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单项选择
1、管理⼼理学的研究对象是(B)
A. 所有⼈的⼼理活动及其规律
B. 管理活动中⼈与⼈之间⼼理上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C. 管理活动中各种⼼理现象
D. 管理活动中的⼼理过程
2、在⼈的个性组成中,较多受⽣物因素的影响,较少受社会影响的是(C)
A.性格
B. 能⼒
C. ⽓质
D. 态度
3、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认知、评价并做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理倾向被称为(C)
A.性格
B. ⽓质
C. 态度
D. 动机
4、公认的“科学管理之⽗”是(A)
A.泰勒
B. 梅奥
C. 韦伯
D. 法约尔
5、被⼈们称为“动作专家”的是(C)
A.莫雷诺
B. 勒温
C. 吉尔布雷斯
D. 泰勒
6、在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中,下列不属于个体主观因素的是(B)
A.兴趣
B. 知觉对象本⾝的特征
D. 性格与⽓质
7、在知觉过程中,⼈们趋向于对容易说出例⼦的事物给予⾼判断,即所谓(A)
A.易获得性偏差
B. 基础⽐例偏差
C. 社会刻板印象
D. ⼼理定势
8、某⼈与多年相识的⼥友分⼿后从此⼀蹶不振,这是⼀种什么⼼理表现?(C)
A.攻击
B. 升华
C. 冷漠
D. 退化
9、某⼚发放的⼀笔奖⾦没有提⾼劳动⽣产率,但⼀经取消,职⼯便怨声载道,⽣产效率⼤幅度下降,这说明这笔奖⾦是(C)
A.强化因素
B. 激励因素
C. 保健因素
D. 精神因素
10、管理⼼理学认为⼀个⼈的⼯作绩效主要取决于他的(B)
A.能⼒和⼯作难度
B. 能⼒和激励⽔平
C. 性格和机遇
D. 价值观与态度
11、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D)
A. 对发展的需要
B. 对享受的需要
C. 对精神的需要
D. 对权⼒的需要
12、阿Q在被别⼈打了以后说是⼉⼦打了⽼⼦,其⾏为属于下列哪种类型?(C)
A.反向⾏为
B. 压抑
C. 合理化
D. 升华
13、“眼不见,⼼不烦”、“掩⽿盗铃”等都是(C)的表现。
A.合理化作⽤
B. 投射作⽤
D. 反向作⽤
14、最早提出公平理论的是(B)
A.麦克利兰
B. 亚当斯
C. 勒温
D. 弗勒姆
15、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作任务的团体叫(B)
A.任务团体
B. 正式团体
C. 指挥团体
D. 利益团体
16、将信息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媒体易于传送的信息称为(A)
A.编码
B. 传送
C. 解码
D. 反馈
17、就团队成员间的信任关系⽽⾔,下列哪⼀维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C)
A.⼀贯
B. 开放
C. 正直
D. 能⼒
18、个体在群体的压⼒下,不仅在⾏为上与其他⼈保持⼀致,⽽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称为(B)
A.模仿
B. 从众
C. 暗⽰
D. 顺从
19、在⼈际吸引中起长远作⽤的因素是⼈的(B)
A.外表
B. 个性品质
C. 熟悉程度
D. 利害关系
20、“近⽔楼台先得⽉”,这是⼈际吸引中的(A)原则。
A.邻近
B. 相似
21、关于“⼩道消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新闻越新鲜,⼈们议论愈多
B. ⼩道消息都是⼀些不确切的信息
C. ⼩道消息极可能是下属的想象和忧虑⼼理的产物
D. 在⼯作中有关系者最有可能被牵涉到同⼀谣传中
22、以下权⼒类型中属于领导的⼈格权⼒的是(C)
A.法定权⼒
B. 强制权⼒
C. 专家权⼒
D. 奖赏权⼒
23、根据领导⽣命周期理论,当职⼯发展程度是能⼒⾼、意愿低时应采取(B)
A.命令式
B. 参与式
C. 说服式
D. 授权式
24、根据PM领导⾏为类型理论,能够经常关⼼体贴下属的领导是(B)
A.P型
B. M型
C. PM型
D. pm型
25、按照通路—⽬标理论,邀请员⼯提供有关决策的输⼊,并且在最终决策中努⼒使⽤他们的建议,属于(D)领导
A.指挥型
B. ⽀持型
C. 成就导向型
D. 参与型
26、俗话说“以⼩⼈之⼼,度君⼦之腹”,这是(C)的表现。
A.合理化作⽤
B. 压抑作⽤
C. 投射作⽤
D. 逃避作⽤
