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120个实词复习.ppt-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 “斤”在古汉语里是 “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 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分”“离”为些字的意思, 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③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 “饣”为偏旁, 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 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 “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 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 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 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 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 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五、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 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
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 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 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 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 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
信:
《出师表》: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曹刿论战》: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讲信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相信
《史记·刺客列传》: “今行而弗信,秦未亲也。”
信物
方法的总结:
B 附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归附 《论积贮疏》
再如: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名副其实(副, 符合)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运斤成风 (斤,斧头)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 竭尽)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一蹴而就(蹴, 践、踏,用脚踢)
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尽职守(恪,谨 慎而恭敬)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
“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 “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 “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 意思。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②句中“怀”与“握”同义,则“瑾”和“瑜”也同 均指“美玉” 。
③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非天下也
针对这个问题,本节课将一些文言文实词 的理解技巧与方法做一些归纳,使同学们在考 试中能有的放矢,较为准确地去把握文言文阅 读中所遇到的实词的含义。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 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 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根据现在的双音词推断词义 2、根据字的结构推断词义 3、借助已知词义来推断 4、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5、代入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验证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夺取、取用、提取
练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庙,请其矢

告诉、通告、祷告
3、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下雪

练 习
[例3·2002年高考全国卷·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以上四句中加点实词,皆可在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 或相近的意义和用法。
试题选项 实词 课文例句 解释 课文篇目
A 拔 拔石城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 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 的义项
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 处者即
为正确答案。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 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专题
考什么?
古文阅读·高考考查内容: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古文的标准
⑴词汇为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
⑵语法结构为常见文言句式,一般性词类活用, 典型的文言虚词用法; ⑶文章体裁是叙事形式;
⑷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对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 要求较少;
⑸文章的整体风格属于典范作品。
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 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 “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 释为“随着,和着”。

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
D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然因此而死]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风·氓》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败北”,现代汉语词语。
答案:C
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 授予官职。
除南清河太守。日薄西山: 靠近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善才绳之. 短兵相接: 兵器
六、借助字形推断
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 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③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
客必食
[简析]①句中的“组”是以“纟”为偏旁,可以知 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 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
攻取 《廉颇蔺相如列传》
C 乘 乘鄂渚而反顾兮 登上 《涉江》
D 北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过秦论》
败逃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1年11题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A.城之不拔者荆二州耳之。民附操者,逼拔兵:势被耳攻。取《。赤壁之战》
B.齐人未附。
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
意,故“应”为“应答”。
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
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 贯通
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
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 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 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 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
④怀信侘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 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 断它为“确实”之意。

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
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

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
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
之意。

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
旨的句子,反映作者理想、性格品质的句子, 富有哲理的句子,描写精彩的句子。
三、技能 1、人物性格品质的分析判断能力(以行为、 细节描写为主,语言、心理、神态描写为 辅)。
2、翻译的能力(至少自己翻译三篇先秦以后 的散文,其中议论性和人物传记各要有一 篇)。
文言实词的积累
文言文实词是高考的测试要点之一。考题 多从不常见的文言文中选取,实词的意义只有 联系上下文或者自己的推断才能加以理解。相 对来说,此类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 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
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 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 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
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 为“记载”较为确。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 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 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 推知词义。例如:
【考点分布】
按2008年《考试说明》的说法,“文言文阅读”考点如下: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
之意。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 知识推断词义)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 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 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 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
1.联想课文语句
请看2001年高考试题: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
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 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 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 其固定义项。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 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 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 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 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 “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 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点 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绳之以法 约束、制裁
2.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 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 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 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 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 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 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 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 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 “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 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 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着眼于课内(第一册~第六册)
一、基础(熟读课文,悉知文意)
1)一词多义词
1、实词 2)古今异义词

(包括偏义复词、多音节词)

3)通假字 2、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结合课内文章的句子理解)
3、句式:特殊句式、 固定结构
4、词类活用
《 名 师 导 航 》
5、修辞
6、古代文化常识
二、要求背诵的篇目 注意其中四种类型的句子:能体现文章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3年11题) C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 由也?”:笑;微笑。
③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 国”与“秦”相对, “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 就是“族灭”的意思。
④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④句中“亡”与“北”同义,均指“因打了败仗而 逃跑的人” 。
通五经, ⑤贯六艺。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⑤句中由“通”可知“贯”的意思为“通晓,精通”。 ⑥句中前后两个分句意思相反,“忧劳”的意思“忧 思劳苦” 可推知相反的意思是“安逸享乐”。
三、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 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 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 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 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 它的意义。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