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原因
只想借助三个故事来加以说明。

(一)《韩非子外储说》:“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裤。

妻子因毁新如故裤。


这个故事很可笑,是因为卜子未讲清楚意图而其妻又非常机械,本意是讽刺泥古不化,不知变通。

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与时代永远也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现实情况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任何制度观念都需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过分的拘泥于传统会造成僵化导致落后,教育观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变革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更是事关重大,意义深远。

日本人强大靠的就是会变、善变、会学、善学,在教育上可以说是深谋远虑。

(二)《庄子至乐》:“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县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鲁侯不顾人与鸟的区别,以养己之法养鸟,鸟的死是必然的。

这形象说明传统的教学中只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能不能接受的教育思想是有严重问题的。

(三)《雅虐》:“有客语马肝有毒,能杀人,故汉武帝云:文成食马肝而死。

迂公适闻之,发笑曰:客诳语耳,肝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课戏曰:马无百年之寿,以有马肝故也。

公大悟,家有蓄马,便剜其肝,马立毙。

公掷刀叹曰:信哉,毒也。

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
只信别人传授的知识,忽略自己的实践和独立思考,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成为机械接收者角色。

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将会贻害无穷!
新课程与教师发展
王楠
一、新课程的理念
1、新课程中教学理念的变革
新课程的理念与以往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理念当中发生的变革可用四句话做这样一个分析:从“教本”到“文本”——旧课程是让学生记住教材、掌握教材,新课程则把教材转换了,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它转换成了“文本”,既有文字的也有图像的,也有现实世界中活生生的。

第二个转变是从“分等”到“平等”——老师居高临下,学生则被居高临下的分等,老师的目光会逗留在优等生身上。

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是大写的人的话,那学生就是平等的,这需要老师创造一种良好的交往环境。

第三个转变是从“设计”到“涌现”——过去整个课堂就是一场教案剧的演示,从头到尾都已经事先设计了,老师往往会忽视在课堂中涌现出来的“突发事件”。

而“突发事件”恰恰是鲜活的课堂的写照,是新课程中出现的一种涌现的、动态的、生成的课堂。

第四个转变是从“授受”到“对话”——是教学理念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要对以往课程进行根本性变革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幕菊在论述我国基础教育时指出:现行基础教育是一种精英主义,大部分学生就是陪考,遭到淘汰,成为教育的失败者;现行教材存在文化歧视;教学过程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只有老师问没有学生问,学生只是答,而且学生的答也是合乎规范的答,缺乏对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

教育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所培养的人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思想,有青春没有热血,有个性没有品行,有理想没有实践。

2、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是学科的综合、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新课程具有研究性,包括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新课程具有体验性,是五官感觉的参与和心灵感受的领悟,这可能也是新课程相对于以往课程最大的改变。

3、新课程中教学策略的变化
在新课程的推行中,教学策略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强调统一向注重差异转变。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发生的转变
1、由维持型向创造型转变
这种转变对于教师可能也是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过程:维持型教师只是维持固有的、已知的经验和原
操作人员,那他就把自己变为一个教书匠了,“匠”是最没有灵性的,缺少思想和独创精神,而“家”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

2、由本体型向指导型转变
本体型教师是指强调以传授知识为本,尤其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指导型教师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的成长中困惑的指导。

曾有学者提出,我们过去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三基”或者是“双基”,但是这样的一些要求恰恰忽视了基本方法,唯有教给学生方法才能让他们举一反三,不断获得一种终身有益的源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是真正的“渔”,甚至让他们找到广阔的渔场,教师就应该成为师生学习团体中平等中的首席。

3、由再现型向研究型转变
再现型教师只是再现知识,教学以课堂与书本为中心,强调灌输式和注入式教学;研究型教师关注现实和学科教学发展前沿,把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

研究和反思是教师成长和成熟的捷径,是教师由“教书匠”转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4、由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
单一型教师只教一两门课,只能适应“应试教育”的要求;全面型教师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和谐发展,既是学者和教学者,又是交往者和决策者。

