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藏族自治州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迪庆藏族自治州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7八上·开远期中)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A . 溃退(kuì)泄气(xiè)要塞(sài)锐不可当(dāng)
B . 颁发(bān)诘责(jié)翘首(qiào)屏息敛声(pǐng)
C . 悄然(qiǎo)胆怯(qiè)娴熟(xián)殚精竭虑(dān)
D . 绯红(fēi)炽热(chì)匿名(nì)抑扬顿挫(yì)
2. (2分)下列选项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骄阳驻足漫延重峦叠嶂
B . 斑斓竹篾鉴赏自出新裁
C . 萧索漠然鼎盛月白风清
D . 慢步悖论摇曳司空见惯
3. (2分) (2017八上·鼓楼期中)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 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生活上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 . 叔叔离家后,就如石沉大海,杳无消息。

C . 这部新型电脑体积小、速度快、功能强大,让同类产品鹤立鸡群。

D .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对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丑态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

4. (2分) (2015八上·扬州期末)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原因,是因为她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

B . 热播剧《芈月传》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政治家极为曲折传奇的人生故事。

C . 玩微信的人每天要花上大约两小时左右的时间聊天、发图片和看朋友圈。

D .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二、默写 (共1题;共6分)
5. (6分) (2018八上·杭州期中) 古诗文名句填空。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

(王绩《野望》)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3) ________,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4)早在十多年前,植入式广告还是“________”,但如今,尽管观众对植入式广告争议颇大,植入式广告仍已是“百草丰茂”。

(选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句子)
(5)京新高速临白段,沿途有着厚重的历史和绝美的大漠风光,有诗云:“________,________。

”同时也
是“一带一路”和“向北开放”战略的重要保障,给沿途地区带来开放发展的机遇。

(选用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句子)
三、名著导读 (共1题;共4分)
6. (4分) (2017七上·盘锦期中) 名著知识
①《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是一篇________(体裁)。

其中有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如________。

(篇目)
②《西游记》作者是________,鲁迅先生称之为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41分)
7. (6分) (2016九上·宁河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1)
下列加下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 公问其故扶苏以数谏故
B . 宜多应者宜乎众矣
C . 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D . 或以为亡国恒亡
(2)
读下列语句,停顿不当的是()
A .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B .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
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起义的深刻历史背景。

B .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是起义的直接原因。

C . "死国可乎"表现出陈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D . 这段文字大意应概括为: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前的舆论准备。

8. (3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③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 ,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 ,友善柔③ ,友便佞④ ,损矣。


④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 ,月无忘其所能⑥ ,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

④便佞(nìng):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掌握的知识、技能,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
请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好()耻()日()
(2)
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共两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
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4)
在第②则中:
①孔子认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哪个更重要?请结合本则相关语句说说。

②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孔子认为谁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从哪里可以知道呢?请用相关原文作答。

(5)
在第③则中,孔子的择友主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6)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7)
上述四则出自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该著作记录了的言行。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0分)
9. (25分)(2018·鄂州)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

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

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

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的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

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

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

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

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

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

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

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

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

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

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

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

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

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

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

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

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

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

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

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

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除)
(1)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里那几件往事?
(3)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4)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划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5)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10. (25分) (2017八上·德阳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藤野先生》节选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

”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

”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

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

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
片。

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1)第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2)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实在好看极了。


②“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请比较以上两句哪句生动形象?说明理由。

(3)第⑤段划线的“他们”指代的是谁?“他们”对藤野先生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4)第⑦段中“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揣摩藤野先生的心理。

(5)作者先离开东京,后离开仙台,前后两次“离开”,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六、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二)半命题作文
“守护”,词典上解释为“看守保护”。

请以“守护”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4)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默写 (共1题;共6分)
5-1、
5-2、
5-3、
5-4、
5-5、
三、名著导读 (共1题;共4分)
6-1、
四、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41分)
7-1、
7-2、
7-3、
8-1、
8-2、
8-3、
8-4、
8-5、
8-6、
8-7、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0分)
9-1、
9-2、
9-3、
9-4、
9-5、
10-1、
10-2、
10-3、
10-4、
10-5、
六、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