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篇【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4 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 1
一、说教材
《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内容。
分数的简单计算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份教学内容都是运用直观的图形来表示分数并进行运算的。
这样的数形结合教学,通过形象思维匡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分数计算的模型。
教学目标有三: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主动应用数学的意识。
其重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难点是 1 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二、说教法
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学生初次学习分数的计算,受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影响会感到艰难。
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
匡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在这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数形结合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
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学生刚学了两节课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能凭直觉算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对于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还不是很明确。
所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算理,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画图、实物演示及看多媒体演示来明白这样计算道理,并适时创造矛盾冲突,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整堂课从直观到算式,再从算式到用直观来解释。
力求把看似简单的课上出数学味。
三、教学流程
在教学中,首先复习导入,着重温习分数单位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分数单位,为新的探索学习做好准备。
接着在情境中分蛋糕,通过直观图形的演示,探索分数简单加减法的算理。
特殊是对于“1 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者着实物演示来探寻计算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简单分数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具体的习题来巩固。
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形结合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美感和数学的实用性!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 2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你们辛苦了!我叫______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树有多少棵》,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 2、3 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口
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⑵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发现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现者”。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练习法,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一系列灵便多样,一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迁移法,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
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迁移,这样的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用激励的语言祝贺孩子们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欢迎他们重新回到学校。
以美化身边的环境为契机引出情境图。
1.探索新知
( 1 )子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 3)试着解决问题: 3 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 20 × 3=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讨论算法。
(学生经过独立思量,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3) 2 × 3=6,20 × 3=60 先不看 20 后面的“0”, 2 × 3=6,乘完后再在 6 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 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
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翼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追加问题: 4 捆小树有多少棵? 5 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
二、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
3×25×46×7
30×250×46×70
300 ×2500 ×46 ×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挨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
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
1、3000 ×25000 ×46 ×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者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便性。
)
三、变式练习,积累内化。
1. 口算练习: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
2 页
3 题 30 ×450 ×89 ×60040 ×560 ×7800 ×4
3页2题70×830×6600×94×6020×73×800
90×58×50700×4
2.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 ()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2、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 3 页 3 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
法的意义)
四、说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0×3=
①20+20+20=60
②2 个十乘 3 是 6 个十,就是 60。
③2×3=6,20×3=60
【设计理念:简洁明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黑板的右边空出来,方便学生自由练习。
】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 3
教材分析:
《地砖的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第四课时。
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认识正方形的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是本单元的第四节课,由于学生对周长的概念、以及怎样计算图形的周长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帮我的女儿丫丫测量和计算装修房间所需的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和归纳出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正确方法。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
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
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想: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地砖的周长》说课稿
通过计算“地砖的周长”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然后通过量、算、归纳、说、拼等手段,加深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并能运用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从小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
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准备:
正方形图片、实物(地砖) 、题单、课件。
学具准备:实物(地砖) 、尺子。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领来匡助林老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为今天的新课做好铺垫,奠定基础。
】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非常非常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漂亮房间,所以呢,我按照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匡助老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同时,帮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原本属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参预,并有能力去解决一些问题,更在情境创设中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爱心意识。
】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示实物(地砖),请生观察其形状。
(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 (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
)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
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 10+10+10+10 = 40 (厘米)
方法二: 10 ×2+10 ×2= 40 (厘米)
方法三: 10 ×4= 40 (厘米)
C.全班讨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20 厘米、30 厘米、40 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 4 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情境出发,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独立思量,通过探索、交流、观察、归纳等形式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
三、练一练
判断题(转自数学)
( 1 )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 4 倍。
( 2 )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 3)边长 5 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 25 厘米。
( 4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24 米,边长是 6 米。
【设计意图:对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加以巩固。
】
四、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 `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 30 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 100 厘米,给三边做漂亮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如果做两层呢?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灵便运用,同时,为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
五、实践活动:
( 1 )学生分组用 2 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 2 )计算其周长。
( 3 )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并组织小组及小组间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层次的思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板书:
地砖的周长
方法一: 10+10+10+10 = 40 (厘米 )
方法二:10 ×2+10 ×2= 40 (厘米 )
方法三:10 ×4= 40 (厘米 )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篇 4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普通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 1 )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
计算方法。
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 2 )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便运用,体味数学的抽
象和简洁。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 4 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
4 条边都相等。
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
方形的周长就是 4 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
充分的准备。
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
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
1.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3.在探索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