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三光荣 张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三光荣”的时代内涵
福建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张政所谓地质“三光荣”是指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

“三光荣”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年,它一直是地质行业的最高的行业精神,也是所有地质工作者众生追求的人生目标。

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而且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说的是奉献精神,它要求地质工作者热爱地质事业,献身地质工作,敢于为地质事业奉献一切。

“以艰苦奋斗为荣”体现了创业的精神,它要求地质工作者从国情出发,正视地质工作的客观环境和生活条件,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不畏艰难困苦。

在物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杜绝铺张浪费;在劳动态度上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进取精神上要有奋发向上,勇于探索;在个人品德上要提倡先人后己,廉洁奉公,是“三光荣”精神的核心。

“以找矿立功为荣”体现了地质事业的奋斗目标,为国家和人民找出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能源和材料,为国家经济建设不断做出贡献。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承载了国家经济繁荣与富强的资源保障和地质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而承担这些责任的地质工作者,就注定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刘少奇同志当年曾说:“地质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要建设我们的国家,就必须要有地质工作,没有地质工作,我们就像瞎子一样,不知道哪里有铁、哪里有煤、哪里有什么矿藏。

所以要进行大规模建设,势必要加强地质工作。


刘少奇同志的一席话,曾激起无数地质工作者为祖国建设甘愿奉献的豪情壮志。

30年来,“三光荣”精神深深地植入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内心深处,成为地质工作者心目中挥之不去、血脉中奔腾不息的文化传承。

“三光荣”精神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不断探索前进的永恒动力;是指引我们前进方向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

无论是在地质事业发展高峰还是低谷,所有的地质工作者从没有放弃理想和希望,执著坚守,孜孜不倦地献身地质找矿工作,无怨无悔地克服重重困难攀登地质科学的高峰。

因为我们始终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保障,地质事业永远是国家的支柱。

不论在什么时候,在野外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都是很艰苦的。

现在国家经济发达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大多数人在家里都已经习惯了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

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洗澡有热水器,做饭和洗衣服都可以依靠机器,不需要忍受寒冷和炎热,也不需要为家务出太多的力气。

但是在野外工作不一样,这些家用电器一概没有,要忍受风吹日晒,要忍受蚊虫叮咬,衣食住都要自己动手。

在野外的工作总会遇到很多危险,在新中国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历史中,有许许多多的地质工作者为了地质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虽然我从事的是化学工作,只是为地质工作者的勘查结果提供化验数据,很少有出野外工作的经历,但我们依然要面对各种各样艰苦的生产条件,也会面对很多危险。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从事地质事业,只要我们有为国家人民做贡献的期望,只要我们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都必须把“三光荣”精神牢记在心中。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很多从事地质工作的前辈,他们不仅为国家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地质工作是整个工业生产最前端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

与大多数行业相比,地质工作点多线长、分散流动,且野外作业大多远离城镇,经常在人烟稀少、交通和通信不便、地理和气候条件极为复杂的地区,甚至是海拔较高的缺氧无人区或条件很艰苦、危险程度很高的地区。

地质找矿不仅要奉献青春,很多时候还要付出宝贵的生命。

1958年9月24日,在三塘湖盆地进行石油地质勘探时,年轻的勘探队长、优秀的共产党员、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陆因遭暴风雪突袭而牺牲。

1966年至1976年,在云南大红山铁矿会战中,云南第九地质队牺牲了34名同志,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9岁。

1980年6月17日,在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时,著名地质学家彭加木消失在苍茫的大漠中,再也没有回来。

据统计,从1953年到1998年的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中,死亡人数多达2856人,年均66.42人,他们都是永不退色的旗帜。

这些动人的事迹太多太多,这些牺牲的人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讲述,但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些先辈们的精神信念,并把它弘扬下去。

在新时代,我们依然要时刻准备为地质事业献出生命,也要时时刻刻把为地质事业做贡献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

人的生命会消亡,但人的精神信念确实永恒的,他们的生命虽然消逝,
但他们的牺牲精神和伟大事迹却永远流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从事地质工作的年轻人。

在传统信仰丧失的当今社会,依然有无数的地质工作者为国家的地质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中国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启动以来,取得了一批令世人瞩目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震动了国际学术界。

一些发现被认为是近几年来国际上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

1999年至2003年,国家累计投入地质大调查资金44亿元,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129个单位的15000多名地质工作者常年奋战在雪域高原、戈壁荒漠和高山峡谷之中,风餐露宿,取得了一大批丰硕的成果,也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我国已完成21个主要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新发现矿产地421处,累积探明一批可观的铜、铅、锌、锡、金、银、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量,使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勘查长期徘徊的局面被一举打破。

但这些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成千上万名地质工作者默默无闻的付出和奉献,是无数个家庭分离后的日夜思念,甚至是生离死别。

1999年至2004年,地质大调查启动5年之内已有10位中青年地质专家在西部野外第一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位工作人员在阿尔金山失踪。

近些年来,中国地调局加大安全投入,逐步编织高科技安全保障的“生命之网”,为广大地质工作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撑起坚强有力的保护伞。

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的12年间,野外地质工作年死亡人数下降至2.75人。

不可忽视,由于客观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原因,每年仍有地质工作者牺牲在一线。

地质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建设国家的伟大理想,践行着为地质事业不怕牺牲、奋斗终身的伟大精神。

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改变了中国地质事业落后的面貌。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地质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资源大国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矿业开发利用成绩斐然,原油、煤炭、水泥、粗钢、磷矿、硫铁矿等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固体矿产开发的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在地质工作的保障与服务下,中国已跻身世界经济大国之列。

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地质人引以为骄傲和自豪。

地质事业的艰难困苦是长期存在的,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发展科技克服这些困难;另一方面我们要不畏艰险,敢于面对这些艰苦和危险,不断前行。

这些前辈的光荣事迹会一直引领我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断为国家的地质事业做出贡献。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囊,踏上层层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宝藏。

”这首《地质勘探队员之歌》不仅是所有地质工作者的歌谣,也是我母校的校歌。

自从进入大学那天开始,我就知道了这首歌谣,虽然我不会唱,但是却能体会那些地质工作者内心深处的信念。

是怎样的一种热情和信念让他们战胜了艰难困苦和孤独寂寞不断地在野外探寻?虽然我并不是地质专业的工作者,也许也不会有机会去野外工作,但这并不妨碍我把这首歌的精神内涵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

不论我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我都以自己是一名地质工作者为荣,以为地质事业做出贡献为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切艰难困苦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动力,只要我们满怀希望,就能一直前进,不断攀上高峰。

张政
2014年7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