27、领导者利⽤他们认为有⽤的信息,由他们⾃⼰直接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这种领导风格为(A)
A.独裁型
B. 协商型
28、认为员⼯导向的领导⾏为与⽣产导向的领导⾏为是相互排斥的,⼀个领导者只能偏向于⼀种领导⾏为,不能兼⽽有之,持这种观点的是(B)
A.俄亥俄学派
B. 密西根学派
C. 菲德勒
D. 三隅⼆不⼆
29、按照塔克曼群体发展四阶段理论,群体成员接受群体的存在,但对于群体的约束予以抵制,这⼀阶段属于(B)
A.形成阶段
B. 震荡阶段
C. 规范化阶段
D. 有所作为阶段
30、关于⾃我效能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我效能即⼀个⼈真正的能⼒
B.⾃我效能感越强的⼈所设定的⽬标挑战性越低
C.⾃我效能感与个⼈在不同情境中的⾏为⽆关
D. ⾃我效能感⾼的⼈,较少考虑消极的可能性
31、观察者以感官为⼯具,直接观察他⼈的⾏为,并通过对外在⾏为的分析去推测⼈们内在的⼼理状态,称为(D)
A.测验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观察法
32、⾸先提出"管理⼼理学"的⼼理学家是(D)
A.马基亚维⾥
B. 薛恩
C. 古利克
D. 莱维特
33、世界上第⼀本⼯业⼼理专著《⼼理学与⼯业⽣产率》的作者是(A)
A.闵斯特伯格
B. 冯特
C. 海德
D. 梅奥
34、研究者通过调查、了解、收集关于某个特定的⼈或群体的详尽资料,然后进⾏分析的研究⽅法,称为(B)
A.观察法
B. 个案法
35、以热情但急躁易冲动,刚强但较粗暴为特征的⼈其⽓质属于(B)
A.多⾎质
B. 胆汁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36、按照格雷夫斯对价值观的分类,下列哪种类型的⼈注重⼯作群体的和谐(C)
A.宗族型
B. 顺从型
C. 社交型
D. 存在主义型
37、最早将⼈类性格分为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类型的是(C)
A.克雷奇默尔
B. 卡特尔
C. 荣格
D. 霍兰德
38、有的⼈在⼯作单位受到领导批评或谴责之后,回到家⾥便向⽼婆、孩⼦发泄⼀通,试问这是⼀种什么⾏为表现?(D)
A.冷漠
B. 退化
C. 反向
D. 攻击
39、某⼈对完成某项任务的把握性很⼤,因此他对于那项任务的积极性会(C)
A.很⾼
B. 很低
C. 可能⾼也可能低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40、激励的模式表明⼈们产⽣⾏为的基础和动⼒是(B)
A. 理想、⽬标和信念
B. 需要和动机
C. 价值观与态度
D. 及时的反馈
41、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C)
A. 物理因素、社会因素
B. 环境因素、主体因素激励
C.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
D. 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保健
42、公平理论的公平关系模式中的OP代表(B)
A.⾃⼰的投⼈
C. 他⼈的投⼊
D. 他⼈所获收益
43、某领导为树⽴威信,决定狠狠打击本⼚⼀些不良现象,来个“杀⼀儆百”。
这对职⼯来说直到了什么强化作⽤?(B)
A.积极强化
B. 消极强化
C. 惩罚
D. 衰减
44、银⾏开展有奖储蓄,事先公布奖励的物质和奖⾦数额,主要是为了(A)
A.提⾼⼈们对获奖的效价
B. 提⾼⼈们对获奖的公平感
C. 提⾼⼈们对获奖的期望值
D. 提⾼⼈们对获奖的信任度
45、加⼊团体的难度越⼤,成员间的凝聚⼒(A)。
A.越⼤
B. 越⼩
C. 适中
D. 时⼤时⼩
46、⼀位主管与其他许多⼈之间的沟通是(C)
A.链状沟通
B. Y型沟通
C. 轮状沟通
D. 环状沟通
47、以感情来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群体是(B)
A.正式群体
B. ⾮正式群体
C. 参照群体
D. 实属群体
48、甲:这次加薪有我⼀份吗?⼄:任务都完成不好,还谈什么加薪。
⽤相互作⽤分析理论来分析上⾯对话,哪个是正确的?(A)
A. 甲是成⼈⾃我状态,⼄是⽗母⾃我状态
B. 甲是⼉童⾃我状态,⼄是⽗母⾃我状态
C. 甲是成⼈⾃我状态,⼄是⼉童⾃我状态
D. 甲是⼉童⾃我状态,⼄是成⼈⾃我状态
49、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的因素是(A)
A. 群体与外界⽐较隔离
C. 群体的规模较⼤
