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绪论习题集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绪论习题集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
绪论习题
一,A型题
1.下述哪项不是中医诊断的内容?
A.收集病情资料
B.判断健康与否
C.做出疾病诊断
D.辨别确定证名
E.提出治疗原则
2.中医诊斯学的基本原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相似之处是哪项?
A.以常衡变
B.见微知著
C.司外揣内
D.四诊合参
E.整体审察
3.下述哪项不属辨证的范畴
A分析病因B确定病位 C 判断病性D推断病势E明确病名4.司外揣内最确切的表述是
A有诸内必形诸外B从外环境测知内环境
C从表象测知本质 D 观察病人外部表现,测知体内病理本质
E从体表情况测知脏腑病变
5.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A辨证施治B整体审察C四诊合参D动静统一E病证结合6.下列哪种观点最可取
A诊脉三指定乾坤B医以问诊为首要
C望而知之谓之圣D察舌验齿辨生死
E诊病应四诊合参
7.下述哪项属于症状
A脉沉而缓B舌红苔黄C恶心呕吐D肌肤甲错 E.喉中痰鸣8.下述哪项属于体征
A心烦失眠B神疲乏力C头晕耳鸣D肢体震颤E下肢麻木9.下述哪项属于病名
A胸闷B肝风C下痢D便血E内痔
10.下列哪项不属于“证”的概念
A气血两虚B脾肾阳虚C痰热壅肺D膀胱湿热E 热结旁流11.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学问是
A辨证B辨病C诊断D诊断学 E 中医诊断学
12. 病人自我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和异常变化称为
A症B证C病D表象E表征.
13.“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衡变”是中医诊断的
A 基本特色B基本手段C基本方法D基本原理 E 基本原则
14.通过分析病情资料,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和病情等疾病本质作出判断的思维过程称
A症状B体征C证候D辨病E辨证
15.“辨证求本”就是
A找准病因B判断病位C确定病性D推测病势E概括病机
16.首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作者是
A汉●张仲景B隋●巢元方C宋●陈无择
D金元●李东垣E明●张介宾
17.首次提出独取寸口诊脉法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脉经》D《濒湖脉学》E.《脉谈汇辨》
18.下列哪项属于“病”的概念
A.高热
B.胸闷
C.内风
D.内痔
E.气滞
19.下列哪项不属“证”的概念
A心阳虚 B.肝血虚 C.湿温 D.卫分证 E.肝火盛
20.建立辨证论治理论的医学典籍是
A. 《黄帝内经》
B.《难经》C《伤寒杂病论》 D.《景岳全书》
E. 《诸病源候论》
21.《濒湖脉学》所载脉象为
A.16种
B.24种
C.27种
D.28种
E.32种
22.《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其作者是
A.李中梓
B.李东垣
C.施发
D.陈言
E.杜清碧
23.患者的病情表现不宜称作
A.症状
B.病候
C.病机
D.病形
E.病状
24.下列哪项属于“症状”?
A.心烦失眠
B.喉中痰鸣
C.腹如舟状
D.脉细无力
E.舌苔薄黄
25.下述哪项属于“体征”?
A.头晕头重
B.恶心欲吐
C.神疲乏力
D.手指麻木
E.大便腥臭
26.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A.诊法
B.诊病
C.病历书写
D.治法
E.辨证
27.下列哪项属于“病”的概念?
A.湿热
B.胸闷
C.内风
D.麻疹
E.气滞
28.下列哪项不属于“病”的概念?
A.麻疹
B.胸痹
C.悬饮
D.痢疾
E.脾虚
29.下列哪项最能说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A.整体审察
B.司外揣内
C.四诊合参
D.病证结合
E.治病求本
30.下列哪项不属于“病”的概念?
A.锁骨骨折
B.肝阳化风
C.疫毒痢
D.蛔厥
E.白喉
31.下列哪项不是“证名”?
A.肝阳化风
B.烂喉丹痧
C.脾肾阳虚
D.痰热壅肺
E.膀胱湿热
32.下列哪项不属于“证”的概念?
A.心阳虚
B.卫分证
C.肝血虚
D.肝火盛
E.消渴
33. “见微知著”的诊断原理最主要是指
A从轻微的表现预测严重的病变B. 从局部的微小变化测知整体状态
C从隐蔽的症状测知明显的症状 D.从易忽略的体征中求得病情
E运用特殊诊法诊断出病证
二.B型题
A天行赤眼B少气懒言C舌有瘀斑D气滞血瘀E外感暑湿
1.上述哪项是症状
2.上述哪项是体征
3.上述哪项是证名
4.上述哪项是病名
A.腰膝酸软
B.膀胱湿热
C.血行不畅
D.胃肠病变
E.封藏失职
F.面色苍白
G.妊娠恶阻
H.外感风寒
5.上述哪项属于病名?
