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人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五中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0月)
高三历史(文)
第Ⅰ卷(选择题,共计50分)
一、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2. 宗法制、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
法制、分封制逐渐衰落。
其衰落的实质是
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B.政治关系中的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
C.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
3.“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了他们的饭碗。
”这个时代
A.依然实行分封制B.摒弃了诸子百家思想
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D.门阀士族遭到严重打击
4.据《旧唐书•文苑传•元万顷》载:唐高宗、武后时期,弘文馆直学士刘讳之、著作郎元万顷等以文词召为翰林院待诏……又密令参与机要,以分宰相之权。
因常于皇宫北门侯进止,时称“北门学士”。
历史上与其身份、地位最为接近的是
A.中朝官员 B.参知政事 C.内阁官员 D.军机大臣
5. 苏格拉底曾用一个比方来说明他的政治主张,“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
时,妇女应该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
”在这里凸显其政治思想是
A.反对雅典实行直接民主B.主张男女平等
C.批评雅典公民滥用民主D.提倡“精英治国”
6.学者M•卡瑞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
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法律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公社法律。
”
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其条款适用于罗马各个历史时期B.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其内容全面完整无需修改D.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7.《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
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
明显。
”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全面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之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于规定
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
”作出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法官的社会地位
B.提高法官的专业水平
C.提高法官执法的公正性
D.确保司法独立
9. “因为人类有某种程度的劣根性,需要有某种程度的慎重和不信任,但是人类本性中还
有其他品质,证明某种尊重和信任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当中某些人的政治嫉妒所描述的图景与人类特性一模一样,推论就是人们没有充分的德行可以实行自治,只有专制政治的锁链才能阻止他们互相残杀。
”基于这种认识,美国政治精英做出的政治设计是A.建立联邦 B.确立共和 C.实行两院制 D.创建三权分立体制
10.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有一点是胜于英国的。
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铲除了封建君主制B.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 D.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11. 1922年,陈独秀在《造国论》一文中说:“在中国这样的殖民地状况之下……无产阶
级革命的时期尚未成熟,只有两阶级(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的时期是已经成熟了。
”陈独秀这是在解释和宣传
A.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党纲 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针
C.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2.1933年,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1935年
12月,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呼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1936年8月中共向国民党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蒋介石庐山演讲,誓言不惜一切牺牲,抗战到底。
上述信息反应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A.民族危机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B.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逐渐加剧 D.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日益坚决
13.某次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
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此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土地革命时期的到来
D.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4.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最新著作《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是对的》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而且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就越实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具有预见性 B.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
C.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 D.只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阶段
15.“俄国十月革命没有可以直接效法的样板,可以借鉴的只有几个先例。
其中布尔什维
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是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
C.都在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D.都是在战败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16.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
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
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以委任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
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
”这说明当时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17.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
以下各项是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
是
B.二届人大决定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三、四届人大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五届人大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18. 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
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
”这一论述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19. 周恩来总理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是讲中国共产党跟其他民主党派的关
系。
党派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
”材料中“客观的历史发展”是指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新中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
20. 2006年4月19日,某报纸刊登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
“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
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
”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C.党的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21. 1950的1月5日杜鲁门对国务院起草的台湾声明稿作了修改,从“美国无意在台湾
获取特别权利或特权,建立军事基地或使台湾脱离中国”一句中删去无意使台湾脱离中国的字样,同时把“无意”变成“目前无意”。
从杜鲁门的修改中可以看出
A.他为将来美国干涉台湾、分裂中国“留有余地”B.美国害怕卷入中国内战
C.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D.美国为进行朝鲜战争而急于从台湾问题脱身
22.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
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
”该论断
A.认为中国革命应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B.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C.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D.表明新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
23. 我国于198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
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宪法强调保护公民的财产及人身权利B.村民自治制度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历经曲折 D.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
24.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外交家乔治•凯南在1946年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
它狂热的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
”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坚定与耐心”。
着些言论
A.批判了美国的“冷战”政策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力图缓和美苏之间的关系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25.有学者认为:“这个强大国家的命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
如果基础被冲毁或削弱,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和宏伟的建筑都会倒塌,1991年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剧变。
”该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A.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B.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过于倚重军事力量 D.西方和平演变影响巨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8分,27题18分,,28题14分)
26.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
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
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
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
……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
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
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
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
——《宋史》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
《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
《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
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
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这种廉政特点的原因。
(6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2分)
(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致使台湾问题没能及时解决……后来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使对台工作受到严重干扰……30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论述……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汪辜会谈”。
因李登辉和陈水扁“台独”立场干扰破坏,“海协会”和“海基会”中断联系多年……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材料2:……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又发表声明,宣称:“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
他还公开否定了美国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的立场,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合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
”
材料3:2008年12月17日报道美国政府15日对台海两岸正式启动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表示欢迎。
另外,美国在台协会新闻组长暨发言人何志也在昨天就两岸实现“大三通”表示,美国欢迎两岸“大三通”的建立,因为这对于区域和平有帮助。
何志说:“美国认为两岸互动的增强,包括台海两岸‘大三通’的实施,对于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有相当程度的帮助。
”
——东方日报材料4:“我写的是一部抗争与泣血的回归史。
‘两岸统一’不是人为的遐想,也不是标语式的政治口号,而是被生生割裂的海峡两岸发自生命本身的呐喊,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
——阎延文《台湾风云》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概括海峡两岸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8分)
(2)阅读材料1、2、3,指出美国对台湾问题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分析其原因。
(6分)
(3)材料4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4分)
28.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近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一:中国古代的政体与选官制度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天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分)
(2)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2分)
探究问题二:英美民主政治的评价
下表是某中学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两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得出的结论。
(3)有同学认为,英国组的材料不足以得出最后的结论。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的史
实。
(2分)指出美国组材料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
(2分)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的表现。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
(2分)
太原五中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10月)
高三历史答卷纸(文)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8分,27题18分,28题14分,共40分)
2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
(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这种廉政特点的原因。
(6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
27. (1)根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概括海峡两岸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所作出的努力。
(8分)
(2)阅读材料1、2、3,指出美国对台湾问题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分析其原因。
(3)材料4为什么说两岸统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4分)
28. (1)分析材料一,“天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
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分)
(2)材料二中的“这两种制度”各是什么?(2分)
(3)有同学认为,英国组的材料不足以得出最后的结论。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充相关的史实。
(2分)指出美国组材料中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的表现。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
(2分)
2013—2014年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答案(10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26.(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
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
(4分)
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
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一直存在。
(4分)
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2分)
(2)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
(2分)
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
(2分)
明初原因: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2分)
(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
(2分) 27. (1)由来:解放战争中蒋介石集团失败,退踞台湾。
因素:美国的介入;“文化大革命”
的干扰;台独势力。
努力:《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提出;汪辜会谈;
“九二共识”;《反分裂国家法》;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
(2)转变:从武力威胁、干涉内政到欢迎两岸实现“大三通”。
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
的加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美国霸主地位的削弱。
(3)必然: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两
岸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28. (1)“天下变局”:统治阶级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
布衣。
(或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局面逐渐打破)(2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或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2分)
(2)制度: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分)
(3)史实: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等。
(2分)
含义: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
(1分)
表现: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两党交替执政;实行共和政体等。
(2分)
(4)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民主制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