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野战军(二野)战斗序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野战军(二野)战斗序列
中原野战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

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129师及地方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

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129师及地方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辖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等5个纵队。

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第三、第六、第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

1948 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

1949 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辖第三、第四、第五 3个兵团。

第三兵团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第四兵团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军;第五兵团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军。

基本简介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辖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等5个纵队。

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第三、第六、第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

1948 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

1949 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辖第三、第四、第五 3个兵团。

第三兵团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第四兵团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军;第五兵团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军。

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1945年9~11月,先后取得了上党、邯郸战役的胜利;1946年 7月~1947 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又取得破击陇海路和定陶、鄄城、晋南、豫北等战役的胜利;1947年6月30日~1948年10月,又取得鲁南战役胜利,随即挺进大别山,进军豫西,与华北野战军密切协同,纵横驰骋于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歼灭大量国民党军;1948年11月~ 1949年1月,与华东野战军一起,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地区。

1949年4月,第二野战军与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并肩发起了渡江战役,突破了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国民党长江防线,解放了南昌
等城市和皖、赣、浙、闽广大地区。

1949年11月~1950 年4月,在第一、第四野战军各一部主力部队协同下,进行西南战役,解放了四川、贵州、云南、西康;随后,又抽调一部分主力部队进军西藏,促使和平解放了西藏。

解放战争时期,第二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00余万人,其中投诚、俘虏 160 余万人。

在战斗中,第二野战军官兵牺牲3.7万余人,其中团以上干部200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战绩
抗日战争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1945年9~11月,先后取得了上党、邯郸战役的胜利;1946年 7月~1947 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又取得破击陇海路和定陶、鄄城、晋南、豫北等战役的胜利;1947年6月30日~1948年10月,又取得鲁南战役胜利,随即挺进大别山,进军豫西,与华北野战军密切协同,纵横驰骋于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歼灭大量国民党军;1948年11月~ 1949年1月,与华东野战军一起,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地区。

1949年4月,第二野战军与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并肩发起了渡江战役,突破了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国民党长江防线,解放了南昌等城市和皖、赣、浙、闽广大地区。

1949年11月~1950 年4月,在第一、第四野战军各一部主力部队协同下,进行西南战役,解放了四川、贵州、云南、西康;随后,又抽调一部分主力部队进军西藏,促使和平解放了西藏。

解放战争时期,第二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00余万人,其中投诚、俘虏 160 余万人。

在战斗中,第二野战军官兵牺牲3.7万余人,其中团以上干部200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各纵组成
1948年4月初,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晋冀鲁豫野战军领导机关及主力进入豫西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适应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开展中原战局,于1948年5月9日决定,加强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领导,以邓小平为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

同时决定,重建中原军区,任命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陈毅(仍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先念为副司令员,邓子恢、张际春为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兼政治部主任,李达任参谋长,曾希圣任副参谋长。

下辖皖西、豫皖苏、豫西、陕南、江汉、桐柏、鄂豫等7个军区。

其编制序列和领导人如下:
皖西军区
(1947年11月15日在岳西县汤池畈成立)曾绍山任司令员,彭涛兼政治委员,鲍先志任
副司令员,徐立行任副参谋长,何柱成任政治部副主任。

辖第1军分区(司令员孔令甫,政治委员卢仁灿)、第2军分区(司令员马忠全,政治委员张维民)、第3军分区(司令员曾庆梅,政治委员郭万福)。

豫皖苏军区
(1946年12月12日成立)张国华任司令员,吴芝圃任政治委员,陈明义任参谋长,王幼平任政治部主任。

辖第1军分区(司令员戴文贤,代政治委员郑华)、第2军分区(司令员李国厚,政治委员李中一)、第3军分区(司令员张忠,政治委员寿松涛)、第4军分区(司令员宋文,政治委员李一非)、第5军分区(司令员王建清,政治委员王其梅)、第6军分区(司令员李浩然,政治委员洪流)、第7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太生)、第8军分区(司令员匡斌、政治委员谭冠三)、独立旅(旅长金绍山)。

豫西军区
(由第4纵队后方司令部、第38军军直合编组成)李成芳任代司令员,张玺任政治委员、文建武、孔从周任副司令员、雷荣天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懋之任参谋长。

辖第1军分区(司令员郭庆祥,政治委员刘道安)、第2军分区(司令员蔡爱卿,政治委员宋川)、第3军分区(司令员李静宜,政治委员薜涛),第4军分区(司令员张显扬,政治委员李福祥)、第5军分区(司令员刘自汉,政治委员冷裕光)、第6军分区(司令员黎锡福,政治委员李立)。

陕南军区
(1948年6月7日成立)刘金轩任司令员,汪锋任政治委员,陈先瑞任副司令员,李耀任副政治委员。

辖第1军分区(司令员段义成,政治委员唐方雷)、第2军分区(司令员孙光,政治委员王力)、第4军分区(司令员符先辉)、第17师(师长张复振,政治委员梁励生)、第12旅(旅长薜克忠,政治委员谭友夫)。

江汉军区
(1947年12月6日,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和原中原军区独立旅合编组成)张才干任司令员,刘建勋任政治委员,韩东山任副司令员,郑绍文任副政治委员,辛元林任参谋长,张树才任政治部主任,宋侃夫任政治部副主任。

辖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焕民、政治委员刘西尧)、第2军分区(司令员李学先,政治委员文敏生)、第3军分区(司令员李人林,政治委员杨殿奎)、独立旅(旅长吴世安,政治委员齐开宏)。

桐柏军区
(1947年12月13日成立)王宏坤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孔庆德任副司令员,赵紫阳任副政治委员,靖任秋任参谋长,张力之任政治部主任,张西三任副参谋长,余成彬任政治部副主任。

辖第1军分区(司令员方正平,第一政治委员赵武成,第二政治委员刘福胜)、第2军分区(司令员王海山,政治委员邓存伦)、第3军分区(司令员张廷发,政治委员吴罡)、第28旅(旅长杨秀昆,政治委员杨树根)。

鄂豫军区
(1947年12月15日在黄岗以北地区成立)王树声任司令员,段君毅任政治委员,郭天民、昌炳桂任副司令员,辖第1军分区(司令员雷绍康兼,政治委员刘毅)、第2军分区(司令员熊作芳,政治委员穰明德)、第3军分区(司令员罗厚福,政治委员谭善和)、第4军分区(司令员张体学,政治委员李友久)、第5军分区(司令员张国传,政治委员刘仰峤)、教导第1旅(旅长昌炳桂,政治委员李世才)和教导第3旅(旅长雷绍康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