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校准制度(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
1总则
正确使用配备监测所需的仪器设备,并对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标识、量值溯源、维护修理、降级或报废等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保证仪器设备处于有效控制状态、所有标准物质均可溯源到国家基准。

2职责
2.1化验室负责人负责仪器设备的核准周期、内校程序的技术审核。

2.2化验室设备使用者负责实施仪器设备的核准(包括内校)。

2.3化验室负责人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购、停用、报废的技术审核。

2.4化验室室负责仪器设备申购、保管、使用、维护、修理。

3仪器设备分类
3.1计量标准;
3.2计量器具;
3.3实验装置或实验设备;4仪器设备内校原则
4.1化验室根据监测方法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要求,提出仪器设备内校方案,污水处理厂对内校方案进行审核。

4.2仪器设备内校原则
(1)当地无法外校的仪器设备采用内部校准。

(2)本化验室有能力开展内校,且校准方法稳定可靠的仪器设备采用内部校准。

(3)校准频度高,使用频繁的仪器设备,在外校期间可开展内部校准。

5仪器设备内校管理
5.1严格执行设备管理相关制度,确保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的购置、验收、标识、流转、使用、维护、修理、报废等环节受控。

5.2使用者按内校程序或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正确校准仪器设备,并做好内校登记。

5.3精密贵重设备要做到专人使用、专人保管、专人校准、专人维护。

5.4仪器设备保管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精密贵重和影响监测结果的主要仪器设备应制定定期维护计划并按时实施。

维护过程和结果应记录。

化验室负责人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状况进行监督抽查。

6不合格仪器设备的控制
6.1任一仪器设备发生以下情况时,为不合格仪器设备:
(1)过载或误操作;(2)显示的测量结果可疑;(3)已损坏;
(4)通过检定(验证)、校准、比对等方式证明其有缺陷;(5)无任何校准状态标识;
(6)检定/校准有效期外或已停用的测量设备。

6.2一旦发现不合格仪器设备,应立即停止使用,贴红色“停用”标志,可能时应将其转移至非监测场所并进行有效隔离,严禁使用。

6.3对发现的不合格仪器设备,应检查和评估由于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监测所造成的影响,若已证实对用户造成了影响,应书面告知用户停止使用监测结果。

6.4不合格仪器设备修复后并经检定或校准证明其性能指标合格时,可以重新投入使用。

7仪器设备状态标识
7.1所有仪器设备都应贴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无状态标识的仪器设备视为不合格仪器设备,应停用。

8.7.2用绿色、黄色或红色标志分别标识仪器设备的合格、准用、停用状态。

(1)经检定、校准或检验证明性能指标符合要求;不必检定/校准,经检查功能正常(如计算机、空调等);或无法检定、校准或测试,经比对验证其性能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用合格证(绿色)标识。

(2)经检定、校准或测试,证明其性能指标在一定量限、功能内符合要求或降级使用的仪器设备用准用证(黄色)标识,并明示其限用范围。

(3)不合格仪器设备用停用证(红色)标识。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2)
1目的
通过对测量和监控装置的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产测量和检验室的产品检验。

3职责
3.1《测量和检验设备周期校准计划》由质量检验部经理负责审核,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

3.2质量检验部负责制定《测量和检验设备台帐》、《测量和检验设备周期校准计划》,并____实施。

3.3各使用部门负责所使用的测量和检测装置的管理。

3.4质量检验部负责测量和检验装置的集中送检。

4工作程序
4.1管理和校准的____
4.2校准
a)校准必须在规定的环境中进行。

b)根据有关检定规程或校验方法进行逐项校准。

c)对规定的受检点进行校准,逐点记录并填写良好历史记录卡。

d)检修人员应在协定的时间内,将收集的生产测量和监控装置。

4.3校准结果的处理
校准完成后,将校准标记贴在生产测量和监控装置的表面明显可见且不影响读数及操作之处。

校准合格的生产测量和监控装置贴合格证,“合格证”上应注明有效期。

对于测量设备中仅限于计量人员调整的装置,须加上封签,以防止他人误调;封签损坏的,在未查明原因前不可使用。

暂不使用或备用的生产测量和监控装置,由质量检验部分管人员审核后,贴封存条。

4.4检测设备使用的控制
4.5检测设备偏离校准状态的处理
4.6质量检验部负责保存校准结果的记录。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3)
是指对实验室、工厂或其他科学研究机构中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的规章制度。

校准是通过对仪器设备进行比对和调
整,以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仪器设备校准制度的要点:
1.校准频率:根据仪器设备的特点和使用条件,确定校准的时间间隔。

一般情况下,校准频率应为每年或每两年一次。

2.校准标准和参考设备:确定校准所采用的标准和参考设备,确保其精度和可靠性。

标准设备通常是具有国家或国际认可的准确度和稳定性的仪器。

3.校准程序:明确校准的具体流程和步骤,包括校准前的设备准备、校准测试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记录和报告的要求。

4.校准记录:准确记录每次校准的日期、设备标识、校准结果和调整数据等信息。

记录应保存在可靠的媒介上,并进行备份和归档。

5.校准报告:根据校准结果生成报告,包括校准前后的仪器特性数据、误差分析和校准结论。

报告应向用户和相关部门进行汇报,并保存到设备档案中。

6.校准验证:根据需要,进行校准结果的验证。

验证可以通过送检外部机构进行确认,或者与其他设备进行比较测试。

7.设备维护保养:建立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计划,以确保设备长期稳定工作。

维护保养包括定期清洁、调整、更换零部件等。

8.培训与管理:制定培训计划,确保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具备正确操作仪器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指定负责人对校准制度进行管理和监督。

