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短文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三篇》學案
知識梳理
一、學習目標
1、瞭解西方隨筆的文體特點,以及文章豐富的文化內涵。
2、學會分析西方隨筆的說理思路,理解其內在邏輯性。
3、嘗試用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4、注意學習課文語言,摘抄名言警句。
二、文學常識
1、作家作品
(1)蜜雪兒·埃康·蒙田
蒙田(1533—1592),法國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1533年出生于佩里戈爾,從小進入教會學校學習,熟諳拉丁語和希臘語,還學習過法律和哲學。
1554年起,他先後在法院任職多年,然後歸隱田園,潛心研究和思考。
他曾在歐洲長時間旅行,成為“羅馬公民”,受到教皇格列戈裡十三世的接見,並且兩次當選波爾多市市長。
蒙田身處歐洲文藝復興晚期。
這一時期古希臘、羅馬文化得到復興,對人的尊重取代了對神的信仰,體現出濃烈的世界意識和人道關懷。
蒙田是一位典型的人文主義思想家。
他反對中世紀經院哲學,強調對人性的尊重。
“他畢生所作的工作就是對人、對人性種種形態的冷靜審視和研究,他要撕去一切人為的偽裝和矯飾,揭示人的本來面目,還他一個赤裸裸的本我。
”
比埃爾·維利把蒙田的思想分成三個階段:青年時期的斯多葛階段,中年時期的懷疑階段和最後的成熟階段。
第一個階段,他的散文裡充滿了斯多葛派的價值觀。
他認為人要經歷痛苦的磨煉,研究哲學就是要正視死亡、學會死亡。
四十多歲的時候,他轉向了懷疑論。
《為雷蒙·德·塞蓬德辯護》一文典型地體現了這一轉變。
他對宗教權威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他的座右銘是:“我知道什麼?”這一詰問喚起了人們對社會和自身問題的思考。
第三個階段,他反省以前的思想,宣揚人性善良。
上述三個階段的思想在《隨筆集》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隨筆集》堪稱蒙田思想發展的真實紀錄。
隨筆與其他散文形式相比,內容、形式較為輕鬆隨意,不拘一格。
蒙田《隨筆集》與《培根人生論》《巴斯卡思想錄》一同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經典,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正如《世界散文隨筆精品文庫》所評價的:“如果不把有韻無韻作為區分散文的標準而把散文看作文學的一個品種的話,我們可以說,法國近代散文肇始于蒙田的《隨筆集》。
”
蒙田從1572年起開始撰寫《隨筆集》,1580年《隨筆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1588年第三卷出版。
1595年,經他修訂的《隨筆集》定本出版。
《隨筆集》共三卷,107章。
蒙田素以博學著稱,《隨筆集》內容包羅萬象,極為豐富。
“大至社會人生,小至草木魚蟲,遠至新大陸,近則小書房,但無處不有‘我’在,寫法上是隨意揮灑,信馬由韁,旁征博引,汪洋恣肆,但無時不流露出‘我’的真性情。
”
文中屢屢徵引古羅馬的經典著述,事實與思辨相結合,縱橫捭闔,體現了16世紀的人文主義思想。
《隨筆集》語言平易曉暢,不飾雕琢,毫無學究氣。
蒙田喜歡使用市井口語,他曾說:“我願意只用在巴黎菜市場所說的語言。
”他還將法語化的拉丁字和方言入文,增強了表達的力度與生動性。
與許多板起面孔訓人的文章相比,蒙田的隨筆“是一種真正的談話,娓娓然,侃侃然,儼然一博覽群書又談鋒極健的人與你促膝閒話,有時話是長了點,扯得也遠了點,但絕不枯燥,絕不‘謀財害命’般地浪費你的時間,就是在這種如行雲流水般的敘述中,蒙田談自己,談他人,談社會,談歷史,表現出一個隱逸之士對人類命運的深刻的憂慮和思考。
”
《熱愛生命》是蒙田的代表作之一。
它篇幅短小,寥寥數語,卻道出了生命的真諦。
文章開頭是:“我對某些詞語賦予特殊的含義。
”這是一個簡潔的、引人入勝的開頭。
緊接著道出了作者所關注的詞語———“度日”。
他賦予它以雙重含義: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度日”無異於“消磨光陰”,打發時光。
而“風和日麗”的時候,則要“慢慢賞玩、領略”這“美好的時光”。
這一奇異的對比深深吸引了讀者的注意。
接下來,作者詳細解說了這兩種生活態度。
一是所謂“哲人”的頹廢習氣,二是“我”的積極的人生觀。
“哲人”和“我”生活方式不同,根本原因在於對生命的看法不同。
在“哲人”看來,生命是“苦事”,是“賤物”。
“哲人”不尊重生命,所以活得毫無樂趣,百無聊賴,生命在無謂的損耗中悄然而去。
相反,“我”認為生命“值得稱頌,富有樂趣”,它“受到自然的厚賜”,“是優越無比的”。
“我”對生命心懷感謝,熱愛生命,所以“我”不會虛度時光,而是活得認真而灑脫,充分享受人生的樂趣。
作者引用了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的格言:“糊塗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託于來世。
”作者對這句話沒有作任何評論,但是他的意圖卻一目了然。
隨便打發時光的人實際上並不是什麼“哲人”,而是真正的“糊塗人”。
真正的希望不在於來世,不在於任何虛無縹緲的東西,而在於生命本身。
《熱愛生命》雖然只有短短數百字,但是邏輯思路卻異常清晰、嚴密。
