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医用生物学重点
临床医学9—16班
1. 罗伯特虎克首先发现了植物细胞。
2.列文虎克首先观察到活细胞。
3. 生命基本特征①以核酸、蛋白质为主导的自然物质体系。
②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功能结构体系。
③以新陈代谢为基本运动形式的自我更新体系。
④自主性的信息传递、转换与调节体系。
⑤以生长发育为表现形式的“质”、“量”转换体系。
⑥通过生殖繁衍实现的物质能量运动守恒体系。
⑦以遗传变异规律为枢纽的综合决定体系。
⑧具有高度时空顺序性的物质运动演化体系。
⑨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共存体系。
4.施旺、施莱登提出细胞学说;魏尔肖进行补充。
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①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②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③生物体通过细胞活动反映其生命特征;④细胞来自原有细胞的分裂。
5.细胞的定义①细胞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细胞是生命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6. 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其直径达12CM。
支原体(又称支原菌)是最小的细胞,其直径仅0.1μm。
7.器官的大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这种关系有人称之为“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
8.细胞的主要共性①所有细胞都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
②
细胞具有遗传物质。
③细胞都具有核糖体。
9. 膜蛋白有外周蛋白和镶嵌蛋白。
膜蛋白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10. 膜糖类: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和溶酶体(高度糖基化)。
“细胞外被”或“糖萼”通常指真核细胞表面富含糖类的外围区域,大部分由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伸出的寡糖链部分组成。
细胞外被对细胞有保护作用,还参与细胞间识别,对细胞的接触抑制以及细胞间的黏着性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11. 液态镶嵌模型(流动镶嵌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脂质分子排成双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或联结于脂双层上;膜的两侧结构是不对称的;膜脂和膜蛋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2.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染色体)和核基质组成。
13. 核孔复合体:核膜孔并非是单纯的孔洞,而是复杂的环状结构,它由孔环颗粒、周边颗粒、中央颗粒和无定形物质组成,与核孔一切统称核孔复合体。
作用:能够介导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的物质运输。
14. 核纤层是内层核膜下的一层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纤维网络结构。
核纤层与核膜、核孔复合体以及染色质在结构上关系密切,为它们提供了结构支架,在细胞分裂期间,核纤层发生去组装和重新组装的周期性变化,影响着核膜的解体和重建。
15. 染色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
16.染色质的四级结构核小体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5
种组蛋白和200bp左右的DNA组成。
其中4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组成八聚体的核小体核心颗粒。
146~147bp 的DNA缠绕在其外围1.75圈,形成直径为11nm的核小体。
相邻核小体之间由60个左右碱基的DNA形成连接DNA。
H1位于DNA进出核心颗粒的结合处,许多核小体彼此连接形成直径为11nm的串珠链,构成染色质的一级结构。
再由直径11nm的核小体串珠链螺旋盘绕,每圈6个核小体,形成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构成染色质的二级结构。
由外径30nm的螺线管再进行盘绕形成直径300nm的超螺线管,构成染色质的三级结构。
超螺线管进一步折叠,形成染色单体,即染色质的四级结构。
17.“袢环模型”由核小体形成的串珠链是一级结构,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在H1的参与下,形成一种更为稳定的结构是二级结构,二级结构每圈6个核小体,形成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 的螺线管,由非组蛋白构成的纤维网架,直径30nm的螺线管一端与支架结合,另一端向周围呈环状迂回后再回到结合处。
这样的环状结构称为袢环。
袢环沿染色体纵轴由中央向四周伸出,构成放射环,每个DNA袢环包含315个核小体,约63000bp,每18个袢环呈放射平面排列成微带,再沿纵轴构建成染色单体。
每个染色单体平均含108条微带。
18.内膜系统是指位于细胞质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的总称。
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主要包括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核膜、溶酶体、分泌泡等。
19.组成膜糖类的单糖有九种.
