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苏教版高考化学试卷及解答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苏教版化学高考仿真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的都是离子键。

B、共价键中,原子间电子对的共享程度越高,键能越大。

C、极性共价键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使分子产生极性。

D、离子键和共价键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形成。

2、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类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B、复分解反应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
C、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D、置换反应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3、下列关于化学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值时,应将pH试纸直接浸入溶液中
B. 在进行气体收集实验时,若装置中液体未充满整个集气瓶,可以用肥皂泡检查是否有泄漏
C. 为防止固体药品直接接触皮肤,可将其放入试管中用手指直接取用
D. 在进行定量实验时,天平的使用应尽可能在室温下进行,以避免因温度变化而影响称量结果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25°C 时,向0.1 mol·L^-1 的氨水中滴加盐酸,当溶液的 pH = 7 时,c(NH4^+) = c(Cl^-)
B. 常温下,向醋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醋酸使溶液的 pH = 7,则混合溶液中
c(Na^+) > c(CH3COO^-)
C. 向含有 Mg(OH)2 和 Ca(OH)2 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足量浓的 Na2CO3 溶液,充分搅拌后,沉淀会转化成 MgCO3 和 CaCO3,说明 Mg(OH)2 的溶度积比 MgCO3 的大
D. 常温下,向0.1 mol·L^-1 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c(CH3COO −)
c(CH3COOH)⋅c(H+)
c(OH−)
不变
5、在实验室中,为了制备少量的干燥氯气(Cl₂),下列哪种方法是合适的?
A. 向浓盐酸中加入二氧化锰(MnO₂)并加热
B. 将铁屑与稀盐酸混合
C. 电解饱和食盐水
D. 在常温下使氯化氢气体与氧气反应
6、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聚乙烯
B、蛋白质
C、二氧化碳
D、淀粉
7、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B.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共价键
C.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一定形成离子键
D. 极性共价键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8、在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 氯化钠(NaCl)
B. 二氧化碳(CO2)
C. 硫酸(H2SO4)
D. 氢氧化钠(NaOH)
9、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B.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
C.化学平衡状态具有逆,等,动,定,变等特征
D.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反应物的浓度用初始浓度表示,生成物的浓度用平衡时的浓度表示
10、已知某溶液中含有Fe3+和Fe2+两种离子,当向该溶液中加入适量的KSCN溶液后,溶液呈现血红色。

如果再向此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到的现象依次为先产生红褐色沉淀,随后沉淀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入KSCN后形成的血红色物质为Fe(SCN)3,属于络合物。

B. 滴加NaOH后产生的红褐色沉淀为Fe(OH)2。

C. 溶解后的黄色溶液主要含有Fe(OH)4^-。

D. 整个过程中,Fe3+没有转化为Fe2+。

1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碱的是()
A. 氢氧化钠(NaOH)
B. 硫酸铜(CuSO4)
C. 氢氧化钙(Ca(OH)2)
D. 氢氧化铝(Al(OH)3)
12、在相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相同体积的氢气(H₂)和氦气(He)的质量比为()
A、1:2
B、2:1
C、1:4
D、4:1
13、下列有关电解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电解质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B、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

C、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

D、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与其浓度成正比。

14、在实验室中,欲从含少量NaCl杂质的KNO3固体混合物中提纯KNO3,下列哪种方法最为适宜?
A. 蒸发结晶
B. 过滤
C. 萃取
D. 重结晶
1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是:
A. NaOH + HCl → NaCl + H2O
B. 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
C. 2KOH + H2SO4 → K2SO4 + 2H2O
D. Fe + HCl → FeCl2 + H2↑
16、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B. 碱金属的熔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提高
C. 氯水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D. 二氧化硫是一种还原性气体,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化学实验与分析
120克某无色溶液中,硫酸根离子(SO₄²⁻)和氯离子(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现有以下实验用品和试剂:
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滤液(不含硫酸根和氯离子);
试剂:澄清石灰水、硝酸钡溶液、AgNO₃溶液、稀硝酸。

