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9-人教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感受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2、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背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提问:据材料结合课文思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师生共同分析。
2、内容及意义
设问:结合教材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分析,以图表形式呈现,强调转折性。
此目因为在初中课本作为重点内容已经学过,所以设计问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归纳,简单分析完成。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过程:试点—推广—பைடு நூலகம்化
理清课本线索,补充相关史实,让学生理解其过程。
3) 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1)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给出材料提问: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内容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给出表格让学生填表完成具体内容。
给出图片理解。
据材料结合课文思考作答。
阅读课文,归纳、整理相关内容。
根据含义理解各项内容。
阅读图片文字材料讨论分析。
阅读图片文字材料理解分析。
阅读材料,分析相关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答。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答。
培养学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含义的分析,为本课后面内容的分析理解作铺垫。
2、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课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2、内容及意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4、历史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国内和国际
2、建立的过程
3、历史意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
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并简单认识其内容、前提、目的、实质以及目标,在此基础上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
1) 原因
提问: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存在哪些弊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 题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和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3、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识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会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资料、实物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
4、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国内和国际
简单分析讲解。
2、建立的过程
设问:依据教材内容,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3、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
收集资料,备课。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票证图片,引导导入新课。
看图提取相关信息。
利用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历史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判断的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能及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更好的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课堂小结
根据多媒体课件线索表总结。
课堂练习
见多媒体课件。
布置作业
1、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通过教学,感受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2、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背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提问:据材料结合课文思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师生共同分析。
2、内容及意义
设问:结合教材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
教师引导总结分析,以图表形式呈现,强调转折性。
此目因为在初中课本作为重点内容已经学过,所以设计问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归纳,简单分析完成。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过程:试点—推广—பைடு நூலகம்化
理清课本线索,补充相关史实,让学生理解其过程。
3) 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1)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给出材料提问: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内容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给出表格让学生填表完成具体内容。
给出图片理解。
据材料结合课文思考作答。
阅读课文,归纳、整理相关内容。
根据含义理解各项内容。
阅读图片文字材料讨论分析。
阅读图片文字材料理解分析。
阅读材料,分析相关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答。
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答。
培养学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含义的分析,为本课后面内容的分析理解作铺垫。
2、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课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2、内容及意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4、历史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国内和国际
2、建立的过程
3、历史意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
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并简单认识其内容、前提、目的、实质以及目标,在此基础上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
1) 原因
提问: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人民公社体制在经营管理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存在哪些弊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 题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和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3、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4、识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会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资料、实物图片,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
4、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国内和国际
简单分析讲解。
2、建立的过程
设问:依据教材内容,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3、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
收集资料,备课。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票证图片,引导导入新课。
看图提取相关信息。
利用图画,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历史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判断的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能及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更好的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课堂小结
根据多媒体课件线索表总结。
课堂练习
见多媒体课件。
布置作业
1、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