20.溶酶体的膜不同于其他膜结构,具有特殊的性质:①膜上嵌有质子泵,可将氢离子泵入溶酶体内,以维持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②膜蛋白呈高度糖基化状态,糖链伸向膜内侧,可保护自身膜结构免受内部水解酶的消化;③膜上具有多种载体蛋白,用于水解产物向外转运。
21.溶酶体可分为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残余小体。
22.线粒体“动力工厂”。
23.细胞呼吸的4个阶段:①糖酵解;②由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③三羧酸循环;④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24.细胞骨架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25.无性生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6.有性生殖是高等动、植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形成合子的方式
27.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必须有两个亲本参加,它们先形成配子,雄配子也叫精子,雌配子也叫卵子。
28.精子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称为精子发生,约需64~72天。
精子发生在睾丸生精小管内进行,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变形期等4个时期。
增殖期实现数量增加,进行有丝分裂,精原细胞(2n)有丝分裂,部分A型精原细胞经有丝分裂产生B型精原细胞。
生长期:B型精原细胞经数次分裂后,体积
增大,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成熟期:进行减数分裂,初级精母细胞形成后,迅速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第二次分裂,结果共形成4个精细胞。
变形期:头部主要由细胞核(单倍体)和顶体(特化的溶酶体)组成。
变形期主要包括三个阶段:①顶体形成(精子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变成溶酶体。
受精时顶体酶释放,有助于精子穿过卵的透明带。
)②核染色质凝聚(精子细胞中,与DNA结合的组蛋白相继被过渡性蛋白质、精蛋白替代。
)
③尾部形成。
(微管,基本组成上都是9+2型)
29.卵子在卵巢中发育而来。
从卵原细胞发育为卵子的过程称为卵子发生,经历增殖期、生长期和成熟期这3个发育阶段。
增殖期:女性胚胎第6周时,原始生殖细胞以克隆方式增殖为卵原细胞。
至第20周时,生殖细胞约为700万个,其中约200万个为卵原细胞,约500万个已发育成初级卵母细胞。
生长期:在减数分裂诱导物质的诱导下,初级卵母细胞进入第一次减数分裂并停止在前期Ⅰ的双线期。
成熟期:黄体生成素促使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细胞:一个是次级卵母细胞;另一个体积很小,称为第一极体。
排卵时,次级卵母细胞停留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排出的卵停留在输卵管的壶腹部。
30.由于减数分裂,使每种生物代代都能够保持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重新组合,同源染色体间发生部分交换,结果使配子的遗传基础多样化,使后代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有更大的适应性。
在精子与卵子经过受精而形成受精卵过程中,其结合也是
随机的。
31.人类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部位在输卵管壶腹部。
32.DNA的生物学意义:①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中蕴藏着大量的遗传信息。
②DNA分子的双螺旋碱基互补结构是复制和修复的基础。
③DNA分子双链的互补性是DNA分析技术的基础。
33.人类细胞中所有的遗传信息构成了人类基因组,即人类细胞中所含有的所有DNA序列总和。
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
34.串联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和分散重复序列(中度重复)。
35.GT-AG法则对正义链。
36.侧翼序列主要由启动子、增强子和终止子等。
37.DNA复制的特点:①半保留复制②半不连续复制。
38.复制子: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有许多复制起点,一个复制起点所进行复制的DNA区段为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子。
39.转录以DNA双链中的反义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四种核苷三磷酸ATP、GTP、CTP、UTP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40.核内异质RNA即核不均一RNA(hnRNA)。
41. 戴帽有助于被核糖体识别,保护mRNA的5‘端。
42. 加尾的作用可能与保持3‘末端稳定性以及mRNA寿命有关,并且可能促使mRNA由细胞核运输到细胞质中。
43. 基因启动子、增强子中有些保守的序列能与转录因子特异性结合,调节基因转录,这些序列称为顺式作用元件。
44.转录因子是与顺式作用元件结合的蛋白质,一般在远处合成,转移到它们所作用的部位,因而被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45. 常染色质是指在细胞间期处于解螺旋状态的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呈松散状,染色较浅,着色均匀;异染色质指在细胞间期处于凝缩状态,很少进行转录或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染色较深。
46.1961年,Mary Lyon提出了X染色体失活的假说,即Lyon假说:①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两条X 染色体中仅有一条X染色体在遗传上是有活性的,另一条X染色体在遗传上是失活的,在间期细胞核中螺旋化而呈异固缩为X染色体质;②失活发生在胚胎早期,例如人类大约是在妊娠第16天(5000~6000个细胞)时发生失活。
在此以前所有细胞中的X染色体都是具有活性的;③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
47.设X染色体数目为n,则X染色质数目=n-1.
