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单元检测试卷二粤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试卷(二)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冲撞与融合: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
吴思敬
历来的文学革命,其倡导者为了冲破巨大的阻力,往往会从两个方向上去寻求助力:或是面向古代,高张“复古”大旗,其实质则是革新;或是面向外国,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文学革命之火。

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

郭沫若坦诚地宣称:“西欧的艺术经过中世纪一场悠久的迷梦之后,他们的觉醒比我们早了四五世纪。

……我们应该把窗户打开,收纳些温暖的阳光进来。

”当然,中国新诗受外国影响,除去新诗人希望“迎头赶上”西方的急迫感外,更深一层说,是由于现今世界上始终存在着一系列困扰着各民族哲人的共同问题。

尽管各民族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依然在起着作用。

实际上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人类的文学发展史。

到“五四”前后,西方近百年的文艺思潮已经历了由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

不过,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早期新诗人的影响却不是同等的。

客观上说,外来的东西能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是受着当时的国情制约的。

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

郭沫若从歌德、雪莱那里汲取营养,那狂飙般的激情,天狗吞月式的自我扩张,均使他的诗歌显示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刘半农、朱自清等人的早期诗作则大多揭示当时社会中种种黑暗与不平,富于现实主义精神。

然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有时难免泥沙俱下,导致艺术上的不精致;一些如实描绘社会弊端的诗篇,又由于写得太“实”而失去了诗味;大革命后的普罗诗人又普遍存在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直接说教的倾向。

特别是“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诗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新诗人们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的,而是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对西方的东西既有吸收,又有扬弃的。

一些在现当代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如冰心、徐志摩等,无不是从取法于西方开始,但没有跟着西方诗人亦步亦趋,而是把西方的东西与本民族的特点融合起来,因此他们的作品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决非西方诗的翻版,有中国诗歌的某些传统风貌,但又不是“国粹”式的传统诗。

中国新诗是在西方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孕育并成长的。

这种冲撞,使我们的新诗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而且这种责难、争论与困惑一直持续到60年后的新时期的诗坛——回想一下围绕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的争论,以及伴随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而出现的喧哗与骚动……两种文化的冲撞为新诗发展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这种冲撞冲决了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势,为诗的创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这种冲撞带给读者审美习惯的变革,造就了一批批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尽管当前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使诗人处于空前的窘境,尽管当代的诗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中国诗人在寂寞中坚持着,中国诗坛的圣火并没有熄灭。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诗人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对西方诗歌进行了吸收与扬弃。

B.在新诗现代化的潮流之中,中国新诗人都受到了西方三大文艺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深远影响。

C.历来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欲冲破巨大的阻力,变革方向一般会选择古代和外国,20世纪中国诗歌变革也是如此。

D.中国新诗的创始者借鉴的全都是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现代诗歌因此形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

答案 A
解析B项“深远影响”说法错误。

原文是“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早期新诗人的影响却不是同等的”。

C项根据原文“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可知,中国新诗变革的方向是面向外国,而非古代。

D项根据原文“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可知,是“更多的”借鉴,而不是“全都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用郭沫若的言辞,意在说明西方有领先中国文化之处,新诗人要借鉴其精华部分,并且迫切希望中国新诗能迎头赶上。

B.文章通过回顾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告诉人们中国新诗是在西方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孕育并成长的。

C.在阐述对西方诗歌的借鉴时,列举冰心、徐志摩等人的例子,指出了新诗人取法于西方诗歌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特点。

D.文章开头论证了中国新诗受外国影响的根本原因,是“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

答案 D
解析“根本原因”于文无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有差异,但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作用依然存在,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轨迹是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

B.中国诗人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的方式,产生了艺术上不精致的弊端。

“五四”之后,一些年轻诗人开始以西方的现代主义来反对浪漫主义。

C.中国新诗是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生长的,从诞生起都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但这种冲撞也造就了许多懂行的读者。

