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的重大
贡献。
列宁在书中阐述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
理,不仅教育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劳动群众,为他们创建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也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
支部结合本国个体实际解决本国的革命问题具有指志意义。
十月革命
后,列宁总结俄国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作出新
的理论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的思想。
初版序言
阐明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
这种阐明是由于时代环境的需要。
1.国家同拥有莫大势力的资本家同盟日益融合在一起,它对劳动人民的压迫愈来愈严重了。
帝国主义战争使群众的生活困苦不堪。
2.由于这些,使劳动群众义愤填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显著发展。
3.“在几十年较为和平的发展中积聚起来的机会主义成分,使得社会沙文主义流派在世界各个社会党内取得了统治地位”,这个流派成为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影响的传播者,因此,阻碍革命的发展。
“因此,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具有政治实践上的意义,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义,因为这个问题向群众说明,为了使自己从资本的枷锁下解放出来,他们在最近的将来应当做些什么。
”
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
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资产阶级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他们忘记、抹杀和歪曲这个学说的革命方面,革命精神,把资产阶级可以接受或者似乎可以接受放在第一位来加以颂扬”,“那些德国的资产阶级学者,昨天还是摧残马克思主义的专家,现在却愈来愈频繁地谈论起‘德意志民族的’马克思来了,仿佛马克思培育出极有组织的工人联合会是为了进行掠夺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在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风气空前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
1.恢复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使全部观点即这些观点的发展有一个独立的概念,同时指明考茨基主义的歪曲。
2.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它不是从社会外部强加于社会的力量,也不是上帝意志的体现(反暴力论的)。
3.在国家的根本概念及对待它的态度上,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来自两个主要方
面的歪曲:
①资产阶级思想家,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迫于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而不得不承认,只有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地方才有国家,但他们反对“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说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
②考茨基主义在理论上,它不否认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也不否认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他们忽视或抹杀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被压迫阶级的解放非进行暴力革命不可;非消灭统治阶级所建立的、体现与社会脱离的国家政权机构不可。
国家概念与学说的根本分歧。
二.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
1.国家权力和旧氏族的区别
①国家权力是阶级斗争的焦点,同时也是阶级斗争的形式。
②这种社会权力已经不是为作为氏族一员的人而服务,而是为阶级而服务;它不是简单用来对付外部,而是用来对付内部。
因此,国家权力——特殊的社会权力,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日益同社会相脱离的力量。
③这种力量主要是指国家权力的强力工具——拥有监狱等等的武装队伍。
2.批判社会有机论者不,掩盖国家权力的强力工具——特殊武装队伍的阶级实质的反动谬说。
(他们把这个工具说成是社会生活复杂化,职能分化等等。
)国家依靠暴力进行统治。
三.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1.国家是最强大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至今(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国家都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2.资本一旦掌握民主共和制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对雇佣劳动剥削的权利)。
因此说,资产阶级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普选制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的标尺。
列宁指出:“普选制是表明各个阶级对自己任务的理解到什么程度的标志,它表明各个阶级想要怎样解决自己的任务。
但是,这些任务的解决本身却不是用投票表决所能达到的,而是用直到国内战争为止的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达到的。
”
3.国家是社会发展历史的一个过程。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
1.常备军警察——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强力工具。
2.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劳动是为了增殖资本)。
3.普选制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精神工具。
4.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四.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恩格斯说:“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但是,说国家是这样的,这仅仅是说,它是当时独自代表整个社会的那
个阶级的国家;……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
”“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
”
1.国家的任务是代表整个社会,而国家却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它只能代表“独自代表着整个社会的那个阶级”。
