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犯罪学理论脉络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犯罪学理论百年嬗变脉络梳理王冠
三、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犯罪社会学派
犯罪社会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犯罪原因和探讨犯罪
对策,把犯罪原因归咎于社会。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大致亦可
归入犯罪社会学范畴。

与传统重视研究个别社会弊病的犯
因性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犯罪学更强调整体社会形态是犯
罪发生的原因,因其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故笔
者在此不作专门论述。

以下只就犯罪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传
统分支作简要述评: 1.环境社会学派:该学派以法国学者拉
柯沙尼为代表,强调犯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在犯罪产生中所
起的作用,认为“社会环境是培养犯罪人的培养基”。

据此,
该学派在犯罪对策方面主张“社会疗法”,如保护儿童、保障
民众工作、妥善安置刑满释放人员等。

2.生物社会学派:该
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和德国刑法学家李
斯特。

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犯罪三元论”的观点,将犯
罪原因分为个人、自然和社会三类。

李斯特则认为,犯罪是
由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共同造成的即“犯罪二元论”。

关于
犯罪对策,该学派非常重视社会政策在同犯罪作斗争中的作
用,指出“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并据此提
出一系列社会改良措施。

3.行为心理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
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

塔尔德认为,个体行为包括犯罪
是通过模仿习得的,模仿遵循三个规律:距离规律即模仿取
决于交往的程度;方向规律即由较高社会阶层到较低社会阶
层,从城市到农村;插入规律即当两种相互排斥的行为共存
时,新式的行为会取代旧式的行为。

这些研究为当代犯罪学
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犯罪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四、20世纪20年代至今:现代犯罪学研究
(一)现代犯罪学研究的主流:犯罪社会学研究
1.社会化过程理论: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角度考察犯罪
原因。

第一,社会学习论。

该理论认为犯罪是个人社会交往
和学习的结果。

美国学者萨瑟兰的“不同联系理论”是该理
论的滥觞。

萨瑟兰认为,犯罪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他人的
相互作用而习得的;犯罪行为学习发生在具有亲密关系的人
群中;这种学习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即犯罪技术和对待犯罪
的态度;个人违法是因为所处群体中赞许破坏法典者占了多
数;不同交往在发生频率、持续时间、优先性等方面不同。


些研究对当代犯罪学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萨氏本人
被尊为“美国现代犯罪社会学之父”,其代表作《犯罪学原理》更是被后世奉为圭臬,该书牢固树立了“犯罪行为是习得的”观点,成为后世研究的逻辑前提。

第二,社会控制论。


理论最具特色之处在于研究视角的转换,它从性恶论的前提
出发假定犯罪动机普遍存在,因而着力于探讨“为什么大多
数人不犯罪”的问题。

控制理论的集大成者当属美国学者赫希。

赫希认为,犯罪是个人与传统社会之间的联系即社会键
薄弱或破裂的结果,社会键要素包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四个方面:依恋,即对父母、学校或同辈群体的感情联系;奉
献,即对传统生活目标如未来教育或职业的追求;参与,即对
传统生活方式的参加;信仰,即对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
的认可和相信。

社会控制学说整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了综合性的犯因理论,具有较
强的可操作性。

第三,标定论。

该理论认为:个人因被社会
“贴标签”而获得“越轨者”身份;社会对越轨行为和越轨者的反应是决定犯罪的主要诱因;消极的自我意向在受到司法
机关处理后产生;社会标定和司法机关处理会使犯罪行为持
久存在。

标定理论对刑事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为20世纪
六七十年代西方推行的以非犯罪化、非刑罚化、非监禁化等
为内容的刑事司法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社会结构理论: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犯罪原因。


一,社会解体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伯
吉斯、肖、麦凯、帕克、斯雷舍等。

芝加哥学派认为,社会解体是导致犯罪的原因。

人们生活在群体之中,以亲情、友情、师生和邻里关系等为内容的非正式社会关系对犯罪的影响远
较警察、法庭等官方正式社会关系为大,但社会发展产生的
一系列结果如都市化、人口流动频繁、人际交往减少、文化多元性等,使非正式社会关系趋于解体,犯罪因而必然增加。

该理论的结论是:城市化与社会解体程度成正比,社会解体
程度与犯罪率成正比。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对当代西方犯罪
学尤其是城市犯罪控制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紧张
理论。

