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有企业基层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国有企业基层管理
摘要:文章围绕企业基层管理现状,就基层管理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制度建设及职工素养培养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策略。
旨在为提升企业基层管理水平,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基层;管理;思考
从管理执行的角度而言,管理的落脚点是在基层,企业一切战略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落脚在基层,基础不牢则地动山摇。
如果说企业是一个身躯,那么某个部门、某个车间就是一个“营养补充点”,各部营养充分才能保证企业身躯的健康,基层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多年以来,笔者始终在基层工作,对基层管理的现状较为熟悉,结合自己工作的经历,对自己感受颇深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自身总结和分析,同时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1基层管理者综合素质的提升
基层管理者面对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实际工作,领导的对象是直接从事安全生产的劳动者,既是执行上级精神、指示的执行者,又是带领职工完成某项具体业务工作任务的领导者;既需要较高的业务技术水平,更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
而大多数单位在选拔基层管理者时,常常以突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作为首要条件,由此基层管理者经常出自于技术或业务骨干。
这些人员的特点是:业务精、能吃苦、执行力强、老实本分且有奉献精神,但往往缺乏的却是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在管人、管物及管事方面的水平有所欠缺。
一是会做事而不会带队伍,不能有效地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在工作中往往表现在:自己身先士卒,而身后没有响应者;任务布置得很详细,却总是落实不到实处;自己的出发点容易被下属曲解或误解。
二是习惯于老经验而不善于探索新办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常心存畏难和为难的情绪,一提创新,心里便打退堂鼓,难以打破惯有的思维模式。
三是管理知识匮乏,对各种培训机会(比如网络学院)都报以应付的态度,认为现代管理理念、模式和自己的管理工作相距很远,也派不上用场。
再加上企业对基层管理者培训的力度不够,造成许多基层管理者对管理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了。
四是过于“人性化”。
部分基层管理者就是老好人的化身,成天疲惫于化解矛盾和纠纷的困惑之中,不想得罪人,却又惹得一片抱怨。
结果就是任务布置不下去,制度落实不到位。
没有主见是这些人的特征,今天觉得甲说得有道理,明天又觉得乙的话合乎实际,到头来一事无成。
那么,怎样提高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有针对性地选拔基层管理者。
技术精湛、吃苦耐劳、老实本分不应该
是现代企业提拔管理者的必要条件。
管理者的角色更多地体现在如何带好队伍,让他们高效而快乐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什么叫管理者的能力?”就是能够让身边的人感到愉悦、轻松的能力!很多时候,基层需要的是一个让人信服、信赖、信任的管理者。
也许他不具备高超的业务水平,但他一定是个有一定人格魅力,或者是懂得“忽悠”的人。
此处所谓的“忽悠”,不是愚弄和戏耍,而是能够正确理解职工所思、所想,而后能够对症下药,最终达到管理目的的手段。
很多具备这样素质的人,往往被列入“不实在、不牢靠”的行列,被企业负责人所摈弃。
笔者认为:一是企业应该以有感召力,善于沟通和激励作为提拔干部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找准人”往往会事半功倍。
二是为基层管理者搭建更多的学习平台。
基层管理者肩负着一线安全和生产的重任。
有些领导认为,培训是在有空闲时间才能安排的事情。
于是,很多时候基层管理者沉浸在现场管理的琐碎事件之中,而忽视了参与培训和学习的重要性。
实际上,培训出管理者,更能出优秀的管理者,而培训的成本支出与管理者素质提高相比较,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所以,企业应该在培训形式和载体上多下功夫,有效地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在提拔基层管理者时,应该把管理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实际管理能力作为必备素质之一。
所谓:量才而用、才尽所能。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消除“做管理者累,做基层管理者更累”的消极情绪。
2基层管理制度的建设
健全而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前,众多企业也意识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基层管理制度建设上好还存在二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多数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存在脱离实际的情况。
国有企业不缺好的制度和规章,缺的是真正得以落实和检验的手段。
我们在制定各项制度和规范的时候,制定者往往是理想主义者,从理论的角度出发而忽视现场的实际。