D. 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50、冲突的双⽅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都放弃某些东西,⽽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D)
A.协作
B. 回避
C. 迁就
D. 折衷
51、冲突双⽅都希望满⾜两⽅利益,并寻求互相受益的结果,称为(B)
A.竞争
B. 协作
C. 折衷
D. 迁就
52、根据领导⽅格理论,管理绩效最好的领导风格是(C)
A. 9.1型
B. 1.9型
C. 9.9型
D. 1.1型
53、按照领导⽅格理论,“只抓⼯作,不关⼼职⼯”是(B)
A. 1.1型
B. 9.1型
C. 1.9型
D. 9.9型
54、下列哪⼀因素是构成领导权⼒性影响⼒的主要因素(C)
A.品格
B. 能⼒
C. 经验
D. 感情
55、依据菲德勒模型,在环境适宜程度中等的情况下,哪种领导者最有效?(C)
A.结构导向
B. 任务导向
C. 关怀型
D. ⽀持型
56、依据决策程序和⽅式的科学性程度,可将决策分为(D)
A.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C.原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D. 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57、决策者⾯临⼏种⾃然状态,各种⾃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法估计,这种决策称为(B)
A.确定型决策
B. 不确定型决策
C. 风险决策
D. 经验决策
58、通路—⽬标理论中,领导评估员⼯的三个权变因素不包括(C)
A.控制点
B. 员⼯接受他⼈影响的意愿
C. 下属成熟程度
D. ⾃我觉察的任务能⼒
59、提出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的是(B)
A. 莱维特
B. 海德
C. 菲斯廷格
D. 梅奥
60、提出以“五项修炼”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的是(A)
A.彼德·圣吉
B. 卡茨
C. 勒温
D. 雪恩
61.管理⼼理学的两重性与下列哪⼀项⽆关(C)
A.⼈⾃⾝的两重性B.管理的两重性
C.⼼理与⾏为的两重性D.多学科的两重性
62.下列不属于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般原则的是(A)
A.科学管理B.劳动分⼯C.统⼀领导D.等级制度
63.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主张管理组织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
A.集权原则B.分权原则C.科层制原则D.职能分⼯原则
64.《科学管理原理》⼀书的作者是(B)
A.亨利·法约尔B.弗雷德⾥克·泰勒C.马克斯·韦伯D.梅奥
65.最早将管理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职能的是(A)
A.亨利·法约尔B.弗雷德⾥克·泰勒C.马克斯·韦伯D.梅奥
66.下列属于⾏为科学时期代表⼈物的是(D)。
67.发明“任务——津贴”制的是()
A.吉尔布雷斯B.弗雷德⾥克·泰勒C.⽢特D.梅奥
68.按照韦伯的观点,下列哪项权⼒才是稳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B)
A.传统权⼒B.法定权⼒C.世袭权⼒D.超凡权⼒
69.下列不属于⾏为科学时期代表⼈物的是(A)
A.⽢特B.梅奥C.雪恩D.麦格雷⼽
70.下列不属于霍桑试验内容的是(D)
A.照明试验B.福利试验C.访谈试验D.⼈际关系试验
71.按照⼈际关系理论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社会⼈”⽽不是“经济⼈”
B.管理者有义务为⼯⼈提供各种相关的⽀持
C.⽣产效率取决于职⼯的⼠⽓
D.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群体
72.在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中,下列属于客观因素的是(B)
A.兴趣B.知觉对象本⾝的特征C.知识经验D.性格与⽓质
73.彩票公司频繁发布中⼤奖者的消息,⽤来吸引公众购买彩票,主要利⽤的是知觉偏差中的(A)A.易获得性偏差B.基础⽐例偏差C.社会刻板印象D.⼼理定势
74.按照格雷夫斯对价值观的分类,下列哪种类型的⼈喜欢⽆拘⽆束、富有创造性的⼯作(D)A.宗族型B.顺从型C.社交型D.存在主义型
