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例
杨东伶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应从行业需求出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从学校现实出发,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双导师制方面是出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培养之路。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20-0041-01
2013年6月,教育部、中宣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1.0”)。
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宣部又发布了《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简称“2.0”)。
“2.0”旨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重大主题。
河北传媒学院于2000年成立,2005年招收新闻采编与制作老•业专科生,2009年招收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生,2015年招收新闻与传播硕士。
目前在校新闻传播类本科、研究生累计超过400人。
新闻与传播硕士2019年招生人数超过50人。
河北传媒学院经过近5年的摸索,新闻与传播硕士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并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对行业变化,适时调整
为适应我国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批准设置了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根据传媒业发展趋势和国内媒体转型现状,河北传媒学院申请增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着力为我国培养媒介融合与媒体转型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此方向在2015年为我国首个媒介融合与媒体转型方向的新闻与传播硕士点。
嶄愉写传皤祓士(媒介咸合与媒袜转型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为新闻单位、媒介组织和广告公司、企事业等职业部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深入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国际化、高层次、应用型媒介融合和媒体转型专门人才。
当下,媒体融合正在向深度发展,人工智能赋能和移动优先推动了传媒业不断创新,优化了内容创作与分发,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媒体岗位。
要适应传媒业的这些新变化,需要进行能力重塑。
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新增培养学生的全媒体叙事能力、融媒体表达能力、跨部门协作能力、产品运营管理能力、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人机协作能力等。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是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因此,河北传媒学院对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作出了调整,在原有媒介融合与媒体转型方向下又新增了两个方向,分别为舆情分析与危机公关、新媒体视频创意与制作。
2018版人培课程体系重新进行设置,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补修课程。
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着重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和沟通技巧,提高学生对当前政治形势的把控能力,掌握国内外政策变化及前沿动态。
共计5学分。
专业核心课程着重提升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深入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提高学生媒介内容制作、媒体经营管理、新媒体发展研究的综合能力。
共计10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拓宽研究生专业知识面,拓展研究生的专业视野,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选修课程不少于19学分。
补修课程旨在使跨专业研究生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二、创新培养模式:1+1+1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学术思维、创新素养、实践能力。
河北传媒学院以培养研究生岗位能力和专业为核心,与广电行业主管部门和专家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三年三段式”产学结合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院整体指导思想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实行“1+1+1”三段式培养,即一年校内课程学习,一年校内、外实践(约20个学分,并完成中期考核,开题答辩),一年毕业设计创作(完成毕设中期审查、毕设答辩)。
三段式培养中,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学术思维,为二、三年级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年级的校内外实习是调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河北传媒学院的“1+1+1”培养模式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践、作品和论文创作等培养过程中,各负其责,协同指导。
尤其是第二学年的在岗实训,主要进行案例分析和作品创作。
研究生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在完成相关融媒体作品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创作自己的作品。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习。
在岗实训20学分,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下转第43页)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河北传媒学院2019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w2019017
第一,实践教学环节多样,但内容庞杂不成体系。
对此,需要建立起一套基于就业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分年级组织实习、见习、实训。
第二,不同年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层次不明确。
第三,学生实训的内容笼统,没有对应实际就业的应用性能力进行划分,这使得学生的就业目标不明确。
四、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与展望
确立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突显专业应用型特色的艺术学科实践教学体系。