如果說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談“生”,那麼後半部分,作者要解決的就是“死”的問題。
“我卻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不惋惜”,因為“生之本質在於死”。
作者一語道破了生與死的辯證關係。
死亡,一直是困擾人類的巨大問題,也是文學藝術的永恆主題。
“生年不滿百,長懷千歲憂”,但是蒙田並不因此而畏懼或逃避。
他寫下了不少關於死亡的篇章。
《直面死亡》這篇文章堪稱對他的死亡觀的最好概括。
他在這篇文章中寫道:“對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對自由的沉思。
誰學會了直面死亡,誰就不再被奴役,就能無視一切束縛和強制。
誰真正懂得失去生命並不是件壞事時,誰就能坦然對待生活中的任何事。
”
蒙田通達的生死觀一方面來自他對死亡本身的洞見,另一方面來自他充實的生命形態。
雖然生命的長度難以改變,但是只要充分理解生命的意義,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生命的內容和品質就會得到無限地豐富。
“我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樂趣”是熱愛生命的關鍵字。
只有懂得發現樂趣、享受樂趣的人,才是真正熱愛生命的人。
蒙田在一篇隨筆中引用了蘇格拉底的例子。
蘇格拉底忍受饑餓、貧窮,忍受兒女的不恭和妻子的惡意中傷,同時還忍受暴政、牢獄、鐵鐐和誹謗,二十七年如一日。
這樣一位偉人學者和無敵的將軍,卻從不拒絕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並且玩得十分高興。
在蒙田眼中,“這一切活動都與聖賢相稱並為聖賢增光。
”另一個例子是大西庇奧。
“在他過去的豐功偉績中,最受尊敬最受愛戴的莫過於他能悠然自得地像幼童一般撿拾貝殼,以及他和萊利烏斯一道沿海岸比賽奔跑拾物,如遇天氣不佳,他們還會饒有興趣地寫劇本表現下層人最艱苦的生活現象。
”
蒙田在文章結尾寫道:“我眼看生命的時光無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這些句子使人聯想起海德格爾“向死而在”的觀念。
蒙田的《熱愛生命》就像一首莊嚴的歌曲,歌頌生命的美與愛,引起人們深深的思考。
(2)巴斯卡
巴斯卡(1623—1662),法國17世紀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
他在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兩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幾何學上的巴斯卡六邊形定理、巴斯卡三角形,物理學上的巴斯卡定理等均是他的貢獻。
他還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腦,製作了水銀氣壓計。
他同時還是概率論的創立人之一。
1670年《巴斯卡思想錄》一書在法國首版。
該書以其論戰的鋒芒、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筆的流暢而成為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經典著作,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被認為是法國古
典散文的奠基之作。
它與《蒙田隨筆集》《培根人生論》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本書作者以其特有的揭示矛盾的方法,反復闡述了人在無限大與無限小兩個極限之間的對立悖反,論證了人既崇高偉大又十分軟弱無力這一悖論,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偉大這一動人主題。
(3)富爾格姆
羅伯特·富爾格姆,美國當代作家、哲學家。
在他的經歷中,他當過幹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銷員、專業畫家、教區牧師、酒吧調酒師、繪畫教師和父親。
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圖的一座船屋裡。
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2、《信條》被刪節部分
好多年了,每當春天,我都給自己規定作業,寫出個人信念的表白:一篇信條。
在我還年輕的時候,這樣的表白寫跑了好多紙張,總想包羅所有的根本性的東西,一個也不放過。
那些話聽上去就像是最高法院的檔摘要,仿佛單憑幾句話就能打發掉全部存在意義上的麻煩似的。
這信條在最近這些年裡是越寫越短了――有時帶點兒玩世不恭,有時搞得稀奇古怪,有時則又是平淡無味――不過我還是一直這麼幹著。
最近,我只用一張紙幾句話就交待了我的個人信條,並且充分理會到那種天真的理想主義的所指。
這裡的啟示是我在一個加油站裡頓悟到的。
我給我的舊車加灌了超品級、高抗爆炸性汽油,可這老傢伙卻消受不了還安頓不得――一路的劈劈啪啪,當著道口就熄火拋錨,下坡時又嘭嘭地放炮。
我知道是怎麼回事。
我的頭腦和意念也每每與此相仿。
太多的知識高度膨脹,叫我犯了面對存在的困惑症――一味地嘀嘀咕咕,當著人生的選擇關口躊躇不前,要麼就是知道得太多,要麼也可能知道得不夠。
這樣檢點過盤算過的人生,自然是不輕鬆了。
當時我意識到自己已經明白了,過一種有意義有滋味的生活,最最需要的是什麼――那並非混沌不辨的一團。
我知道它。
而且久久地理會著它。
生活中也過著它――好吧,那是另一碼事,對嗎?
