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土壤改良
建国前,安徽农村经济萧条,农民生活极度贫困,无力改良土壤,且生产上长期出现剥夺地力现象。
建国后,全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低产土壤进行改良,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也曾出现失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50年代,淮北平原结合治理淮河,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着重对盐化、碱化潮土和砂姜黑土地区进行以平整土地,建立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等工程措施改良土壤;江淮丘岗区主要采取增厚耕层,增施有机肥和防止大水漫灌等办法,着重改良马肝土、侧漂水稻土;沿江圩区,采取开沟排水、改冬沤为冬种,改良潜育水稻土;皖南低山丘陵区,重点在宣城、郎溪、广德3县,采取深耕深翻和增施有机肥,推广绿肥和磷肥等,对红黄壤进行综合利用和改良;皖南山区,采取开沟排除冷锈水和引冷水出田,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土温水温,改良潜育水稻土。
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措施改良土壤,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至1958年大跃进时期,开展大搞“深翻改土”运动,盲目要求耕地普遍深翻6~7寸,并逐步加深到1~3尺。
结果事与愿违,不仅未能改良土壤,相反造成土壤性状恶化,有些地区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这些违反科学的做法,教训是深刻的。
1963年以后,认真总结了前一时期土壤改良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土壤改良示范点,摸索改良培肥土壤的新经验,到1965年底,全省累计1300余万亩低产土壤得到初步改良。
“文化大革命”期间,土壤改良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不顾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展深翻改土造田和大搞园林化、林网化、格田成方的群众运动,虽收到一定成效,但也造成山区毁林开荒和沿湖地区围湖造田,招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繁的严重后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壤改良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贯彻“综合治理、统筹规划”的方针,对皖南和大别山区冷浸田,淮北砂姜黑土,江淮丘陵马肝田、澄白土,皖南红壤,沿江、江南沤水田、烂泥田五大改良片,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治理,先易后难,逐步改造的治理方法。
重点开展治水、培肥、改土为中心的中低产土壤改良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截止1987年全省共改良低产土壤1400万亩。
其中,砂姜黑土740万亩,马肝土150万亩,飞砂土75万亩,白土40万亩,黄红壤105万亩,冷浸田105万亩,盐渍土150万亩,其他土壤35万亩,改良以后共计增产粮食约350万吨左右,增加经济效益25亿元。
为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安徽中、低产土壤面积大,占耕地面积的80%左右,且类型多,分布广,全省自北向南的五大自然区域中,绝大多数地貌类型单元均有分布。
根据这些特点,对不同的中、低产土壤类型,采取了不同的改良措施。
一、棕红土
主要分布在宣城、安庆、芜湖3地市的岗地与沿河、湖二级阶地上。
面积73.1万亩,占全省低产旱耕地土壤面积3.62%。
地面高程在50~100米左右,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
主要问题是耕层较浅,质地粘重、结构不良、土体紧实、坚硬,养分偏低,缺磷少钾,偏酸性,局部地区侵蚀严重,焦斑层等障碍层次出现部位较高,一般在20厘米左右,影响作物根系下扎。
郎溪县针对棕红壤的不良性状,选择耐酸耐瘠的作物山芋、茶叶、山楂等进行种植,酌施石灰,补充钙素和扩种绿肥,增施有机肥,合理配施氮、磷、钾化肥。