美国学者默顿将法国社会学家杜尔亥姆的失范学说
应用于分析美国社会,创立了紧张理论。

默顿认为,人的欲
望由社会文化引起,尽管社会文化认可的成功目标在整个社
会中是一致的,但实现成功的机会在各阶层中并不均等,当
下层阶级无法用合法手段实现社会承认的成功目标时,就会
产生紧张情绪。

个人缓解紧张情绪的方式有五种:遵从,即
99
西方犯罪学理论百年嬗变脉络梳理
受传统文化目标并用制度性手段实现之;创新,即接受社
会确立的目标,但拒绝使用制度性手段而是采取新的手段获
取财富;形式主义,即拒绝传统的文化目标,但接受社会认可
的制度性手段;退却主义,即拒绝社会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
段,疏远和退出正常社会生活;造反,即用新的价值观取代传
统社会价值观。

在默顿看来,除遵从之外的四种社会适应方
式都构成“越轨”,但它们并非都必然引起犯罪。

紧张理论成为美国20世纪犯罪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

第三,文化与
亚文化论。

其中当属美国学者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最具特色。

该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多种文化,刑法是主
流文化行为规范的反映,遵从亚文化规则而与主流文化相冲突,就构成犯罪。

文化冲突往往在以下情况产生:随着文化
集团的规范扩展和成员迁移,在相邻文化领域的边缘,不同
文化准则会发生激烈冲突;当社会结构复杂化、分层化时,单
一文化规范会出现多元化,同一文化集团、社区内部会发生
文化冲突;原来的文化集团分化出新的社会集团,新旧文化
规则之间不免发生冲突。

文化冲突理论对解释移民群体和
少数民族犯罪有较强的说服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颇富新意。

3.社会冲突理论:从社会冲突角度阐明犯罪原因。


一,冲突论。

其中当属美国学者伯纳德的“一体化犯罪冲突
理论”影响最大。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刑法是诸多群体
的价值观念和利益的结合,但某个群体的政治和经济权利越大,刑法反映的该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利益就越多,与其价值
观念和利益相一致的行为就越不可能违反刑法,反之亦然。

个人和群体的官方犯罪率与其政治和经济权利成反比。


突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执西方犯罪学之牛耳。

该理论带
有相当的激进色彩,但其研究囿于冲突性社会现象,尚未触
及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形态对犯罪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西
方新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世界
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部分带有激进思潮印迹的学者如
英国学者沃尔顿、美国学者昆尼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
资本主义是一种“犯因性社会”,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矛盾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犯罪问题只有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决。

但这些学者不重视理论体系
建构的完整性和对理论的实证检验,嘲笑主流犯罪学的“价
值中立”和超阶级立场,主张学术研究应当有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基础,因而为传统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所不容。

(二)犯罪生物学研究
现代犯罪生物学研究有三个分支:犯罪人类学、犯罪遗
传生物学和犯罪体质生物学。

犯罪人类学研究的始作俑者
即意大利学者龙勃罗梭,其“天生犯罪人”理论虽终为历史发展所抛弃,但后世仍有学者(如美国学者胡顿)秉持科学求实
的态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研究。

犯罪遗传生物学认为,若干
遗传负因使犯罪人形成反社会人格而实施犯罪。

这方面的
研究如美国社会学家达格代尔对朱克“犯罪家族”的调查、德国精神病学家朗格对孪生子与犯罪关系的统计研究、英国学
者雅各布斯对性染色体异常与犯罪关系的“卡斯泰尔斯研
究”等。

犯罪体质生物学则从犯罪人的身体结构或功能方面
探讨犯罪成因,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美国学者伯曼对内分泌
异常与犯罪关系的研究、英国学者多尔顿对月经与犯罪关系
的研究、克罗兹和罗斯对睾丸酮水平与犯罪关系的研究、德
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美国学者格卢克夫妇等对体形与犯
罪关系的研究等。

(三)犯罪心理学研究
继萨瑟兰之后,现代西方犯罪心理学研究转而将犯罪人
作为生理和心理正常的人来看待。

这方面的研究有: (1)发
展理论:认为犯罪原因在于个体心理与人格发展尚未达到成
熟程度。

代表人物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

(2)挫折———
攻击理论:认为挫折易于引发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特别是暴
力犯罪。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持此观点。