D.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冲击着中国当代诗歌,使诗人陷入窘境,但中国诗人没有放弃,仍然在寂寞中坚持,中国诗坛的圣火没有熄灭。

答案 B
解析原文是“特别是‘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转向西方的现代主义”,这并不能说明这些年轻诗人是有意识地以现代主义来反对浪漫主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3日上午,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启动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隆重举行。

伴随着习习春风、阵阵书声,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发布了“水秀、山青、城美、人和”四季阅读主题,向全市公众呈现出一幅“春吟水秀、夏览山青、秋咏城美、冬诵人和”的唯美阅读画卷,展示了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厚重和包容。

北京市委宣传部长杜飞进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全民阅读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主动融入首都改革发展大局,紧密围绕继承弘扬“四个文化”,以更加鲜明突出的主题内容,更加亲和人本的组织方式,更加精准周到的服务保障,真正让阅读走进京城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印记的守护者、传承者。

记者了解到,流动于大街小巷的书香公交、穿梭于地下的书香地铁、荡漾于京杭大运河上的书香游船等等,各种流动的阅读空间纷纷亮相,精彩纷呈;樊登、李光洁等数百位文化名人、影视明星和城市普通领读者,通过录制音频视频、现场接力阅读、领读伴读陪读等形式,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广大公众走进阅读空间,体验阅读乐趣,分享阅读感受。

截止今天,全市全城阅读活动直接覆盖人群已经超过500万人。

北京这座历史名城、大国之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城、爱阅之城。

(摘编自《2018北京全民阅读打造爱阅之城》)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调查发现,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较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而2015年,
这个数字是4.58本,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

对此,国民阅读率调查项目负责人徐升国认为,首先,阅读媒介的多样化分流了一部分,读者用手机、平板电脑阅读等方式看书没有纳入纸质图书的阅读统计之中;其次,从国际上看,纸质图书的阅读量普遍在缓慢下降,我国能够保持平稳和略有增长,殊为不易。

在调查中,近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1.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8.8%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37.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9.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同时,64.2%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城镇居民中认为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的比例为63.4%,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5.2%,可见农村对此类活动的需求更为旺盛。

(摘编自2018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全民共识,为了大力营造读书氛围,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

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堪称丰富多彩。

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的确可以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

阅读活动数量的多寡、质量的好坏、参与者的多少,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

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读收获。

说到底,阅读要靠读者自己认真读书。

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是老老实实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地读。

阅读活动的目的是点燃读者心中渴望读书的火焰,只有当读者心中的那团火燃烧起来了,书香社会才能真的到来。

(摘编自张为民《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主题鲜明,呈现出一幅唯美的阅读画卷,展示了首都的厚重和包容。

B.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近三年我国成年国民年人均阅读量变化不大,这与统计方法有关。

C.在全民阅读已成为共识的大背景下,各地为了营造读书氛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活动收效甚微。

D.全民阅读的关键是“读”,只有让读者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认真读书,才能建立真正的书香社会。

答案 C
解析“但活动收效甚微”错。

根据材料三,“不可否认,这些新颖的阅读活动……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官方讲话和记者了解中都可以看出,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贴近百姓生活,公众参与度高。

B.与2016年相比,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增长了0.01本,但这已经是很难得的进步了。

C.超过六成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必要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并且,相对而言,农村比城镇更加需要这类活动。

D.阅读活动代替不了阅读本身,其数量、质量、参与者等指标的好坏与阅读没有联系;评价阅读情况要靠读者。

答案 D
解析“没有联系”错,材料三说阅读活动“可以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对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评价阅读情况要靠读者”错,材料三说“作为读者,唯一评价自己阅读情况的只能是自己的阅读收获”。

6.上述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材料一侧重于报告第八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的情况,展现2018北京全民阅读盛况;材料二侧重于介绍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几点结论;材料三针对各地阅读活动层出不穷的情况,强调了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