请完成以下实验步骤,并回答相关问题:
1.将120克无色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振荡;
2.取适量步骤1中的溶液,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静置;
3.取步骤2中的沉淀,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问题:
(1)请写出步骤2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实验完毕后,剩余的溶液应如何处理?
(3)若步骤3中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存在哪种离子?
第二题
题目描述:
(12分)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锌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Zn(s)+H2SO4(aq)→ZnSO4(aq)+H2(g)↑]
假设在标准状况下(温度为273K,压强为101.3kPa),通过此反应制得了11.2L 的氢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理论上消耗了多少克的锌?(已知锌的摩尔质量为65.38g/mol)
(2)如果实际实验中消耗了33g锌,求实验的产率是多少?
解析:
(1)首先,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理想气体
的体积都是22.4L。

题目中制得的氢气体积为11.2L,因此可以计算出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
[n(H2)=
V
22.4L/mol
=
11.2L
22.4L/mol
=0.5mol]
根据化学方程式,Zn与(H2)的摩尔比为1:1,所以消耗的锌的物质的量也是0.5mol。

接下来,利用锌的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计算锌的质量:
[m(Zn)=n(Zn)×M(Zn)=0.5mol×65.38g/mol=32.69g]所以,理论上消耗了32.69g的锌。

(2)实验产率是指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的比例,这里我们需要用到实际消耗的锌质量
来计算实验产率。

实验中实际消耗了33g锌,而理论上只需要32.69g,但是我们关注的是氢气的产率,即实际得到的氢气与理论上应该得到的氢气之比。

由于实际消耗的锌量大于理论值,说明实验条件可能不是最佳,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费或者副反应的发生,但就氢气的产量而言,因为氢气的实际产量等于理论产量(11.2L),故氢气的实验产率为:
[实验产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
)×100%=(11.2L 11.2L )×100%=100%] 尽管锌的实际用量超过了理论需求,但就目标产物氢气而言,其产率达到了100%,这表明从锌转化为氢气的效率是理想的。

综上所述,理论上消耗了32.69g 的锌,而实验中的产率为100%。

第三题
题目:
某工厂利用氯气和石灰乳制备漂白粉,反应方程式为:2Ca(OH)2 + 2Cl2 = CaCl2 + Ca(ClO)2 + 2H2O 。

现有以下实验数据:
实验编

氯气(Cl2)的物质的量(mol ) 氢氧化钙(Ca(OH)2)的物质的量(mol ) 漂白粉的产率 1
0.5 1.0 80% 2
0.6 1.0 90% 3
0.8 1.0 95% 4 1.0
1.0 100%
请回答以下问题:
(1)计算实验3中,实际生成的漂白粉(Ca(ClO)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氯气和氢氧化钙反应制备漂白粉的最佳配比。

(3)若将实验4中的氯气改为氯水(氯水中Cl2和HCl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则漂白粉的产率会如何变化?请解释原因。

第四题
题干:
合成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其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和氢气。

某化学研究小组利
用如下转化反应制备乙醇(CH ₃CH ₂OH ):
[2CO +4H 2→催化剂
ΔCH 3CH 2OH +H 2O ] (1) 请描述该生成乙醇的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
(2) 若该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其平衡常数K = 100,在此条件下,若起始时只有CO 和H ₂两种气体,它们的初始浓度分别为0.2 mol/L 和0.4 mol/L ,无乙醇和水。

试计算达到平衡时,CO 的转化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 在反应过程中,为了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研究小组提出了两种可能的改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可行,为什么?
2024年苏教版化学高考仿真试卷及解答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所有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形成的都是离子键。

B 、共价键中,原子间电子对的共享程度越高,键能越大。

C 、极性共价键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使分子产生极性。

D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形成。

答案:C
解析:A 选项错误,因为并非所有金属和非金属之间都形成离子键,如氢气(H2)和氯气(Cl2)之间形成的是共价键;B 选项错误,共价键中,原子间电子对的共享程度越高,键能不一定越大;C 选项正确,极性共价键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使分子
产生极性;D选项错误,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与化学反应有关,但并非所有化学反应都能形成这两种键。

2、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类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B、复分解反应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
C、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D、置换反应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A选项,分解反应是指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较简单的物质的反应,其中确实常有单质生成,但并非所有分解反应都有单质生成,例如水在电解条件下的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B选项,复分解反应指的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生成物都是化合物;C选项,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化合反应并不一定都是氧化反应,例如
CaO+H2O=Ca(OH)2,这是一个化合反应而不是氧化反应;D选项,置换反应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化合价发生改变。

