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考前模拟卷(1)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考前模拟卷(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面粉厂车间应该张贴的标志是
A. B.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面粉厂车间需要贴禁止烟火,所以一个圆圈中间一根点燃的火柴上画了一斜线,表示的是禁止烟火,故B正确。
故选:B。
2.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这是一个化合反应B.水分解时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D.氢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
【答案】A
【解析】
A、反应前的两个分子构成相同属于同一种分子,故反应物为一种物质;生成的三个分子中,其中有两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分子,而另一个分子的构成与这两个分子不同,属于另一种物质的分子,故生成物为两种物质;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反应前水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反应生成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则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变,可确定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变化前后原子没有改变,只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过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氢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3.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石油分馏
B .碘的升华
C .氧气液化
D .铜器锈蚀
【答案】D
【解析】
A 、石油分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 、碘的升华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 、氧气液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 、铜器锈蚀过程中有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
点睛: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生成黑色物质,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然后缩小
B .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达到着火点
C .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D .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
234Fe+3O 2Fe O 点燃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铁粉燃烧时放出热量,内部气体受热膨胀,气球体积变大,逐渐膨胀,当反应继续进行,氧气被消耗,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气球体积变小,当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气球被压瘪,选项A 描述正确;
B 、激光手电可以提供能量,加热铁粉,使温度升高,达到铁粉着火点,选项B 描述正确;
C 、生成固体物质温度较高,直接落于瓶底,导致锥形瓶炸裂,底部加入水后,可以起到降温作用,防止过热固体直接接触瓶底,避免炸裂,选项C 描述正确;
D 、铁粉在氧气中燃烧与铁在氧气中燃烧一样,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氧化铁为红褐色固体,所以选项D 方程式错误,生成物应该为四氧化三铁,选项D 描述错误。
故选D 。
5.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硫酸能与过量的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HCl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NaCl能与过量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银(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睛】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6.将CO、CO2、H2、HCl、H2O(气)和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物质:①浓硫酸②饱和氢氧化钠溶液③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的剩余气体是
A.N2
B.N2、CO2、H2O
C.N2、HCl
D.N2、CO2
【答案】B
【解析】
【详解】
将CO、CO2、H2、HCl、H2O(气)和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①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原混合气体
中的水蒸气被除去;再通过②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HCl能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碳、氯化氢被除去;③灼热的氧化铜粉末,氢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反应,分别生成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充分反应后的剩余气体是N2、CO2、H2O。
故选B。
【点睛】
熟练掌握常见气体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在反应中是否生成了新的气体,从而准确判断最后得到的气体。
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方案错误的是()
A.用水鉴别苯、四氯化碳、酒精三种液体
B.加入足量铁屑除去FeCl2溶液中的少量FeCl3
C.用激光笔照射稀豆浆,检验其是否为胶体
D.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待装溶液润洗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水与苯混合有机层在上层、与四氯化碳混合有机层在下层、与酒精不分层,现象不同,可鉴别,故A 正确;
B、Fe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不会引入新杂质,符合除杂要求,故B正确;
C、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则用激光笔照射稀豆浆,检验其是否为胶体,故C正确;
D、配制溶液时容量瓶不能润洗,否则浓度偏大,所以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即可,不需要润洗,故D不正确。
故选D。
8.品红是一种常用的染色剂,小雪同学把适量品红分别加到热水和冷水中,发现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的快,从分子角度解释,主要原因是()
A.品红分子在热水中的运动速率比在冷水中快
B.品红分子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容易分解
C.热水中水分子间有间隔,冷水中水分子间无间隔
D.热水中品红分子变大了,冷水中品红分子变小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
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
故选:A。
9.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
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丙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g
B .丙中
C 、H 、O 元素的质量比为3:1:4 C .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相对分子质量不能带g ,故错误;
B 、丙物质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6=3:1:4,故正确;
C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 2
+3 H 2
一定条件CH 3OH+ H 2O,故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错
误;
D 、该反应的生成物中没有单质,故不可能是置换反应,故错误。
故选B 。
10.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四种物质中只有丙属于氧化物
B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 .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22O 4NH +5O 4NO+6H Δ催化剂
D .若有17 g 物质甲参加反应,生成物丁的质量为18g
【答案】C
【解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为:4NH 3+5O 2===催化剂
加热4NO+6H 2O 。
A. NO 、H 2O 都属于氧化物,错误;B. 由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不是化合反应,错误;C. 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NH 3+5O 2===催化剂
加热4NO+6H 2O ,正确;D. 设若有17 g NH 3参加反应,生成物H 2O 的质量为x 4NH 3+5O 2===催化剂
加热4NO+6H 2O 4×17 6×18
17 g x
417618⨯⨯=17g x
,解得x=27g ,错误。
故选C 。
11.如图是某同学探究燃烧条件的改装装置,往烧杯中加入下列哪种物质,能引起白磷燃烧的是
A .硝酸铵
B .氢氧化钠
C .蔗糖
D .食盐
【答案】B
【解析】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试管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
硝酸铵溶于水,溶液的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热,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使磷燃烧起来;蔗糖、食盐溶于水,温度无明显变化。
选B
12.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卤面”制作时,加入氯化钠当调味剂
B .大脖子病是人体缺乏铁元素引起的
C .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 .水受热膨胀是由于水分子间的距离变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由于食盐有咸味,“卤面”制作时,加入氯化钠当调味剂.故A 说法合理;B 、大脖子病是
人体缺乏碘元素引起的.故B 说法不合理;C 、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 说法合理;
D 、分子间有间隔,水受热膨胀是由于水分子间的距离变大.故D 说法合理.故选B .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如图为KNO 3的溶解度曲线,a 、b 在溶解度曲线上。
a 点对应的溶液是_____溶液。
(填“饱和”或者“不饱和”)a 点
对应的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
(只列计算式)将a 点对应的溶液升温到70 ℃,其质量分数_____。
