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光电导师信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刘德明
职称: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通信与光网络系主任
专业方向:光电测控技术系
个人简介:
湖北省随州人,1957年1月生。

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1984-1994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94-1996年在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与慕尼黑国防大学进修学习;1996-1999年在华中理工大学工作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修学习; 1996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曾任光电子工程系主任。

现兼任光纤通信与互联网络研究所所长,是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产业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光电子专家、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863”计划项目组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子专委会常务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国防科技委员会委员。

目前承担国家重大基础前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国家外专局引智计划以及省市多个项目。

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光纤光学》、《光网络器件与技术》国家规划教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主要研究方向:光纤通信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光网络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以及半导体照明技术等。

姓名:陈长清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
个人简介:
福建莆田人,1971年12月生。

1992、1995年分别在武汉大学物理系取得学士、硕士学位。

1997年获得德国大众物理学奖学金赴德留学,2000年在德国University of Erlangen-Nü
研究方向:GaN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III族氮化物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与日盲紫外探测器件、非极性面GaN和ZnO材料与器件、新型OLED光电显示材料与器件等。

联系方式:
姓名:陈四海
职称: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教授
专业方向: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
个人简介:
江西萍乡人,1973年4月生。

1996年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97年-2002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学习,获物理电子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6年1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7年7月评为博士生导师。

承担了国家“863”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预研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航天创新基金等纵向课题。

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十篇,如Applied physics letter, Sensors and Actuators A, Thin solid films, 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Infrared physics and Technology,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等,其中SCI收录12篇。

已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获国防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等奖励。

主要研究方向:光电材料、微光电器件、微光机电系统(MOEMS)、红外技术等。

项目组长期招聘相关研究领域博士后。

姓名:陈长虹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
个人简介:
湖北省武穴市人,1968年10月出生;APS会员。

工学博士('2001 华中科技大学)、工学硕士('1996 东南大学)、工学学士('1990 武汉工业大学)。

主要工作经历:(1)教授('200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2009 华中科技大学);(2)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2009 Texas Tech University, USA);
(3)副教授('2004 华中科技大学);(4)Research Fellow ('2001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5)讲师('1997 华中理工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
近期代表文章:
1.? M. Nazari, Changhong Chen, A. A. Bernussi, Z. Y. Fan, and M. Holtz. Effect of free-carrier concentration on the phase transition and vibrational properties of VO2,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9, 071902 (2011).
2.? Changhong Chen, Yong Zhao, Xuan Pan, V. Kuryatkov, A. Bernussi, M. Holtz, and Zhaoyang Fan. Influence of defects on structur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VO2 thin film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10, 023707 (2011).
3.? Xuan Pan, Changhong Chen, Kai Zhu, and Zhaoyang Fan. TiO2 nanotubes infiltrated with nanoparticles for 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 Nanotechnology22, 235402 (2011).
4.? Changhong Chen, Yanhan Zhu, Yong Zhao, Joon Hwan Lee, Haiyan Wang, Ayrton Bernussi, Mark Holtz, and Zhaoyang Fan. VO2 multidomain heteroepitaxial growth and terahertz transmission modulati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97, 211905 (2010).
5.? Changhong Chen and Zhaoyang Fan. Changes in VO2 band structure induced by charge localization and surface segregati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95, 262106 (2009).
6.? Changhong Chen, Renfan Wang, Lang Shang, and Chongfeng Guo. Gate-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s in VO2: Monoclinic metal phase separation and switchable infrared reflections,Applied Physics Letters93, 171101 (2008).
Also selected for publication in APS’ Virtual Journal of Ultrafast Science 7 (11), 2008. 7.? Changhong Chen and Zhiping Zhou. Optical phonons assisted infrared absorption in VO2 based bolometer, Applied Physics Letters91, 011107 (2007).
联系方式:
?Email:
姓名:韩宏伟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格兰泽尔介观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心副主任
专业方向: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
个人简介:
湖南汨罗人,1977年12月生。

2000年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年在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获2006年度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荣誉称号。

2006年至2008年在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做博士后。

2008年4月加盟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同年荣获楚天学子称号。

从2000年到现在,韩宏伟教授一直从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开发工作。

近五年在Adv. Funct.
Mater.,Appl. Phys. Lett.,Nanotech.,J. Electrochem. Soc.等杂志上发表SCI源刊论文17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参与编辑研究生教材一部。

