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0—14题。

(20分)
灵魂曝光
[美国]马克·吐温
一座叫赫德莱堡的小镇,这个镇里的人向来以诚实著称,镇里有位德高望重的理查兹先生。

这天一个陌生人背着一只大口袋去他家,把袋子放在地上说,“请您把它藏好,袋子上系着一张字条,一切都在上面写着。

”说完,陌生人就走了。

理查兹忙解下字条,上面写着:
我以前是一个赌徒,有一次我赌输了钱走投无路,在途经贵镇时,有位好心人给了我二十块钱。

后来我靠那二十块钱在赌场里发了大财。

我现在想报答那个好心人,可我不知道他是谁,我只记得他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麻烦您用公开登报的方式帮我寻找,谁要是说得出那句话的内容,谁就是我的恩人,袋里的金币就归他所有。

我把那句话的内容写在袋子里的一个信封里,一个月以后的星期五请贵镇的柏杰士牧师在镇公所进行公证。

看完,理查兹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但这个念头只在他脑子里一闪而过,最终他还是决定去找本镇报馆的主编柯克斯。

第二天,报纸出来了,整个小镇都轰动了。

这天,邮递员给理查兹夫妇送来一封信。

信上写着:那个给钱的人是已经去世的固德逊,当时他说的是:“你不是一个坏人,快去悔过自新吧。

”理查兹夫妇兴奋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一个月后的星期五终于到了。

一大早,镇公所坐满了人,柏杰士牧师从袋子里拿出那个信封拆开,朗读道:“那句话是——你不是一个坏人,快去悔过自新吧。

”接着柏杰士告诉大家,他收到十几封信,每封信都写着:“你不是一个坏人,快去悔过自新吧。

”接着他一封一封开始念信。

这些信里有银行家宾克顿、报馆主编柯克斯、造币厂老板哈克尼斯等,都是镇里赫赫有名的人物。

人们终于明白,原来这是一场贪财的闹剧。

坐在场子里的理查兹夫妇紧张极了,“上帝呀,下一封该轮到我了!”可是,柏杰士在口袋里摸了半天,说:“没有信了。

”理查兹夫妇听到这句话愣住了。

柏杰士从钱袋里捧出一把金币看了看,突然惊讶地说:“上帝,这全是镀黄的铅饼!这里还有一张字条。

”说着,他展开字条,念道:赫德莱堡的公民们,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二十块钱和金币。

有一天我路过你们这里,受到了你们的侮辱。

因此我故意设了这个圈套,让你们镇里最有名望的人都出丑。

柏杰士不由地低下头,说:“他赢了,他的那袋假金币把我们全镇的人都打败了!”
“不,有一个人他没有打败,那就是理查兹先生。

”说话的人话音刚落,赫德莱堡的人一起高叫起来:“理查兹万岁,万岁理查兹!”理查兹夫妇得到这样的荣誉后,反而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这天,柏杰士托人送来一封信。

理查兹赶忙关上房门,拆开信一看:
那一天我是存心救你,你的信我并没有丢失。

我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报答你曾经挽救过我的名誉。

我是一个知恩必报的人。

柏杰士……
10.“理查兹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念头一闪而过”?(3 分)
11.这篇小说情节跌宕,引人入胜。

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4 分)
12.“柏杰士牧师”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4 分)
13.小说具有极强的讽刺性,请自选两例作简要赏析。

(4 分)
14.下面是这篇小说的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5 分)
结尾一:理查兹看完这封信,顿觉天旋地转,他想,完了,自己的把柄落在了柏杰士的手里。

从此,理查兹夫妇时刻经受着悔恨和怕事情败露的双重折磨,不久就患了重病去世了。

结尾二:理查兹看完这封信,顿觉浑身轻松,他想,这下好了,曾经的恩赐终于有了回报。

从此,理查兹夫妇的声望越来越高,小镇上的人都对没有被“那袋假金币”打败的这对夫妇毕恭毕敬。

参考答案:
10.答案:不去登报寻找“好心人”,自己吞没袋里的金币;想到自己是以诚实著称,是德高望重的,这一手法过于低劣。

(第一问1 分,第二问2 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
11.示例:“德高望重”的理查兹收到陌生人的一袋金币和信件,该怎样处理?这是悬念一;
公证这天,哪个“好心人”能得到这袋金币?这是悬念二;柏杰士为什么不宣读理查兹的信?这是悬念三;理查兹夫妇保住荣誉后会怎样?这是悬念四。

而悬念的破解既出人意料,又符合情理。

这样的情节设置,不但吸引读者阅读,而且有助于表达主题。

(内容分析 3 分,指出效果 1 分。

从其他角度分析情节且言之成理亦可。

有欠缺酌扣。

) 12.答案: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写请柏杰士公证,柏杰士读信和故意隐瞒理查兹的信以及给理查兹写信等内容,使情节不断推进。