结果。
茶叶和旱作物均增产五成以上。
二、僵马肝土
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波状起伏的岗地。
面积178.1万亩,占全省低产旱耕地土壤面积8.82%。
地面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
成土母质为下蜀黄土。
主要问题是“粘、板、僵、瘦”,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在改良利用上,采取发展灌溉,注意保持水土,逐年加深耕作层并结合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掺砂改粘等措施。
嘉山县采取以上措施,还施用砻糠酒糟,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
连续3年定位监测,经过改良的耕作层有机质增加0.11%,速效磷增加1.4pp m,速效钾增加4pp m;亩施1000公斤砻糠酒糟的小麦增产12%,亩施2500公斤的小麦增产32.5%。
三、白土
白土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地区低岗坡土旁的平缓部位,面积47.1万亩,占全省低产旱耕地土壤2.33%。
地面高程30~50米,成土母质为下蜀黄土。
该类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侧渗漂洗影响,耕层质地轻,砂粒含量高,呈灰白色,澄性强,养分含量低,种旱作物长势不好,雨后表土易结壳,闷种、闷苗,常造成缺苗断垄,针对白土的这些缺点,肥东县土肥站在改良利用上积极发展绿肥,种植柽麻及时掩青,翻压入土。
经取样化验分析,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提高,有机质较原来提高0.12%,碱解氮提高15pp m,全氮0.04%,速效磷提高5pp m,速效钾提高35pp m,小麦单产增加10%以上。
四、砂土
砂土面积185.3万亩,占全省低产旱耕地土壤的9.18%,成片分布在萧、砀境内的黄河故道与古河床一带,零星分布在江、河两侧的近河床地段。
地面高程在50米以下,成土母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
其特点是砂性重、质地轻、养分贫乏、漏水漏肥、作物早衰,产量低。
在改良利用上根据砂层深浅与受风蚀情况,分别采取以下措施:即翻淤改砂和掺淤改砂,增施塘泥、有机肥、秸杆还田;选择耐砂固砂作物,适当密植。
望江县雷池乡雷池村10年来通过客粘压砂、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塘泥等措施,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1.04%提高到1.56%,土壤粘粒含量由7.83%增加到12.15%,皮棉单产由46公斤增加到73公斤。
安庆市郊区农林局在新州乡外滩数千亩连片石灰性砂土上栽插意大利杨速生丰产林获得成功,经济效益较好。
五、盐碱化土
盐碱化土是盐化潮土和碱化潮土、碱砂姜黑土的总称。
面积为164.6万亩,占全省低产旱耕地土壤面积3.15%。
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北部和河间平原碟形土地上。
低产的主要原因是,耕层盐分含量较高,在0.1%以上,对作物直接产生盐碱危害,造成苗期死亡。
在改良利用上,主要采取种植耐盐碱绿肥,如田菁、草木樨、紫穗槐等;修沟渠条田、台田和高台地,增施有机肥与过磷酸钙;选择耐盐碱作物等措施。
盐碱化土集中的亳州市五马区李集乡采取上述措施,改良盐碱土28927亩,小麦亩产由5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穷盐碱窝已初步改变了贫困的面貌。
六、黑(瘦)姜土
黑(瘦)姜土面积732.9万亩,占全省低产旱耕地面积36.31%。
主要分布在淮北河间平原和沿淮低平洼地上,地面高程20~40米左右,成土母质为古黄土性河流沉积物。
低产的主要原因:一是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缺磷少氮,土壤养分失调;二是旱,质地粘重,土壤胀缩系数大,旱时容易切断结构件之间的毛细管联系,加之地面强烈蒸发作用,地下水不能及时上升补充,故常出现干旱;三是涝渍,由于地势低洼,排水条件差,每逢雨季常受涝渍危害;四是质地粘重,粘粒含量一般在20~50%,干时僵硬,湿时泥泞,耕作困难。
针对“涝、渍、旱、僵、瘦”五大障碍因素,采取的措施是:挖沟排水、除涝除渍;发展灌溉,抗御旱灾;种植绿肥和增施磷肥;调整作物布局,实行科学种田;改良土壤耕性,掌握适时耕作。