文本點撥
1、《熱愛生命》
A、文章的結構層次
〔解讀〕生命活動表現為日常的生活,熱愛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熱愛生活。
文章開頭就表明熱愛生活的態度,接著,把“哲人”與自己對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態度作比較,從比較中得出生命是否可愛,取決於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為此引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所說的一句名言加以證明。
接下來,作者談到死亡,人們一般都害怕死亡,作者卻表明了要不害怕死亡,就要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道理。
B、具體研習文章,品味下列語句
①“我們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
”
〔解讀〕生命是經過數十億年的時光演化而來的。
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傑作。
無可比擬。
②“生之本質在於死。
”
〔解讀〕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暫的、有限的,總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
這句話從生命的終極歸宿上來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話題。
③“只有樂於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
〔解讀〕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認真而充實地生活,善於享受生活中各種快樂的人就感到死而無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惱了。
如果一輩子懶散拖遝,萎靡不振,不能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留有好多遺憾,臨死時必然感到苦惱。
從哲學上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
在人類的歷史上,飲鴆的蘇格拉底,自沉汨羅的屈原,斷頭臺上的譚嗣同,這些著名人物都把個體的“小我”融會於人類的“大我”之中,實現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④“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
〔解讀〕關心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更好地享受生活。
⑤“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
〔解讀〕用“豐盈充實”的生活使生命相對延長。
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A、歸納文章主要內容。
〔解讀〕第一,從生理的層面來講,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
第二,從不凡的層面來講,人因為有思想而富有尊嚴,囊括了宇宙。
第三,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這是道德的原則。
B、具體研習文章,品味下列語句
①“我們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
正是由於它而不是由於我們所無法填充的空間和時間,我們才必須提高自己”
〔解讀〕人有一種希望,就是填充空間和時間,即希望自己佔有更大的空間和時間。
但與浩瀚的宇宙相比,人佔有多少空間都沒有用;人無法避免死,因此也占不了多長時間。
人的尊嚴不在於填充空間和時間,而在於思想。
思想有深淺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使人獲得力量,體現出人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顯示出人的獨特性和魅力,也即獲得人在自然萬物中的“尊嚴”。
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提高自己”。
②“我們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這就是道德的原則。
”
〔解讀〕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德通過對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作者把“努力好好地思想”作為道德的原則,說明作者思想的高度重視。
3、《信條》
A、本文主要觀點是什麼?作者強調什麼?
〔解讀〕觀點“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我都在幼稚園就學過。
”接著,文章列出了十七條。
作者強調十七條中的一條:“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還是手把手,緊挨一起。
”強調人與人之間要團結,要互相關愛,要有集體精神。
B、作者列出這些最基本的信條有什麼意義?