因此,C选项描述不正确。

3、下列关于化学实验操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值时,应将pH试纸直接浸入溶液中
B. 在进行气体收集实验时,若装置中液体未充满整个集气瓶,可以用肥皂泡检查是否有泄漏
C. 为防止固体药品直接接触皮肤,可将其放入试管中用手指直接取用
D. 在进行定量实验时,天平的使用应尽可能在室温下进行,以避免因温度变化而
影响称量结果
答案:D
解析:A选项错误,因为将pH试纸直接浸入溶液中会污染试剂。

B选项错误,肥皂泡检查是用于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而不是液体是否充满整个集气瓶。

C选项错误,固体药品直接放入试管中用手指取用容易受到污染。

D选项正确,因为温度变化会影响物质的密度,进而影响称量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定量实验时,天平的使用应尽可能在室温下进行。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25°C 时,向0.1 mol·L^-1 的氨水中滴加盐酸,当溶液的 pH = 7 时,c(NH4^+) = c(Cl^-)
B. 常温下,向醋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醋酸使溶液的 pH = 7,则混合溶液中
c(Na^+) > c(CH3COO^-)
C. 向含有 Mg(OH)2 和 Ca(OH)2 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足量浓的 Na2CO3 溶液,充分搅拌后,沉淀会转化成 MgCO3 和 CaCO3,说明 Mg(OH)2 的溶度积比 MgCO3 的大
D. 常温下,向0.1 mol·L^-1 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c(CH3COO −)
c(CH3COOH)⋅c(H+)
c(OH−)
不变
答案:D
解析:A项,25°C 时,向0.1 mol·L^-1 的氨水中滴加盐酸,当溶液的 pH = 7 时,c(H^+) = c(O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 c(NH4^+) = c(Cl^-) + c(OH^-) - c(H^+) = c(Cl^-) + c(OH^-) - c(OH^-) = c(Cl^-),故A正确;
B项,常温下,向醋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醋酸使溶液的 pH = 7,则 c(H^+) = c(O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 c(Na^+) + c(H^+) = c(CH3COO^-) + c(OH^-),则 c(Na^+) =
c(CH3COO^-),故B 错误;
C 项,溶度积大的沉淀可以转化为溶度积小的沉淀,向含有 Mg(OH)2 和 Ca(OH)2 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足量浓的 Na2CO3 溶液,充分搅拌后,沉淀会转化成 MgCO3 和 CaCO3,说明 Mg(OH)2 和 Ca(OH)2 的溶度积比 MgCO3 和 CaCO3 的大,故C 错误;
D 项,c (CH 3
COO −)c (CH 3COOH )⋅c(H +)c (OH −)=Ka Kw ,常温下,向 0.1 mol·L^-1 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醋酸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但是醋酸的电离程度较小,所以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醋酸根离子浓度减小,而水的离子积不变,所以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则c (CH 3COO −)
c (CH 3COOH )⋅c(H +)c (OH −)=Ka Kw 变小,故D 错误; 故选A 。

5、在实验室中,为了制备少量的干燥氯气(Cl ₂),下列哪种方法是合适的?
A. 向浓盐酸中加入二氧化锰(MnO ₂)并加热
B. 将铁屑与稀盐酸混合
C. 电解饱和食盐水
D. 在常温下使氯化氢气体与氧气反应
答案:A
解析: 制备氯气的常用方法之一是在加热条件下,利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化学方程式为:4HCl(浓) + MnO ₂(→△
)MnCl ₂ + Cl ₂↑ + 2H ₂O 。

此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适用于实验室小规模制备氯气。

选项B 会产生氢气而非氯气;选项C 虽然可以产生氯气,但是工业上大规模生产的方法,不适合实验室小量制备;选项D 中的反应条件苛刻,且不常见。

因此,正确答案为A 。

6、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 、聚乙烯
B、蛋白质
C、二氧化碳
D、淀粉
答案:C
解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由许多单体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A选项的聚乙烯是由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B选项的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D选项的淀粉是由葡萄糖单体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而C选项的二氧化碳是一个简单的无机分子,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7、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共价化合物中可能含有离子键
B.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共价键
C.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一定形成离子键
D. 极性共价键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答案:D
解析:A选项中,共价化合物是指仅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一经形成即为完全共价性质的分子,不会含有离子键。

