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摘要:能指与所指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论述语言符号的性
质这一章节中提出的一对概念,关于这二者究竟是一对什么样的概念,以及二者
之间又有何种关系,本文将结合语言符号的相关内容,对能指与所指进行解读。

关键词:能指所指语言符号
1.引言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20世纪最著名的、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
家之一,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关于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把语言学塑造成为一门影响巨大的独立学科,揭开了语言研究的历史新篇章。


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提出了许多崭新的观点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
的启示以及全新的思维方式。

书中,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性质,引入了能指
与所指的概念。

因此,本文主要就语言符号的相关内容来解析能指与所指。

2.什么是语言符号
索绪尔认为:每一个符号都由能指和所指组成,即符号=能指+所指,所以想
要理解能指与所指,必须先要知道何为符号。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常常听到符
号这个词,但是本文中所言的“符号”并非通常所言的符号。

按照一般的定义,符
号是可感知的物质形式,它是意义的承载,物质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完全由主
体来加以确认。

同一系统中的符号彼此之间不相混淆。

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符号”是“语言符号”,索绪尔说:“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语言符号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即符号受指和符号施指的结合。

符号受指是概念,符号施指是音响形象。

两者既彼此分离,又互相对立;既互为条件,又互为依存,共同构成语言符号。

换言之,语言符号是音与义
的结合体,其中的“义”现实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而“音”则是人类发音
器官发出来的,用以表达意义的声音,是意义的物质载体。

3.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如上文所述,构成语言符号的两个基本要素是能指和所指。

那么,能指的定
义是什么?所指的定义又是什么?能指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指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所涉及的对象形成的心理概念。

索绪尔指出“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

后两个
术语的好处是既能表明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又能表明它们和它们所从属的整体间
的对立。

”根据他的说法,能指是音响形象,指词的语音形式;所指是概念,指词的语义内容。

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个词所包含的两方面,即词音和词义。

例如,“马”这个符号,它的能指是说汉语的人发出的“ma”这个声音,而其所指则是“家畜,头小,脸长,颈上有鬃,尾有长毛。

供人骑或拉东西等”这个概念,这个声音和这个概念构成了符号“马”。

从中也可看出,能指与所指是不可分离、互为依存对象
而存在的,而绝非一方为另一方的容器或内容,就好比一张纸的正面和反面,不
可能把正面撕破了,而反面还完好无缺;而且这两面离开了任何一面,都不具有
纸的特征,纸也不成其为纸了。

除此之外,能指与所指都是心理性的。

鉴于能指
的定义,即能指是音响形象,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所以
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将其归为物质的东西,然而并不是这样的。

索绪尔说:“后者(音响形象)不是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
证明的声音表象。

它是属于感觉的,我们有时把它叫做‘物质的’,那只是在这个
意义上说的,而且是跟联想的另一个要素,一般更抽象的概念相对立而言的。

”例
如,我们不动嘴唇,也不动舌头,就能自言自语,或在心里默念一篇寓言故事。

4.任意性和线性原则
索绪尔认为任意性和线性是语言符号的两条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

其中任
意性是贯穿索绪尔语言观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他本人将这一原则视为语言符号的
最高原则。

当然,任意性并不是语言符号独有的特点,在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上也
表现出了任意性。

此外,能指的线性特征是与任意性原则并行的另一条重要的原则。

4.1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
汉语的“牛”这个符号和日语的“うし”这个符号,它们分别发“niu”和“usi”这两
个声音,但是指的都是“家畜,反刍类,头上有角,力量大,可以耕田或拉车”这
个概念。

有没有什么发现?有人可能会说:“一个是汉语,一个是日语,发音不同,但说的都是‘牛’这个动物。

”这么说是正确的,在语言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能指
与所指的任意性,也就是说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

那么,这个任意性是否
意味着使用语言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用任何能指来表达任何所指呢?答案是否定的。

关于任意性,索绪尔指出:“任意性这个词还要加上一个注解。

它不应该使人想起能指完全取决于说话人的自由选择(我们在下面将看到,一个符号在语言集
体中确立后,个人是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的)。

我们的意思是说,它是不可论证的,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

”索绪尔还说:“能
指对它所表示的观念来说,却不是自由的,而是强制的。

语言并不是同社会大众
商量,它所选择的能指不能用另外一个来代替。

”因此,这里所说的任意性指的是能指与所指之间很少有任何自然的内在联系。

但我们不能理解为使用语言的人可
以随心所欲、自由选择任何能指来表达任何所指。

相反,一旦一定的能指对应了
一定的所指,个人是不能随意改变的。

例如,在过马路的时候,“红灯”代表需停
下等候,“绿灯”代表可以通行,如果我们随意改变,必定会引起交通混乱,造成
人员伤亡。

此外,人们还常常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这种任意性跟象征这种手法混
为一谈,索绪尔指出:“曾有人用象征一词来指语言符号,或者更确切地说,来指我们叫做能指的东西。

