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细胞内某些化合物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是真核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B。

HCO3—主要决定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C.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 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主要储能物质
【答案】C
【解析】DNA是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A项错误;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大小的主要是K+,B项错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蛋白质,C项正确;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主要储能物质是脂肪,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中的化合物
【名师点睛】围绕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分析四个选项。

易错点在于混淆了糖原与脂肪的功能.
2. 右图为真核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①②参与组成生物膜系统 B.结构①的形成与结构③密切相关
C.所有物质都能自由穿越结构④ D.组成⑤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
【答案】B
【考点定位】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名师点睛】本题以“真核细胞部分结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不同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核孔是随时敞开,大小分子都能进出的通道。

核孔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通道,而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对
进出核孔的物质具有严格调控作用.物质进出细胞核并非都通过核孔。

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而小分子物质出入细胞核是通过跨膜运输实现的,不通过核孔。

3。

下列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1910年,摩尔根以白眼雄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B.1880年,恩格尔曼以水绵为实验材料,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
C.1958年,斯图尔德以胡萝卜韧皮部为实验材料,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物质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A
【考点定位】生物科学史中的部分经典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借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4. 右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

载体②具有ATP酶活性
C.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
D.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答案】B
【解析】题图显示: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A项正确;载体②逆顺浓度运输溶质分子,不消耗ATP,不具有ATP酶活性,B项错误;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前者为主动运输,后者为协助扩散,C项正确;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方式为协助扩散,因有载体协助,而自由扩散没有载体协助,所以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D项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图中的“细胞膜内外溶质分子浓度的高低、载体①②上箭头的指向及是否伴随ATP水解等”这一解题的信息和切入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围绕所学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即可准确判断各选项.
5.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过程中DNA不变,rRNA和tRNA发生改变
B。

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相对表面积减小
C。

细胞凋亡过程中基因不能表达,代谢活动停止
D。

细胞癌变过程中基因发生突变,细胞周期缩短
【答案】D
【解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而mRNA会发生改变,但DNA、rRNA和tRNA 均不变,A项错误;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但细胞体积变小,所以细胞相对表面积变大,B项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表达增强,细胞代谢活动并未停止,C项错误;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由于细胞分裂速度加快,因此细胞周期缩短,D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
6。

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比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可分别发生CO2→C3→C6H12O6和C6H12O6→C3→CO2的代谢变化
B.ATP和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生成而产生
C.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发生在叶绿体中,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D.都具有较大膜面积和复杂的酶系统,有利于新陈代谢高效而有序地进行
【答案】D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名师点睛】本题以“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比较的叙述"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其场所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熟练识记并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尽可能地联系ATP的功能.
7。

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55%和32% B.55%和42。

5% C.45%和42。

5% D.45%和32.5%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亲代中AA=30%,aa=20%,则Aa=1-30%-20%=5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为=20%(AA)+1/2×50%(Aa)=45%;亲代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自交所得F1中,aa=20%+1/4×50%=32。

5%.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8. 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丙图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某一时期所呈现的形态。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图中发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下一代
B.甲、乙、丙三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基因重组
C.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D.甲、乙、丙三种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
【答案】A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准确区分甲乙丙三图中的染色体是否为同源染色体;在此基础上找出出现图示现象的原因,据此判断变异的类型.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把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的本质区别而错选。

9。

二倍体结球甘蓝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

据下表纯合甘蓝杂交试验的统计数分析,错误的是
亲本组合F1株数F2株数
紫色叶绿色叶紫色叶绿色叶
①紫色叶×绿色叶121 0 451 30
②紫色叶×绿色叶89 0 242 81
A.结球甘蓝叶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
C.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
D.表中组合②的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控制结球甘蓝叶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项正确;表中组合①的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紫色叶:绿色叶=451:30≈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均为AaBb,进而推知两个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B项正确;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为A_B_、A_bb、aaB_,其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15=1/3,C项错误;表中组合②的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紫色叶:绿色叶=242:81≈3:1,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进而推知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D项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0. 已知小麦的高杆对矮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分别由D/d和T/t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现利用下图两种育种方法来获得抗倒伏抗病的植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②③④表示的基因组成分别为Dt、DDTT、ddTT
B。