②深化小说的主题。

柏杰士作为公证人却并不公正,而且在给理查兹的信中更是表现出虚伪和卑
劣,从而从广度上揭露了人性的丑陋。

(4 分,每点2 分,其中作用、分析各1 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3.示例:①称理查兹为人“诚实著称”、“德高望重”,而其行为却虚伪、卑劣,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意味;②陌生人设置的一个圈套,在一个小镇上演了一场贪财的闹剧,使镇里最有名望的人都出了丑,极其辛辣地讽刺了这些人在金钱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贪婪和虚伪。

(4 分,每点2 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答案:可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方面分析,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5 分,至少从两个方面作分析,各2 分,语言表达 1 分。

有欠缺酌扣。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一个年轻人,穿着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他的大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插袋里面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这个毅然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

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俩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1942年暑假,卢夫人产期将近,坪石镇没有妇产医院,夫妇俩只得乘小船去火车站,再转火车到湖南某县城。

卢夫人出院后,卢鹤绂开始操持家务。

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满地。

一日三餐忙完后,便在油灯下备课。

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1944年,卢鹤绂向西逃避战乱。

途经贵州的元宝山,那里土匪出没,烧杀抢掠,大家都不敢前行。

卢鹤绂上山找土匪头子,说“现在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从国外回来抗战”,还把教授聘书给他看。

土匪头子一看是这种情况,非常感动,第二天派人把卢鹤绂一行送下山,还给他们发了土匪间的“特别通行证”,可保卢鹤绂之后畅行无阻。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

他于1942年写成、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55年,卢鹤绂被高教部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任教,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

在后来的“两弹元勋”中,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当时的北大,教学条件非常落后,有些实验无法进行,教学难度很大。

为突破难点,卢鹤绂采用了深入浅出、不看讲稿的讲解,许多本来很难理解的核物理过程,经他讲解,学员们理解得都特别深刻。

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

从1970年至1985年,他留下大量科研笔记。

他的日记和一般人的不一样,在封面上标着“红”和“专”两类,“红”是记录日常生活的,“专”则记录专业内容。

原来,他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

1995年,8l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1/10。

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

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公演并得到好评。

在美国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

他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一种‘醒脑剂’。

还有,经常唱京剧可增大肺活量,对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很有好处。


他甚至把京剧带到了物理课堂上。

在讲到物理学上的概念马鞍点时,卢鹤绂说:“记得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那个地方就是马鞍点。

”说完竞唱了几句京剧。

这样一唱,气氛变得十分活跃,马鞍点的概念也深深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了。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

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

(摘编自《新民周刊》2014年第27期)
相关链接
①卢鹤绂(1914-1997),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

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曾测定锂7、锂6的天然丰度比,被国际公认为准确值而长久采用。

在国际上首次公开发表估算铀235原子弹及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体积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1950年代,提出了容变黏滞弹性理论,其弛豫压缩基本方程被誉为“卢鹤绂不可逆方程”。

先生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上海市副主委等职,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爱国热忱,弥老弥坚。

八十高龄时尚言欲“再为国服务20年”。

先生一生,治学、育人、爱国,身体力行,如日之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育科研工作者和莘莘学子。

《卢鹤绂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②文化大革命以后,1979年12月至1981年6月,卢鹤绂应美国一所大学和二次诺贝尔奖得主巴丁的邀请在美国成功地进行了学术访问,在2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讲课或作学术报告,邀请方对卢鹤绂的学术水平作了很高评价,并认为虽经10年“文革”荒废,他对物理学进展仍了如指掌。

卢鹤绂的研究成果多而且质高,大多具有首创性,涉及范围又广,原子物理,分子物理,从实验到理论,是一个多才的物理学家。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卢鹤绂回国时,正是中国的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他也许知道国内的科研条件一定不会好,便带回了大量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想用教学和科研来参加抗战。

B.卢鹤绂1941年11月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学校本部时,任理学院院长的康辛元在迎接中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表达了对卢鹤绂夫妇无比的敬佩之情。

C.卢鹤绂毅然决定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回国抗战,但国内条件让他无法顾及教学与科研,只能白天操持家务,背着孩子劈柴、做菜,收拾满地的鸡屎牛粪。

一日三餐忙完后,才能在油灯下备课。

D.在元宝山上,面对土匪头子,卢鹤绂无所畏惧。

“现在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从国外回来抗战”,当土匪头子听了卢鹤绂的话和看了卢鹤绂的聘书,非常惭愧。