2.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国家制度的残余,即最完全民主的政治形式——自行消亡的国家。
而“作为国家的国家”——不能自行消亡的资产阶级的国家,必须以无产阶级的国家来代替。
这个代替,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
3.“国家自行消亡”是反对机会主义的,同时又是反对无政府主义的:
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它不是:
①永久存在;②,在一天之内可以废除的;③,作为国家的国家,不是可以缓、平、逐的消亡,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实现阶级统治的交替。
4.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
“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非通过暴力革命不可,无产阶级国家的消灭,即任何国家的消灭,只能通过‘自行消亡’。
”
全章思想:
1,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
列宁以从正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基本态度为中心,驳斥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考茨基和社会有机论等等对马克思的国家学说的歪曲,批判了无政府主义和机会主义对国家的态度,指出:“资产阶级的国家只有革命才能消灭。
国家,指最完全的民主,只能‘自行消亡’。
”同时他还阐明: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
他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的概念、性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态度。
第二章国家与革命1848——1851年的经验
一.革命的前夜
“政权正是资产阶级社会内部阶级对立的正式表现。
”因而也可以说:政权是阶级社会内部对立的正式表现。
1.无产阶级专政是镇压资产阶级的工具,因此,无产阶级所需要的国家(逐渐消亡、不能不消亡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获得,只能通过坚持阶级斗争来实现,不能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
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最高表现。
3.党是革命的领袖,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二.革命的总结
1.“过去一切革命使国家机器更加完备,但这个机器是必须打碎,必须摧毁的。
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
2.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这一任务的提出,是国家机器的完备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激化的结果。
3.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普遍适用的。
无产阶级要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三.1852年马克思对问题的提法
1马克思学说与其他学说的区别;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
①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②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③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是:不仅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还存在着空前残酷、形式空前尖锐的阶级斗争,而且还要承认: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整个历史阶段,无产阶级专政都是必要的。
以考茨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否认这一点,否认无产阶级专政下还有阶级斗争。
全章思想:
无产阶级革命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
列宁以此批判了考茨基机会主义用阶级斗争限制马克思主义,否认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的错误观点。
第三章国家与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的分析
一.公社社员这次尝试的英雄主义何在?
1.修改的真实意义;
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强调缓慢发展的思想,不主张夺取政权等等。
“实际上恰巧相反,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只是简单的夺取这个机器。
”
2.要以摧毁、破坏“现成的国家机器”作为“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
①不这样,就不是真正的人民革命;
②不这样,就不能进行真正的人民革命。
3.没有工农联盟,民主就不巩固,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可能,无产阶级革命也就不能胜利。
二.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呢?
1.公社是无产阶级民主——国家形态。
它采取了两项措施:
①废除常备军(取消一项重大开支);
②对一切公职人员实行全面的选举制和撤换制(抑制特权)。
2.这些民主措施会巩固工农联盟。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无产阶级民主构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三.议会制的消灭
1.批判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对议会制的态度
①机会主义宣布“对议会制的任何批评都是‘无政府主义’”!
②无政府主义不会利用资产阶级议会这个“畜圈”,特别是在显然不具备革命形势的时候。
2.“摆脱议会制的出路,当然不在于废除代议机构和选举制,而在于把代议机构由清谈馆变为‘工作’机构”。
作为资产阶级立法和分工的产物的议会制,是用来愚弄人民的,它的本质就是“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竟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所以,“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机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工作机构”。
3,资本主义使“国家”管理机关的职能简单化了,使我们有可能抛弃“长官职能”,把全部问题归结为无产者组织起来,以社会的名义雇佣“工人、监工和会计”,以此来限制、消灭官吏机构——特殊阶层的特殊职能。
无产阶级的国家要废除资产阶级的官僚制、议会制。
①公社已提供了经验;
②资本主义使社会管理简单化了。
四.组织民族的统一
1.民族统一要通过消灭以民族统一的体现者自居,同时却脱离民族、驾于民族之上的国家政权,即消灭以体现民族的形式体现阶级对立的寄生虫——国家政权。
2.建立与资产阶级集中制相对立的自觉的、民主的、无产阶级的集中制。
