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沙京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沙京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20分)
停止与开始
彭程
①在这个人人争先恐后日夜兼程的时代,有谁肯逆风而行,想一想有关停止的话题么?
②停止,和躲避、放弃、失败等字眼一样,在通常的理解中,似乎总带有某种消极、贬抑的色彩,不怎么讨人喜欢。
然而停止却是宇宙间的节奏。
在宽泛的意义上,停止包含了拒绝、关闭等涵义,是当下生活的中止,同时也潜伏了新生长的可能性。
从自然物事到社会人生,停止划出了一道分界线,分隔开两种明显区别甚至是极端对立的状态。
③黑夜停止之时是白昼,陆地停止之处是海洋。
狂热的意识形态运动停止之处是安定正常的社会生活。
放下屠刀,才可能立地成佛。
隔了数百年的遥远距离的两个哲人都曾仰望天空,帕斯卡尔感叹:这无边苍穹的无穷寂静使我战栗!灵魂都颤抖了,语言只能遁隐,于是试图解释的动机最终让位给了皈依,前后的性质完全不同;康德读出了启示,由“头上的天空”联想到“心中的道德律”,在他眼里,二者是同样的庄严整饬。
他倒是说了什么,但前提是一定也沉默过,而沉默当然是语言的停止。
语言停止处,是“道”的边界,是老子“恍兮惚兮”的“精”或者“真”,因此连一向信奉实用理性的孔子都不禁表示:“子欲无言。
”
④停止每每意味着变化,至少是变化的前夕。
停止的落脚点是在新与旧的结合处,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
想一想夏天骤雨前的天气吧!树叶忽然纹丝不动,万籁俱寂,安静得古怪,然而即刻就会电闪雷鸣,将世界重新安排。
⑤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视听关闭时,内心生活的生动活跃才有可能,那是外界声色形相在灵魂之门前的停止。
去了一趟新疆西藏,置身高天远地的风景和善良淳朴的人们中,会有一种生命更新的感觉。
那是拥挤喧嚣冷漠狭隘的都市生活的暂时停止。
当追名逐利的脚步停歇时,才有心境欣赏大自然的美,体会月色溶溶,杨柳依依,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停下来也才能返归内心,与真实的自我对话,才能重建与大自然的和谐,才能思考千百年来哲人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⑥在歌德笔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后喊道:美呵,请为我停留!对于今天的我们,一种加以改动的表述也许更为恰当:美呵,请让我为你停留!
⑦即便目标明确,停顿也是必要的。
毕加索一生高峰不断,齐白石衰年变法艺臻极境,奥妙之一,便是他们在绘画艺术之外,还不断温习停止的艺术。
在停止中才能反省,才能酝酿着突变,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⑧所以,耶和华创世,将第七日作为安息日,后世的人们也在这一天停下手中的活计,以便默诵神恩,使灵魂亲近神圣。
停止以极端的方式证实着生命的不息和更新。
⑨现代生活的一大弊端是匆促。
欲望太多,同时又太急切。
快速成为时代的美学,于是生命遭到异化荼毒,目标为手段所替换。
日子仿佛一辆狂奔的马车,然而驾车人在哪里?快并不是唯一目的,如果方向错误,越快只能是越远。
“梯子应该搭对墙壁。
”西方一位管理学大师这样比喻。
我国一位诗人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要给这件事定位,找到它的坐标,算出其半径和周长,停下来是必不可少的。
此时,停止是一种调整和校正。
在新世纪的喧嚣纷乱中,守护什么?放弃什么?我需要和众人一样么?即便没有资格谈论对时代负责,总该对自己负责吧。
不再有救世主和导师,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立法者。
试一试停止吧,停止是为了重新上路。
在现状与超越之间,停止是一座桥梁的名字。
⑩据说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口立着这样的标牌,提醒人们留意两侧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呵!”慢慢,也就接近停止了。
只有停下来才能欣赏到、读懂一些好的东西,试一试停止吧!如果我们嘱望于新的开始的话。
1、在第二段中,作者说:“停止却是宇宙间的节奏。
”结合全文看,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6分)
答:
2、理解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孔子都不禁表示:“予欲无言。
”(2分)
答:
(2)“梯子应该搭对墙壁。
”西方一位管理学大师这样比喻。
(2分)
答:
3、本文的题目是“停止与开始”,若换成“开始与停止”行不行?为什么?请简要阐述。
(4分)
答:
4、作者提醒当代人“想一想有关停止的话题”。
结合全文,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你受到的启示。
(50字左右)(6分)
答:
参考答案:
1、(1)停止是当下生活的暂时中止,潜伏着新生长的可能性。
(2)停止总是意味着变化,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
(3)停止可以帮助人们返归内心,反思自我。
(4)停止证实着生命的不息和更新。
(5)停止是对人生的一种调整和校正。
(6)停止意味着旧的结束和新的开始。
(以上要点写出三条即可,6分。
)
2、(4分)
(1)(2分)孔子的意思是:无言是—种暂时的停止,即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之前,先要停下来思考。
(2)(2分)作者运用引用的方法,说明做事要找准目标,找准方向,因此,适当的停止是必要的。
3、(4分)不行。
本文的主旨是启发人们思考关于停止的话题。
“停止与开始”将“停止”置于前位,它不是两个概念的并列,而是蕴含了“停止是为了重新开始,为了更好地开始”的含意。
若换成“开始与停止”,表面看来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顺序,但却不具有上述一层含意,不能很好地体现本文主旨。
故不能更换。
4、(6分)(作者是针对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生活在“匆促”之中,常常找不准前进的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而“停止”有助于“调整和校正”生活,从而更好地“重新上路”。
因此,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应当考虑“试一试停止”。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梨园中人”谭元寿:江河不择细流
2014年12月20日,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谭派传人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
那应该是谭元寿最近一次登台,那一年他已经86岁,孙子谭正岩35岁。
直到2017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角儿来了之百年谭派》节目中,更多的谭迷才再一次见到谭元寿,听到他的声音。
“父亲总想把最好的形象留在观众心里。
"谭元寿的儿子谭立曾悄悄对我们说。
真正的艺术家难免爱惜羽毛。
尽管谭元寿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京剧大师,但他一辈子都反对别人称呼他为“艺术家”。
他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演员”。
二十多年前,谭元寿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现场有青年演员问他,何时成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一辈子也没有成名”。
那是先生的谦虚,却有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谭鑫培的玄孙、“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的降生给这个家族带来一份重重的期待。