75.“新官上任三把⽕”应⽤了下列哪个社会知觉效应?(A)
A.第⼀印象效应B.定型效应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
76.最早的⽓质学说是由希腊的哪⼀位学者提出来的(D)
A.亚⾥⼠多德B.柏拉图C.苏格拉底D.希波克拉特
77.⽓质和性格在⼼理学研究中都属于(D)
A.个性倾向性B.⼼理过程C.⼼理状态D.个性⼼理特征
78.关于⾃我效能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我效能感并⾮⼀个⼈的真正能⼒
B.⾃我效能感越强的⼈所设定的⽬标挑战性越强
C.⾃我效能感⾼的⼈⾃控能⼒强
D.⾃我效能感可⽤于预测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为
79.下列属于胆汁质的⾏为特征是(B)
A.善交际B.精⼒充沛C.多愁善感D.安静迟缓
80.根据需要型的激励理论原理,全⾯深⼊地了解⼈的需要,(D)才能最充分地调动⼈的积极性。
A.千⽅百计地满⾜⼈的⼀切需要
C.千⽅百计地满⾜⼈的合理需要
D.千⽅百计地满⾜⼈的合理⽽迫切的需要
81.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下列哪种选项是错误的?(D)
A.E⾼×V⾼=M⾼
B.E中×V中=M中
C.E低×V低=M低
D.E零×V零=M零
82.下列属于强化⼿段的是(A)
A.奖励B.倒退C.消退D.激励
83.最早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是(C)
A.海曼B.勒温C.梅奥D.莱维特
84.能最⼤程度提⾼群体⽣产率的是(A)
A.强凝聚⼒,群体⽬标与组织⽬标⾼⼀致性
B.弱凝聚⼒积极,群体⽬标与组织⽬标⾼⼀致性
C.弱凝聚⼒,群体⽬标与组织⽬标低⼀致性
D.强凝聚⼒,群体⽬标与组织⽬标低⼀致性
85.根据塔克曼的群体发展四阶段理论,群体发展了凝聚感,成员们互相产⽣好感,并与群体取得认同时,这时群体所处的阶段是(C)
A.形成阶段B.震荡阶段C.规范化阶段D.有所作为阶段
86.权⼒存在必须以⼀定的对象作为基础,如果失去了施加影响的对象,也就失去了权⼒。
权⼒的这⼀特性称为(D)A.后果性B.单向性C.对象性D.相对性
87.以下权⼒类型中属于领导的地位权⼒的是(A)
A.法定权⼒B.参照权⼒C.专家权⼒D.⼈格权⼒
88.根据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或将决策类型划分为(C)
A.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B.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C.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D.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89.各个备选⽅案的实施,存在着⾮决策⼈所能控制的多种⾃然状态,但各种⾃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是可以测量的,这种决策类型称为(B)
A.确定性决策B.风险型决策C.不确定型决策D.谨慎型决策
90.⿎励群体成员提出任何种类的⽅案设计思想,在此过程中其他⼈不得对这些观念加以评论,当所有⽅案记录在案后,群体成员共同讨论分析这些建议和⽅案,这种决策技术称为(A)
A.头脑风暴法B.命名⼩组法C.德尔菲法D.电⼦会议法
⼆、主观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题)
(⼀)名词解释
1.霍桑试验P26
附2.1.1(考核知识点解释):霍桑试验是在美国西⽅电⽓公司所属的霍桑⼯⼚进⾏的,其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劳动⽣产率的途径,研究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梅奥领导的哈佛研究⼩组参与了研究,先后进⾏了照明试验、福利试验、访谈试验和群体试验。
2.⼈际关系理论P28
附2.1.2(考核知识点解释):梅奥在1933年出版的《⼯业⽂明中⼈的问题》⼀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际关系理论。
其核⼼观点包括:⼈是“社会⼈”⽽⾮“经济⼈”;⽣产效率取决于职⼯的⼠⽓;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新型领导的必要性。
3.知觉P36