(3)理性选择理
论:认为犯罪是个人对犯罪的利弊得失理性抉择的结果。


要代表论者有英国学者科尼什等。

(4)日常活动理论:认为
人们的某些日常生活方式使得犯罪易于发生。

美国学者科
恩等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

(四)整合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犯罪学研究向着综合化方向
发展。

不少学者通过扬弃既有理论,创立了多种新的理论,
如约瑟夫·韦斯等将“社会控制”理论和“社会结构”理论进行整合提出“社会发展”理论、戴尔伯特·埃里奥特等将“紧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整合提出“合成”理论、多伦斯·桑伯瑞在韦斯和埃里奥特的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多因素相互作用”理论、克拉伦斯·杰弗利将社会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相整合以解释犯罪,创
立了“科际整合”理论,等等。

综上所述,西方犯罪学研究有如下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1)实证性。

西方犯罪学研究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首先
应归功于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实证性。

一种理论往往经过十
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跟踪调查,通过分析归纳数以万计的统计
数据而得出。

美国犯罪学家沃尔夫冈等对慢性犯罪人的跟
踪调查持续了20余年。

即使是被现代社会所广泛批判的龙
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也是经过对约6000名罪犯进行人体测量、医疗性观察和心理学考察,对近400名罪犯的颅
骨进行详细的解剖测定和对十多个项目指数进行统计分析
之后得出的。

在西方犯罪学研究中,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

(2)多元性。

现代西方犯罪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并存、百家争
鸣的局面,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学多种理论瑰宝争奇斗妍。

特别是其中诸多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只要能够做到“自圆
其说”,就都能在理论界占据一席之地。

(3)实践性。

如美国
芝加哥学派于20世纪30年代发起的持续25年之久的“芝
加哥区域计划”,就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典(下转第143页)
100
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传统社会本质上是
“熟人社会”,因“熟”而“信”为基础的人际信任在信任结构中居于优先地位;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公民社会,相
应地以业缘为基础的契约信任在社会信任结构中位于核心
地位。

也就是说,社会信任体系的优先法则在传统社会与现
代社会是不同的,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韦伯无视
两种社会信任结构的差异,否认价值系统及其评价标准的时
代性和民族性,用现代社会的信任标准,来衡量我国传统社
会的信任状况,并得出中国人缺乏社会诚信的结论,其手法
正如我们用今天的法律标准去衡量古代人是否知法守法一
样荒谬。

在韦伯的眼中,社会价值系统优先法则的转换以及
信任体系评价方式的变异都全然不见,这不正是犯了舍勒所
说的肤浅的“相对主义”的错误吗?
三、小结
信任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信任结构和衡量标准与社会
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对信任问题的研究必须与社会变
迁联系起来,并将其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制度环境中才能
得到准确的把握。

为了更科学地评析韦伯对中国社会信任
的论断,为了使大家更完整地理解我国社会的信任状况,我
们可以在理论上将我国社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大约从秦代到清末的鸦片战争,这是我国的传统社会。

如前所述,传统社会是特殊信任的社会,但它并不是低度信
任的社会。

第二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本世纪中叶现代化的
基本实现,可看作是我国的转型社会。

转型社会不仅是我国
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社会,也是社会诚信由下降、缺失到复苏、重建的历史时期。

第三个阶段,指20世纪中叶我国现代
化的基本实现以后的时期,是我国的现代社会。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制度日趋完善,以契约为基
础、以法制为保障的普遍信任将逐渐增强,并发展成为社会
中占主导地位的信任模式。

换言之,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
国不仅成功地完成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转型,而且将
在改造传统信任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普遍信任。

所以,我国
现代社会一定是普遍信任的社会。

因此,对韦伯的论断我们应予辩证的分析,如果韦伯认
为中国人缺乏诚信,中国社会是低信任度的社会,指的是第
一个阶段即我国的传统社会,他的论断明显不符合历史事
实;如果指的是第二个阶段即我国的转型社会的话,他的论
断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在转型社会里我国的社会诚信急剧
下降并严重缺失;如果指的是第三个阶段即我国的现代社
会,那他是把中国社会看成一个静止封闭的体系,其论断缺
乏一种辩证的发展眼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