E.无论在怎样的特殊条件下,卢鹤绂一方面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另一方面一生致力于物理基础理论上的教育工作,成为被国际学界公认的“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科学家。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卢鹤绂夫妇“天堂坠入了地狱“请结合材料简述。

(6分)
(3)在文中卢鹤绂说:“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结合材料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4)“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B (3 分)E ( 2分)A(1分)(A “也许……便”属多余,无需推测(1分),C 项国内条件让
他无法顾及教学与科研,只能……,才能……;前后推理不正确。

D项不是“惭愧”,是“感动”。


(2)(6分)①从生活环境上看,卢鹤绂所在学校坪石镇周边没有医院,妻子生产要辗转到湖南某县城,出院后需操持家务;为逃避战乱,冒生命危险与土匪头子交涉。

(2分)②从教学上看,要在油灯下备课,并且他的课堂是在一座古庙里,为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的教学条件非常落后,有些实验无法进行,教学难度很大。

(2分)③从科研上看,战争炮火中,学术杂志难得,一旦获得,卢鹤绂就会全部手写抄录下来,无论环境怎样恶劣,都一直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

“文革”特殊时期,卢鹤绂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便将日记分为“红”和“专”两类。

(2分)
(3)(6分)①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就是一片天,卢鹤绂的文章《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是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敢于戳洞的人就不怕被人认为是疯子,表现了卢鹤绂敢于质疑权威的胆识和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求真精神。

(2分)②“不过……罢了”的语气,表现了卢鹤绂在科学研究中的谦虚态度和坦诚精神。

(2分)③句中的“洞”还指世俗观念。

这种观念是人们对爱因斯坦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

所以面对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此文章,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2分)(4)(8分)①勇于承担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

(2分) ②有胆量不畏环境险恶不畏科学泰斗。

(2分) ③酷爱京剧,京剧与物理课堂巧妙融为一体。

(2分)
④一腔爱国情怀体现在科学与京剧爱好中。

(每点2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21分)
回家
龙应台
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放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

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

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

我们要去搭火车。


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说:“我不认得这里,我要回家。


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没穿白袍,这时一大步跨上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

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

”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

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

”她开步走了。

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戚戚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的手,不会跌倒的。

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

”她真的把脚大跨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戚戚低头走起碎步来。

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霎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

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

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

”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火车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键,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

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地站了起来。

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

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

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射进来。

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

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暖度可以让她稍稍安心。

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

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在那段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16.文中的主人公是母亲,根据种种细节,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4分)
17.本文以“回家“为题,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这个题目作一简要分析。

(6分)
18.文中多处语言表述深沉蕴藉,富有内涵。

结合全文意思,请说说结尾处划线句子“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的含义。

(4分)
19.本文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从多个角度抒发着作者的生命感悟。

请选择一个最打动你的细节加以分析(可从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等角度展开分析)。

(7分)
参考答案:
16. ①罹患老年痴呆症,儿女孝顺体贴;②无时无刻不在焦虑着要“回家”。

【每点2分】( 4分)
17. ①从结构上看,“回家”是串联全文的线索:送母亲回家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作者一切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在这一过程中生发。

②从内容上看,“回家”语带双关:一方面,它既是母亲多次表达的心愿,也是儿女送母还家的真实行为;另一方面,在抽象的哲学层面上,“回家”也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共同的诗意,或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所说,“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的归宿……”【意思对即可。

每点3分。

】(6分)
18. ①母亲被时间之流带至她当下的现实:时间的这种“带领”自生命之初就已开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母亲急于要回的“家”并不存在于空间中,而是以记忆的方式存在于“时间”里。

因为时间不可逆,所以她的“家”是无法在现实中真正返回的,这既是母亲的悲哀,也是人类共同的悲凉之处。

【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4分)
19. 分析举例。

①母亲在火车上站立、行走,急于回家的细节。

②通过对车厢黯淡环境的描述,烘托出一种不安定感,为后文母亲的行为作出铺垫;③通过对母亲站起、张望、行走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生动刻画出她寻求安全感的强烈的心理反应;④最后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观者的印象:母亲的坚持和无助都让人心酸和心碎。

(7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

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

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

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

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

孙坚举义兵,盖从之。

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

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

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

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①谬误。

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

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

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

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

”遂杀之。

县中震栗。

后转春谷长,寻阳令。

凡守九县,所在平定。

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ks5u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②床中。

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

”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

拜武锋中郎将。

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

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

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

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

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

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

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
注:①擿(tì):揭发。

②厕:侧,旁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北走董卓走:投奔 B.诸山越不宾宾:礼貌
C.渐容人事容:包容 D.山越怀附怀附:心怀不轨
8、以下各组句子中,总体上最能表现出黄盖“文治武功”的是(3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