马克思和蒲鲁东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都主张“打碎”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考茨基机会主义在这一点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蒲鲁东、巴枯宁不同的地方,恰巧就在联邦制问题上。
马克思是主张集中制的。
(驳斥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国家的原则。
五.消灭寄生虫——国家
马克思:“新的历史创举通常遭到的命运就是被误认为是对旧的、甚至已经过时的社会生活形式的抄袭,只要新的社会机构稍微与这些形式有点相似。
”
1.公社是由无产阶级革命“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是国家消亡的过渡形式。
它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
马克思说:“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它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2.对待国家的态度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从事于“发现”可以对社会进行改造的各种政治形式;
②无政府主义根本不谈政治形式问题;
③机会主义则把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国家的政治形式当作不可逾越的极限;
④马克思从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的全部历史中得出结论,并在研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发现了代替资产阶级国家的形式。
全章思想:
“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第一次尝试,是‘终于发现的’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代替已被打碎的国家机器的政治形式。
”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第四章续前恩格斯的补充说明
一.“住宅问题”
1.无产阶级需要一个国家形式,用以剥夺住宅及其它生产资料私有者。
同时用来维护这个公有制。
但是,这个剥夺,不是从一些人的手里转到另一些人的手里,而是归社会的全民所有,但又不是使社会每个成员都成为小私有者,而是把生产资料归交社会的代表——“国家”。
这样,无论如何都不排除承租和出租的保存。
2.这个所有制形式和国家形式是国家消亡的基础。
反过来说,国家消亡,是所有制改造过程的结果。
3.“国家消亡”的论述并不是单纯斥责无政府主义主张废除国家,而是斥责他们鼓吹可以在“一天之内”废除国家。
二.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
1.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都认为废除国家是目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要求:为达到这个目的,无产阶级就必须暂时利用国家权力的工具、手段、方法去反对剥削者。
“但是,反权威主义者却要求在那些产生政治国家的社会关系废除以前,一举把政治国家废除。
”(正在消亡的国家在它消亡的一定阶段,可以叫做非政治国家,表示社会职能失去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
)
2.国家的消失是社会革命的结果,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最终消灭国家。
无产阶级要利用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三.给倍倍尔的信
1.“自由的人民国家”是机会主义的口号,因为:“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之所以需要国家,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
”
2.“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国家了”,“如果公社得到巩固,那么,公社的国家痕迹就会自行‘消亡’,它用不着‘废除’国家机构,因为国家机构将逐渐无事可做而随着失去其作用。
”
国家与自由是对立的、不相容的。
四.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
1民主共和国是走向无产阶级专政的捷径。
2.集中制共和国优于联邦制共和国。
五.1891年为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所写的导言
1.被压迫阶级有没有武装,它是国家问题的实质。
2.宗教对国家来说只是个人的事情;然而,无产阶级政党要为反对麻醉人民的宗教鸦片进行斗争(因为党是阶级的党,所以,它是有着鲜明的阶级观点的,它要率领着革命阶级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斗争,所以它是纯洁的),而国家是“社会”的代表,它对国民在不违反“社会利益”的情况下,要给予“自由”。
因为它承认国民的权利(揭露机会主义的歪曲)。
3.要消灭国家,就要消灭国家的基本特征,即消灭把公职人员、“社会公仆”、社会机关变为社会的主人。
公社采取了两个正确的办法:
①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优选句产生,并且,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
②对公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都发给普通工人的工资。
这样,也就消除了国家权力机关的官吏特权。
恩格斯:“国家最多也不过是无产阶级在争取阶级统治的斗争胜利以后所继承下来的一个祸害;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也将同公社一样,不得不立即除去这个祸害的最坏方面,直到在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能够把国家制度这一整堆垃圾抛掉为止。
”
列宁:“更广泛、更自由、更公开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压迫形式,能够大大地促进无产阶级为消灭一切阶级而进行的斗争。
”
4.破除迷信国家的机会主义观念,阐述了彻底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的压迫形式。
六.恩格斯论民主的消除
1.党要有一个在科学上很确切的名称,但作为一个真正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不应因为名称而阻碍自己的前进。
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
因此,国家的消亡就是民主的消亡。
全章思想:
国家即民主的消亡是所有制改造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
第五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一.马克思如何提出问题
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国家的基础,科学地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国家制度的变化问题。
列宁:“这里的根据就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的,它在历史上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它是资本主义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
