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明清以来我国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并总结移民的特征讲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尔浒;
2、次年又把广宁等九卫汉民迁往辽东,把锦州二卫迁往辽阳,右屯卫迁往金州、
复州;义州二卫迁往盖州、咸宁营;广宁四卫迁往沈阳、蒲河和奉集堡; 目的:主要是将周边的汉民向辽东腹地靠拢,以便从东边割断他们与朝鲜的联系, 从南边断绝他们同明朝的来往。
特点:这些迁移距离不远,人口也有限,主要是战争中幸存的 明军及其家属,是一种军事意义上的人口迁移。
进关
3、从1636年至1642年,清军三次攻入关内明境,最远逼近 江苏徐州,每次都掠回大批人口,累计超过100万。 4、1644年,清军自山海关长驱直入,占据北京,不久就迁都 北京,关外的满人大多随军入关。有学者估计,明末清初满族 人口约100万,迁入关内的达90万人之多。编入汉军旗的汉人 和大批奴婢也随之入关。
其移民的构成大致是流民和流人两种。
虽然清初顺治曾有辽东招垦之举,但在乾、嘉、道三朝, 全面严厉地封禁东北, 封禁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特点:
明代移民的主流是内聚型,清前期则为离散型;(总体 而言) 移民人口数量巨大。乾隆四十一年(1776)大约有180万 关内移民包括后裔来到辽河及吉林、黑龙江一带谋生; 清代前期移民是政府组织、控制与自由移民相互混杂、 相互矛盾乃至冲突的结果。
两次大的“闯关东”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26~1930年间,1927年、 1929年这两年年均移民人数均在80万以上,顶峰年 为1928年,移民竟达100万以上;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39~1943年间,顶峰年在 1941年,移民人数又达百万以上。
民国时期, “闯关东”的移民浪潮仍在 继续,且规模未减。
试述明清以来我国几次较大规 模的移民,并总结移民的特征。
走西口
湖广填 四川
闯关东 移台湾
小组成员(按姓氏):郭敏、李昊旻、刘允建、 彭磊、茹丹、杨敏、张甜、赵咏松
明清以来我国东北 移民情况及特征 。东北移民情况及特征
1、明朝东北移民情况
时 间 先 后
2、清前期东北移民情况
2、永乐六年(1408年),明朝以辽东开原置自在、安乐二州, 安置归降的蒙古人。自在、安乐二州是明初辽东唯一管辖民户 的行政单位。
特点:
明代东北地区的汉人主要由驻防军人及其家属构 成,聚居在辽东。明代后期,随着女真人的崛起和 后金(清)政权对明的战争,辽东人口发生了大规 模的迁移。
军队的驻防和调动在实际上成了移民运动----由于
东北的移民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山东胶东地 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 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 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 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 到东北。
咸丰年间,清政府迫使改变政策
外部因素 (俄国和日本进疆)
太平天国等农 民运动的打击
推行移民实边
开禁
禁令一开,放垦一事犹如脱缰之马,无法再加约 束。移民蜂拥而至,到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 呼兰平原的开垦已基本完成。源源不断的移民又进 入以前的禁地——吉林西南围场、伯都纳围场、盘 蛇驿牧厂、海龙鲜围场。光绪二十二年(1896), 仅存的几个还保持封禁的养息牧厂、东西水流围场、 大凌河牧厂全部开放,吉林、黑龙江两省几乎所有 地区都已有汉族移民迁入。
黑龙江巡抚在内地几处重要口岸都设有招垦机关, 进入黑龙江垦荒的主要还是北方几省人口,由以山东 移民为多。他们往往先单身而来,然后回原籍携带家 小、引亲朋同来定居。1907年黑龙江省已有257.8万人, 1910年达到300多万。
民国时期移民运动
移民运动发展到民国初年进人了高潮,后虽 “九·一八”事变而遭挫顿, 但由于清末民 国移民潮的影响, 伪满时代,关内前来东北 的人口仍在不断地增加,同一时期,俄国移民 和日本移民、朝鲜移民和欧美移民也纷纷涌 人,东北终于发展成为一个移民社会。
招垦之举
a.顺治元年清廷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荒地无主者, 分 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招徕流民, 不论 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垦无主荒田”,“永准为业。” b.顺治八年清廷谕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山海关造册报 部,“分地居住” 。 c.十年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鼓励关内民众到东北, 垦荒种地。对于招民的头目,“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 武授守备”,百名以下者也授予相应官职对招徕的移民月给 口粮、籽种和牲畜。 d.与此同时,设置了管理民人的地方政权机构。
3、清后期、民国时期东北移 民情况(闯关东)
明代初年:明初东北边疆移民只有军人带着他们的家属,或
荷戈屯戍,或骈手耕种。政府主要是在边疆设置一些卫所,驻军。