现在新课改提出了要开设大量研究性课和大量选修课的要求。

这样一来,教师仅能教一门课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由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的转化是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更是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要求。

三、新课程与教师职业的新的定位
1、教师是学习促进者
教师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新课改要求更多的创设质疑的环境,课改以前是学生学着去答,是迎合老师心意的答,在新课改下,老师要鼓励学生去质疑。

恰恰是学生的质疑给老师带来一个研究的契机。

作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进步、心智发展、人格完善。

2、教师是课程发展者
过去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而现在课堂教学不再是预先设定,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创的。

课程教学不仅是增进知识,更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课程教学不是固定和划一的,而是使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教师则是课程的发展者。

3、教师是研究者
在新课改中,教师给自己的定位应当是一个研究者:研究自己的教育思想,研究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

研究存在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活动当中,这种研究不是纯书本理论的研究,其大致过程是:确定研究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研究分析资料,形成行动策略,检验行动策略。

四、新课程与教师专业的发展
1、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教师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文理知识的渗透、对现代新兴学科的了解、文学和美学的修养;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理论基础、坚实的专业发展史知识、专业研究方法论;教师要有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学科教学论的知识。

2、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

新课改提出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有一些变化,专业技能的发展特别表现为教师要有开发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统整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要有选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组织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机制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要有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发展的运用新课标评价的能力。

我们过去评价一堂好课,要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而这个方法其实是注重于教师的。

目前,评价一堂好课最简单的标准就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他们的身心是不是通过一堂课得到了发展。

3、教师专业情意的发展
这实际上是对教师专业情感、专业认知的要求。

教师要有专业理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要有专业情操: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教师要有专业性向: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教师要有专业自我:对自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接纳和肯定。

最后我用几位教育家的话对今天的发言做一个总结: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每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

教师的功能特别应体现在用人类的经验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有生活热情和加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教师的生命是从教师职业开始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中和工作要求中寻找生活的满足。

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发展和进修与自己的职业紧密的联系起来。

新课程与教师发展
(培训讲稿)
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王晓荣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质。

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新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1、专业化的特征
A、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专业,顾名思义,它就是指专门的职业。

专业的社会功能属性,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道德规范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履行专业职责、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专业化社会功能的实现。

B、专门职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它是社会分工及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C、专门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性和权威的专业组织。

2、教师专业性的特征
A、有规定的学历要求;
B、有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C、有特定的职业道德;
D、有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的保证。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中完成的。

正如教育部马立师长所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整个专业进程中,通过终
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1、教师与新课程
第一,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条件。

只有当教师具备了新课程实施所要求的专业素质,新课程改革才能落到实际
的教学实践中,课改的理念和设计才可能成为现实。

而新中国半个多世纪教育的探索与发展已为我们创造了条件。

第二,教师专业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将成为本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第三,教师必须有适应新课程的专业发展。

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新课程的“洗礼”,并在“洗礼”中实现新的专业成长。

二、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1、新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A、新课程改革突出了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三个方面的关注内容,它对给教师的重新定位赋予了更多
的启示,凸显了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

关注知识的认识论价值
关注知识的方法论价值
关注知识的价值观价值
强调教师必须具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专业素养、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B、新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和设计人员。

这一理念是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地位的基础;
新课程发展模式中,教师将成为重要的参与者。

教师的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必将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发生变化,而教师内在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也将在包括课程发展在内的教育活动中得以展现,在展现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将得到提升;
走进新课程,介入新课程的发展,教师必须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拓宽已有的知识,必须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探索进取。

这样,就有利于教师专业的进步。

2、新课程为教师专业自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这个新的课程
环境将为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的发挥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用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许多不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实施课程应达到的标准进行了规定,不再对具体内容做出规定。

在具体内容的把握上,教师有相当的自主权。

在新课程的材料中,以“结论性”知识方式呈现的学习材料的比例明显降低。

学习材料中,“探究性材料”和“问题性材料”大量出现。

它鼓励而且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情景进行创造性、主动性劳动,摆脱刻板和单调,创造具有生命力、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使教师的生命在教师专业自主的生活中焕发活力。