二.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1.“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贫乏的和虚伪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即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将第一次提供人民享受的、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同时对少数人即剥削者实行必要的镇压。
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提供真正完全的民主,而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
”
2.国家,随着它的民主的扩大和镇压职能的缩小而消亡。
①在资本主义下存在的原来意义上的国家,即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少数人镇压多数人的特殊机器。
②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候,镇压还是必要的,但这已经是被剥削者的多数对于剥削者的少数的镇压。
实行镇压的特殊机器——“国家”还是必要的,但这已经是过渡性质的而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
③只有共产主义能够完全不需要国家,因为那时阶级已经消灭,作为“阶级统治机关”的国家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对象,这种职能已经不必要了,所以它就随之而消亡。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国家正在消亡。
因为资本家已经没有了,阶级已经没有了,已经没有什么阶级可以镇压了。
但是,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
因为还要保卫在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
要使国家完全消亡,就必须有完全的共产主义。
资产阶级法权只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问题上才消灭了,而在消费品分配的问题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废除,不能立即为人们不需要任何法权规范而为社会劳动创造经济前提,即产品还不能达到极大的丰富。
列宁:“社会主义者说平等,一向是指社会的平等,社会地位的平等,决不是指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平等。
”(《列宁全集》第20卷第139页)
四.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1.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促进生产力高度发展,达到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界线,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的社会。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问题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表现了共产主义在经济上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
列宁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由以区别于共产主义:
①.“在共产主义下,在一定时期内,不仅会保留资产阶级法权,甚至还会保留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国家要保卫法权(要保卫,也要限制。
保卫是为了消灭特权;限制是为了防止再产生特权)。
②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
民主仅仅意味着形式上的平等。
事实上的平等一旦实现,国家——民主也就消亡了。
③人们对于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简单的基本规则从必须遵守到习惯遵守的时候,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的大门就会敞开,国家也就完全消亡了。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主要区别:
A.社会已经不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而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B.因此,国家——民主消亡了,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法权已经不存在了。
全章思想:
列宁根据马克思科学提出的问题,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进行了分析,在提出社会主义的某些特点的同时,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的主要差别。
同时说明,共产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臆造,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一必然上产生的,并指导着人类进步的科学。
社会主义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和国家。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了
一.普列汉诺夫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
同无政府主义论战时避而不谈“是否需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它”,就已经是机会主义胜利了。
二.考茨基与机会主义者的论战
列宁从三个方面批判考茨基的机会主义行为:
1.在马克思主义同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机会主义在要不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这一根本问题上,考茨基完全回避了。
他用打碎国家的具体形式问题来代替要不要打碎这个机器的问题,把我们无法预先知道具体形式这种“无可争辩的”(也是争辩不出结果的)庸俗道理当作护身符!
他到处说的只是“夺取国家政权”,“先有一个长期的深刻的斗争”。
而无产阶级革命对国家、对民主的态度与以往非无产阶级革命不同的“深刻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呢?考茨基选择了向机会主义让步的说法,因为他认为,不破坏国家机器也能夺取政权。
2.考茨基完全不了解议会制与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的区别,资产阶级议会制是把民主(不是供人民享受的)同官僚制(反人民的)连在一起,而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则立即采取办法来根除官僚制,直到官僚制完全消灭,供人民享受的民主完全实现。
3.列宁批判考茨基空谈革命时代到来的具体条件,而不提出革命的任务的机会主义行为。
列宁说:“考茨基在这本小册子(《取得政权的道路》)里写道:‘目前的形势会引起这样一种危险:人们很容易把我们(即德国社会民主党)看得比实际上温和。
’事实上,德国社会民主党原来就比人们想象的要温和得多,要机会主义得多!”
三,考茨基与潘涅库克的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