1、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在辽东设定辽都卫,二年后又 置辽阳县。八年,改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辽东都司下设25 卫、2州,以足额计应有将士14万。
2、移民关东之所以被称为“闯”,第一是因为它在清初是 一种越轨犯禁的行为(龙兴之地);第二是因为去关东的 人要面临远离家乡、艰难谋生的诸多挑战。 3、“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 从清初开始 一直持续到民国,绵延近300 年。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被 当时人们认为“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 之一”。
“闯关东”特点
以“九· 一八”事变的爆发为标志。
“九·一八”事变前,华北向东北的人口迁移是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性质属于中国人口 自发的国内转移,是中华民族自身的客观调节运动; (自发性) 事变后,华北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发生 了根本变化,即进入东北地区的华北人口,不再是自 由流入谋生,而是被作为“苦力”招骗而来,主要是 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殖民统治服务。(强 迫性)
明初制定了军人身份世袭,屯戍必须携带家属的制 度,形成明代移民的一大特色。(举家迁入)
2、清前期:
一、出关与进关:
后金于天命六年(1621)相继攻陷沈阳、辽阳,基本占领了辽东,以后又将明军压 缩到山海关以内。为加强对新占领区的统治,后金统治者首先将以前散步辽东各地 的汉人相对集中。
1、1621年,努尔哈赤下令迁镇江、宽甸、汤山、镇东、镇西等地的“新民”往萨
“闯关东”特点
1、移民过程--事变前,人口流动的数量多、规模大,逐年递增,在时间上 具有连续性;事变后,华北向东北移民的正常进程被打断,出现了30 年代和 40 年代前期移民运动的畸形发展。
2、移民年龄--事变前,劳动适龄人口居多数;事变后,劳动适龄者比重下 降,老人、青少年比重上升。 3、移民性别--事变前,虽以单身男性为主,但妇女及儿童的比例显著增加; 事变后,携带家眷者极少,性别比例更加失调。 4、移民职业--事变前,大多数移民从事农业;事变后,农业人口减少,劳务 移民增多。 5、移民地域--事变前,移民多分布在北满地区;事变后,多分布在南满的 城市和工业区。
康熙七年废止了招垦令, 推行封禁政策, 以后的措 施越来越严厉, 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 从验关封海 到驱逐流民。
3、清后期、民国时期
----闯关东
太平天国运动
九·一八事变
政策变化
第一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
一、何为“闯关东”?
1、“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三省位于山 海关以东,故称“关东”。
2、次年又把广宁等九卫汉民迁往辽东,把锦州二卫迁往辽阳,右屯卫迁往金州、
复州;义州二卫迁往盖州、咸宁营;广宁四卫迁往沈阳、蒲河和奉集堡; 目的:主要是将周边的汉民向辽东腹地靠拢,以便从东边割断他们与朝鲜的联系, 从南边断绝他们同明朝的来往。
特点:这些迁移距离不远,人口也有限,主要是战争中幸存的 明军及其家属,是一种军事意义上的人口迁移。
进关
3、从1636年至1642年,清军三次攻入关内明境,最远逼近 江苏徐州,每次都掠回大批人口,累计超过100万。 4、1644年,清军自山海关长驱直入,占据北京,不久就迁都 北京,关外的满人大多随军入关。有学者估计,明末清初满族 人口约100万,迁入关内的达90万人之多。编入汉军旗的汉人 和大批奴婢也随之入关。
其移民的构成大致是流民和流人两种。
虽然清初顺治曾有辽东招垦之举,但在乾、嘉、道三朝, 全面严厉地封禁东北, 封禁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特点:
明代移民的主流是内聚型,清前期则为离散型;(总体 而言) 移民人口数量巨大。乾隆四十一年(1776)大约有180万 关内移民包括后裔来到辽河及吉林、黑龙江一带谋生; 清代前期移民是政府组织、控制与自由移民相互混杂、 相互矛盾乃至冲突的结果。
两次大的“闯关东”浪潮: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1926~1930年间,1927年、 1929年这两年年均移民人数均在80万以上,顶峰年 为1928年,移民竟达100万以上;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39~1943年间,顶峰年在 1941年,移民人数又达百万以上。
民国时期, “闯关东”的移民浪潮仍在 继续,且规模未减。
试述明清以来我国几次较大规 模的移民,并总结移民的特征。
走西口
湖广填 四川
闯关东 移台湾
小组成员(按姓氏):郭敏、李昊旻、刘允建、 彭磊、茹丹、杨敏、张甜、赵咏松
明清以来我国东北 移民情况及特征 。东北移民情况及特征
1、明朝东北移民情况
时 间 先 后
2、清前期东北移民情况
2、永乐六年(1408年),明朝以辽东开原置自在、安乐二州, 安置归降的蒙古人。自在、安乐二州是明初辽东唯一管辖民户 的行政单位。
特点:
明代东北地区的汉人主要由驻防军人及其家属构 成,聚居在辽东。明代后期,随着女真人的崛起和 后金(清)政权对明的战争,辽东人口发生了大规 模的迁移。
军队的驻防和调动在实际上成了移民运动----由于
东北的移民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山东胶东地 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 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 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 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 到东北。