附2.1.3(考核知识点解释):知觉是个体选择、组织、储存、解释来⾃感觉的信息的过程,是当前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是判断、思维的前提。
4.知觉选择性P37
附2.1.4(考核知识点解释):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分离出知觉对象,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5.第⼀印象P41
附2.1.5(考核知识点解释):⼜称最初印象,⾸因效应。
是指两个不相识的⼈第⼀次见⾯时所形成的印象。
个体初次对⼈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最为深刻,⽽且对以后的⼈际知觉也会起着指导性的作⽤。
6.晕轮效应P41
附2.1.6(考核知识点解释):⼜称光环效应。
著名⼼理学家桑克最先提出这⼀概念,他认为,在对⼈的知觉时,判断者常从或好或坏的局部印象出发,扩散⽽得出全部好或全部坏的整体印象,就象晕轮或⽉晕⼀样,是从⼀个中⼼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的圆圈,称为晕轮效应。
7.社会刻板印象P42
附2.1.7(考核知识点解释):是指社会上对某⼀类事物或⼈物产⽣的⼀种⽐较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
8.⼼理定势P43
附2.1.8(考核知识点解释):是指⼈在认识特定对象时的⼼理上的准备状态。
这种定势使⼈对主观刺激的知觉更有⽅向性,但也会使⼈从主观状态出发去歪曲事实,影响与他⼈的交往,或者在交往中存有偏见。
9.厌恶损失P44
附2.1.9(考核知识点解释):⼤多数⼈都有把损失看得⽐获得更严重的⼼理趋势,即使在损失和获得的绝对值⼀样的情况下也如此,称为“厌恶损失”效应。
10.易获得性偏差P44
附2.1.10(考核知识点解释):所谓易获得性偏差,即⼈们在对事物的可能性进⾏判断时,趋向于对容易说出例⼦的事物给予⾼判断。
11.基础⽐例偏差P45
附2.1.11(考核知识点解释):⼈们在判断特定⾏为过程所伴随的特定结果时,往往忽略了其潜在的可能性或者说是基础⽐例的现象。
12.投⼊的上升P46
附2.1.12(考核知识点解释):⼈们在⼀个明显缺失的⾏为过程中投⼊越来越多以证实他们早先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这个过程⼀旦开始,投⼊便与他们所得到的⽐例失调。
13.价值观P46
附2.1.13(考核知识点解释):⼈们乐于接受某⼀事物时,即赋予这⼀事物以⼀定的价值,并将外在的事物表象转化为⾃⼰内部的价值观念。
个体按照⾃⼰的价值标准评价周围的事物,从⽽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持久,并影响⼈的⾏为决策。
14.态度P51
附2.1.14(考核知识点解释):个⼈对某⼀对象作出赞成或否定反应的⼀种倾向。
15.⼯作满意度P57
附2.1.15(考核知识点解释):是组织成员态度的⼀个特殊成分,指的是个体对其⼯作所具有的积极情感的程度。
16.个性
P60
附2.1.16(考核知识点解释):是指⼀个⼈⾝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理特点,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个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即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理特征。
17.⾃我效能感P64
附2.1.17(考核知识点解释):是指个体对其是否有能⼒组织并采取⾏动,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信念。
它并⾮⼀个⼈的真正能⼒,⽽是对能⼒的⾃我评价,是在实践中逐渐获得复杂的认知、语⾔和⾏为技能后形成的,可⽤于预测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为。
18.⽓质P66
附2.1.18(考核知识点解释):是⼈的典型的、稳定的⼼理特征,主要表现于⼼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的特点。
这些特点只反映个体情绪与活动的外部表现形式,并不涉及情绪和活动的动机内容。
19.需要层次理论P86