(2)三则材料的体裁和写作目的各不相同:材料一是新闻,旨在报道近期重大活动的情况;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材料三是评论,旨在针对社会现象提出见解、主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陈州二绝
孙方友
陈州县志上,写有“城西五里傅家豆腐”,言称为“陈州一绝”。

这傅家住在傅地楼,专制薄豆腐。

那豆腐薄如纸张,白而发亮,吃起来香味儿溢口,筋道而又缠绵。

早年间,陈州城里的诸君曾为吃上“傅家豆腐卷儿范氏麻花儿”而引为荣耀。

不知不觉中,两家名声愈见大了。

范家麻花儿虽未著书立作,但也为“陈州一绝”。

那麻花儿两头一般亭,中间不鼓肚儿。

酥焦,看上去硬邦邦,掉在地上捡不起,可谓老少皆宜。

别家麻花儿均为四股儿,范家麻花儿为六股儿。

那时节,傅家专在城内设了场,主卖豆腐,兼卖豆浆。

赶集上店的庄户人,城里的小商小贩儿,早点均爱吃这种小吃。

味儿鲜不说,主要是便当:两张豆腐,四根麻花,一碗豆浆,不多会儿便可下肚。

饱嗝一打,三味儿齐出,真是美极了!
傅家是乡下人,范家是城里人。

两家搭档,四间筒子房足能独当一面。

范家在后,傅家在前,只用半间,余下的空处全摆了矮饭桌、小竹椅,显得宽敞。

顾客一到,便有人吆喝:“豆浆一碗豆腐两张麻花儿四根——”随着拖音,范家便扭身递过来麻花儿,轻轻放在豆腐上;傅家人顺势一卷,交给了手端豆浆的顾客……
范师傅叫范家三,名家三却排行为二,因而人称范老二。

范老二五十多岁,腰板还硬朗,站街面一天不停闲,倒也不觉累。

傅师傅叫傅传书,名字虽雅,却不识文墨。

他比范老二小几岁,身材高大,三四百斤的担子一下能挑十多里。

这一天早晨刚出门,一个夜间巡防的鬼子兵前来喝豆浆吃麻花儿。

日本鬼子吃喝历来不掏钱,又要尽他们吃。

范师傅胆小,格外害怕日本人,每每盛豆浆,那手就禁不住地抖。

当他胆怯地递给那鬼子豆浆的时候,不小心溅了出来,烫了那鬼子的手。

那鬼子面目凶恶,夺过碗就朝范师傅砸去。

范师傅躲闪不及,落了个满身豆浆。

吃饭的人都吓得惊叫一声,跑出了饭铺。

傅师傅看不过,上去劝阻,不料那鬼子又一拳打来,一下子把傅师傅打个满脸是血。

傅师傅怒不可遏,抓起一条凳子就要与鬼子拼命,范师傅急忙拦住了他。

那鬼子骂骂咧咧,抡起了“三八”大盖,把小店砸了个稀里哗啦,然后余怒未消地走了。

望着傲横的小鬼子,傅师傅愤愤地说:“这口气一定要出!”
“算了算了!没出人命就是万幸!”范师傅边收拾残局边劝傅师傅说。

“你能忍我不能忍!”傅师傅擦着脸上的血迹说,“这仇我一定要报!”
“可别胡乱想!”范师傅吓得变了脸色,劝道:“这年头,保命都保不住,你岂能再去拼命?”
傅师傅望了范师傅一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再也没说话。

当天夜里,傅师傅就出走了。

从此,陈州城里的日本鬼子就经常失踪,最后尸首总是从城湖里浮上来,又肿又烂,很是令人解气。

范师傅知道,这是傅师傅干的。

他禁不住为傅师傅担心,每天总要烧一炉香,求上神保佑傅师傅。

可是,傅师傅还是被日寇抓住了。

原来,傅师傅白天睡觉,夜间蒙面而去,悄悄贴近鬼子哨兵,用绳索朝脖子里一套,背起来就走。

鬼子连连失踪,便布下了圈套,用草人化装成哨兵,人躲在暗处,傅师傅没防,便落到了鬼子手中。

日寇恨死了这个“冷面杀手”,决心杀一儆百,先让傅师傅游街,然后带到淮师的大操场,挖一个坑,活埋到胸部,再让人骑战马在操场里飞奔……
傅师傅死后,范师傅三天没吃没喝。

