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蓉城名校联盟高2015级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
语文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走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如风,星移斗转,天道无穷。
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带来的一系列天文物候变化。
中国人很早就根据自然时间节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时令体系。
它起源于黄河流域,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
早在春秋以前,人们已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定了春分、夏至、秋分与冬至四个节气点,后又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
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出现,在《逸周书》中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只是个别名称位置不同罢了。
“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我们先民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运行的内在动力是阴阳二气的流转,不同的节气时令,阴阳二气在天地中处于不同的位置。
由于阴阳二气分别代表寒冷与温暖的气候属性,万物的生命周期亦与节气时令相关,春生、夏养、秋杀、冬藏是“天之道”,围绕着这一天道信仰,不仅圣人要“副天之所行以为政”,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对应天道,就是普通人的生活起居也要依照四季时令的阴阳特性来安排,因此形成了针对特定节气时令的信仰、禁忌、仪式等。
在节气时令中,饮食保健的内容令人注目,它是我们祖先岁时生活的经验总结。
传统时令饮食原则是: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黄帝内经》认为: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
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即按照四季阴阳二气升沉流转与五行属性,调整饮食性质、内容。
节气时令是自然节律,也是传统中国人亲近自然的季节提示。
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天时,安排着四季的活动。
如霜降,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
《礼记·月令》:“霜始降,则百工休。
”这既是顺时,也是因为天冷不便于工程或手艺制作。
冬至之后进入酷寒时节。
这对保暖条件简陋的古人构成了严重威胁,人们是掰着指头度日的。
为了纾解在冬寒胁迫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挨过漫长冬季,从寒冬看到春日的希望,人们很早就发明了“数九九”的游戏。
从宋元开始,《九九歌》就流传于南北各地,至今流传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就是这一歌谣体的延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世代相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具有生活节奏的提示与生活方式的调节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自觉地传承这一文明财富,尊重自然时间,尊重生命节律,从机械的物理性的钟表时间中解放出来,享受色彩斑斓的自然时间生活。
(摘自萧放《“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除了个别名称位置不同,《逸周书》中已经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序列。
B.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与太阳所处位置的关系发生变化,故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不同,因而一系列天文物候也随之而变。
C. 在中国古代,圣人围绕“春生、夏养、秋杀、冬藏”的天道信仰“副天之所行以为政”,对应天道施行庆赏罚刑。
D. 中国古代社会形成的“二十四节气”对当代中国人来说,依然具有生活节奏的提示与生活方式的调节的指导意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先民依据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测定了四个节气点,进而推算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时间,这最早可追溯到春秋以前。
B. 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霜降之后秋收结束,农人停止劳作,古有“霜始降,则百工休”的说法。
C. 阴阳二气代表着寒冷与温暖的气候属性,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D. “数九九”的游戏是古人为了纾解在冬寒胁迫下出现的心理危机,挨过漫长的冬季而发明的一种游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时令饮食的原则记载在《黄帝内经》里,指导人们按照四季阴阳二气升沉流转与五行属性,调整饮食性质、内容。
B. “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我们先民认识天地自然时序的时间框架,人们依照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调整和安排自己的活动。
C. 中国古代的许多与特定节气时令相关的信仰、禁忌、仪式等一直流转到今天,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 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与太阳所处位置的关系发生变化”表述错误,应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而非地球“自转”。
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C 项,张冠李戴,由原文“‘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时间指南”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是“二十四节气”时令,而非“阴阳二气”。
故选C。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本题C 项,张冠李戴,由原文“‘二十四节气’时令是……时间指南”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是“二十四节气”时令,而非“阴阳二气”。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 项,原文只表述了传统时令饮食原则的具体内容,但并未说明其是《黄帝内经》所载。
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影子
刘建超
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
老街的门店多,许多都是老招牌。
看着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招牌上却是乾隆康熙所赐,在老街度过岁月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郑板桥之类的文匠骚客,他们题写的招牌楹联,不经意间就会出现在犄角旮旯的小店中。
老街的古物多,古董遍地都是。
老街家里打一口井,就能挖透几个朝代。
老街流传个笑话,两个青年打架,一个用铁锨拍人,结果人没有拍到,却拍倒了一段土墙。
这个小青年就被逮走了——被他拍倒的是隋朝古城墙,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老街以前的私塾多,教书先生多,有许多还给皇亲国戚做过先生。
