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和控制程序
1.目的
为识别生产经营过程和服务中的危害因素,确定重大危害因素,评价危害因素的风险级别,以对其进行控制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成品油管输储存、销售和服务过程中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控制和更新管理。
3.职责
3.1安保科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控制、更新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
3.2办公室负责公司办公区域和办公活动中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3.3油库、采供站负责本单位业务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控制和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4.工作程序
4.1危害因素识别
4.1.1危害因素识别的组织
安保科组织各相关单位成立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应包括各单位负责人、员工代表与岗位操作人员等,危害识别与评价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a)熟悉本单位的生产、服务规范和技术;
b)具有风险管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能力;
c)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责任感;
d)具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现场经验;
e)具备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或教育经历。
4.1.2危害因素识别的范围与内容
危害因素识别应从健康、安全与环境(HSE)三个方面入手,其范围必须覆盖公司所有业务活动、服务、作业现场、设施设备、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能够控制或可施加影响的因素,包括如下内容:a)危害因素识别应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以及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造成的危害和环境影响;
b)在识别有关环境方面的危害因素时应考虑八个方面:向大气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向土地的排放、噪声、废弃物、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社区和其他相关影响;
c)七种类型: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及其它因素;
d)考虑业务活动或服务从开始到废弃和处置的全过程,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e)考虑在评价期限内,已有措施的适用性和效果。
4.1.3作业活动信息的收集
对于每项作业活动,在进行危害因素识别前要收集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
a)油库设施设备的设计信息,设施、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
b)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
c)物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特性、物料要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
d)业务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噪音、粉尘、有毒气体等,以及有害气体与主风向的关系;
e)生活配套设施和应急设施与装配;
f)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健康状况及其违章操作行为等;
g)自然条件中的气象及其地质现象,如雷击、暴雨、洪水、地震等;
h)机动车在道路行使可能遇到的人员、路况、车况、气候影响等;
i)各项制度的有效性(人为因素违反管理要求)。
4.1.4危害因素识别方法的选择
危害因素识别以事故预防,控制和减少事故及污染发生为指导思想,采用现场观察、调查表、查阅记录、工作危害分析法(JHB )、安全检查表(SCL )等方法,对涉及到的全部危害因素进行辨识。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为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及其程度。
工作危害分析的步骤: 4.1.5作业活动的选定与划分
油库、采供站负责识别本单位的作业活动,根据下列方法或下列方法的结合来识别和划分作业过程:
4.1.
5.1按地理区域识别与划分:
a )地理环境,包括油库所在地地质特征及周围地区地形地貌、居民社区分布(附图);
b )社会环境,包括风俗人情、社会治安状况、交通通讯状况、医疗卫生条件、地方病及传染病情况等;
c )自然气象,气温、湿度、风、雨、冰、雾总量及分布规律;
d )水文和水质,包括河流、湖泊、池塘、水渠和地下水; 选
定
作
业
活
动
将作业活动分解成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 对每一工作步骤识别风险 风险汇总
定期检查和
回
顾
e)自然灾害,包括气候、地质灾害等;
f)可依托的抢险资源,包括消防、医疗急救等。
4.1.
5.2按平面布局识别与划分:功能分区、危害的分布、安全距离等。
4.1.
5.3按工艺流程、设备与装置识别与划分:
a)储油系统,包括:油罐、管线、计量、库房等;
b)运行系统,包括:罐区、栈桥、装卸油台、化验室、配电室、控制室、发电机、泵房等;
c)污水系统,包括:罐区、化验室、配电室、泵房、污油池等。
4.1.
5.4按生活和应急设备设施识别与划分:
a)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和服务,包括:宿舍、食堂、饮用水、食品、娱乐活动等;
b)消防、应急、急救、劳保、警示、防护、污染防治设施等。
4.1.
5.5按作业中的危害对象来识别与划分:
a)健康危害: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粉尘;
b)管理制度: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监督管理、许可制度、工作制度;
c)环境污染:相关作业生产的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废油、废渣、噪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4.1.