附2.1.19(考核知识点解释):1943年,美国⼼理学家马斯洛在《⼈的动机理论》⼀书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将⼈类的需要分为从低到⾼五个不同的层次,包括⽣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我实现需要。
他认为,这五种需要像阶梯⼀样从低到⾼,⼀个层次的需要满⾜了,就会向⾼⼀层次发展,同⼀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种需要,但是总有⼀种需要是占⽀配地位的,当需要得到满⾜后就不再具有激励⼒量。
20.双因素理论P90
附2.1.20(考核知识点解释):美国⼼理学家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使职⼯满意或不满意的因素来⾃不同的两个⽅⾯,他称据此提出了“双因素理论”的观点。
他认为,改善造成职⼯不满意的因素,只能消除职⼯的不满,不能使职⼯感到⾮常满意,也不能有效地激发职⼯的⼯作热情。
这些因素称为“保健因素”;改善使职⼯⾮常满意的因素可以强化职⼯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能够激发职⼯的积极性,从⽽有效地提⾼职⼯的⼯作效率。
这些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21.成就需要理论P95
附 2.1.21(考核知识点解释):美国哈佛⼤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提出,⼈有三种基本需要,情谊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权⼒需要(Need for Power)和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
他认为,具有强烈情谊需要的⼈渴望建⽴友好亲密的⼈际关系;具有强烈权⼒需要的⼈试图影响或控制他⼈且不受他⼈控制;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把个⼈的成就看得⽐⾦钱更重要,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的作⽤。
通过对员⼯进⾏有意识的训练,可以激发其成就需要。
22.期望理论P99
附2.1.22(考核知识点解释):作为⼀种激励理论,期望理论由美国⼼理学家弗洛姆在《⼯作和激励》⼀书中⾸先提出。
所谓期望,是指⼀个⼈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定时间⾥希望达到⽬标或满⾜需要的⼀种⼼理活动。
期望理论是⼀种通过考察⼈们的努⼒⾏为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为达到最终奖酬⽬标的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们有需要,⼜有实现⽬标的可能,积极性才能⾼涨。
期望理论的⼀般公式为:激励⽔平=期望值×效价。
23.强化P110
附2.1.23(考核知识点解释):所谓强化是指对某种⾏为给予肯定、奖励,或否定、处罚,使该⾏为巩固、保持或减弱、消退的⼼理过程,即通过外⼒来⼲预某种刺激与⾏为的关系。
强化可以分成两类:对某种⾏为给予肯定、奖励,保持
和巩固该⾏为称为“正强化”,反之则称为“负强化”。
24.公平理论P118
附2.1.24(考核知识点解释):公平理论⼜称社会⽐较理论,它是美国⾏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的⼀种激励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公平感是⼈类的⼀种基本需要,当⼀个⼈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后,他不仅关⼼⾃⼰所得报酬的绝对量,⽽且关⼼⾃⼰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种种⽐较来确定⾃⼰的报酬是否合理,⽐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作的积极性。
25.公平差别阈P126
附2.1.25(考核知识点解释):我国学者俞⽂钊教授认为,当两个⼈的条件不相等时,⽆差别分配与悬殊差别分配都会产⽣不公平感,只有适宜差别分配才能产⽣公平感,⽽这个适宜、合理的差距的量值,就是“公平差别阈”,即使两个条件不相等的⼈刚能产⽣公平感时的适宜差别的⽐值。
26.挫折P129
附2.1.26(考核知识点解释):所谓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的的活动过程中,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扰,致使⽬标⽆法实现,动机或需要不能获得满⾜时的情绪状态。