所以,老街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
霍老、乔老、贾老都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
在老街,只要是有沾点文化色彩的事情,三位老者是必被邀请的。
三位老者都是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往场合里一站,就觉得文风氤氲,儒气荡漾,场合就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
三位老者聚到一起,抱拳作揖,称兄道弟,一派和祥。
其实,背地里谁也不服气谁,论年龄,三人同庚,出生月份不同;论资格,都是毕业于北京的名牌大学;论学识,也都出版过自己的文集著作。
老街有场合时,请一位还行,如果是三位都到场,如何排座次就是个费死脑筋的问题了。
常常是因为前后的次序不满意,有的老者就会拂袖而去,弄得主家不尴不尬。
天下事没有难得住老街人的。
有人就刨根问底儿,看看是谁最先发表过文章。
三老提供的资料竟然都是同一年。
那就看看谁发表的报刊级别高,居然也都是当年的《人民日报》。
那就再看谁发表的文章字数多,三人都含糊着说记不清了,反正是版面挺大的。
就有好事的人,去了京城的图书馆,查到了三老当年发表的文章,还复印回来了。
结果是霍老的文章815字,乔老的文章770字,贾老的文章602字。
霍、乔、贾的排序就被默认了。
霍老自然就是德高望重的领头羊了。
老街的一些脸面的事务,霍老也就当仁不让地坐在主席台子的中间。
面子上的事情解决了,心理感受还是不舒服的。
在有的场合上,有意无意地就会涌出点暗波。
霍老若是发了言,乔老随后就会提点不同看法,与之“商榷”。
乔老若是发言了,贾老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问题,把乔老的意见给间接地损一番。
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也都心照不宣,却能相安无事,得过且过。
贾老是心里最不安分。
三个人当中,只有他年龄虽大,比霍老早来到世上二十五天,比乔老早活了四十五天。
贾老也比那两位早毕业一年,在学校也是一支笔杆子,若不是当年自己把不住滑,犯了点小小说的作风问题,早留在京城混出个摸样了。
在老街混到一把年纪了,还是个“小三”,这让贾老很是不爽。
排在老三,实际上就是个搭头,有你没你都一样。
老伴最能理解贾老的心境,安慰他说,现在要看谁能熬过谁。
我看那老霍老乔都不如你结实,好好锻炼吧,机会都是留给活得最长的人。
贾老心中豁然开朗,制定了一整套的健身养身计划,把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
出席一些场合,他就特别注意观察老霍老乔的状态,闲聊听他俩念叨这个脂肪高那个血糖高的贾老就特别受鼓舞,自己啥都不高,就是心气高。
事情总是在发生着变化,先是霍老中风住院去世,乔老接替了一大推的名誉头衔。
后是乔老心梗,撒手人寰,贾老继承了一大堆名誉头衔。
以后,只要有车接,有饭局还有点小意思,贾老都会显身于各种场合。
贾老在场合上可以名正言顺地坐在正中间了。
坐在中间的位置上,似乎只是坐着,因为场合上的发言不是长官就是老板经理董事长,轮到贾老该说话时,就到了饥肠辘辘的开宴时分,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贾老也就没有了讲话的兴致。
有一次,贾老坐着场合的中间,百无聊就,忽然觉自己的灵魂离开了肉身,在场合上空游荡,看到自己的那幅没有灵魂的空壳,就如同影子一样在耗费钟点。
贾老恍然,其实在场合上,自己就是被用来做影子的。
贾老觉得影子很好玩。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老街人办事爱请三位老者,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老街文化的标志性人物,有他们在场,场合就一下子显得有了品位,提了档次,主家也就有了面子。
B. 相对于其他两位,年龄最长的贾老心里最不安分,他对自己是个“小三”耿耿于怀。
他所制定的一整套健身养生计划,其实是在为日后的人生上位做准备。
C. 小说开头说老街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可是后来在场合上,轮到贾老说话时,大伙个个都心不在焉,交头接耳,这说明大家对贾老并不尊重,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
D. 小说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诙谐幽默,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和散透出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
5. 小说第二段写老街老之“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6. 小说标题“影子”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体予以探究。
【答案】4. C 5. ①照应文章首句,突出老街历史悠久的特点;②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增加老街的传奇色彩;③为三个老学究的出场作铺垫(导引主要人物出场)。
6. ①浅层含义:“影子”代指虚假的东西,文中指贾老灵魂出壳后的肉体。
②中层含义:“影子”是指被官员或富商用以装点场面、沽名钓利的工具。
③深层含义:一个人在乎名利,就会丧失灵魂,成为受人摆布和利用的傀儡。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C项“老街尊师重教是徒有虚名”符文意,有以偏概全之嫌。
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第二段写老街三老之“老招牌”“老古董”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
第二段写老街三老之“老招
牌”“老古董”属于环境描写。
这个环境描写内容是第一段的“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中前“两老”——老招牌,老古董。
点明了“三老”中“老学究”的活动场所和生活背景,增加了老街的文化底蕴和传奇色彩。
同时为下文三个老学究出场作了铺垫。
点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其作用也不相同。
答题时,可据位置定作用,也可联系文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分析。
比如本文第二节的环境描写既照应了第一段“老街有‘三老’:老招牌,老古董,老学究”,又为下文主要人物——老学究出场作了铺垫,还点明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背景,增加老街的传奇色彩。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含义能力。
文章标题含义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去理解。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比如本文标题“影子”,通读文章可知,“影子”在文中指一次,贾老被官员或富商请去装点场面,坐着场合的中间,灵魂出壳后看到的自己的肉体。
这里“影子”还是指被官员或富商用以装点场面、沽名钓利的工具。
所以文章标题“影子”含义还指一个人在乎名利,就会丧失灵魂,成为受人摆布和利用的傀儡。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于明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下午共同发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民间文学类项目为155项,占总数的11.3%,在十大非遗门类中排第5位。
文化部共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民间文学类共计77人,占总数的3.88%。
民间文学还面临着继承人高龄化和法律保护缺失等问题。
曲艺有127项,曲艺类传承人有151人,仍有40余项曲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没有国家级继承人,显示出曲种传承的不均衡和保护传承人的紧迫性。
2015年,包括河南坠子国家级传承人刘宗琴、相声国家级传承人常宝霆等20名曲艺类项目国家级传承人离世,更是给非遗传承带来了巨大损失。
2015年,北京、上海、山西、山东等8个省市公布了新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其中,传统音乐新增项目共计28项,包含民间音乐23项、宗教音乐3项和人文音乐2项,表明民间音乐仍是传统音乐类名录建设的主体。