涡阳、蒙城和濉溪3县的黑(瘦)姜土经过综合治理,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0.96%,提高到1.21%;全氮由0.07%提高到0.82%;速效磷由3pp m提高到9p m m;土壤物理性质也有很大的改善。
1987年粮食总产比治理前的1981年增长113.5%,棉花总产增长132.6%,油料总产增长48.4%。
七、陷泥田
陷泥田面积12.5万亩,占全省低产水稻土面积1.12%。
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沟谷中的冲垄田低洼部位,成土母质为多种岩类风化的坡、洪积物。
主要问题是常受冷泉水影响,终年积水,泥脚深,陷人陷牛,耕作困难;水冷,土温低,潜育层出现部位高,亚铁反应强烈,有效养分低,水稻苗期活棵慢,生长后期贪青晚熟;土壤利用率低,每年仅种植一季水稻,亩产200公斤左右。
在改良利用上,主要采取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增施磷、钾肥;协调土壤养分比例,加强田间水分管理,改冬沤为冬种或冬耕晒垡等。
据原徽州地区各县改良稻田试点1504亩的统计,水稻增产幅度都在60%以上。
祁门县从1983~1987年,共改良稻田4104亩,水稻平均亩产增加83公斤,共增产稻谷34万多公斤。
同时,土壤结构、养分也发生变化,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比改土前提高0.025%、13pp m、30pp m;地下水位由30厘米降至60厘米。
收到了培肥改土和增产增收的效果。
八、澄白土田
澄白土田面积226.7万亩(包括白土心田、白土田),占全省低产水稻土面积
20.07%。
主要分布在岗土旁地的平缓地段,地面高程一般在30~60米,成土母质为下蜀黄土。
主要问题是耕层受漂洗影响,粉砂含量高,质地轻,澄性强,插秧困难,常有飘秧现象,影响水稻发棵,生长后期易脱肥早衰。
庐江县针对澄白土田“澄、板、瘦”的缺点,采取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增施塘泥、沟泥改良土壤质地,实行配方施肥,补充土壤养分;逐年加深耕层,结合施用有机肥料,熟化土壤,取得显著效果,平均每亩水稻增产31.5%。
凤阳县改良试验区采取冬季深翻法,效果也很好。
在没有多施肥料的情况下,小麦亩产583.4公斤,比对照田增产49.7%。
九、高产土壤
全省高产土壤面积为1691.4万亩,其中水稻土面积较大,为1338.9万亩,占高产耕地面积79.16%。
高产旱耕地仅有352.5万亩,占高产耕地20.84%。
现将几种高产土壤性态特征及其生产性能、培肥方法简述如下:
〔两合土〕
主要在淮北平原北部呈带状分布于砂土与淤土之间。
面积149.9万亩,占全省高产旱耕地面积42.52%。
成土母质为近代黄泛冲积物,有石灰反应。
其特点是:土体深厚,质地适中,耕性良好,熟化程度高,土壤养分协调。
群众说:“买牛要买抓地虎,种地要种两合土”。
土壤性能适宜于作物生长,小麦亩产可达250~300公斤,皮棉75~100公斤。
在利用上要把用地与养地结合起来,不断培肥,协调土壤养分比例,以维持与提高地力。
全省各地的培肥方法是,施土杂肥等有机肥料,合理配合使用氮、钾肥,因地种植,轮作栽培。
〔鳝血马肝田〕
主要分布在离村庄较近的土旁、冲、畈上,成土母质为下蜀黄土。
面积53万亩,占全省高产水稻土3.96%。
主要特征是:耕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耕层有大量鳝血斑,水、肥、气、热协调,易灌易排,保水保肥。
近年来,由于施肥比例失调,重用轻养,使土壤肥力下降。
肥东县土肥站在山王乡抓点示范,采取恢复发展种植冬绿肥并套种柽麻,放养红萍,实行测土配方施肥,调节氮、磷、钾比例,增施钾肥;结合冬修水利,增施塘泥。
经过3年的改良,鳝血马肝田耕层有机质由原来的1.84%提高到1.95%,全氮由0.081%提高到0.084%,碱解氮由69.5pp m提高到73.4pp m,速效磷由12.5pp m提高到15.2pp m,速效钾由71pp m 提高到95.1pp m,水稻亩产提高17%。
〔鳝血—砂泥田〕
鳝血—砂泥田主要分布在江、河沿岸的砂土与泥滑土之间,呈带状分布,成土母质系长江、河流冲积物。
面积7.7万亩,占全省高产水稻土面积0.58%。
主要特征是耕层较厚,质地适中,耕性好,排灌方便,旱涝保收,土壤肥沃,耕层有机质含量丰富,并有大量鳝血斑,水、肥、气、热协调。
生产能力优于砂泥田。
但是水利条件较差,近年来土壤肥力水平明显下降。
芜湖县保砂乡三官村采取增建电力排灌站,改善水利条件改进耕作制度,改稻—麦为油—稻—稻;实行稻草还田,施用堆厩肥等,通过这些培肥途径,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改善,水稻、油菜单产增产均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