27.⼩道消息P143
附2.1.27(考核知识点解释):是指不按组织结构中正式的沟通系统传递信息,⽽是经⾮正式的沟通系统让信息任意流通,这种经⾮正式系统传递的消息,称为“⼩道消息”。
28.PAC分析理论P146
附2.1.28(考核知识点解释):⼜称相互作⽤分析理论,是由加拿⼤的柏恩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理状态构成的,即“⽗母”、“成⼈”、“⼉童”状态。
⼈们在交往中会有意地察觉⾃⼰和对⽅所处的⾃我状态,并作出适当的反应,以避免发⽣交叉性交流沟通,使沟通畅通能够实现。
29.冲突P157
附2.1.29(考核知识点解释):冲突是社会互动中的⼀种状态,它是⼀个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感觉到另⼀⽅对⾃⼰关⼼的事情产⽣消极影响或将要产⽣消极影响。
冲突是⼀种⼼理体验,它会使⼈产⽣过分紧张的情绪。
30.群体P166
附2.1.30(考核知识点解释):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情感上相互依赖、思想上相互影响、遵守共同⾏为规范的⼈组成的集合体。
31.⾮正式群体P169
附2.1.31(考核知识点解释):是指⼈们为了满⾜职业活动以外的某些⼼理需要,⾮经官⽅规定,⾃然形成的⼀种⽆形组织,是⼀种⾮正式的联合体。
32.从众⾏为P174
附2.1.32(考核知识点解释):个体受群体压⼒的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群体多数成员相⼀致的倾向称为从众⾏为或遵从⾏为。
33.群体规范P176
附2.1.33(考核知识点解释):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的⾏为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接受并且遵循它们。
群体规范有的是正式规定的,有的则是⾃发形成、约定俗成的,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成员的⾏为与⼈格的变化发展。
34.群体凝聚⼒P179
附2.1.34(考核知识点解释):是指群体成员之间彼此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它是维持群体⾏为有效性的⼀种粘合⼒,它的⾼低,在很⼤程度上决定群体⾏为的绩效。
35.团队P184
附2.1.35(考核知识点解释):是指由知识、技能互补,承诺于共同的⾏为⽬标,并且保持相互负责的⼯作关系,共享共同绩效的特殊群体。
36.领导P193
附2.1.36(考核知识点解释):所谓领导,是指管理者利⽤组织赋予的权⼒和⾃⾝的能⼒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标⽽努⼒⼯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37.领导⽅格理论P206
附2.1.37(考核知识点解释):⼜称为管理⽅格理论,是美国德克萨斯⼤学的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于1964年提出来的⽤于研究企业领导⽅式及其有效性的理论,这种理论倡导⽤⽅格图表⽰和研究领导⽅式。
38.领导权变论P212
附2.1.38(考核知识点解释):⼜称领导情境理论,其研究重点是探讨哪些变量在给定的情境中影响着领导的⾏为。
其主要观点是,有效的领导不决定于领导者不变的素质特征或⾏为,⽽是决定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条件三者的配合关系。
这种关系可⽤如下公式表⽰: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39.菲德勒模型P213
附2.1.39(考核知识点解释):菲德勒与其同事提出的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
该模型建⽴在⼯作导向和员⼯导向的基础上,认为合适的领导风格取决于整体环境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
随着环境发⽣改变,领导要求也相应改变。
领导者的领导效果如何,与他所领导的组织的⼀些情境因素有关,影响领导效果的情境因素主要有:群体⽓氛、任务结构和领导者的职位权⼒。
40.决策P224
