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两翼――背诵与写作】一体两翼招商银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的两翼――背诵与写作】一体两翼招商银行背诵是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无数事实证明,教师指导要求学生诵读、背诵课文,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最有效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用切身经验总结出诵读的好处。
他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现在国内教学,在内容与语法的探究方面比以前注意的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一方面,丢开了一方面。
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视吟诵那才全面不偏。
吟诵的时候……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叶老的这番精辟的论述,说出了诵读课文这一教法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提倡熟读精思,一篇文章读的多了,文章的内容就谙熟了。
背诵过的文章,学生印象深,记得牢,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产生,都有极大的好处。
青少年时代,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这个阶段背诵过的文章,往往终生难忘,受用一辈子。
许多知识渊博的学者,都曾背诵过大量的文章,他们把名言警句、典故化为自己词汇库中的有用材料。
郭沫若小时候读《三字经》,稍长时就能够理解;茅盾在中学时代能够把《红楼梦》前十回背出来;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全书。
青少年时代的马克思能背诵海涅、莎
士比亚、塞万提斯等人的名作。
“子美做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这说的是杜甫和韩愈,写文章时很多字、词、句子是引用别人的,如果他们不多背一些人的作品,这字、词、句子又从何而来呢?
诵读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还能陶冶青少年的心灵,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观,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从而培养其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并为之奋斗终身的高尚情怀,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形式。
如《望庐山瀑布》、《咏柳》、《天山景物记》、《后序》等诗文,对增进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之情,学习古代英雄人物高尚的爱国情操是不无裨益的。
要写出一手好文章,先要诵读名家文章,这也是诵读教学重要的一面。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宋代学者朱熹说:“人作文章,若是子细看得一般文字熟,少间作出文字。
意思语脉,自是相似。
读的韩文熟,便做出韩文底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出苏文底文字,若不曾子细看,少间却不得用。
”反复朗读,背诵好文章,读者能够出神入化,写作能力也能够逐步得到提高。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除了重视背诵外,还要大力提倡写作,既要写好课堂上教师布置的作文,又要在课外积极写作,作为课堂作文的补充和深化。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最富于个性,最富于创造性。
它
又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涉及作者的世界观、道德情操,还有观察力、表达力、想象力、感受力等,它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同时,写作又具有实践性。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反复实践,花苦功夫,除此别无捷径,而且这种写作实践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写作需要大量素材,而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单一,生活面狭窄。
有的学校又用功课把学生卡得死死的,他们脑中空空如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师生必须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改变“囚笼”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比较适合他们作文训练的辅助手段,便是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课外练笔,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汲取创作源泉。
师生共同采访学校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某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同学和外单位的先进人物,这样做大有好处。
课外练笔题材广泛,体裁多姿多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有的学生各种题材都尝试一番,这对他们驾驭各种文体的写作大有好处。
练笔不规定篇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尽兴为原则,避免写出无病呻吟和空洞无物的文章。
青少年学生文思敏捷,想象力丰富,每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经历,加之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极易激起他们的写作灵感。
笔者教的学生课外写的诗歌、散文、通讯、消息、影剧评、游记、民间故事、民歌、对联1000余篇(首),真可谓种类
繁多,应有尽有。
这些作品,不受教师命题的限制,也不被一些条条框框束缚。
真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写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因而写作时往往如数家珍,一挥而就,容易写出好文章。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快速作文也是快速输出信息的过程,首先必须有信息的摄取与积累,建立完备的信息仓库。
这仅仅依靠课内教学是难以解决的,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
那么,中学生又怎样去充实写作的储存,增加生活积累呢?
古人说:“留心各样皆学问”。
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寻觅动情事,探究人物的闪光处。
在观察过程中,不但要注意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要抓住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以及事物构成的某个部分的细致隐
蔽的特征。
许多学生没有养成全面细致的观察习惯,往往视而不见,过目即忘。
这就如苏轼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样就谈不上生活积累了。
投身自然,走向社会,捕捉大千世界的珍奇,奉献自己的一片真情。
要善于发现人生社会的动情点,也要抓住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
倘若自己对世界没有激情,对他人漠不关心,心灰意懒,冷若冰霜,必然孤陋寡闻,自绝于社会,成为生活中的可怜虫,那更谈不上生活积累了。
书籍报刊是极好的现实生活教科书,是整个人类的生活财富,在那里面有许多我们缺少的知识营养。
多读书,多看报,可以说是丰富生活阅历、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极好的捷径。
但要真正读有所获,还要多动脑,勤做读书笔记和资料卡片。
“书到用时方恨少”,倘若只读不抄记,就如同深入宝山空手而归的人,真正要用时就没有材料可利用了。
生活积累是写作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快速作文训练的起步。
它如同金字塔的底层,越坚实牢固越好。
日本《每日新闻》社记者、局长牧内节男对记者的要求是八个字:“惊醒如马,忍耐如牛。
”倘使我们每个中学生也都能自觉这样去做,写起作文来也就不会有“无米下锅”的尴尬出现了。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