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解读:寓意深刻的细节描写—三“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意深刻的细节描写——三“笑”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
《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
而本文中寓言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几次寓意深刻的细节描写——“笑”的描写上,通过“笑”来展现作者的逍遥观。
课文总共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三“笑”中的“之”,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原因在于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无法理解鲲鹏的高飞,没有意识到自己飞得不高,志向也受到局限。
从“之二虫又何知?”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它们是持否定态度的。
那么作者对鲲鹏的态度是什么呢?对野马、尘埃、芥、大舟的态度又是什么呢?鹏鸟奋飞,“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北海时必须凭借强大的六月之风);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水之积也不厚”(积水不深);杯水胶地“水浅而舟大也”(水浅舟大)。
由此看来,鹏鸟、水雾、尘埃、大舟、蜩与学鸠,甚至芥,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绝对自由,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只不过所待(受限)的大小不同而已(作者在第二段接着就进一步深入论述“大小之辨”)。
作者对它们都持否定态度,都没有达到自己所要求的“逍遥”。
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斥鴳跟蜩与学鸠一样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无法理解鲲鹏的高飞,反而认为自己达到了“飞之至”。
从段末意味深长的一句“此大小之辨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斥鴳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列子的态度又怎样?作者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态度是“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此,指“斥鴳”),对宋荣子的态度是“犹有未树也”,对列子的态度是“犹有所待者也”。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因此宋荣子嘲笑他们;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这里从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作者对这些人都持否定态度,都认为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最高境界“逍遥”。
这种全盘否定
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那么,哪种人才能达到“无待”的境界呢?“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作者对大鹏的态度是否定的,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作者对大鹏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这不矛盾吗?该如何理解呢?原来,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