附2.1.40(考核知识点解释):决策是在⼀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可⾏的备选⽅案中选取实现既定⽬标的满意⽅案。
41.有限理性原则P231
附2.1.41(考核知识点解释):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原则,强调决策者的知识有限、预见能⼒有限,以及设计能⼒有限。
换⾔之,由于决策者在认识能⼒上和时间、经费及情报来源上的限制,不可能作出“完全合理”或“最优”的决策,常常只能满⾜于“⾜够好的”或“令⼈满意”的决策。
42.头脑风暴法P243
附2.1.42(考核知识点解释):⼜称脑⼒激荡法,它利⽤⼀种观念产⽣的过程,⿎励群体成员提出任何种类的⽅案设计思想。
在这个程序中,贯彻“⽆批评”的原则,群体成员可畅所欲⾔。
当所有⽅案都记录下来后,才允许群体成员来讨论分析这些建议与⽅案。
(⼆)简答题
1.简述⼈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P28
附2.2.1(考核知识点解释):梅奥在1933年出版的《⼯业⽂明中⼈的问题》⼀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际关系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1)⼈是“社会⼈”⽽⾮“经济⼈”。
(2)⽣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的⼠⽓。
(3)企业中存在着⾮正式组织。
(4)新型领导的必要性。
⼈际关系理论是对古典管理理论的⼤胆突破,第⼀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物的因素转到⼈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出了修正和补充,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还为现代管理⼼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管理实践产⽣了深远的影响。
2.影响⼯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P58
附2.2.2(考核知识点解释):影响⼯作满意度的因素包括以下内容:
(1)⼯作本⾝。
⼯作的适度变化和⼯作的⾃主权都可以给员⼯带来满意感;
(2)报酬。
报酬可以满⾜员⼯的多种需求,也是成就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在决定⼯作的满意感中起重要作⽤;
(3)提升。
在组织中的提升意味着带来更多的管理权利、⼯作内容和报酬;
(4)管理⽅式。
领导的管理⽅式是导致员⼯满意感的⼀个重要因素,管理者若能以员⼯为中⼼,在决策中让员⼯参与,则员⼯对管理者以及所从事的⼯作会显⽰较⾼的满意度。
此外,⼈际关系和⼯作条件也都对⼯作满意度有⼀定程度的影响。
3. 简述性格的理论学说。
P75
附2.2.3(考核知识点解释):
⼈类性格的研究是⼀个⾮常复杂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度探讨⼈的性格特征,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主要有:(1)体形说。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尔在为精神病⼈测量体型时,注意到体型与性格的关系,将⼈的性格分成了躁郁狂、分裂、粘着三种类型。
(2)类型说。
瑞⼠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为,⼈的性格⽅⾯可分为内货和外倾两种类型,⽽⼈的精神活动则有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根本机能,上述两者相组合,构成⼋种性格类型。
(3)16种⼈格特质说。
美国⼼理学家卡特尔等⼈的研究发现,决定个体性格特点的因素是16种深藏于个性结构内部、制约着表⾯特质的根源特质,这些特质在每⼀个体⾝上的不同体现,决定了⼈们之间的性格差异。
(4)“⼤五”⼈格特质说。
Tubes等⼈1961年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五个相对显著⽽且稳定的因素,即精⼒充沛、愉快、可依赖、情绪稳定、⽂雅,这五个因素被称为“⼤五”因素。
此后,许多⼼理学家通过重复研究得出了类似的五种因素。
4.简述激励在组织中的作⽤。
P84
附2.2.4(考核知识点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