谭元寿在幼年时就经常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
每次见面,杨小楼都会把他高高举起,放在肩上,逗着说,快长大,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
“杨小楼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崇拜者。
”谭元寿说。
童年时,谭元寿就常随父亲去余叔岩家里学戏,看余叔岩先生向他父亲传授余派唱腔。
听着听着,他就在余老夫人的怀抱里睡着了,睡梦里都是余派唱腔。
所以,“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余派唱腔。
”
后来,谭小培仿照当年谭鑫培将谭富英送到富连成坐科,把谭元寿送到富连成第六科“元”字科。
入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肖长华先生给他取名元寿,从此戏班里就有了个谭元寿,在富连成学了7年,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
60多年后,谭元寿回忆起这难忘的7 年,总结了富连成的“三件法宝”:一是严格教学,不分亲疏;二是注重舞台实践,全年只休息两天,没有一天不上课,没有一天不练功,没有一天不演出;三是教学中“文武昆乱”并重,“文武昆乱”兼学。
谭先生讲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出科之后,他崇拜李少春,想拜李少春为师。
父亲谭富英不仅十分支持,还对他说:江河不择细流,泰山不弃细壤。
谭派哪里来的?就是吸取各家之长才形成的。
“我的曾祖、祖父、父亲和我的儿孙六代人,都是科班或者戏校坐科才出道的。
没有一个是全靠
家学,每一代人都拜有好多老师,这就是转益多师。
”
京剧成为国剧的初期,谭鑫培创下了“无腔不学谭”的历史,这一方面源于谭派的声腔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谭派没有门户之见,能够采众家之长,后学们也饮水思源,以艺为大。
一个家族,七代人从事同一门艺术。
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鲜见而宝贵的,在京剧自身的魅力之外,一定有一条强韧的精神纽带将他们联结在一起。
我们去求证,谭先生笑笑说:“父亲谭富英的人品对我一生影响最大。
他总教育我做人要忠厚,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
要学会吃亏、让人。
对别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
”
家族的巨大声望,戏曲界乃至国家的厚望,在谭元寿的人生里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创业难,守业更难。
作为谭派第五代的谭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守本纳新,拓宽戏路,“做了谭派艺术忠诚而富有成效的守护者”。
因为这样的梨园人生,谭元寿才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京剧,关心京剧的未来。
他常说,“艺术家是唱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馈赠的”。
尽管他唱过演过的戏有二百多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数字,但他一直强调自己与前辈的差距。
他几乎能唱各种老生戏与武生戏,他说程砚秋先生花旦、刀马旦、泼辣旦、昆腔戏什么都唱,所以希望人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流派艺术,希望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一定要多学、多演、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
他说,京剧这门艺术就是口传心授,看录像谁都能看明白,但里面的内涵是看不会的,很多诀窍必须口传心授,“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
所以,他从来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
他最担心的也是京剧,“最怕走样了,失传了。
梅先生有句话富有哲理,'移步不换形’。
我们要跟着时代,但不能为了追时代就丢了本来的样子。
”
人们说,有人才有戏,有戏才有派。
因为一代代戏曲人的砥砺前行,才有京剧两百年的辉煌。
无数个体的追求最会塑造出时代的模样。
但如果我们都习惯了追随时尚,在新奇芜杂的各种话语中摇摆不定,而无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我们时代文化的准星和标尺又在哪
里?(有删节)
相关链接
谭鑫培是我国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其创建的谭派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
他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京剧大师。
此外,他还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北京青年报》)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谭元寿晚年登台演戏的次数不多,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没有因为年高而降低艺术标准。
B. 作为当代京剧艺术大师,谭元寿对京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谦逊之中带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C. 谭派没有门户之见且能采众家之长的观念对谭元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学艺时博采众家之长,成名后没有派别意识。
D. 父亲对谭元寿个人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他要将唱戏和做人结合起来,学会吃亏、让人。
...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写谭元寿儿时常看杨小楼表演,去余叔岩家学戏,意在说明杨余二人对谭元寿走上京剧表演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谭元寿携儿孙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不仅为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助兴,更是以这种方式深切缅怀谭派创始人谭鑫培。
C. 文章使用“坐科”“文武昆乱”“泼辣旦”等京剧专业术语,行文上符合传主身份,但也给读者理解文章增加了很大难度。
D. 文章引用梅兰芳的话是为了表明京剧艺术的发展要保持本来的样子,不要有什么变化,否则就会走样甚至失传。
E. 文章结尾语言内涵丰富,暗示今天的人们要像谭元寿先生一样,在追寻我们民放历史和传统的道路上保持从容与专注。
6. 结合谭元寿的梨园人生和谭派京剧的发展,简要分析“江河不择细流”的内涵。
参考答案:
4. C
5. AE
6. “江河不择细流”是接纳、兼容、博采众长的行为和智慧,是谭派的艺术追求和谭元寿梨园人生的真实写照。
①谭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博采众长,守本纳新,拓宽戏路;
②谭元寿打破门户观念,对求教者敞开大门,爱护京剧,传承京剧;
③谭派就是建立在转益多师、吸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成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
