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山西高考语文题点评:显时代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考语⽂全国1卷(⼭西卷)分析
作者:太原外国语学校⾼级教师刘补明
与2007年⾼考语⽂试题相⽐,2008年的考题保持了⼀种平稳过渡的态势,没有出现⼤的起落。

⼀切都在考⽣备考的视野和意料之中,让考⽣觉得亲切、平和,给⼴⼤考⽣以限度的⼈⽂关怀。

试卷分主、客观两卷,题的数量仍然保持在21个,主客观的计分模式还是采⽤30分+120分,试卷结构稳定,各个考查点以及分值的分布,均沿袭了传统考法。

整个试卷板块清晰,重点突出,极有利于稳定考⽣考场情绪,让他们得以有更多的有效时间思考、领悟与表达。

但值得注意的是,试题紧扣社会热点,传递时代精神。

在语⽂考题中如此⼴泛⽽近距离地直⾯社会热点,近些年,还是头⼀次。

尤其是作⽂⼀题,突破了⼀般⼈的思维定势,毫不回避抗震救灾的热门话题,给考⽣创造了⼀个真实表达与倾诉的极好机会,显⽰出鲜明的时代与现实特⾊,激活了考⽣的思维,激发了考⽣的热情,给考⽣创设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极为⼴阔的空间。

“⽂以载道”,让考场写作也承担起了⼀份社会责任。

从试卷涉及的语⾔材料来看,有以下⼀些特点:⼀、通俗、规范。

这些材料既便于设题,也便于考⽣快速浏览和阅读。

⼆、新潮、时尚。

整个试卷的语⾔材料随着时代的脉搏,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息,活泼⽽不板滞。

抗震救灾、畅想奥运、络求职等新潮概念都进⼊阅读材料,关涉政治、⽂化、经济、教育、⽂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形中考查了学⽣的阅读视野及知识⾯,同时也提醒考⽣关注社会,紧跟时代。

三、古朴、典雅。

⽂⾔⽂阅读材料,诗歌鉴赏材料,语⾔基础知识涉及到的材料,都具有浓郁的传统⽂化⾊彩。

“中国茶艺与⽇本茶道”“盖天说与浑天说”“阳关古道”等关键信息,都承载着厚重的传统⽂化内涵。

基础知识:依纲据本稳字当头
关于字⾳字形的考查,考纲中删掉了常见字的限制条件,就意味着两个考点的考查范围略有扩⼤,难度会略有增加。

考题也证实了这⼀点。

例如字⾳题中的“龃龉”“麾下”等材料就属于这⼀类。

但总的来看,还是突出了对常见常⽤词语读⾳的考查,且没有任何争议。

考⽣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就不会有太⼤的问题。

意料中的是,字⾳与字形两个考查点,采⽤了隔年出现的轮换制,较公平地兼顾了考点。

加之,今年的作⽂加重了对错别字的扣分,也就不太可能重复设题专考字形,这也是⼀种平衡。

其他三个语基题,成语、病句、衔接,都是传统必考考题,问题设置合理,材料均在考⽣“视界”之中。

古⽂阅读:传记类⽂体仍然坚挺
从选材来看,⽂⾔⽂阅读材料依然青睐⼈物传记。

这是因为⼈物传记类⽂章材料翔实、叙事清楚、语⾔规范,也能给考⽣适度的道德暗⽰,因⽽经考不衰。

就题型⽽⾔,采⽤主客观结合的考法,全⾯考查阅读能⼒,且靠得教材很近。

这些考点设在课⽂⾼频出现的词语和句式上,如实词的“檄”“喻”“稽”“杜”等词语,都是来⾃基本篇⽬的重点词语,且⾃然地从教材迁移到试卷上来。

但另⼀⽅⾯,考题也很注意课本知识的向外延伸,即⽴⾜于课本却决不拘泥于课本,古⽂阅读题尤其如此。

另外,⽂⾔⽂阅读特别注重考查翻译能⼒,分值多达10分,抓住了⽂⾔⽂阅读的关键。

在主观卷的翻译题中,重点考查对⽂⾔实词的理解以及疏通语⾔的能⼒,这些词语及句式出现频率⾼,⽤法典型,考题不在语法规则、概念术语上刁难考⽣。

诗歌鉴赏:重点考查对炼字的体味
本题仍然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材料是宋代潘⼤临作的⼀⾸宋诗《江间作》,该诗作者并⾮名家。

