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囚绿, • 一是为了与绿枝条更亲近, • 二是出于一种他人难以理解的“魔念”,但 他出于良心,不忍让绿枝条彻底枯死,于是 “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 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 • 绿枝条被“开释”与作者逃离危险中的北平, 二者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中具有类比的效果。 作者最后怀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 平人民。这是暗示的写法。
• 二: • 1、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 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可见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 征。 • 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说明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 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 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 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 “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会少吗? • 因为喜爱花的艳丽芬芳,我们便折花赏玩;因为喜爱鸟的 清脆歌喉,我们便将它囚于笼中;因为喜爱山的清新翠绿, 人们便结伴游玩,却给它留下一片狼藉。
• 而人与人之间的“爱”更是复杂。父母爱子女,百般呵护, 却舍不得让他们去飞,去闯,去受苦;老师爱学生,倾囊 相授,却总在有意无意间左右着学生,束缚着他们个性的 发展;男欢女爱,曾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可又有多少 悲剧因爱而产生? • 陆蠡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或许并没考虑什么环保、教育之 类,但是,爱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爱而伤害的事古往 今来还少得了吗?
• 关于练习 • 一:第一问,课文的一些语句能启发我们的思考,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 慰安,它是快乐。” • 作者喜欢绿,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 象征和快乐的象征。 • 这也暗示着另一面, • 作者的人生并不顺利,甚至还暗示当时整个社会 都不安定,因此作者借绿来表达希望。 • 再有,作者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他需要有陪伴,而象征着生命和快乐的绿枝条便 成了他的惟一的“朋友”,因而他说“我怀念着绿 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囚绿记
•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 “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 即“寻绿”
• • • •
“观绿” “囚绿” “放绿”和 “怀绿”。
• 1、寻绿(1~4段)。从窗户写起,交代 绿的由来, • 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 有了生气和活力。 •
•
或许有的人会联系作者,说陆蠡是个富 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可是,强烈爱憎一定要 表现在民族气节上吗?
或许有的人还会联系到文中“卢沟桥事 件发生了”这一句话,说它暗示了主题,可 在我看来,这无非点明时间而已,何必一定 要赋予其特别的内涵?
•
其实,我觉得这篇散文没那么深刻,没 那么含蓄,这或许是我自身“功力”不高, 所以只能从浅显的角度来理解吧。接下来, 我谈谈自己读此文主题的一点粗浅看法。
• 在今天,我们呼唤“人人献出一点爱”,我 们渴盼一个爱的世界,可是,有多少人无法 明白真正的爱?我们以自己的意愿和自己的 方式去爱,却不考虑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是否 正确。
• 我想,陆蠡先生的《囚绿记》虽写于193 8年,可它的现实意义却永不会消退,陆蠡 先生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警醒。 • 他提醒我们:在付出爱之前先想一想,想想 我们的爱给对方带来什么,想想对方是否需 要这样的爱,想想我们爱的方式是否正确。
我觉得这样理解《囚绿记》的主题有些牵强。
咱们先假设文中的“绿”就是象征坚贞不屈的 民族气节,那么,以下几个问题该如何自圆其说?
• 第一个问题:谁囚绿?“绿”如果是中华民族, “囚绿”的人自然是日本帝国主义。那么,文中的 “我”就是指日本侵略者了?因为,是“我”囚住 了“绿”!作者泉下有知,一定后悔当时没有用第 三人称来写。虽说“我”未必是作者,但恐怕也少 不了一点非议吧?
第二个问题:为何囚绿?理由很简单,因为爱。 那么,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就是出于对中国 的爱吗?或许有人会说:当然啦,如果不爱,它会 那么想占有吗?倘若要这样牵强理解,许多罪恶岂 不是都有了美丽的借口?
• 第三个问题:谁释绿?是“我”囚住了 “绿”,又主动释放了“绿”。倘若不是 “我”大发慈悲,这“绿”不知何日见光。 那么,中华民族的抗日壮举,中国人民的流 血牺牲,岂不是在“我”的“开释”中荡然 无存? 或许有的人会联系背景,说这篇文章是作者 在沦为“孤岛”的上海写的,可是,时代背 景就决定主题吗?那当时的作品岂不是只有 一个主题?
此文通过“我”在北平邂逅绿、享受绿、 囚禁绿、释放绿的回忆,告诉我们:爱,有 时也是一种伤害。(课堂上,我的学生们概 括的“爱,不是占有”或“爱,不是约束” 也挺有因为爱, “我”忽视了常春藤的生长规律。“我”把 这种爱强加在常春藤上,不容它拒绝,不容 它反抗,甚至“恼怒它的固执”。结果呢? 常春藤慢慢憔悴,失去了活力。于是,我们 明白: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带来温暖,不是所 有的爱都能滋润心田;爱,有时是一种伤害! 这个主题没有什么民族气节,也没有什 么爱国情怀,可是,它充满作者对生活的深 刻理解,不管什么时候,都有它的现实意义。
• 2、观绿(5~7段)。开始对绿枝条直接 描写。 • 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 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 变化的五个阶段。 • 4、放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 枝生存的背景。 • 5、怀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 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 文章写出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 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 像病了的孩子。”写得非常细致逼真。 • 同时也写了“我”的“魔念”:“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 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 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
• • • • • •
本文讲述了 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 描绘了 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 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 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 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 • 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 节
• 问题探究 • 1、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 这种“魔念”?
• 2、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 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 其中。
3、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 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 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 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 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 浅谈《囚绿记》主题 •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恒兴中学 黄德怀 •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不少参考书中有这样的说法: • 颂扬“绿(即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从而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作者忠于祖 国的情怀。
• “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 阴暗的心理。 • 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心理,也是有限度 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
• 2、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 •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 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 舞”; • 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 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 喻猗郁的年华”; • 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 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 像病的孩子”; • 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 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 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 人”。 •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