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科学探究中的“猜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科学探究中的“猜想”
作者:何元秋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07年第05期
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它为进一步制定探究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指示方向。
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不是凭空臆断,而是综合分析事物的表象和联系,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出的初步判断,是一个创造思维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是值得教师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思考提出猜想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探究中的猜想大多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初步感知和思考之上。
所以,面对所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做些小实验、小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启迪思维,提出猜想。
例1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1)
由于学生对浮力的大小缺乏生活经验,如果直接让他们提猜想,学生往往会随意乱说,这样的猜想流于形式,不能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和良好习惯。
为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真正提出有价值的猜想,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小实验。
器材:铁块1、铁块2、铝块(铁块2的体积大于铁块1的体积,铝块的体积与铁块1的体积相同)、水、酒精(分别盛放在量筒中)、弹簧测力计、细线。
教师把器材放给学生,让他们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挂起各金属块,逐渐浸入水或酒精中,进行多次尝试测量。
提醒他们观察水面的变化,同时记下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鼓励学生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针对问题,提出猜想。
这里要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放开了“玩”,直到有所发现。
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经过反复实验、对比,充分议论、思考,相互争辩、启发,最后提出了很多猜想:
A: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或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B: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C:浮力的大小既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又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D: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m排=ρ液V排)有关;
E: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ρ液V排g)有关;
F: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都是力,单位相同,它们也许是相等的。
2 结合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提出猜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经验的不断拓展和提升。
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事物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
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之间有联系;物理知识往往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谓“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所以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提出猜想。
例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师引导:生活中大家经常“照镜子”,联想你看到的现象猜一猜:平面镜中的像在什么位置?像的位置、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是什么关系?
学生一般会提出以下猜想:
A:对镜梳妆,像和人一模一样,所以像的大小和物体是相等的;
B:当我们走近平面镜时,像好像变大了,所以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
C:像在镜子后面,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 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提出猜想
任何事物的变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条件,因此,可以引导学生“顺藤摸瓜”,分析发生现象的内因和外因,提出有价值的猜想。
如上文中的例2,也可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电流的外因(电压)和内因(导体内自由电荷的多少),提出猜想。
例3 探究吸热物体温度升高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探究“比热容”的实验)
教师引导:请分析可能影响物体升温多少的外因和内因,提出猜想。
学生猜想:
A:物体温度升高是由于从外界吸收热量造成的,所以物体温度升高的多少,跟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有关;
B:物体温度升高的多少,跟物体本身的因素有关,如跟物体质量的大小有关;
C:物体温度升高的多少,跟组成物体的材料(物质种类)有关。
例4 探究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追根究底,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么音调的高低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
A:声音是因发声体振动而产生的,所以音调的高低可能跟发声体振动的情况有关,如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B:音调的高低可能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 经过推理提出猜想
历史上,不少科学发现是先由理论推导提出假设,而后由实验证明是正确的。
例如海王星的发现、伽利略对“轻重物体谁先落地”的探究等。
在例1中,猜想D、E、F就是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提出的猜想。
例5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教师引导: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你认为电磁铁的磁性会怎么样?
A:2A的电流可以看成是两股1A的电流合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的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因此猜想: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教师引导:利用类似的推理方法,请继续猜想: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B:匝数。
如果电磁铁的线圈由100匝增加到200匝,它的磁性可能会增强。
因为200匝
线圈可以看成是两组100匝的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的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因此猜想: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5 通过类比提出猜想
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电压和水压、磁场和电场、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等。
可引导学生将抽象的事物类比形象的事物、把未知的规律类比已知的规律,提出猜想。
例6 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电流是很抽象的,导线中的电流我们看不到,教师向学生提示:类比水管中的水流和河道的干流与支流,猜想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分别有什么关系。
学生联想水流的情形很容易提出猜想:
A:在串联电路中,电流沿导线依次流过每一个元件,各处的电流是相等的;
B:在串联电路中,电流从电池正极流向负极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减小;
C: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分成若干支路电流,支路电流又汇合成干路电流,所以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6 运用自然科学的美学思想提出猜想
美国科学家阿·热说:“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东西: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
”爱因斯坦深信:“美是探求理论物理学中重要结果的一个指导原则”。
杨振宁也曾指出:“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
”
的确,物理规律往往具有简洁概括、对称和谐、严密统一的科学美。
且不论麦克斯韦方程组、F=ma、E=mc2;就初中物理而言,如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定律,欧姆定律,二力和杠杆平衡的条件,能量守恒定律,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一系列关系式等,都给人美的感受。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这种思想,让学生领略科学之美妙,产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同时也作为提出科学猜想的依据之一。
例7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2)
例1中提到,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推理思辨的基础中提出了很多猜想,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将猜想锁定在F呢?这是老师们普遍感到头疼的一个教学难点。
我想,如果是一个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科学家,他或许会首选F进行实验验证,因为这个猜想是那么简洁、概括、“引人入胜”!(猜想F概括了以上所有猜想)
所以我根据自然科学的美学思想,这样启发学生:你认为上述6个猜想中,哪个既简洁又概括、有可能导致重要发现?(结果学生大都选F)——既然大家对这个猜想最感兴趣,那么我们先来设计实验验证这个猜想。
当然,提出猜想的方法不止这些,有的科学探究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出猜想。
本文提到的6种方法意在启迪学生广开思路,培养能力,让他们逐步学会科学的猜想,尽快步入自主探究学习的轨道。
(栏目编辑赵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