B选项错误,有些离子化合物如铵盐(例如NH_4Cl)可能含有共价键。

C选项错误,例如氯化铝(AlCl_3)是极性共价化合物,虽然金属和非金属的元素可以形成离子键,但也可能形成极性共价键。

D选项,极性共价键意味着原子之间的吸引力不均匀,因此正、负电荷中心不会重合,这是正确答案。

8、在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 氯化钠(NaCl)
B. 二氧化碳(CO2)
C. 硫酸(H2SO4)
D. 氢氧化钠(NaOH)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电离和电解质的概念。

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而非电解质则是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不导电的化合物。

氯化钠(NaCl)、硫酸(H2SO4)、氢氧化钠(NaOH)均为电解质。

二氧化碳(CO2)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不导电,因此属于非电解质。

所以,正确答案是B。

9、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B.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
C.化学平衡状态具有逆,等,动,定,变等特征
D.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反应物的浓度用初始浓度表示,生成物的浓度用平衡时的浓度表示
答案:C
解析:A项,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均取正值)来表示,故A错误;B项,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自身的性质,而反应物的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均为外因,故B错误;C项,化学平衡状态具有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动(动态平衡)、定(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变(条件改变,平衡一定会发生移动)等特征,故C正确;D项,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为平衡时的浓度,故D错误。

10、已知某溶液中含有Fe3+和Fe2+两种离子,当向该溶液中加入适量的KSCN溶液后,溶液呈现血红色。

如果再向此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NaOH溶液至过量,观察到的现
象依次为先产生红褐色沉淀,随后沉淀溶解形成黄色溶液。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入KSCN后形成的血红色物质为Fe(SCN)3,属于络合物。

B. 滴加NaOH后产生的红褐色沉淀为Fe(OH)2。

C. 溶解后的黄色溶液主要含有Fe(OH)4^-。

D. 整个过程中,Fe3+没有转化为Fe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铁离子的性质及其与不同试剂反应的现象。

加入KSCN溶液后,Fe3+会与SCN-形成稳定的络合物Fe(SCN)3,呈现出特征性的血红色,因此选项A正确。

而滴加NaOH溶液时,Fe3+首先会与OH-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Fe(OH)3红褐色沉淀,而非Fe(OH)2,故选项B错误。

随着NaOH溶液的继续加入,Fe(OH)3沉淀会被过量的OH-进一步溶解,形成可溶性的四羟基合铁(III)酸根离子[Fe(OH)4]-,溶液颜色变为黄色,因此选项C 描述的过程虽然正确,但不是最终答案的选择。

最后,整个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证据显示Fe3+转化为了Fe2+,所以选项D的描述虽然可能在某些条件下成立,但在本题情境下并不构成正确的选择依据。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A。

1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碱的是()
A. 氢氧化钠(NaOH)
B. 硫酸铜(CuSO4)
C. 氢氧化钙(Ca(OH)2)
D. 氢氧化铝(Al(OH)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酸碱盐的概念。

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和氢氧化铝(Al(OH)3)均符
合这一定义,属于碱。

硫酸铜(CuSO4)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组成的盐,不属于碱。

因此,正确答案是B。

12、在相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相同体积的氢气(H₂)和氦气(He)的质量比为()
A、1:2
B、2:1
C、1:4
D、4:1
答案:A
解析:由于气体在相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体积相同时,它们的物质的量相等。

根据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m = nM,其中m为质量,n为物质的量,M为摩尔质量),可以得到相同体积的氢气和氦气的质量比为它们的摩尔质量之比。

氢气的摩尔质量为2 g/mol,氦气的摩尔质量为4 g/mol。

因此,相同体积条件下,两者的质量比为2:4 = 1:2,答案为A。

13、下列有关电解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电解质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B、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

C、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

D、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与其浓度成正比。

答案:D
解析: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这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分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而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则只能部分电离。

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固然与其浓度有关,但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如电解质的电离度、离子迁移率等。

