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转移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资产转移理论过分强调银 行通过运用可转换资产来保持流动性,忽略了银行的效益性。 同时,可转换资产的变现能力会受市场环境的限制。
3.预期收入理论(The Anticipated-income Theory) 预期收入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普鲁克 诺于1949年在《定期存款及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该理 论的基本思想是:从根本上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取决于贷款的 按期还本付息,这与贷款人未来预期收入和银行对贷款的合理安 排密切相关。如果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障,期限较长的贷款也 可以安全收回。因此,预期收入理论强调贷款偿还与借款人未来 预期收入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贷款的期限与贷款流动性之间的关 系。贷款期限并非一个绝对的控制因素,只要贷款偿还有保障, 银行按照贷款的各种期限合理组合,使资金回收具有可控制的规 律性,就可以保证银行的流动性。
2.资产转移理论(The Shift-ability Theory) 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 志上发表的《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一文中提出的。该理论认 为,银行流动性的高低取决于资产变现的能力,而保持资产流 动性的最好办法是持有可转换的资产。这类资产具有信誉高、 期限短、流动性强的特点,保证了商业银行在需要流动性时能 迅速转换为现金。
1.商业贷款理论(The Commercial-loan Theory) 商业贷款理论是最早的资产管理理论,由18世纪英国经济 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 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高的活期存款,因此商业银行在配 置资金时应着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 只能是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而这种贷款是基于商业行 为能自动清偿的贷款。由于该理论强调商业银行贷款的自动清 偿,因而又被称为自清偿理论(The Self-liquidation Theory);同时, 由于该理论强调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是以商业行为为基础的,期 限较短,并以真实商业票据作为贷款的抵押品,因而又被称为 真实票据理论(The Real-bill Theory)。
预期收入理论为银行拓展盈利性的新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它 深化了人们对贷款清偿问题的认识,明确提出了贷款清偿来自借款 人的预期收入,突破了传统资产管理理论依据资产的期限和可转换 性来决定资金运用的做法,为促进银行贷款类型多样化起到重要作 用。
预期收入理论使银行家对保持流动性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银行在贷款偿还有保证的前提下,可以主动进行银行资产的期限结 构安排。银行可以依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发放收益率高的长期贷 款。当银行收回部分贷款后,如果流动性紧张,这些按期归还的本 金利息就能及时补充银行流动性需要;当流动性充裕时,这部分资 金又可继续用于贷款发放,使银行能兼顾其流动性和效益性。
资产转移理论仍然强调商业银行应该考虑资金的性质而保 持高度的流动性,但可以放宽资金运用的范围。资金运用范围 的扩大,丰富了银行资产类型,突破了商业贷款理论对银行资 产运用的局限,使银行在注重流动性的同时,扩大了资产组合 的范围。资产转移理论是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理念的一大进步。 受到资产转移理论的影响,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的票据贴现和 短期国债的比例迅速增加。
第三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

资金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

负债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

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
本章知识结构图
资产负债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ALM)是现代 金融机构重要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之一,其核心是在进行经营 决策时,强调资产和负债的相互协调。资产负债管理的定义为: “在给定金融机构的风险容忍度和其他约束条件下,资产负债 管理是为实现金融机构的财务目标,对资产和负债相关策略进 行制定、实施、监测、改进的持续过程”。资产负债管理的最 终目标是使金融机构的投资活动能够满足未来现金流需求和资 本要求。
此外,预期收入理论还促使银行增强其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意 识。由于贷款是按对企业预期收入的评估而发放的,为正确评估企 业偿债能力,银行需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保证贷款发 放后能安全收回,银行还需要关注企业利用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的效率。这样银行就从局外人的角色转变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积 极参与者,有利于加强银企合作,提高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理论上,各类金融机构都可以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本书主
要探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内容。从发展历程看,商 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先后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 论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 资产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规模和结构(即负 债的规模和结构)完全取决于储户存款的意愿和能力,是银行自 身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银行无法主动扩大资金来源,而资产业 务的规模和结构是银行自身能够控制的变量,所以,银行主要通 过对资产规模和结构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实现其经营管 理目标。 在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代表 性理论: 1.商业贷款理论 2.资产转移理论 3.预期收入理论 以及三种主要的资金管理方法: 1.资金池法 2.资金分配法 3.线性规划法
商业贷款理论首次提出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些重 要原则。一是资金运用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这一原 则已成为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运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二是该理 论强调银行应保持高度的流动性,以确保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 性,这为银行降低经营风险提供了依据。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业贷款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露。首 先,该理论忽视了活期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导致银行资金过多 地配置到收益低的短期自偿性贷款。其次,商业贷款理论忽视 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最后,商业贷款理论忽视了贷款清偿的 外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