图中F2中从上到下含所列表现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9:3:1
C。

图中F3内抗倒伏抗病的植株中,纯合子占2/5
D.图中⑥代表的含义是连续多代自交
【答案】C
【考点定位】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形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对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对这两种育种方法进行辨析、比较,牢记相应分育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过程等内容.
11.下列关于基因、染色体、性状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基因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影响生物的性状
C.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
D.性状与基因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答案】C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真核细胞中的基因绝大多数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项错误;基因除了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影响生物的性状外,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项错误;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变异均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C项正确;性状与基因之间并不都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D项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染色体、性状之间的关系
12.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没有地理隔离就不会有新物种的形成
C.突变是不定向的,重组是定向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
D.马和驴能交配产生后代,它们之间没有生殖隔离
【答案】A
【考点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关系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把易疏忽或易错的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知识串起来并横向辐射,进行归纳。

13。

下面为机体调节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B.图中③神经系统均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
D.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
【答案】D
【解析】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A项错误;体内不少内分泌腺的活动直接或间接接受③神经系统的控制,B项错误;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C项错误;血糖的调节途径有两条: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进而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二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因此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命活动的调节
14。

将灵敏电位计的两极如下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内表面,图中ac=db,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偏转的情况及b处内表面的电位变化是
A.先左后右,再向右;负→正→负
B.先右后左,再向左;正→负→正
C.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正→负→正→负→正
D.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负→正→负→正→负
【答案】D
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掌握情况。

熟记并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的过程、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是准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在草纸上画“兴奋传导的示意图”辅助分析,可快速提高解题效率。

15.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体液免疫
B。

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将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C.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D. 人体的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体液中的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项错误;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由于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的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所以将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B项正确;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C项错误;人体的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D项错误。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16.反馈在神经网络中广泛存在。

下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
抑制性神经递质)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途径,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A.图中神经细胞及肌肉组成反射弧,其中肌肉和闰绍细胞属于效应器
B.若在a点给予适宜刺激,在图中其它3点均能测得膜电位变化
C.闰绍细胞转运和释放神经递质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图示反馈回路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答案】A
【考点定位】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反射弧的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阅读题干,提取有效信息并找准解题的切入点,如本题的有效信息和解题的切入点为“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以及图示中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肌肉和反馈回路等”;在此基础上,联想并运用所学知识及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各选项。

17.某科研小组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处理同种水稻种子,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后测得秧苗的干重和鲜重情况如下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0.1mg/L脱落酸对秧苗有机物的积累有促进作用
B.0。

3mg/L脱落酸处理后秧苗的干重与鲜重相等
C.0。

5mg/L脱落酸对秧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D.脱落酸处理对秧苗的干重影响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柱形图”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①看清楚纵、横坐标轴的含义以及坐标
系中直方图所代表的意义,即分析直方图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②认真分析、对比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来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③依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结合植物激素的调节等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推理分析,并进行“图→文”的转化,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18. 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

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答案】C
【解析】表中信息显示: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项错误;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1。

2,说明该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加,因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约为1/2K,由此推知: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C项正确;白头鹎为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调查分析数据”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题意并采取对比法,认真分析表格数据,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并将“变化规律”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9.某一弃耕农田经历了“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不断增加
B.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会逐渐提高
C.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基本相同
D.演替过程中,常绿阔叶林中的针叶树种被常绿阔叶树种完全取代
【答案】B
【考点定位】群落演替
20.为了控制甘蔗害虫,有人将蔗蟾带入澳大利亚.由于蔗蟾的皮肤会产生毒素,起初袋鼬等蔗蟾的捕食者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但现在,袋鼬学会了只吃蔗蟾的幼仔而不吃毒性更强的成体。