从学生的能力层次、实习实训平台及教学内容建设、毕业设计到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具体措施为:
第一,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是社会见习平台;二是实验教学平台;三是实习实训平台;四是创新教学平台。
第二,划分清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四个层次:一是认如实践能力,以暑期实践为王,培养耒学生的人文素养、团队精神、创业意识;二是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实验课程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三是创作应用实践能力,以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为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艺术实践能力;四是综合创新实践,以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主。
第三,对实习实训平台的内容进行应用能力划分,针对就业市场与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四个就业训练特色项目:一是影视动画训练顼目;二是Maya平面设计训练项目;三是数字媒体及影视后期训练项目;四是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根据实习单位的要求和行业标准确定实习考核机制。
(上接第41页)实习两个阶段。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新闻传播硕士要完成密苏里教学周学习(2学分)。
最近3年,密苏里教学周分别开设了融媒体数学、无人机拍摄以及生物传感新闻机器人的研究等课程。
这些课程开阔了学生视野,并且通过实践和教师点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一样可以利用学校的演播厅、实景演播室、播音实训室、摄影工作室等实训平台,加强实训练习。
同时研究生院建立了优质的校外实践基地。
2018年6月,2017级新闻与传播硕士全体同学到深圳环球电视台实习;2019年6月、10月,2018级研究生分两个批次到遵化融媒休中心、新河县融媒体中心实习。
通过实践基地,派出教师学生,引进项目资源,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开拓了就业渠道,也有力促进了科研水平提高。
三、质量保证:双导师制
河北传媒学院成立由学院教授、联合培养部门专家组成的导师组,共同承担培养任务。
⑵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院建立了导师遴选、考核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导师的考核与培训;制定、出台了预答辩制度、副导师制度、研究生导师约谈制度等相关规定,以保障研究生培养和学位论文质量;坚持每年考核制度,并按照考核办法,连续2次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停止招生,连续3次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导师资格,形成以考核促导师素质提高的长效机制。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导师是由校内教授、业界专家、知名高校专家教授构成的导师队伍。
目前新闻与传播专业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32人。
导师中有业界著名编导、制片人、记者,学界有知名的专家、教授。
导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和学位结构不断优化。
行业结
第四,将学生在实训基地或实习单位参与制作的企业项目落实到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同时考虑结合横向项目,与企业合作,建立导师负责制,实行课赛结合计划。
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微电影大赛等赛事融入实践教学内容。
第五,围绕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建立实验课程项目体系,包括数字摄影与摄像实验、三维动画设计实验、广告创意与设计实验、影视编导实训实验、数字影视后期制作实验。
根据内容与行业标准确定实验项目考核机制。
五、结语
本爲施介融合的传播形态与格局入手,探讨了当前高校影视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可能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指出高校必须认清形势,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市场需求、应用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盯市场,把握时机,培养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栾轶玫,杨洪生.从全媒体到融媒体媒介融合理念嫗变
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09):18-31.
[2]屈云东.媒介融合下的视觉跨媒介传播及其动力模式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06):
136-142+151.
[3]李明海.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研究[D].西南大学,2017.
作者简介:彭柳(1986—),女,甘肃天水人,硕士,讲师,从事 影视文化传播研究。
构:学界导师15人,业界导师17人。
职称结构:正高级职称12人,占37.5%;副高41人,占62.5%。
学位结构:博士学位导师3人,占9.4%;硕士学位25人,占比78.1%。
年龄结构:35-45岁]0人,45-54岁13人,55以上9人。
学校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成立了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导师组等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组成了学校领导、校外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广泛参与的评教评学体系;严格执行制度,坚持日常督导检查与专项督导检查相结合的质量监控活动;形成了由监控一反馈一矫正等环节组成的质量保障闭环系统。
四、结语
河五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目前有17名毕业生,全部就业成功。
其中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占88.2%,大部分毕业生去了《新京报》、蜻蜓FM、河北电视台等媒体、传媒公司。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研究生专业理论和技能扎实,岗位适应快,管理和创新能力强,满意度达95%以上。
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经过4年努力,探索出一条民办传媒院校培养模式,希望将来在服务国家和满足行业需求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韩春梅,张倩,丁昭.广播电视领域艺术硕士培养模
式及方法研究—
—以河北传媒为例[J].知识经济, 2015(01):151.
[2]李锦云.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办好艺术硕士专
业学位试点[J].世界教育信息,2012(12):81-83.
作者简介:杨东伶(1980-),女,河北唐山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与业务,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