三天以后,他也失踪了。

不久,陈州抗日支队里多了一个做饭的老头儿。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对傅家豆腐薄、白、香、筋道的特点,以及范氏麻花形状独特、通体酥焦的特点的描绘,使读者对“陈州二绝”有了深刻的印象。

B.小说用语言和细节描写来表现范师傅和傅师傅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画线句子表现了傅师
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

C.小说写日本鬼子吃喝从来不给钱,还打了傅师傅,砸了豆腐店,既表现了日寇的蛮横嚣张,又推动了后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D.傅师傅惨烈的牺牲,深深地刺激和打动了范师傅,他在悲痛了三天以后,毅然走上了抗日的道路,体现了一个小人物的觉醒。

答案 B
解析“怒其不争”言过其实,应是无奈的心理。

8.文章开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傅家豆腐和范氏麻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描写“陈州二绝”的绝妙之处,照应标题。

②引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傅师傅和范师傅——这两样吃食的手艺人及其高超的手艺。

③为后文两家联合做生意,引来日本人的情节做了铺垫。

④从“二绝”入笔,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小说中范师傅和傅师傅两个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又有相似之处,请分析这两个形象的异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之处:①手艺高超,经营有道,“傅家豆腐卷儿范氏麻花儿”是陈州二绝,两家搭档,生意兴隆;②具有反抗精神,二人最终都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不同之处:范师傅隐忍胆小,傅师傅刚烈果敢,从被日本人欺负以后的态度可以看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纯仁,字尧夫,仲淹次子。

资警悟,八岁,能讲所授书。

皇祐元年进士,调知武进县,以远亲不赴,易长葛,又不往。

仲淹曰:“汝昔日以远为言,今近矣,复何辞?”纯仁曰:“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邪?虽近,亦不能遂养焉。

”父没始出仕,以著作佐郎知襄城县。

兄纯祐有心疾,奉之如父。

贾昌朝守北都,请参幕府,以兄辞。

宋庠荐试馆职,谢曰:
“辇毂
..之下,非兄养疾地也。

”卒不就。

襄城民不蚕织,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民益赖慕,后呼为“著作林”。

兄死,葬洛阳。

韩琦、富弼贻书洛尹,使助其葬,既葬,尹讶不先闻。

纯仁曰:“私室力足办,岂宜慁①公为哉?”知襄邑县。

时旱久不雨,纯仁籍境内贾舟,谕之曰:“民将无食,尔所贩五谷,贮之佛寺,候食阙时吾为籴之。

”众贾从命,所蓄十数万斛.。

至春,诸县皆饥,独境内民不知也。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

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苟能以责
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建中靖国②改元
..之旦,受家人贺。


日,熟寐而卒。

年七十五。

诏赙白金三十两,敕许、洛官给其葬,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宣,御书碑额曰:“世济忠直之碑”。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注①慁(hùn):打扰,扰乱。

②建中靖国: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
B.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
C.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
D.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
答案 D
解析原文标点: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义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

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

A项“挺然”修饰“不少屈”,不应断开。

B项“多”为“先疏族”的限定语,不应断开。

C项“夷易宽简”具体解说范纯仁的品性,不应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辇毂,本指皇帝出行乘坐的车驾,文中代指京城,有时也代指皇帝。

B.斛,古代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容量原为每斛十斗,后改为五斗。

C.改元,是指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为元年。

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带有褒扬评价性质的称号。

答案 D
解析谥号并非都是褒扬性质的,有美谥、平谥、恶谥之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纯仁天资聪颖,恪守孝悌之道。