作为技术指导老师,2009年5月指导大学生竞赛团队荣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一等奖。

韩宏伟教授太阳能电池研究团队已成功开发出大面积单基板全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该成果被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发明人Michael Gr?tzel教授评价为“突破性进展”,“开辟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快速商业化的道路”。

韩宏伟教授致力于太阳能电池,特别是低成本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开发,期望实现一种老百姓用得起的低成本太阳能电池,为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研究方向: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器件研究与开发
联系方式:
电邮:hongwei
姓名:李蔚
职称:教授
专业方向: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
个人简介:
湖北武汉人,出生时间为1968年10月,2006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电子专业, 2009年晋升为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

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光学会员。

加拿大Mcmaster大学和英国Bristol大学访问学者。

在光纤通信系统、网络和光通信中所用的光电子器件方面有十多年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和经验。

曾经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光纤通信系统和器件方面的科研工作多年。

2002年调入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光通信和光电子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863”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

获得: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

发表论文数十篇论文,多篇SCI、EI收录,拥有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与华为、烽火、光讯等国内通信公司有广泛的合作。

教授本科课程《现代通信原理》、《光纤通信技术》和研究生课程《光网络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光纤通信技术。

包括:光纤通信系统、高速光传输技术、光通信中集成光电子芯片和器件、光网络技术、光接入网和集成光电子技术等。

姓名:刘文
职称: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
个人简介:
湖北仙桃籍,1960年8月生,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学士、博士,武汉大学物理系硕士,加拿大McMaster
大学博士后。

现仍兼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9-1998年在原邮电部固体器件研究所工作(隶属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任高级工程师,1992-1998年任该研究所总工程师;1992年开始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

1998-2003在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阿尔卡特加拿大分公司、美国NANOOPTO公司任资深工程师、项目负责人。

2003年3月重返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工作。

2006年3月受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委派,参加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建设,?现任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研究部筹备组常务副组长。

已提出发明专利申请超过30项,已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9项、中国专利授权6项。


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1989-1998,两次获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2000年获加拿大北电网络总裁奖;2004年获湖北省政府颁发的华人华侨“湖北省优秀创业者”称号;200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研究方向:光通信器件与系统、纳米光学材料与器件、声表面波器件、光纤传感器和系统。

姓名:王涛
职称: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研究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
个人简介:
湖北武汉人,1962年10月生。

1984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激光专业,2004年晋升为教授。

1998年入选为华中理工大学“113”跨世纪优秀人才。

目前主要从事光纤通信网络关键节点与器件技术、低维半导体光电子物理及器件、光网络有源及无源器件、激光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光学斯塔克效应;有源光子带隙;半导体超高速全光开关;量子阱微结构的载流子空间动力学过程、激子效应、激子自旋相关特性、材料的二色性及其它瞬态光学特性研究;低维材料的结构和组分与材料特性的关系、材料的生长关键工艺、材料的表征技术研究,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制备多量子阱量子微结构全光功能材料及关键光电器件的研究;微纳光电子技术;集成光电子技术;光子晶体及器件研究;波长可重构光分插复用技术及器件;光纤色散补偿技术及器件。

现承担和已完成的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源光子带隙全光开关瞬态光学特性研究”(2009-2011)、“基于电子自旋弛豫的超高速全光开关研究”(2005-2007)和“半导体激光器与单模光纤模场匹配高效耦合研究”(2002-2004);863高科技项目“有源光子带隙多量子阱结构材料及超高速全光开关的研究”(2008-2010)、“波分多址以太网光源光网络(EPON)光收发器件关键技术和目标产品”(2004-2006);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基于精密可调谐集成光滤波器的波长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2005-2006);武汉市重大科技攻关专项:“4×4有源光开关矩阵研究”(2004-2005);国防科工委基金项目“双弯曲10.6mm红外柔性导光波导研究”等项目。

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收录7篇、被三大索引收录的有30多篇。

其中的论文被评为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承担了“激光原理与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学”、“超快半导体光通信器件”、“光电子技术新进展”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通讯地址:武汉市武昌珞瑜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B202
ZIP:430074
姓名:夏金松
职称: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教授
专业方向: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
个人简介:
湖北武汉人,1976年6 月生。