这样,就必将彻底改变“大一统”的课程模式。

三、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
1、对教师专业道德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A、对教师专业良心的要求
教育就是以育人为根本,它是一种道德性很强的专业。

道德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从业良心。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种改革,它的推进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和放弃;需要教师拥有对专业发展认真关注的高度的责任心。

同时,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还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负责。

B、对教师主动精神的要求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习惯做法”,克服“惰性”(过强的依赖性)。

需要积极实践和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需要有积极参与科研的认真态度。

要求教师摆脱以往形成的依赖性——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依赖、对教材的依赖、对领导计划安排的依赖等等。

而新教材中呈现的“探究性材料”和“问题性材料”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其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均依靠于教师自己。

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衍生的新知识等的拓宽和深化,也需要教师的主动精神。

如果没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我们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寸步难行。

C、教师自我批判精神的要求
课改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变革。

这就需要教师有自我的调整,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进取。

这就需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

同时,课程改革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定有阵痛,教师在付出与回报之间可能有相当的过程,这就会对教师的毅力提出考验,教师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有相当的耐心,不能操之过急。

D、对教师合作精神的要求
在以往,教师职业被认为是孤独的职业,存在于教师之间的隔离、教师与学校行政的隔离、教师与学生的隔离、教师与社会的隔离等。

教师的课堂生活往往是“自给自足”、“孤立和孤单”的,教育教学强化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对教师的评价也以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作为依据。

新课程改革在以下方面均强调了教师的合作精神。

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不仅加强了学科的综合,设置科学、社会等综合课程,而且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和技术教育)作为必修课;
在课程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从课程方案设计、课程内容选择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看,新课程重视教师个体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更强调合作精神和集体劳动;
合作劳动的成果具有共享性,模糊认定将取代精确认定。

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待成果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互让互凉。

教师的合作应包括:师生合作、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管理者的合作、教师与社会、家长的合作。

2、对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要求
观念引导行动,如果没有教学观念的更新,没有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改革就将留于形式。

实现观念的转变,并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是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关键。

新课程观念的变革包括:
(1)学校观:
(2)教师观:
(3)学生观:
(4)课程观:
(5)教学观:
(6)知识观:
(7)学习观:
(8)评价观:
只有实现了观念的转变,并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才能做到:
让每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认知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自然界,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

也就是说,在新课程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的内容和范围。

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作为根本。

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有差异而无差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对待学生的差异,不能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与学生不仅年龄不同,其心理发展也表现出差异,即使同一年龄的学生,彼此之间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些差异表现在各方面。

如智力水平有高低之分,成绩有优良中差之别,个人反应能力有快有慢,有人内向,有人活泼开朗,有人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有人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根本前提,也是落实课程标准的着力点。

3、对知识关注的新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关注学科以外的知识和经验。

既关注科学,又关注人文;既关注人类,又关注自然;既关注自己,又关注他人;既关注课本知识,又关注课堂衍生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上下大量,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能力也应该随之提高。

过去哪种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的单一的知识结构体系,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新课程的需要。

新教材体系中,各学科间的知识渗透越来越明显,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懂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与之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具备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试想,如果教师的能力都不具备,那么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呢?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革。

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未来的探究性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气氛;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等等。

观念的更新只有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观念的转变也才有实际意义。

同时,对新课程的认识也只有通过实践与体验,才可能发展成为教师的教育观念。

与现行课程比较,新课程更加注重和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对话与沟通、设计学习环境与创设问题情景、鼓励积极探索等教学行为。

A、对话与沟通:平等、友善;沉默、倾听;关注、接纳;澄清、引导等。

B、设计学习环境与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参与、指导、分享等。

C、鼓励积极探索:引领审视反思;引领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引领发现所学的个人意义;营造并维持积极的学习心理;适时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老师们: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也必将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我们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我们的要求,就让我们与新课程同行吧!
《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师发展》
——新课程与教师成长
主讲时间:2003年10月15日下午教研活动
主讲地点:广水市实验小学阶梯大教室
参加人:广水市实验小学全体教师
主讲人:杨以强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观念载体。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学生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