(填写“变大”、“变小”或“不变”)欲使KNO3溶液的状态从b点转化为c点,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答案】饱和×100%不变增加溶剂
【解析】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2)30o C,KNO3的溶解度是45.8g,表示在30o C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45.8gKNO3,即145.8g溶液中含有45.8gKNO3(3)升高温度,KNO3的溶解度增大,但没加入KNO3,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4)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的是不饱和溶液,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加入水。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溶解度曲线的能力。
14.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请回答:
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_____乙(填“<”“>”或
“=”)。
20℃时,向50g水中加入20g乙,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质量为_____g。
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 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 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答案】>65BC
【解析】
【分析】
由甲、乙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增长得较缓慢,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物质的溶剂质量大于乙物质的溶剂质量,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详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20℃时,乙物质
的溶解度是30g,所以向50g水中加入20g乙,溶解度的乙的质量为
30g
50g=15g
100g
,充分溶解后形成
溶液质量为50g+15g=65g。
(2)A 、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物质的溶剂质量大于乙物质的溶剂质量,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故A 不正确;
B 、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甲物质的溶剂质量大于乙物质的溶剂质量,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故B 正确;
C 、若再降温到20℃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故C 正确。
故选BC 。
【点睛】 =100%100g+ 溶解度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溶解度
15.根据下列图示所给信息回答问题。
上图是氟、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氟、氯属于两种不同的元素,他们的本质区别是_____不同;氟元素和氯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____。
(2)下图为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图示。
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甲和丙两种物质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
【答案】质子数不同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乙 分子构成不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氟、氯属于两种不同的元素,他们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所以氟元素和氯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单质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所以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乙;甲和丙两种物质化学性质不相似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点睛】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16.根据所给元素(H 、O 、Fe 、N 、C 、S 、Na 、Cl )按要求填空。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_____;
(2)一种常见酸_____;
(3)一种由原子构成的单质_____;
(4)铵盐中的阳离子_____;
(5)写出一个有气体生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H 2O H 2SO 4 Fe NH 4+ Fe+2HCl =FeCl 2+H 2↑
【解析】
【详解】
(1)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化学式为:H 2O 。
(2)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根据提供的元素,硫酸、盐酸等符合要求,其化学式为:H 2SO 4、HCl 等。
(3)铁、碳、钠均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其化学式分别是Fe 、C 、Na 。
(4)铵盐中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其离子符号为:NH 4+。
(5)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符合要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 =FeCl 2+H 2↑。
故答案为
(1)H 2O ;(2)H 2SO 4;(3)Fe ;(4)NH 4+;(5)Fe+2HCl =FeCl 2+H 2↑。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仪器a 的名称
______。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为制得较为干燥的氧气,应选择的制取与收集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该套装置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某同学将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B 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长颈漏斗 4
2422Δ2KMnO K MnO +MnO +O ↑ CF 不能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H 2O+CO 2=H 2CO 3
【解析】
【详解】
(1)图中仪器a 是: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
以发生装置选择C ,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干燥,所以收集装置选择F ,因此选择的制取与收集装置是:
CF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该套装置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将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B 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化学方程式为:H 2O+CO 2=H 2CO 3。
【点睛】
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要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以及题目要求选择。
18.活动探究一:如图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实验的装置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中装置①
可用来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写出一个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欲用装置②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图乙中实验①的明显错误是_____;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图丙是模拟工业炼铁的实验装置,装置后面气球的作用是_____.
活动探究二:根据下列两组实验回答问题
指出a 实验中
不正确的操作:_____.b 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⑤→_____→②.
【答案】2H 2O 22MnO 2H 2O+O 2↑(合理即可) a 漏斗的下端在烧杯的中央 搅拌作用 收集尾气 没有用玻璃棒搅拌 ③①④
【解析】
【详解】
活动探究一:(1)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欲用装置②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进入以后,占据下方空间,空气则
被赶到上方空间而易从b端排出,故气体应从长管进入;故答案为2H2O2
2
MnO
2H2O+O2↑(合理即可);
a;
(2)图乙中实验①的明显错误是:漏斗的下端在烧杯的中央,漏斗的下端应该紧靠烧杯的内壁;蒸发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是为了防止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答案为漏斗的下端在烧杯的中央;搅拌作用;
(3)图丙是模拟工业炼铁的实验装置,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气体,装置后面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收集尾气;
活动探究二:(1)稀释浓硫酸的操作是:酸入水、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a实验中不正确的操作:没有用玻璃棒搅拌;故答案为没有用玻璃棒搅拌;
(2)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先称取固体物质倒入烧杯中,再量取液体倒入烧杯中,b实验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⑤③①④②;故答案为③①④。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8g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8.4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___________。
(结果保留到小数后1位)
【答案】9.6g 3.5g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28.0g﹣18.4g=9.6g
设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45x
=
969.6g
x=24.5g
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为28.0g﹣24.5g=3.5g
答:(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g。
(2)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3.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