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谁轻谁重》教案
一. 教材分析
《谁轻谁重》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重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烈的阶段,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
他们在前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讲解,帮助他们建立轻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掌握轻重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各种物体(如书本、铅笔、玩具等)。
2.教学课件:有关轻重实验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道具:用来展示轻重的物品。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初步感受轻重的概念。
例如,拿一个铅笔和一个书本,让学生猜测哪个更重。
然后揭示答案,引发学生对轻重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各种轻重实验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轻重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和砝码,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一步体会轻重的相对性。
4.巩固(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有关轻重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物品,形状不同,看起来重量也不同?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巩固
轻重的概念。
5.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判断物体轻重的?除了使用天平,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物体的轻重吗?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一些创新的方法。
6.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一道有关轻重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
例如,找出家里的轻重物品,进行比较。
8.板书(5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如“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等,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教学过程各环节时间分配:
导入:5分钟
呈现:10分钟
操练:10分钟
巩固:10分钟
拓展:10分钟
小结:5分钟
家庭作业:5分钟
板书:5分钟
总计:50分钟教学情境分析:
在《谁轻谁重》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创设了多个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轻重的概念。
1.生活情境:我们通过拿铅笔和书本让学生猜测哪个更重的导入环节,
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出发,初步感受轻重的概念。
2.实验情境:学生在操练环节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和砝码,测量不
同物体的重量。
这种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直观地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3.讨论情境:在巩固和拓展环节,教师提出一些有关轻重的问题,让学
生进行讨论。
这种情境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活动分析:
1.实验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天平和砝码进行实验,测量不
同物体的重量。
这种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轻重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讨论活动:在巩固和拓展环节,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这种活动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思考活动:在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轻重判断方法和
测量轻重的方法。
这种活动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但也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
措施。
1.问题: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天平和砝码的使用不够熟练,导致实
验结果不准确。
解决办法:教师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操作指导,并进行示范。
同时,教
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实验操作的培训,确保学生能熟练掌握天平和砝码的使用方法。
2.问题: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解决办法:教师在讨论前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改进讨论问题的方式,使之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问题:在课堂总结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充足,导致部分学生对所学内
容理解不深。
解决办法:教师在总结环节加强了对重点内容的强调,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适当延长课堂总结环节的时间,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总之,在《谁轻谁重》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和讨论情境,引导学生掌握轻重的概念。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通过反思和改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实录:
在《谁轻谁重》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按照事先准备的教案进行教学。
首先,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初步感受轻重的概念。
我拿了一个铅笔和一个书本,让学生猜测哪个更重。
然后揭示答案,引发学生对轻重的思考。
接下来,我利用课件展示各种轻重实验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同时,我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轻重的概念。
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和砝码,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一步体会轻重的相对性。
在巩固环节,我提出一些有关轻重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物品,形状不同,看起来重量也不同?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巩固轻重的概念。
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判断物体轻重的?除了使用天平,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测量物体的轻重吗?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一些创新的方法。
最后,我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我布置了一道有关轻重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轻重的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注意了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通过积极的语言和肢体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生的反应都显示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然而,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实验环节,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指导不够详细,导致部分学生对天平和砝码的使用不够熟练。
在讨论环节,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操作指导的培训,确保学生能熟练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同时,教师应提高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专家的点评和建议,教师可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