因此,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14、在实验室中,欲从含少量NaCl杂质的KNO3固体混合物中提纯KNO3,下列哪种方法最为适宜?
A. 蒸发结晶
B. 过滤
C. 萃取
D. 重结晶
答案:D
解析: KNO3与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不同,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加,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因此,在提纯含有少量NaCl杂质的KNO3时,可以通过先加热溶解混合物形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KNO3大量析出,而NaCl 仍留在母液中,从而实现两者的分离。

这种方法称为重结晶,适用于提纯那些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

其他选项如蒸发结晶、过滤、萃取等方法对于本题中的情况并不适用,因为它们无法有效利用KNO3和NaCl溶解度差异来达到分离的目的。

因此,正确答案为D。

1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的是:
A. NaOH + HCl → NaCl + H2O
B. 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
C. 2KOH + H2SO4 → K2SO4 + 2H2O
D. Fe + HCl → FeCl2 + H2↑
答案:D
解析: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选项A、B、C都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符合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

而选项D是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这是一个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置换反应,不属于酸碱中和反应。

因此,正确答案是D。

16、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B. 碱金属的熔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提高
C. 氯水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D. 二氧化硫是一种还原性气体,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所有金属不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例如金不与稀盐酸反应。

B 项中的碱金属的熔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实际上是降低的,K的熔点低,Na更低。

C项正确,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能漂白某些有机染料和品红等。

D项正确,二氧化硫有还原性,遇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褪色,也具有漂白作用,但其漂白是暂时的。

在这里,本题只需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因此C项被选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化学实验与分析
120克某无色溶液中,硫酸根离子(SO₄²⁻)和氯离子(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现有以下实验用品和试剂:
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滤液(不含硫酸根和氯离子);
试剂:澄清石灰水、硝酸钡溶液、AgNO₃溶液、稀硝酸。

请完成以下实验步骤,并回答相关问题:
1.将120克无色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振荡;
2.取适量步骤1中的溶液,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静置;
3.取步骤2中的沉淀,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问题:
(1)请写出步骤2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实验完毕后,剩余的溶液应如何处理?
(3)若步骤3中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存在哪种离子?
答案:
(1)步骤2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Ba(NO3)2+SO42−→BaSO4↓+2NO3−]
(2)剩余的溶液应进行如下处理:
•将溶液搅拌均匀,确保硝酸钡和任何可能的沉淀充分反应;
•静置沉淀,用滤纸和漏斗过滤,将沉淀与滤液分离;
•将滤液收集,根据需要再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或废弃。

(3)若步骤3中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存在氯离子(Cl⁻)。

解析:
(1)硝酸钡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而硫酸钡不溶于水,因此会以沉淀形式出现。

(2)在实验过程中,剩余的溶液可能含有没有与硝酸钡反应完全的硫酸根离子、氯离子,以及未反应的硝酸钡。

过滤可去除硫酸钡沉淀,剩余溶液需要进一步处理以确保废液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氯离子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因此如果步骤3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存在氯离子。

第二题
题目描述:
(12分)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锌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Zn(s)+H2SO4(aq)→ZnSO4(aq)+H2(g)↑]
假设在标准状况下(温度为273K,压强为101.3kPa),通过此反应制得了11.2L 的氢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计算理论上消耗了多少克的锌?(已知锌的摩尔质量为65.38g/mol)
(2)如果实际实验中消耗了33g锌,求实验的产率是多少?
解析:
(1)首先,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理想气体
的体积都是22.4L。

题目中制得的氢气体积为11.2L,因此可以计算出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
[n(H2)=
V
22.4L/mol
=
11.2L
22.4L/mol
=0.5mol]
根据化学方程式,Zn与(H2)的摩尔比为1:1,所以消耗的锌的物质的量也是0.5mol。

接下来,利用锌的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计算锌的质量:
[m(Zn)=n(Zn)×M(Zn)=0.5mol×65.38g/mol=32.69g]所以,理论上消耗了32.69g的锌。

(2)实验产率是指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的比例,这里我们需要用到实际消耗的锌质量
来计算实验产率。

实验中实际消耗了33g锌,而理论上只需要32.69g,但是我们关注的是氢气的产率,即实际得到的氢气与理论上应该得到的氢气之比。

由于实际消耗的锌量大于理论值,说明实验条件可能不是最佳,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