5.6有计划的工作和临时性的工作:设备、电器日常维修、更换压力表、动火作业、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手持电动工具使用等。
4.1.6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后果:
a)人身伤害、死亡(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伤等);
b)疾病(如头痛、呼吸困难、中毒、失明、皮肤病、癌症、肢体不能正常动作等);
c)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d)水、空气、土壤、地下水及噪音污染;
e)资源消耗。
4.1.7危害因素识别的步骤
a)油库按上述要求对各项作业活动每一步骤中能够控制或可施加影响、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填写各类危害因素识别分析表,油库负责人确认汇总,再报安保科进行确认。
b)机关各科室办公活动中的危害因素由办公室组织识别,填写《危害因素清单》办公室主任确认汇总,报安保科确认并保存。
c)各科室、油库、采供站应鼓励各级员工参与危害因素识别活动。
4.2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根据危害因素识别的结果,根据判别准则,确定风险及影响大小及是否可接受的一项重要工作。
4.2.1安保科负责收集并建立下列评价依据与判别准则:
a)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文件、以及合同、协议等要求;
b)上级主管部门和客户有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能源、资源使用等要求;
c)危害和环境影响的规模、程度、发生频率、控制现状;
d)公司实际状况(技术、资金、能力)以及各相关方利益。
安保科在收集上述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危害和影响分级打分表,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实施。
4.2.2风险评价方法
用是非判断法、矩阵法和打分法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重大危害因素风险,对所有识别出来的风险先用是非判断法来直接判断,被判为“非”的危害因素再用矩阵法评价、打分法评价。
4.2.2.1是非判断法(适用于各类风险)
重大危害因素判定依据,在识别出的危害因素中,满足其中任何一条则视为重大危害因素,存在重大风险:
a)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为;
b)直接可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且无控制措施的危险(如泄露、火灾、爆炸等);
c)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d)紧急状态下的危害和环境因素;
e)国家重点控制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的处置;
f)在能源消耗方面依据经营要求直接判定其中重大环境因素;
g)相关方有合理的抱怨等。
4.2.2.2矩阵法(适用于判为“非”者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分级)
按风险矩阵图法对危害因素进行评价,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三种:可容许的危害因素(R=L*S=1~5)、一般危害因素(R=L*S=6~14)、重大危害因素(R=L*S=15~25)。
注意:R值的界限值,L和S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由安保科可依据公司情况加以界定,报管理者代表重新审批。
评估危害后果的严重性(S)
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风险评估表
4.2.2.3打分法(适用于判为“非”者危害因素的评价分级)
计算方法为:M=a+b+c+d+e,如计算后M≥18为重要危害因素。
注意:判定危害因素的具体界限值M的大小,abcde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由安保科组依据公司情况加以界定,报管理者代表重新审批。
4.3安保科组织各单位对识别、汇总的各类危害因素按上述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参与风险评价的人员应经过相应的培训并具备相应的能力),确定重大危害因素,填写《重大危害因素风险清单》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并按照《文件控制程序》规定,发放到相关单位和科室,作为建立目标、指标和方案和运行控制的依据。
4.4必要时,由安保科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采用事故树等评价方法对重大危害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
4.5风险控制
公司通过如下方式确保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管理体系时,对重大危害因素风险加以控制。
4.5.1重大危害因素风险可由安保科纳入目标进行管理,通过制定方案、相应的过程控制、管理措施及应急计划加以控制,具体执行《目标、指标和方案控制程序》、《环境保护控制程序》、《安全管理控制程序》、《消防管理控制程序》、《职业健康控制程序》、《承包方控制程序》和《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程序》。
4.5.2油库、各采供站负责针对本单位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和应急措施,实施HSE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应急反应计划对风险进行控制。
4.5.3各科室、油库、采供站负责就识别出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通过信息交流与培训使员工了解本岗位的风险以及削减措施和应急措施,具体执行《沟通、参与和协商控制程序》和《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4.6风险的更新
4.6.1体系正常运行时,风险识别、评价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如有变化予以更新。
4.6.2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更新风险的信息:
a)有关的法律、法规与标准提出新的要求时;
b)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时;
c)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性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时;
d)危害因素的识别和风险评价有遗漏时;
e)相关方或管理评审有要求时。
4.6.3发生上述任一情况时,安保科组织相关部门依据上述程序,对发生变化的环节进行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和更新,相关记录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发放到相关单位、部门,具体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4.7对外交流
管理者代表应决定是否就公司的重要危害因素与外界进行交流,并将其决定形成文件,如决定进行交流,按《沟通、参与和协商管理程序》执行。
5.相关文件
《目标、指标和方案控制程序》
《环境保护控制程序》
《安全管理控制程序》
《消防管理控制程序》
《职业健康控制程序》
《承包方和(或)供应方控制程序》
《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程序》
《沟通、参与和协商管理程序》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文件控制程序》
6.相关记录
危害因素清单
重大危害因素风险清单
HSE方案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