造成很多制度和规范都是挂在墙上,落实在口中。
我们的检查或监督部门,注意力更多的是在制度是否齐全、标准是否制定上,而很少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其实效性和科学性。
于是就出现规章制度一应俱全,而现场落实相去甚远的局面。
对此笔者认为,上级相关职能部门要真正贴近现场、贴近实际。
制度、规范的制定绝不是一项临时性的工作,没有掌握现场的关键所在,就不要轻易下发针对性不强的规章或制度。
基层管理者更不能为了应付检查或逃脱检查而脱离实际地编制度、编规范,而是应该切实地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各项制度,并能够制定出易于操作的考核办法。
基层的制度和办法不在多而在实,形式主义最终带来的是管理的乏力,“花架子”不会产生真正的现场效应。
二是各项制度或规范的制定往往是由上而下推动的,注重的是对职工行为的约束和管控,而不是更多地考虑通过激励和沟通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在基层,大多管理者俨然一副“家长”的姿态,“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是很多管理者信奉的宗旨。
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以个人善恶分辨标准作为考核标准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种违背人本管理的制度化平台必然造成干群关系恶化,对抗情绪逐渐形成的局面。
激励和约束机制如何运用是基层管理永恒的主题,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和尺度是基层管理能否顺畅的重要因素。
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倾向于人性
化管理,而传统的管理理念却注重处罚的威慑力。
对此笔者认为:目前基层管理首先解决的就是打造团队的任务。
勾画出本单位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并想法设法使之成为大多数员工认可并积极为之努力工作的动力,从而形成一股为本单位各项工作贡献的合力。
其次,要合理运用激励和约束的制度。
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秉性,因人而异体现了基层管理的灵活性,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办法并不会影响制度的严肃性,相反会起到人人信服的效果。
再次,公正、公平绝对是两种方法取得实效的基础,有奖就有罚,重罚的背后需要重奖相对应。
另外,在实施任何一种办法的时候,要全面了解导致职工各种行为其后的真正原因,了解清楚再做处理的决定,并要明确:激励和沟通永远比简单的处罚和随意的批评更起作用。
3两类职工的管理
在基层,各项管理工作的主体就是现场的职工,职工的素养高低决定着各项制度、规范能否顺畅地落实到现场,取得预期的实效。
目前,我们基层从业职工构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实行顶替及带工制度时期加入企业的,多数都来自农村;另一类就是企业内部技工学校毕业的技校生,多数是员工的下一代。
这两类职工的区别在于:前者执行力强,易于管控,但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小农意识较强,积极心态、创新力较差。
后者大多是独身子女家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思想活跃,善于创新。
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差、不能自律是他们的特征。
两者各自的缺陷反映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就是:前者常常是各项改革措施的反对者。
基层每一项改革措施其实就是利益的从新分配,而他们对利益的分配是绝对敏感,所以,他们成为阻扰基层改革的主要力量。
后者却多表现在易违章、违规,自由散漫,对规章制度报以无所谓的态度。
顺心时,工作效率极高,情绪低落时一切都无所谓。
由于存在两种不同心态,造成每一项制度或措施的制定都会回应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常常出现顾此失彼、难以平衡的状况。
由此,在基层管理的过程中,要学会区别对待。
在进行任务分配或岗位人员设定时,一定要因人而异。
前者,可以适当安排到作业程序、工作时间、工作收入相对固定的岗位;后者则可以安排去担当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者,或者是收入分配可以实行计件而工作时间有弹性的岗位。
在进行各项改革措施时,要着重考虑前者利益分配的可行性,同时要考虑后者执行难度的大小。
进行考核时,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前者可以处罚为主,后者则以激励为主。
在进行培训时,前者以业务知识、企业形势等内容为主,后者以规章制度、操作规范等为主。
总之,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大多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尽力激发他们发挥各自的长处,消除各自缺陷对工作的影响。
基层管理存在的问题众多,绝不仅仅体现以上几点,这只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感受而作的片面、不成熟的分析。
基层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需要采取各项措施促进企业基层管理的快速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为实现企业宏伟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启明.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