我们不便接受这个词,恰恰就是由于我们的第一个原则。

象征的特点是:它永远不是完全任意的;它不是空洞的;它在能指和所指之间有
一种自然联系的根基。

象征法律的天平就不能随便用什么东西,例如一辆车,来
代替。

”很显然,象征与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性是两种不同质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能指与所指之间联系的任意性,实际上是“非任意性”的,即是约定俗成,且人
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交际,个人不能对这之间的联系做随意的变动。

在这一点上,和言语活动中的语言相类似。

言语活动包括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其中言语
是个人的一面,即个人可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现的一种行为,与此相反,语言是
社会的一面,即社会成员间约定俗成的规则等,是无法随个人意志,进行自由选
择并加以实现的行为。

4.2能指的线条特征
索绪尔认为,能指属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a)它体现一个长度,(b)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线。

他:“说语言的整体机构都属于它。

它跟视觉的能指(航海信号等等)相反:视觉的能指可以在几个向度上同时并发,而听觉的能指却只有时间上的一条线;它的要素
相继出现,构成一个链条。

我们只要用文字把它们表示出来,用书写符号的空间
线条代替时间上的前后相继,这个特征就马上可以看到。

”索绪尔还指出:“视觉
符号能存在于空间而不混淆。

语音链就其本身考虑,只是一条线,一根连续的带
子。

仅用耳朵听不出任何明确的分界线。

只有求助于意义才能切分它。

”对于能指的线条性特征,除了上述的表述之外,索绪尔在书中甚少提及,但是他却将这个
特征视为语言符号的第二条重要原则,可见其重要性,值得我们学习记忆。

5.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性
罗朗·巴尔特在《当代神话》中指出,任何符号学的分析必须假定能指和所指
这两个术语的关系,即它们之间不是“相等”的,而是“对等”的关系。

我们可以这
样理解,能指与所指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作为能指的语音物质与作为所
指的意义内容(包括其内涵与外延)没有一对一的关系。

例如,“哺乳动物,俗称耗子,体小尾长,门齿发达,繁殖力强,能传染疾病”这个所指,可以对应汉语中“shu”这个能指,亦可以对应日语中“ねずみ”这个能指。

再如,符号“薯”的能指是“shu”,关于其所指,字典中记载如下:“植物名。

①甘薯,草本植物,又叫白薯、红薯或番薯,茎细长,块根可以吃。

②马铃薯,草本植物,又叫土豆、山药蛋,块茎可以吃。

③草本植物,又叫山药,块根圆柱形,可以吃,也可入药。

”这就
是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性,换言之,同一个语音词可表示不同意义,一个意义可
由不同语音词表示。

因此,日常生活中,两个人在交流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一些
发音相同的同音词,而使彼此的沟通产生影响。

又或者,两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有
所不同,接触的词汇量以及修辞手法等等有所差别,在交流出现问题,对方不理
解自己所言之时,我们往往会换种说法(即使用同义词、同义句等),使大体的
意思不变,从而让对方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当然,能指与所指的这种非对
称性不单单在汉语中出现,而是各种语言所共有的现象,它给辨认与使用词语造
成一定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刚刚学习外语的人们而言,带来了很多的困惑,但同
时又会被人们有意地用于语言游戏,以引起声音和意义联想的妙趣。

在创作中,
它也是修辞手段的重要资源。

6.结语
自从索绪尔提出了“能指”与“所指”这两个概念以来,围绕着这二者各自是为
何意、之间的联系以及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多少年来争论不休。

在此期间,对于索
绪尔关于“能指”与“所指”的阐述、观点,有认可有驳斥,也有人基于他的这些阐述、观点,不断地发现与之相关的新论断,从而不断地扩充丰富这两个概念的内容,有助于初学者深入理解它们。

提到“能指”与“所指”,就不得不说到语言符号,这二者的联系是密切,索绪尔也是在论述语言符号性质章节中,提出这对概念的,因此要想学好“能指”与“所指”,就得从语言符号入手。

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思路。

参考文献
【1】高名凯译.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9.
【2】王铭玉,宋尧.符号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4】赵蓉晖.索绪尔研究在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三期. 【5】裴文.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隋岩.从能指与所指关系的演变解析符号的社会化,【J】,现代传播-中国
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第六期.
【7】贾琼.能指与所指,【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四期.
林晓虹(1993.07.03),女,汉,福建,研究生在读,黑龙江大学,语言学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