〔解讀〕人們常說,真理是樸素的。
又說,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用最簡明的語言表達最複雜的道理。
對於應該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做人,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越來越沒有固定的衡量標準,使一般人難以把握、望而生畏。
作者卻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而且講得機智、幽默,充滿溫情,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正如文章中所說,這些信條“貼近真實,清晰明瞭並且堅實可靠”,便於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實踐,並獲得成功。
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就說過,他之所以能得獎,原因就在於他實踐了幼稚園中學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條。
案例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從阿爾卑斯山歸來
[法] 都德
在普魯文斯省,當天氣溫暖起來時,把家畜送到阿爾卑斯山裡去已經是習慣了。
畜生和
人在那裡要過五六個月,夜間便睡在露天底下高齊腰際的草裡;隨後,當秋天最初戰慄的時候,他們又下山回到農莊上來,重在被迷迭香的花熏香了的灰色的小山上過著單調的牧羊生活……
昨天晚上羊群回來了。
從早上起,大門便敞開地等待著;羊圈裡鋪了新鮮的乾草。
不時地,人們重複著說:“現在,他們已經到艾傑爾了;現在,已經到巴拉都了。
”
近黃昏的時候,突然間,一聲大叫:“他們到那兒啦!”而在那邊,在遠處,我們看見羊群在塵土騰起的光輝裡前進著。
整個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動。
老公羊走在最前邊,角往前伸著,現出凶野的神氣;在它們後邊,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點疲倦了的母親們,偎擠在腿間的乳兒,籃子裡馱著新生的小羊羔、一邊走一邊搖晃著的、頭上戴著紅絨球的騾子;再後邊,是全身浸在汗裡、舌頭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後邊的,是兩個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裡的牧羊的傢伙,他們的外套像袈裟一樣,一直拖到腳後跟。
所有這一切,在我們面前快樂地排成行列,帶著一陣急雨般的踐踏聲擁進了大門。
那時院子裡是怎樣的騷亂啊!金綠兩色相間的大孔雀,戴著絹絨般的冠,從它們的棲木上認出了來者,並用一種驚人的號筒般的鳴叫迎接著它們。
沉睡著的雞窩突然被驚醒了。
所有的都站了起來:鴿子,鴨子,火雞,竹雞。
整個的家禽場像是瘋狂了一般。
母雞們談著要玩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隻羊在它的沾染著阿爾卑斯草的芬芳的毛裡,帶回一種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躍的氣氛似的。
在這樣的騷擾中間,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
沒有比這樣的安置看來更可愛了。
老公羊看到了它們的石槽,感動得流出了眼淚。
那些在旅途中生出來而還從未看見過農莊的羊羔和極小的羔兒,驚奇地看著它們的周圍。
但是最動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於職務的牧羊人的狗。
它們跟在羊群後邊十分忙碌,在農莊上就只看到它們。
守夜的狗在它的窩裡喚它們回來是徒勞的;井邊盛滿了新鮮的水的水桶向它們做手勢也全無用處;在羊群進來以前,在粗大的門閂把小柵欄門關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裡坐在桌子周圍以前,它們是什麼也不要看,什麼也不要聽的。
而到這時候,它們才僅僅同意進到群狗的窩裡去。
在那兒,它們一邊舐著它們的菜湯桶,一邊同它們農莊上的同伴們談論著它們在山裡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著露珠的大朵的紫色的毛地黃……
1、在羊群秋歸的情景描寫中,文章主要傳達了哪兩個方面的感受?(4分)
答:
2、“好像是每一隻羊在它的沾染著阿爾卑斯草的芬芳的毛裡,帶回一種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躍的氣氛似的。
”結合上下文,說說這句話的含義。
(4分)答:
3、本文最後突出寫了狗的形象,你認為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4分)
答:
4、本文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表現手法描寫羊群歸家後的情景?請結合有關具體描寫,簡要分析其作用。
(6分)
答:
參考答案
1、①期盼回家和回家後親切溫馨的感受。
②生命(動物與動物、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或親密交流的感受。
2、①羊群帶回了阿爾卑斯山的生機。
②羊群歸家給人們與動物帶來了喜悅與歡欣。
3、(①表現狗的忠誠(或忠於職守)。
②從動物之間的親密關係寫到動物與家園的親密關係,最後以狗作代表寫到動物與人的關係,使文章的內涵逐步深化。
③最後寫狗與同伴談論山裡的事情,與文章開頭形成呼應。
4、①白描(或細節描寫)。
描寫羊群歸家後的歡樂時寫到了大孔雀、母雞、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寫物件的主要細部特徵簡筆勾勒,使羊群歸家的群像得以簡潔而傳神的表現。
②擬人化的描寫。
本文把羊、狗、雞等都人格化了,如寫羊兒回家後,大孔雀高興地用驚人的號筒般的鳴叫迎接羊兒的歸來,母雞們興奮地談著要玩一整夜。
這樣描寫給人以親切溫馨的感受,洋溢著樸實動人的生活氣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動活潑的情趣。
親身體驗
1、 釋義
賦‧予( ) 囊‧括( ) 垂‧暮( ) 彌‧補( ) 老練‧( ) 頑‧石( ) 豐盈‧( ) 不堪‧( )
2、文段閱讀
閱讀《熱愛生命》回答問題
(1)文章題為“熱愛生命”,文中論述了哪兩個方面的問題? 答:
(2)“壞日子,要飛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
”如何理解?