2010年加盟光电学院、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1999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集成光电子国家实验室获得微电子于固体电子学工学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我国着名的光电子学专家余金中研究员,由于成绩突出,曾于2004年代表中国博士研究生参加在德国林岛举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2004年至2010年,在日本武藏工业大学/东京都市大学工作,从事硅基光子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历任研究员,助手/助教等职。

2006年提出了将Ge自组装量子点嵌入到Si光学微腔中以提升发光效率的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与当前的集成电路工艺完全兼容,在实验中将多层Ge自组装量子点嵌入Si光子晶体微腔中,首次在室温下观测到了很强Ge量子点共振发光,并成功控制共振波长。

该结果发表在Applied?Physics Letters后引起了Si 基光子学领域内的广泛关注,文章成为20篇APL当月最多被下载文章之一,该文章已被应用近30次。

相关结果先后被NaturePhotonics,科学新闻,产经新闻,日刊工业新闻,化学工业日报,和日经产业新闻等10余种专业媒体报道,报道认为该结果给出了一个新的极具潜力的研制Si基光源和激光器的方向。

基于以上结果,该课题组进一步将Ge自组装量子点嵌入不同的光学微腔形成多种Si基发光器件,均观测到室温共振发光。

其中在Si微盘器件中观察到到不同于一般微盘器件的两种共振峰共存的现象,该结果发表在AppliedPhysicsLetters(20篇APL当月最多被下载文章之一)后,被LaserFocusWorld新闻报道,该报道认为采用将Ge亮点嵌入微盘共振腔是一种理想的Si发光器件的方案。

在最新的研究中,课题组首次实现Si微腔中Ge量子点室温电注入共振发光,相关结果发表在Optics Express后引起广泛关注,并被10余种科学及产业新闻报道。

在2007年首次观测到的Si微盘中的体Si材料的共振发光也为研制基于体Si或Ge材料的发光器件指出了新的方向,该结果在AppliedPhysicsLetters(20篇APL当月最多被下载文章之一)发表后引起东京大学Arakawa和Wada课题组的关注并跟踪。

先后主持了2项日本文部省科研费青年基金项目,2项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开放项目。

发表SCI 收录文章20余篇。

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20余次,其中,作为报告人7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

4次应邀作为国际会议委员会成员或分会主席。

应邀为SPIENewsroom, Ohm等科学媒体撰写介绍文章3篇,研究结果被相关领域科学和产业杂志及报纸报道20余次,出版专着章节一章,是多种期刊的审稿人。

研究成果为研制Si基光源和激光器指出了一个可行方向,为加速由Si的电子时代进入Si的光子时代的科技变革做出了贡献。

姓名:张新亮
职称: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
个人简介:
湖北黄梅人,1971年10月生。

199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200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晋升为教授。

近五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973”计划子项目、武汉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课题分别被评为“863”计划优秀课题、“973”计划重大成果和武汉市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EI收录论文46篇,ISTP收录论文1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省部级奖3项,通过省部级鉴定成果5项。

已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9人,正在指导或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12人。

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华为科研基金项目等。

主要研究方向:下一代光通信网络中高速光传输和高速全光信号处理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关键光电子/光子集成器件,如全光波长转换、全光3R再生、全光逻辑、全光缓存、半导体光放大器、微环谐振器等。

姓名:洪伟
职称: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专业方向:集成光电子器件与微纳制造系
个人简介:
安徽省安庆市人,出生时间为1974年3月? ,199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光电子技术与光学仪器专业,2007年晋升为副教授。

在教学方面,目前担任了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线性系统》的教学工作。

在科研方面,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和高速全光信号处理技术。

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有源微环谐振腔的无损光信息缓存”和863项目“高性能实用化半导体光放大器”的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保偏光纤和反射式SOA的DPSK信号全光2R再生”的研究。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光纤通信技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高速全光信号处理技术
姓名:柯昌剑
职称: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专业方向:光通讯与光网络系
个人简介:
湖北武汉人,1977年7月出生。

200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后留校任教。

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

200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现任院青年委员会委员、系党支部宣传委员。

目前是中国光学学会会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员。

现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光纤光学”、湖北省精品课程“光纤通信技术”和校优良实验课程“光纤技术实验二”的主讲教师。

近五年来,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排名第四)、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校教学质量二等奖两次,同时还是校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和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