咸丰年间,清政府迫使改变政策
外部因素 (俄国和日本进疆)
太平天国等农 民运动的打击
推行移民实边
开禁
禁令一开,放垦一事犹如脱缰之马,无法再加约 束。移民蜂拥而至,到光绪十一年(1885)前后, 呼兰平原的开垦已基本完成。源源不断的移民又进 入以前的禁地——吉林西南围场、伯都纳围场、盘 蛇驿牧厂、海龙鲜围场。光绪二十二年(1896), 仅存的几个还保持封禁的养息牧厂、东西水流围场、 大凌河牧厂全部开放,吉林、黑龙江两省几乎所有 地区都已有汉族移民迁入。
黑龙江巡抚在内地几处重要口岸都设有招垦机关, 进入黑龙江垦荒的主要还是北方几省人口,由以山东 移民为多。他们往往先单身而来,然后回原籍携带家 小、引亲朋同来定居。1907年黑龙江省已有257.8万人, 1910年达到300多万。
民国时期移民运动
移民运动发展到民国初年进人了高潮,后虽 “九·一八”事变而遭挫顿, 但由于清末民 国移民潮的影响, 伪满时代,关内前来东北 的人口仍在不断地增加,同一时期,俄国移民 和日本移民、朝鲜移民和欧美移民也纷纷涌 人,东北终于发展成为一个移民社会。
招垦之举
a.顺治元年清廷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荒地无主者, 分 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招徕流民, 不论 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垦无主荒田”,“永准为业。” b.顺治八年清廷谕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山海关造册报 部,“分地居住” 。 c.十年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鼓励关内民众到东北, 垦荒种地。对于招民的头目,“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 武授守备”,百名以下者也授予相应官职对招徕的移民月给 口粮、籽种和牲畜。 d.与此同时,设置了管理民人的地方政权机构。
3、清后期、民国时期东北移 民情况(闯关东)
明代初年:明初东北边疆移民只有军人带着他们的家属,或
荷戈屯戍,或骈手耕种。政府主要是在边疆设置一些卫所,驻军。
1、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在辽东设定辽都卫,二年后又 置辽阳县。八年,改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辽东都司下设25 卫、2州,以足额计应有将士14万。
2、移民关东之所以被称为“闯”,第一是因为它在清初是 一种越轨犯禁的行为(龙兴之地);第二是因为去关东的 人要面临远离家乡、艰难谋生的诸多挑战。 3、“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 从清初开始 一直持续到民国,绵延近300 年。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被 当时人们认为“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 之一”。
“闯关东”特点
以“九· 一八”事变的爆发为标志。
“九·一八”事变前,华北向东北的人口迁移是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性质属于中国人口 自发的国内转移,是中华民族自身的客观调节运动; (自发性) 事变后,华北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发生 了根本变化,即进入东北地区的华北人口,不再是自 由流入谋生,而是被作为“苦力”招骗而来,主要是 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殖民统治服务。(强 迫性)
明初制定了军人身份世袭,屯戍必须携带家属的制 度,形成明代移民的一大特色。(举家迁入)
2、清前期:
一、出关与进关:
后金于天命六年(1621)相继攻陷沈阳、辽阳,基本占领了辽东,以后又将明军压 缩到山海关以内。为加强对新占领区的统治,后金统治者首先将以前散步辽东各地 的汉人相对集中。
1、1621年,努尔哈赤下令迁镇江、宽甸、汤山、镇东、镇西等地的“新民”往萨
“闯关东”特点
1、移民过程--事变前,人口流动的数量多、规模大,逐年递增,在时间上 具有连续性;事变后,华北向东北移民的正常进程被打断,出现了30 年代和 40 年代前期移民运动的畸形发展。
2、移民年龄--事变前,劳动适龄人口居多数;事变后,劳动适龄者比重下 降,老人、青少年比重上升。 3、移民性别--事变前,虽以单身男性为主,但妇女及儿童的比例显著增加; 事变后,携带家眷者极少,性别比例更加失调。 4、移民职业--事变前,大多数移民从事农业;事变后,农业人口减少,劳务 移民增多。 5、移民地域--事变前,移民多分布在北满地区;事变后,多分布在南满的 城市和工业区。
康熙七年废止了招垦令, 推行封禁政策, 以后的措 施越来越严厉, 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 从验关封海 到驱逐流民。
3、清后期、民国时期
----闯关东
太平天国运动
九·一八事变
政策变化
第一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
一、何为“闯关东”?
1、“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三省位于山 海关以东,故称“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