在八岁时就能讲解他人传授给他的知识,父亲在世时不愿离家为官,细心照料患有心疾的哥哥范纯祐。

B.范纯仁克己奉公,拒绝官方帮助。

他哥哥去世时,洛阳府尹受当时政要韩琦、富弼所托,希望能帮助范纯仁操办丧事,被范纯仁严词拒绝。

C.范纯仁清廉节俭,秉持忠恕之道。

认为“忠恕”二字是他平生所学的精华。

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范纯仁都始终秉持忠恕之道。

D.范纯仁世济忠直,终受皇帝嘉奖。

他去世后受到朝廷优待,皇帝下令赠送治丧白金三十两,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皇帝亲笔书写碑额。

答案 B
解析“希望能帮助范纯仁操办丧事,被范纯仁严词拒绝”错。

洛阳尹是在范纯仁安葬兄长之后才惊讶事先没有听说,可见,洛阳尹事先没有提出要提供帮助,也就不存在“被范纯仁严词拒绝”一说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劝使植桑,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纯仁籍境内贾舟,谕之曰:“民将无食,尔所贩五谷,贮之佛寺,候食阙时吾为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范纯仁)鼓励百姓让他们种植桑树,有罪但情节轻微的人,就看(或依据)所种植的桑树的多少来减除对他们的处罚。

(2)范纯仁登记境内的商船,告诉商船老板说:“百姓将会没有吃的,你们所贩运的粮食,先储存在佛寺中,等到短缺的时候我就来收购粮食。


解析(1)所植:所字结构,所种植的桑树。

除:减除。

(2)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阙:通“缺”,短缺、缺乏。

籴:收购粮食。

参考译文
范纯仁,字尧夫,是范仲淹的次子。

范纯仁天资机敏颖悟,八岁时就能讲解他人传授给他的知识。

皇祐元年中进士,被调任武进县知县,以远离父母为由不去赴任,换为长葛县知县,他又不去任职。

范仲淹说:“你过去拿路远作为借口,现在近了,又有什么托辞?”范纯仁说:“怎么可以看重俸禄,而轻易离开父母呢?即使路近,也不能完全实现我的孝心啊!”父亲去世才出来做官,以著作佐郎身份担任襄城知县。

哥哥范纯祐有心痛的病,范纯仁侍奉他像对待父亲一样。

贾昌朝镇守北都,邀请范纯仁加入幕府,范纯仁以哥哥有疾推辞。

宋庠推荐他尝试担任馆职,他辞谢说:“皇帝车驾之下的京师,不是我兄长养病的地方。

”他最终没有去任职。

襄城百姓不养蚕织布,(范纯仁)鼓励百姓让他们种植桑树,有罪但情节轻微的人,就看(或依据)所种植的桑树的多少来减除对他们的处罚,百姓更加信任爱戴他,后来把所种桑树林称作“著作林”。

兄长去世,葬在洛阳。

韩琦、富弼写信给洛阳府尹,让他帮助范纯仁操办丧事,安葬后,府尹奇怪事先没有听说。

范纯仁说:“私家力量能够办到的,怎可以打扰您呢?”担任襄邑县知县,当时天旱很久没有下雨,范纯仁登记境内的商船,告诉商船老板说:“百姓将会没有吃的,你们所贩运的粮食,先储存在佛寺中,等到短缺的时候我就来收购粮食。

”众商人听从命令,积蓄的粮食有十几万斛。

到了春天,各县都闹饥荒,唯独襄邑境内的百姓不知道。

范纯仁性情平易宽容,不用严词厉色待人,道义所在,就挺身而出并不畏缩。

从平民到宰相,始终清廉节俭如一,所得俸禄赏赐,都用它来扩大义庄,先后因功绩得以恩荫子弟,大多先照顾远亲。

他曾说:“我平生所学,得到了‘忠恕’二字,一生受益不尽。

用它来在朝廷侍奉君上,对待同僚朋友,使宗族亲近和睦,不曾有片刻离开这一点。

”经常告诫子弟说:“人即使极为愚笨,要求别人却严明;即使聪明,宽恕自己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