目前已指导(含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十名。

先后参与和主持完成了863计划项目三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和省部级项目一项。

目前在研的课题有863计划项目一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两项(课题负责人)。

近五年来,已有四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或验收,累计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四项,获国家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排名第六)、武汉市发明专利奖铜奖一项(排名第二)。

主要从事光纤接入网络和光纤传感网络中关键光电子器件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涉及到光源、滤波、放大、波长转换、信号传感和检测与处理等。

姓名:刘小英
职称: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专业方向:光通讯与光网络系
个人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县)人,出生时间为1963年8月,198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物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晋升为副教授。

主要教学:主讲教师,主讲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微机原理实验;承担过微弱信号检测(工程硕士班);模拟电子技术教学。

科研工作:主持与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7项;获奖两项;专利两项;在国内外各重要杂志及有关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

参编教材一本,参编译着一本。

主要研究方向:光纤通信,传感网络
姓名:刘陈
职称: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副教授
专业方向:光通讯与光网络系
个人简介:
1975年出生,200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至华中科技大学电信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8月博士后出站后至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同年11月晋升副教授。

前期参与国家“863”平板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均已鉴定和验收。

申请专利4项,2项已授权。

目前主要负责一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发”项目课题子任务“雷电图像探测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一个企业项目“LED特种照明智能网络”,参与863项目课题“基于光纤-无线融合的楼内/室内多媒体业务接入系统”。

目前主要承担本科生实验“光纤实验I”及选修课“平板显示技术”的教学。

通讯地址: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五楼北314室)
邮编:430074
Email? :??
姓名:鲁平
职称: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专业方向:光通讯与光网络系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河南省罗山县人,出生时间为1973年6月,200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9年-2010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光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

现任系党支部书记,Optics Express、Applied Optics、 Optical Engineering审稿人。

主讲课程:光纤光学(本科)、光同步数字传输网技术(本科)
主要科研工作: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3、国家工信部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项目负责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排名第三
2、航天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3、武汉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项目负责人
4、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完成人。

获奖情况:
2010年12月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三等奖? 排名第三
2009年11月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排名第二
2008年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7年9月???? 获校教学质量二等奖
2007年???????? 获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
2005年8月???? 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二
2006年4月???? 获“校十佳青年教工”称号
2006年7月???? 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4年10月??? 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5年10月??? 获全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3年10月?? 获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奖(校教学质量二等奖)排名第一
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学术专着一部,发表核心刊物以上文章20余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

姓名:聂明局
职称:博士副教授
专业方向:光通讯与光网络系
个人简介:
湖北安陆人,1972年3月出生,2001年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

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

2009年晋升为副教授。

现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光纤通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应用光学”、专业课程“薄膜光学”的主讲教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光纤光学”的助讲教师。

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排名第四),同时还是校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

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多名。

参与完成了“863”计划项目二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和省部级项目一项。

目前在研的课题有“973”计划项目一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累计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主要从事光纤接入网络和光纤传感网络中关键光电子器件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通讯地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五楼北315室)
邮编:430074
Email:
姓名:王双保
职称:光电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专业方向:光电测控技术系
个人简介:
所属系别:???????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 传感器件(电子式、光纤)、信号处理???????
出生年月:??????? 1972年7月6日??????????????????????????
联系方式(保密):??????????????????????????????????? ??
E-Mail:????????????????????????????????????????????????????????????????????
?个人简介
教育及工作经历:?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1990.9~1994.7,兰州大学,材料物理系,本科
1994.9~1997.7,兰州大学,材料物理系, 硕士
1997.9~2000.7,中国科学院北京物理所,凝聚态物理,博士
2000.10~2002.10, 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院电子技术研究所, 光技术部, 特别研究员(STA).
2003.3~2008.5,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
2008.6~今, 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 材料与化学工程系, ISMB研究所, 资深研究员(Senior Visiting Professor).
社会及学术兼职:? ? 无
获奖情况:?? 湖北省2004年自然科学奖
教学与科研
主讲课程:?? 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本科)、光电图象处理(本科)、光电材料与器件(本科)
主要研究领域:1、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特种玻璃光纤传感器)
2、嵌入式信号采集系统与传感器网络
3、信号采集系统级芯片设计(基于FPGA)
科研项目:? 1、军工总装预研项目:非制冷探测器VO x材料的研制,副组长;
2、武钢战略合作伙伴项目,项目负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