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柿的栽培现状及产业发展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柿的栽培现状及产业发展建议
石美娟;王勇;武继东;薛福亮;孟利峰
【摘要】调查了山西省柿树栽培的概况,分析了在柿生产模式、品种结构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柿产业发展的建议.
【期刊名称】《落叶果树》
【年(卷),期】2015(047)003
【总页数】2页(P17-18)
【关键词】山西省;柿;生产现状;问题;建议
【作者】石美娟;王勇;武继东;薛福亮;孟利峰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1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1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1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1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太谷0308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65.2
柿原产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中国柿栽培面积约占世界柿栽培总面积的89.77%,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1.34%,其中鲜柿产量172.61万t,占全世界总产量的68.5%[1]。

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5个省是历史上柿的主产地[2]。

山西省位于中国北部的黄土高原上,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

总面积15.63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3]。

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

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8~10℃,临汾、运城盆地12~14℃。

全省无霜期南长北短。

年降水量400~650mm,6~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

山西省适于柿树栽培,柿树是山西省主要经济林树种之一,截至2013年底,柿树栽培总面积5.6万hm2左右,约500万株,占全国总面积的80%~90%,产量
占全国总产量的70%~80%[4]。

主要集中在运城、吕梁、临汾、长治、晋中等地区。

运城地区栽培面积最大,占全省栽培总面积的73.26%;吕梁地区次之,占全省栽培总面积的10.63%;临汾市第三,占全省栽培总面积的8.79%[5](表1)。

2.1 树体老化,品种结构单一
柿树树体老化,平均树龄20年左右,品种良莠不齐、产量低、品质差,市场竞争能力低。

现有的柿品种主要以牛心柿为多,还有部分磨盘柿、板柿等,成熟期相对集中,造成柿果集中上市,价格低廉,效益微薄。

2.2 产业化体系不完善,管理技术落后
柿生产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未建有产、运、销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影响柿产业的健康发展。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抛荒柿园增多,园内杂草丛生,土壤板结,缺肥少水,影响树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多数果农缺乏管理意识,不愿意投资施肥、不修剪、不疏花疏果,导致柿树结果少,果个小,品质差。

商品意识淡薄,对柿果的分级、清洗、冷藏、包装等处理技术不到位,几乎没有附加值。

2.3 病虫害严重
近年来柿树炭疽病、圆斑病、白粉病、柿蒂虫等病虫害较重,果农文化水平较低,
缺乏植保技术,对病虫害防治与预防不力,直接影响柿树的正常生长,柿产量和品质难以提高,造成柿树低产。

2.4 柿贮藏保鲜和深加工产业跟不上
目前山西省柿以涩柿为主,人工脱涩变软后,保鲜期短,不易贮运,而且多年以来只有柿饼、柿醋等粗加工产品,加工总量超不过总产量的15%,价格优势不理想。

3.1 合理规划布局
山西省柿树规模化、新型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山西省地域跨度大,各地生态条件迥异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栽植品种,通过调整和规划,明确划分各个主产业带,确定主栽品种、配套品种,逐步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品牌柿。

采取联合生产、集体销售的模式,达到规模化效应,逐步形成良种化、专业化、产供销一体化的柿果业新格局。

3.2 优化品种结构、加大柿园改造力度
政府和职能部门宣传指导,根据栽培条件调整优化柿品种结构,早、中、晚熟品种合理种植,加快新品种的引试推广。

例如早熟品种七月早柿(七月燥)8月中旬成熟,可鲜食,也可软柿上市;中晚熟品种可引进大磨盘柿、黑柿(色黑有光泽,硬柿肉
质脆,软柿甘甜),日本甜柿如富有、次郎(比富有成熟早10余天)。

扩大发展品牌品种和有特色、有效益的品种。

积极进行低产柿园高接换优改造和无公害柿园基地建设,做到种好更要管好,从小树抓起,绿肥套种、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到位,在较短时间内收到较好经济效益。

3.3 加强技术指导
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继续加强与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新品种、新技术第一时间与生产实际管理相结合,深入、广泛地普及科学实用技术。

通过政府支持、引导,科研机构的帮扶,充分利用农广校和“阳光培训”等下乡服务团队宣传、指导,转变果农的果品商品意识,建立示范园区或基地,以
点带面,加速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应用。

让果农们真正看到希望,得到效益,自觉积极地投身于柿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中。

3.4 提升柿果附加值,发展柿果旅游业
研究应用延长柿鲜果贮藏时间的先进技术;多层次开发柿保健品、深加工品,形成柿加工产业链,增大产品附加值。

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特色,一县一品。

多举办“柿果采摘节”等旅游推介活动,促进旅游、柿产业一体化发展,增加柿产业效益,促进旅游业发展,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

因地制宜开发柿产业,合理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产品为基础,通过产业化服务体系,确保柿产业健康发展,成为山西省的新特色经济增长点。

【相关文献】
[1] 史朋宣.《咸阳市柿生产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 杨勇,王仁梓.《柿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 陈双建.《山西省桃的栽培现状及发展建议》[J].落叶果树,2012,44(5):24~26.
[4] 程慧,雷晓霞,李亮等.《晋南地区柿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山西果树,2012,4:42~43.
[5] 陈廷珠,李树军,郑晓静等.《山西省柿树分布面积、生长特点及利用研究》[J].中国蜂业,2013,22:2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