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刍议(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德炉刍议(一)
宣德炉刍议(一)
高进勇
明代刘侗和于奕正在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中指出:“器首宣庙(皇朝的代号)之铜。

”意思是说:当代礼器中最名贵者是明代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

它被后世称为宣德炉。

宣德炉自宣德三年(1428年)问世以来,历经明代到清代,以至民国期间,直到现在,近六百年的岁月间,热衷于收藏和考证宣德炉者不乏其人。

同时,在古玩的作伪赝品中,就单一品种而论,仿造宣德炉者,是最下本钱,最下功夫的。

笔者有幸家藏一座宣德炉,其通高9.5CM、口径12CM、底径9.5CM、最大腹径14CM,净重0.8KG。

通体栗壳色,双桥耳,乳形三足。

造型古朴厚重,外表光灿夺目,铸造方圆适度,品相完整无缺。

外底正中有30CM×25CM扁方形的阳文“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六字款识,其字体秀丽,工整自然。

(见图)
笔者对藏品宣德炉,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的认识过程。

起初,因为出于情趣,加之,宣德炉的价值不菲而秘不示人。

尤其认定其款为“大明宣德年制”,而坚信不疑,对世上有其众多赝品并不十分清楚。

产生了盲目自信,盲目肯定是真品的认识误区。

后来,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寻觅宣德炉的真品陈列,结果寥若晨星。

只见藏于首都博物馆的一件器底刻“大明宣德年制”印款的桥耳铜炉被众多专家认定是珍品,其器身呈茄皮色,光泽柔润,做工极精。

所以宣德炉的鉴定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是目前中国文物界中的悬案之一。

于是,笔者以为自己的藏品虽与首都博物馆的真品很接近,但是心想不会有如此的好运气降到自己身上,也就自我勇敢地加以否定了。

于是,将藏品束之高阁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笔者到了甲子之年退休了,决定在文学创作之余将家藏文物逐件鉴赏。

于是对宣德炉也作了认真细致的专题研究。

从博览群书到向专家请教;从参观博物馆到与藏友交流;从拍卖会到逛地摊。

对宣德炉的鉴别真假作了许多的努力,收获颇多,提高了鉴别能力,恢复了对其真品的认定。

长期以来,将宣德炉供于案头,有空闲时间,就爱不释手地将其捧在手上加以盘玩,轻轻拂拭,愈盘愈明,愈盘愈美,深沉的栗壳色,在白天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灼目;在夜晚灯光的照射下,宝色腾眸;犹如玉毫金粟隐跃于肤理之间,几百年以来,其赤金色已深深地沁入炉身。

可见,其铸造之精美和费用之巨大,决不是仿制者或伪作者的赝品所能企及的。

先从焚香说起
古代人很注重空气中的气味,遇到有难闻的气味时,就焚烧一种含有香味的草本植物——艾蒿。

因为没有专用焚香炉,就用炊器青铜鼎来焚香。

最早的香炉是汉代的博山炉。

博山炉是熏炉的一种款式,是仿汉代熏香用的铜炉而烧制的。

开始为汉代太子宫中所用香炉,其用青铜
制作,也有陶或瓷制的。

其时,长安丁缓所制九层之炉,上面镂有奇禽怪兽,非常灵异,能自然运动,深得宫廷赏识。

博山炉的造型别致,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盖上还有羽人、走兽等形象,故名。

在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香气扑鼻。

博山炉在汉代开始流行,一般为陶质;三国时多作敛口扁圆腹的罐形或盆形,器腹镂小圆孔,以便出烟,底有圈足或三矮足;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隋、唐博山炉,腹多作成双层莲瓣形,由两条盘曲成柱的双龙用头与爪托起,上配火焰宝珠山峰状炉盖,有白釉、绿釉等陶瓷制品;宋代的博山炉,设计新颖,制作精巧,焚烟不仅能从器身镂孔飘出,而且可以从堆塑的鸭口、狮子口、龙口中喷出;到了明、清,景德镇窑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的博山炉。

马承源在其主编的《中国青铜器》中说:博山炉“炉体呈半球形,上有镂空的山形盖,以便香烟缭绕。

山上雕有人物和龙、虎、猿等动物。

圆盘形底座,中有圆柱与炉体相接。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博山炉通体鎏金,遍饰流畅的云气纹,制作精美细致,极为富丽。


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与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两件博山炉,陕西兴平茂陵从葬坑出土的未央宫鎏金银竹节熏炉,形制工艺精湛绝妙,堪称铜制香炉中的杰作。

南北朝诗人鲍照《拟行路难》诗中写道:“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对博山炉的精巧和闺中之情做了传神的描绘。

颇具文学才华的武进先哲萧统太子,在《铜博山香炉赋》赋中,可略见其文采。

他将古诗“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与都梁。

”诠释得维肖维妙:
“禀至精之纯质,产灵岳之幽深。

探般倕之妙旨,运公输之巧心。

有蕙带而岩隐,亦霓裳而升仙。

写嵩山之巃嵸,象邓林之阡眠。

于时青烟司寒,夕光翳景。

翠惟已低,兰膏未屏。

炎蒸内耀,苾芬外扬。

以庆云之呈色,若景星之舒光。

信名嘉而用美,永为玩于华堂。


综上所述,进入封建社会后,人们不再把青铜鼎当作礼器,而把它变为焚香用的炉。

正如清代朱琰在《陶说》中所云:“古无香炉,古铜器为香炉用者,皆尊、彝、卤、鼎礼器。

后之为炉者,亦仿此为式。

古博山炉是烧香之器,其制与今香炉迥异。


这真实地反映了青铜器鼎到炉的实用变迁情况。

笔者的宣德炉藏品在炉内底部还积聚着一层厚厚的白色香灰,已牢牢地与炉身咬合在一起,用水洗刷丝毫不动,要用锐器用力刮削才能剥落一点,看来是几百年以来的焚香遗存。

更奇特的是,至今闻嗅时从香炉内还散发着阵阵浓香。

如雪如霜的香灰应是高档次的香片、香屑的焚烧遗存。

俗说,好马配好鞍,这从侧面证实这座宣德炉的珍贵身份。

古时有种很名贵的白檀香,《本草拾遗》曰:“树如檀,出海南,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鬼气、杀虫。

”《唐本草》云:“味咸,微寒,主恶风毒,出昆仑盘盘之国。

主消风积、水肿。

”还有一种白胶香,《南方草木状》说:“用之有神,乃难得之物,其脂为白胶香。

”《金光明经》谓其香为须萨析罗婆香。

由此可见,此炉焚烧的应是名贵的白檀香或白胶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