6.上述哪项属于证名?
7.上述哪项属于体征?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王叔和
E.扁鹊
8.《濒湖脉学》的作者是
9.《脉经》的作者是
A.认为四诊是神圣工巧的技能
B.论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
C.对病因辨证的理法较为完善
D.最早创立对黄疸进行实验观察
E.论述病源与病候的专著
10.《诸病源候论》的突出贡献是
11.《中藏经》的主要内容之一是
三,X型题
1下述哪些是症状
A腹部痞满B腹痛喜温喜按C右下腹压痛明显D腹胀噯气则舒 E.肠鸣腹泻
2下述哪些是体征
A舌尖红B肢软C脉沉紧D皮肤湿冷E颈项强痛3下列哪项属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A.整体审察
B.诊法合参
C.以常衡变
D.病证结合
E.舍脉从症
4.下述哪些属于“体征”?
A.耳鸣
B.脉浮
C.神昏
D.口苦
E.下肢浮肿
5.下述哪些属于“症状”?
A.胸闷
B.舌淡红
C.头痛
D.呕吐
E.腹胀
6.下列哪些属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A.四诊合参
B.见微知著
C.司外揣内
D.因发知受
E.以常衡变
四,是非题
1.临床诊病时一定要按望闻问切的顺序进行。
2.“排病”与“辨证”的含义相同。
五,名词解释
1中医诊断学
2辨证
3诊法
4病历
六,填空题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是由四大部分组成。
3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有
4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为
5.“证名"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等本质所做的概括。
6. “证”包括,,,等概念。
7病历又称,古称,病历应记录的内容主要包
括,,,。
七,简答题
1.整体审察的含义有哪两方面?
2.何谓“证型”?
3.简述病历要求主要记录哪些内容?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哪几点?
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原文,阐释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6.中医诊断的“以常衡变”为何义?
八,论述题
1.症、病、证的关系
2.试举例说明“司外揣内”的含义。
3.举出三种中医诊断“见微知著”的典型例证。
4.诊病时为什么要“四诊合参"?
5.为什么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参考答案
一,A型题
1E 2C 3E 4D 5A 6 E 7C 8D 9E 10E 11 E 12A 13 D 14E 15E 16
B 17 B 18D 19
C 20C 21C 22C
23C 24 A 25E 26D 27D 28E 29B 30B 31B 32E 33B
二,B 型题
1B 2C 3D 4A 5G 6B 7F 8C 9D 10E 11B
三,x型题
1.ABDE
2.ACD
3. ABD
4. BCE
5.ACE
6. BCDE
四,是非题
1.N
2.N
五,名词解释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法、诊病、辨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4.病历,又称病案,古称诊籍。
是对患者的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的翔实记录。
六,填空题.
1.诊法诊病辩证
2.诊法诊病辨证病历书写
3.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4.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5.病位、病性
6.证名、证型、证候、证素
7.病案,诊籍。
病情、病史、诊断、治疗
七,简答题
1.一方面是指通过诊法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征象。
另一方面指对病情资料进行分析时,要求注重整体性,全面分析、综合判断。
2.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证,可称为“证型”
3.主要对患者的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作翔实的记录。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5.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
6.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八,论述题
1. “症”“病”“证”是中医诊断学最基本的概念。
症,即症状,广义症状的简称,包括症状和体征。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
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
病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与抽象。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病理本质所做的概括。
“症”是诊病和辨证的主要依据。
证和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证”主要揭示病变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主要体现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特别要注意“阶段”与“全过程”的区别。
病的本质一般规定了症的表现和证的动态变化规律,在病的全过程中可有不同的证,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所以病与证之间存在着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相互关系。
临床既要辨证,
又要辨病,才能使诊断更全面、更正确,治疗更有针对性。
2.通过诊察反映于外部的征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称为“司外揣内”。
例如面、睑、唇、舌、甲颜色淡白,同时伴有眩晕、心悸、多梦、肢麻、脉细无力等表现,便可测知是由于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血虚证。
3.“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
通过这些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例如中医对脉、面、舌、耳等的诊察,都是这一原理的体现。
4. 由于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且千变万化,而望、闻、问、切四诊是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各有其独特的
方法与意义,不能互相取代,若要以单一的诊法进行诊察,势必造成资料收集的片面性,对诊断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因此,若要保证临床资料的全面、准确、详尽,必须强调诊法合参。
5. 中医诊断学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
临床病证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不可能像书本上所描述的那样单纯、固定,患者也不可能照章陈述,如果没有临床的实践与严格的技能训练,即便相关知识背诵的滚瓜烂熟,但在临床实践中依然无法正确理解患者的表述,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有可能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所以前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阐明了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结合的道理,更强调了临床实践在学习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