读这⾸诗,⾸先要借助于注解,了解作者曾随苏轼同游⾚壁的经历。

作品从怀古开始,写出了龙盘虎踞的险要地形,然后缅怀古时的英雄⽽结以归隐之志,具有较深的情感内涵。

第三联,诗句凝练,炼字尤见功⼒,“明”字⾮常传神,“退”字使⼈叫绝,巧妙地写出了在江⾯上仰望寥廓长天时所得的印象,使⼈读之历历如在⽬前。

就诗歌思想内容⽽⾔,教材中类似的作品很多,考⽣不难把握。

炼字,历来是古典诗词鉴赏的重点,命题者在众多艺术⼿法中看中考查这⼀点,可谓抓住了诗词鉴赏的关键。

现代⽂阅读:突出强调对语⾔的揣摩
现代⽂阅读的题型承袭往年的模式,⼀篇是涉及“天⽂学理论”的社科⽂,涉及盖天仪、浑天仪、天⽂学等关键词语,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略有难度;另⼀篇所选材料是寅公写于2006年的⽂化散⽂《阳光古道苍凉美》,选⽂正⾯,积极向上。

尽管考⽣对这⼀作家并不熟悉,可丝毫不影响做题。

选时⽂,选名家之外作家的作品做考题阅读材料,在⾼考中还是不多见的。

《阳光古道苍凉美》,⽂章典雅厚重,⽂化含量很⾼,很适合中学⽣阅读。

考题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更看重考⽣的主观表达。

在构题上,命题者重在考查考⽣对⽂意的把握,对语⾔的揣摩,做到知微见著。

同时,答好本题,还需要⼀定的筛选信息的能⼒,把握⽂本主旨的能⼒和语⾔概括能⼒。

默写:关注考⽣的⽂化积累
默写仍然是5分的分值。

本题采⽤了⼆选⼀的模式,充分地考虑到记忆的或然和不确定因素,给考⽣⾃由选择的空间,表现了命题者程度的⼈⽂关怀。

其中⼀题考查的是《⾚壁赋》中的⼀段重点句,另⼀题考查的是李⽩《蜀道难》、韩愈《师说》以及《孟⼦·告⼦下》中的名句,这些内容全部出于教材要求背诵的篇⽬,且诗⽂并重,均有很⾼的⽂化含量,是作为⼀个中学⽣必须背诵和积累的名⾔名句。

本题要求严格准确,错字、别字、加字、漏字都不可以得分。

语⾔表达:新增“准确、鲜明、⽣动”要求
语⾔表达题历来被称作语⽂⾼考的“试验⽥”,这部分内容最容易体现语⽂的⼯具性和⼈⽂性。

在近⼏年的⾼考中,相继出现过仿写、缩写、提⽰语改写、撰写对联、写请柬、拟标语等考法,突出考查语⽂的实际应⽤与操作能⼒。

相⽐,今年考卷对语⾔表达的考查更加开放。

开放即要求宽泛,少设限制。

如第19题,只提供语境和语句形式,考⽣可以根据⾃⼰的理解加以概括。

第20题,则是提供主题班会主持⼈的开场⽩和结尾,要求考⽣补写中间部分,发挥的余地较⼤。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考纲的语⽤部分在原来“简明、连贯、得体”的基础上增加了“准确、鲜明、⽣动”的要求,考题也兑现了这⼀要求。

第20题中“有⽂采”的要求,便是回应。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考题巧妙地将概括、分析、应⽤、表达等多种能⼒的考查综合在⼀起进⾏,既经济⼜⾼效,较好地检测了考⽣的语⽤能⼒。

这些带有尝试性的考题,轻巧、灵活、多变,与考⽣⽇常⽣活密切相关,成为整个考卷的⼀个亮点。

这启⽰着我们:语⽂学习的外延与社会⽣活的外延相等,要养成观察、体验、积累的好习惯,把埋头读书与放眼⽣活结合起来,关⼼社会⽣活,关⼼⾝边的⼈和事,才能学好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