须急灸疗”;
⑨虚证多灸腹背“凡诸虚疾,水谷沉结流漓”,灸腹背宜多,但不可太过(“不可过百壮”);⑩实证多灸五体“卒暴百病,鬼魅所著”“灸头面四肢宜多”,但不可太过(“其多不过五十”);11.热证可灸,灸量酌减“温病随所著而灸之”,不过大熟之数;12.寒证当灸,灸量酌增“风寒结痼,水谷不消,宜当熟之”。

3.因时:正午以后灸之为佳;
4.因部:①头部“不得满百”②脊背“太过熟大
害人”;③臂足“灸宜少”④腹部“宜当熟之”
29头不可多灸的道理:1.头为诸阳之会,多灸无益,恐气血妄行;
2.头部肌肉单薄,故不胜灸,多灸伤髓;
3.头为百脉之宗,阴血不耐多灸,多灸伤阴。

4.头为首阳,交会穴多。

外气务生,内气务熟:外气内气,指病气在外部在内部。

生熟,指灸的程度。

凡灸的壮数少、艾柱小者为生,凡灸的壮数多、艾柱大者为熟。

30刺营刺卫:①“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

营分病以寒热并作,呼吸急迫,血上下妄行为主,故祛瘀;卫分病以气郁作痛,其无定处,鼓作响为主,重在
梳理气机。

②“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

刺卫应横刺则不伤荣,刺荣则应
摄按皮肤使浅表的卫气离散而深刺至荣则不伤卫。

③“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当补时,卧针浅取其卫气而致气
于虚处,当泻时,直刺
深刺至营,得气后引向浅处,而泻其邪气。

(针下得气后,由浅向深插,从卫取气,引气入内,扶正,为补法。

由深向浅抽提,从营引气,借助营气,托邪外
出,为泻法。


31泻南补北:即泻火补水,是运用五行生克理论选穴补泻的方法,南代表心火,北代表肾水,即泻心经补肾精以治肝实,肺虚的方法。

火为木之子,泻火可令
母虚,达到泻肝目的,金为水之母,补水令母实,达到补肺的目的,该法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补充。

32刺婴儿:因婴儿肉嫩血气少弱,要用毫针浅刺不留针,宁每日两次,也不要
深刺久留。

33“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一、指虚证取本经母穴,如肝虚取其合穴曲泉,实证去本经子穴,如肝实取其溁穴行间。

二、指虚证可以取其母经的母穴,如
肝虚取肾经合穴,实证取其子经的子穴,如肝实取心经溁穴。

34针刺补泻的操作和取得针刺效应的关键在于得气:一、提插捻转补泻,气至
而向内推针为补,得气后摇大针孔向上,提为泻法。

二、双手协调针刺,左手
配合按压弹爪针刺部位,对宣导气行和侯气有重要作用,在定穴及进针、侯气、
催气、得气、补泻、出针等行针过程中,如能充分运用左右双手的协调配合,
不但可以探明穴位的准确位置,还能促使经气的聚散,感知穴位处得皮肉,筋
脉骨分部和气血循行等情况,并能减轻或免除进出针的不适感,而稳定俞穴部
位和针身,以保证各种手法的有效施行。

35虚实寒热证用灸法的机理:以火补者,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
其艾,须其火灭也: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
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
义也。

补法:不吹其火,火力缓慢温和以使真气聚而不散
泻法:疾吹其火,火力较猛,以起祛散邪气的作用。

36明确数法奇正的内涵,了解针灸的起源:1.内容:数—技术;法—法规;奇—奇穴;正—经穴。

2.奇穴的数目及用法:数目—79个;用法—灸、刺。

3.起源:羲、农之后。

原文1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
出入之会。

2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
当取之十二原。

3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

4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

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
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侯。

手足三阳,
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5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
候气。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
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6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
定而可施。

7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8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9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10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纳热。

11三焦者,原气之别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腑。

12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