4.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选项中C项表述错,原文“他说程砚秋先生花旦、刀马旦、泼辣旦、昆腔戏什么都唱,所以希望人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流派艺术,希望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一定要多学、多演、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
他说,京剧这门艺术就是口传心授,看录像谁都能看明白,但里面的内涵是看不会的,很多诀窍必须口传心授,“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
所以,他从来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
”可以推测。
5.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
选项中B.‘更是以这种方式深切缅怀谭派创始人谭鑫培。
”无中生有;C. “但也给读者理解文章增加了很大难度”错误;D. “要保持本来的样子,
不要有什么变化,否则就会走样甚至失传”表述错误,由文章“他从来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
他最担心的也是京剧,最怕走样了,失传了。
梅先生有句话富有哲理,'移步不换形’”可以推断。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6. 试题分析:题干“结合谭元寿的梨园人生和谭派京剧的发展,简要分析‘江河不择细流‘的内涵。
”,答题关键“结合谭元寿的梨园人生和谭派京剧的发展”“不择细流”,联系文章内容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
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
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
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
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
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
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
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
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
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
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
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
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
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
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
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
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 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C. 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D. 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B. 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C. 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D. 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B. 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 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
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 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参考答案:
1. C
2. A
3. A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A项,“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分析有误,没有对比,文章的结构是层层递进的。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于文无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9分)
原涉,字巨先。
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
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时又少行三年丧者。
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
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
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
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
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
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
”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撤去酒食。
”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分付诸客。
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②皆会。
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
”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劳俫③毕葬。
其周急待人如此。
原涉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
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
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
涉迫窘不知所为。
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已足矣。
”尹公许之。
涉如言谢,复服遣去。
更始西屏将军申徒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
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
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
涉欲亡去,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
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
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②昳(dié):太阳偏西。
③劳俫:劝勉。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