蔗蟾和袋鼬之间肯定不存在
A.物质循环 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 D.共同进化
【答案】A
【解析】物质循环发生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A项错误;蔗蟾和袋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而能量流动沿食物链流动,因此可发生于蔗蟾和袋鼬之间,B项正确;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可以发生在蔗蟾和袋鼬之间,C项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共同进化可发生于不同物种之间,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间关系、共同进化、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
21.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一定需要较长时间
B.三倍体西瓜的培育原理属于染色体变异
C.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培育成的个体是三倍体
D.诱变育种可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该菌株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BD
【考点定位】生物育种
【名师点睛】不同的易错点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概念的内涵。

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判断方法如下:
22。

右图为pH对作用于同一底物的两种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两种不同的pH条件下,酶1活性可能相同
B.将酶2由pH=9转移到pH=6的环境中,活性上升
C.与酶2相比较,酶1更耐受碱性环境
D.在任何温度条件下,pH=5时,酶1的活性高于酶2
【答案】A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两种不同的pH条件下,酶1活性可能相同,A项正确;酶2在pH=9时已经失活,所以将酶2由pH=9转移到pH=6的环境中,其活性不变,B项错误;酶1和酶2的最适PH分别为6、3,所以与酶2相比较,酶1更耐受碱性环境,C项正确;温度过高时,酶1和酶2均已失活,在此温度下,当pH=5时,酶1的活性等于酶2,D项错误.
【考点定位】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①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②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3.低体温症患者的体温会下降到35℃度以下,严重的低体温症患者常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动过缓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低体温症是由于患者垂体中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导致的
B.体温下降是患者产热总量明显低于散热总量的直接结果
C.若人体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分泌过多可能导致低体温症
D.可通过隔离保温、吸入暖的氧气等对低体温症患者进行抢救
【答案】BD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需理清脉络,形成知识网络。

24。

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图,1、2、3、4号试管加入适量水后再滴加2滴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用来鉴定CO2.对此实验的结果、分析与评价正确的是
A. 丙试管与乙试管相连,其作用是为乙试管提供充足的氧气
B. 应在甲试管中加1 mL石蜡油,制造无氧环境
C。

为了适当简化装置,可以将图中的2号或4号试管除去
D. 1号试管与3号试管相比,出现黄色的时间要短
【答案】ABC
【解析】Fe3+能催化H2O2水解产生H2O和O2,因此丙试管与乙试管相连,其作用是为乙试管提供充足的O2,A项正确;分析图示可知:甲乙试管是分别用来探究酵母菌在无氧和有氧条件下的细胞呼吸方式,所以应在甲试管中加1mL石蜡油,制造无氧环境,B项正确;2、4号试管是作用是检测水中是否存在CO2,所以为了适当简化装置,可以将图中的2号或4号试管除去,C项正确;1号试管是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3号试管是检测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因此 1号试管与3号试管相比,出现黄色的时间要长,D项错误。

【考点定位】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5. 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不合理的是
实验标号实验名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A 观察植物细胞的镜检1:几乎整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
质壁分离和复原镜检2: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
B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菠菜叶表皮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人口腔上皮细胞具有细胞核和核糖体
C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长,液泡大;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中呈紫色的染色体形态清晰
D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动态变化
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液泡和线粒体的形
态、数目清晰可见
【答案】BCD
【考点定位】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实验的客观事实呈现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理解该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共计65分)
26。

(8分)鼠尾藻是一种着生在礁石上的大型海洋褐藻,可作为海参的优质饲料。

鼠尾藻枝条中上部的叶片较窄,称之狭叶;而枝条下部的叶片较宽,称之阔叶。

新生出的阔叶颜色呈浅黄色,而进人繁殖期时阔叶呈深褐色.研究人员在温度18℃(鼠尾藻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等适宜条件下测定叶片的各项数据如下表。

(注:光补偿点为总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为总光合速率刚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1)据表分析,鼠尾藻从生长期进入繁殖期时,阔叶的光合作用强度,其内在原因之一是叶片的。

(2)依据表中的变化,可推知鼠尾藻的狭叶比阔叶更适应(弱光/强光)条件,这与狭叶着生在枝条中上部,海水退潮时,会暴露于空气中的特点相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