答: (3)第一段運用了對比的方法闡述觀點,請概括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對比?
答: 3、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選擇兩個例子續寫句子。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
參考答案
1、交給 用袋子 將近 填滿 經驗多、純然 愚蠢無知 充滿 能忍受
2、(1)人為什麼應熱愛生命;人應該怎樣熱愛生命。
(或:生命是否值得熱愛;人如何享受生命的樂趣。
)
(2)生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不能對生活中的挫折、不愉快耿耿於懷,以致破壞生活的興致,應該充分享受生活的樂趣。
(3)“我”對“好日子”和“壞日子”的不同過法;“我”和所謂“哲人”對生命的不同態度。
3、略
素養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大山與小溪的對話
①大山常以巍峨和威嚴,顯示了它至高無上的存在和生命的永恆。
②她唱著歌兒從大山腳下流淌而過,大山覺得她有點玩世不恭。
大山說:“你不能安靜點嗎?”
小溪說:“那我的生命就結束了。
”
大山不以為然:“你姐姐也是水,她莊淑賢雅,像個大家閨秀,你怎麼總是瘋瘋癲癲地亂蹦亂跳?”
小溪回答:“她是被你鎖在山環裡一泓漂亮的死水,永遠流不出山巒的閨幃。
我不喜歡做姐姐的疊影。
“湖裡有片片白帆。
”大山說,“還有遊人的彩艇。
”
“可是姐姐快樂嗎?”溪水詢問大山說,“我怎麼總聽不見她的歌聲?”
“她日子比你過得安閒多了。
”大山以洪亮的聲音回答,“多少遊人戀棧忘返,多少照相機為她俏影拍照。
”
溪水在亂石中跳蹦著,咯咯地對著大山笑了:“她自由嗎?她能像我這樣兒無拘無束地撒歡嗎?她知道山外世界的色彩嗎?她——”
大山怏怏不快地打斷了小溪流的話:“你要的是哪家的自由?你瘋瘋癲癲地要流淌到哪兒去?你誕生在大山腳下,就該有山的遺傳基因。
我站在這兒一動不動,與天上的日月星辰為伍,已經有幾千年了。
我看見只有咱們這座大山的後代,最安分守幾,最克己讓人,最文明古老,最恪守山規。
”
小溪依然笑著,一束束浪語向大山提出質詢:“你是挺高的,高得可以和天穹媲美。
可是您看見過月亮上有飛船著陸過嗎?你看見過你頭上的“太空行人”嗎?
大山仿佛得了聾耳症,反問腳下的小溪說:“你說什麼——你說什麼——月亮上只有搗藥的兔兒爺和嫦娥,什麼時候有過‘飛船’落腳?幾千年來,除了太陽、月亮、星星和雲彩出現在我的頭冠之上,再沒有別的東西比我高了,哪兒有過什麼‘太空行人’?”
③小溪歌聲裡出現了幾分憂傷,“只知采昔日天地日月之精華,不知吸吮今日宇宙天穹之甘露,這樣下去,您的靈魂會枯萎的,直到沒了大山的魂魄!”
④向小溪狂吼道:“站住——你給我停下奔跑的腳步。
”
小溪被大山的施威嚇哭了。
每束躍起的浪花,都是她晶瑩的淚雨。
是的,她生於斯長於斯,山表裡不斷奔湧而出的泉水,是生養她的母體;溝壑中擋路的嶙峋怪石,又賦予她一往無前的勇氣。
但是,像遠祖大山那麼僵直、一動不動地站立,與其說他活著,還不如說他已經死去。
因而,她淚花飛濺地向大山告別說:“不,我沒有姐姐的安分,我嚮往山外的江,山外的河——我要和流淌著的大江、大河並網挽臂,在流動中燃燒自己,發熱,發電,發光!”
大山急了,向小溪發出最後告誡:“你知道嗎,大江大河最後的歸宿是大海,那你就完全沒了‘大山家族’‘山不可移’的本性了!”
⑤小溪的淚雨化作搖撼山嶽的濤聲,“再見吧——我的遠祖——”
1、把下面5句話分別還原到文中①②③④⑤恰當的地方(只填序號)
A“只有流動的東西,生命才能永恆。
”
B巍峨是大山的肖像,威嚴是大山的華裝。
C“你確實是太老了。
”
D跳躍是山溪的形影,嬉鬧喧嘩是溪水的性格。
E大山憤怒了,
①②③④⑤
2、本文可以做中心句的是哪一句?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