48. Y染色体长臂远端2/3的区段为异染色质,可被荧光染料染色后发出荧光。
细胞中Y染色质的数目与Y 染色体的数目相同。
49.人类染色体的类型分为三种类型: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央着
丝粒染色体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水木年华-完美世界.mp3。
人类没有端着丝粒染色体。
50. 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发生突变而引起的疾病称为遗传性疾病。
51. 目前遗传病一般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血友病)、多基因遗传病(人类的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哮喘、
先天性心脏病)、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综合征、XYY综合征、XXX综合征)、线粒体遗传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帕金森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氨基糖苷诱发的耳聋)和体细胞遗传病(恶性肿瘤)。
52. 生命多样性亦称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3.物种是由可以相互交配(产生能育的正常后代)的自然群居组成的繁殖群体,和其他群体存在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生态空间,拥有一定的基因型和表型,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产物。
54. 国际命名体制采用瑞典学者林奈所创建的双名法。
属名和种名,用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斜体。
55. 学名字体在印刷时一般要求为斜体,手写时则在其下方加一横线。
56. 界门纲目科属种7级。
57.我国学者陈世骧教授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两总界(六界)系统。
58. 原生动物是一类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例如绿眼虫。
59.海绵动物,又名多孔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多细胞动物的典型代表,属细胞水平的多细胞动物。
例如淡水海绵。
60. 腔肠动物体一般呈辐射对称,例如水螅,海蜇。
61.扁形动物门,两侧对称,如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
62. 线形动物门的动物出现了肛门,如人蛔虫。
63. 环节动物门的环毛蚯蚓。
64.软体动物门有乌贼、中国河蚌、钉螺。
65.节肢动物门是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应陆生生活的高等类群。
昆虫纲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纲,如对虾、蜈蚣、蜜蜂。
66. 棘皮动物门有刺参、紫海胆、砂海星。
67.半索动物门代表是柱头虫。
68.以上10个门类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即:①没有具身体支持作用的脊索或脊椎;②若有中枢神经系统,皆非管状,且位于消化管道腹面;③如果具有血管,则主要血管位于消化管道背面。
以上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69. 脊索动物门:尾索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
70.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论点:①生物的变异;②繁殖过剩与生存竞争;③自然选择;④性状分歧和新物种形成。
71.现代达尔文主义,中性突变进化学说。
72. 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水与湿度、空气、土壤与岩石。
73. 生物因子: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74.种群系指分布于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自由交配并产生正常能育后代的同种个体群。
75.自然种群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结构特征和个体数量特征。
76.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有两个部分、六大要素。
生态系统分为非生物环境(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等物理因素)和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77.生产者是指能够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78.消费者是所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食的各种异养生物。
79. 一般把系统中生物之间依营养关系所形成的联系称为食物链。
80.克隆指通过无性方式由单个细胞或个体产生的、和亲代非常相似的一群细胞或生物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一个克隆内的所有成员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构成。
81.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
82.①遗传图;②物理图;③序列图;④基因图。
83. 干细胞是指一类具有无限或永生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它能产生一种以上类型的特化细胞。
84. 干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