通过建立和实行仪器设备校准制度,可以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提高科研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还可以满足质量管理体系和认证要求,并提高机构的声誉和竞争力。

是指为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一系列的校准程序、要求和规范的制度。

该制度为仪器设备的校准提供了指导,确保校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进行。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校准标准和方法:明确校准的标准和方法,例如使用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校准,或使用特定的校准流程和工具。

2. 校准频率:规定不同类型和用途的仪器设备的校准频率,以确保其持续的准确和可靠性。

3. 校准记录和报告:要求在每次校准完成后,制作校准记录和报告。

记录应包括校准日期、校准人员、校准结果等信息,并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4. 校准责任和权限:明确校准工作的责任和权限,确保只有经过培训和合格的人员才能进行校准操作。

5. 校准设备和环境:要求校准设备和环境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以确保校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校准管理和追溯性:建立校准管理体系,包括校准计划、校准记录的管理和追溯性管理,以确保校准工作的监控和追溯。

7. 校准库存和保养:确定校准器材和标准品的库存管理和保养要求,确保校准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通过建立仪器设备校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因仪器设备误差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同时,也为法规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审核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是指机构或组织为确保仪器设备的测量准确性、可靠性和可追溯性而制定的规范和程序。

这个制度包括以下内容:
1.校准范围:明确需要校准的仪器设备范围,包括所涉及的测量参数和测量范围。

2.校准频率:根据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使用条件,确定校准的时间间隔。

3.校准标准:设立适当的校准标准,确保校准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可以使用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或自定义标准进行校准。

4.校准程序:编制详细的校准程序,包括校准前的准备工作、操作步骤、记录和报告等。

5.校准资质:确定校准人员的资质要求,包括教育背景、培训和经验等。

6.仪器设备管理:建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购置、验收、保存、维护和报废等。

7.校准记录和报告:记录校准过程中的关键数据,编制校准报告并保存,以备查证或追溯。

8.内部审核和评审: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评审,确保校准制度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9.外部评审和认证:通过外部机构的评审和认证,证明校准制度符合相关国际或行业标准。

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校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的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产品质量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同时也符合质量管理体系和评审要求。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6)
一、制度目的与依据
1.1 目的
仪器设备校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重复性,保障实验室工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1.2 依据
本制度的依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法律法规和标准:
(1) 《计量法》及其实施办法
(2) 《实验室认可准则》
(3) 国家相关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所有需要校准的仪器设备,包括测量仪器、分析仪器、实验仪器等。

三、校准的定义和目标
3.1 校准的定义
校准是通过与标准或已校准仪器比较,确定仪器设备的量值与标准之间的偏差,并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修正,使仪器设备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靠的过程。

3.2 校准的目标
(1) 确保仪器设备的量值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重复性
(3) 保障实验室工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四、校准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职责
4.1 校准管理的责任部门
校准管理的责任部门是实验室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仪器设备校准的相关政策、标准和程序。

4.2 校准管理的职责
(1) 指定校准机构和校准方法
(2) 建立仪器设备校准档案,包括校准计划、校准记录和校准证书等
(3) 定期检查和维护校准仪器,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4) 组织仪器设备的校准工作,制定校准计划和执行校准任务
(5) 负责校准仪器和校准方法的培训、考核和审查工作
五、校准的程序和要求
5.1 校准的程序
(1) 校准计划的制定:根据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校准计划。

校准计划应包括校准日期、校准仪器、校准方法和校准机构等内容。

(2) 校准执行:按照校准计划安排校准任务,确保校准工作按时完成。

在校准过程中,需要进行校准记录和校准证书的填写和领取。

(3) 校准结果的分析与处理:根据校准结果,对仪器设备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进行评估,并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修正。

(4) 校准仪器的维护和管理:对校准仪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5) 校准结果的审查和确认:由质量管理部门对校准结果进行审查和确认,并进行记录和归档。

5.2 校准的要求
(1) 校准应由具备合法资质的校准机构进行,校准机构应具备相关的认可证书和检测能力。

(2) 校准记录和校准证书应真实可靠,包括校准日期、校准仪器、校准方法、校准结果等信息。

(3) 校准结果应有明确的判定标准和评估方法,如偏差限、不确定度等。

(4) 校准结果应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对超出限值的仪器设备需进行调整或修正。

六、校准的管理与监控
6.1 校准档案管理
校准档案应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管理,包括校准计划、校准记录、校准证书和校准仪器的检查和维护记录等。

6.2 校准周期管理
根据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确定合适的校准周期。

常用的校准周期包括每年、每季度、每月等。

6.3 校准人员培训和考核
校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校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并记录培训和考核结果。

6.4 校准结果监控
质量管理部门应对校准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措施。

对于出现重大偏差或不合格现象的仪器设备,应暂停使用并进行修复或更新。

七、附则
7.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7.2 对于已经投入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及时进行校准,并建立相应的校准档案。

7.3 对于即将到期的校准仪器,应提前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准确度和可靠性。

7.4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质量管理部门所有。

以上是仪器设备校准制度的主要内容,旨在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重复性,保障实验室工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11页共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