“申遗热”推动了传统音乐的发展,2009年,有5个传统音乐项目类型同时被选为“世遗”;在前两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传统音乐分别入选72项和67项,在十大非遗门类中位居前列。
2015年,传统音乐诸多新增赛事尤其是原生态赛事的举办,络歌坛的迅速发展,观看民歌实景演出以及近几年的民歌民乐进校园等,都显示出传统音乐在全民参与的“后申遗时代”更加欣欣向荣。
2015年,我国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延续了以往良好的势头。
名录建设方面,在历年公布的各级非遗名单中,传统技艺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重。
2015年各省公布了新的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传统技艺类非遗共136项,约占总数的34%。
2015年新增传统技艺项目中,上海和陕西分别占比16%和22%,领先于其他省市。
各项传统技艺中,有一部分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如酿酒类、制瓷类非遗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不能回避的是,一部分传统技艺因创新设计不足,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
随着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5年中国传统医药立法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传统医药逐渐被世界认知。
2015年,北京、安徽等地公布了省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名单,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达到了43人。
尽管传统医药发展势头迅速,但传统医药类项目的新增代表项目和扩展项目数目甚少。
(摘自“新民网”,有删改)材料二
济南6月8日讯(记者尹延杰)记者今天从山东省邮政公司了解到,为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邮政定于2016年6月11
日发行《文化遗产日》纪念邮票1套2枚,两枚邮票采取连印形式,分别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中心,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用线描的表现形式环绕展示在周围,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作为背景,整体风格古朴、简洁,主题明确。
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昆曲、珠算、剪纸、端午节、古琴;文化遗产表现项目为:长城、福建土楼、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
(选自大众网,有删改)材料三
文化部社图司巡视员周小璞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一些专家认为,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无形或隐形,是人的精神创造,更凸显了对其保护抢救的重要性。
它可以暂时没有任何意义,可要可不要,但如果因此而不重视,让其自生自灭,将给人类、国家、民族造成精神和情感上的断裂。
(选自2017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内容各有侧重,材料一从总体上介绍2016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情况,材料二、材料三着重介绍具体保护措施。
B. 材料二表明,“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指的是自然景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C. 从材料二可知,设立“文化遗产日”、发行纪念邮票也是保护非遗的措施,它可以强化民众对非遗的价值和保护非遗的意义的认知。
D. 材料三认为,“非物质”的属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精神创造,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以民间文学、相声为例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保护不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而要与时代同步,否则就有可能失传。
B. 酿酒类、制瓷类非遗项目因为能够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因此,如何提高非遗项目的经济效益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
C. 材料二中的纪念邮票以宣纸的纹理和残破的边框形式作为背景,选取的都是文化遗产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项目,体现出鲜明的保护文化遗产的设计理念。
D. 国家之所以将“抢救第一”作为保护非遗的方针之一,是因为一些非遗项目并没有系统的文字和影像资料,主要依靠师傅口传心授来传承,很容易失传。
E. 材料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如果任其自生自灭,人们可能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
9. 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7. C 8. CD
9. 传承人高频化且人数不足,一些项目有失传危险。
②法律保护缺失。
③项目传承发展不均衡。
④创新力不足。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A项,材料一主要介绍2016年之前保护非遗的情况,材料三不属于“具体保护措施”;B项,“物质性”文化遗产除“自然景观”外,还有其他项目;D项“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不妥。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
A项,材料列举民间文学、相声的例子,不是用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可能失传”;B项“因为……经济效益,所以发展比较好”强加因果,“提高……经济效益”非“当务之急”;E项,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的主要问题,立足文本内容分析。
如继承人高龄化且人数不足,法律保护缺失,项目保护发展不均衡,创新不足。
点睛: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勃,沛人。
其先卷人也,徙沛。
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以吹箫给丧事。
高祖为沛公初起,
勃以中涓从攻胡陵。
从入汉中,拜为将军。
还定三秦,赐食邑
..怀德。
以将军从高祖击燕王臧荼,破之易下。
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二百八十户。
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迁.为太尉。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
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趣为我语。
”其椎少文如此。
勃既定燕而归,高帝已崩矣,以列侯事惠帝。
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
十年,高后崩。
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
遂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
文帝即位,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
居十余月,人或说勃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