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鹏程——论文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选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1.引言
2.概括介绍文化和习语
3.就不同学者提出的文化翻译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其中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及关于文化与翻译的论述是重点。
4.从历史背景、宗教思想、社会体制、自然环境和生活状况等来源方面比较习语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5.阐释并论述一套英语习语汉译的方法。
[13]英语的习语[J].《外国语》.1979年第4期p.1.
[14]李军,韩晓玲.The Trans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mon English Idioms.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P4, 2002.
[15]孙立恒.English Idioms and Their Translation..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Nov, 2002.P110.
[5]孙彩霞.Βιβλιοθήκη 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周海生.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7]肖宜宁,应巧雅.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文教资料,2006年36
期.
[8]潘晔.习语翻译与英汉文化差异[J].林区教学,2007年05期.
汉英两种语言产牛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要处理好翻译屮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ACultural Approach toTranslation of
[16] A Book of English Idioms: with explanations.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56, P.Ⅵ.
[17]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词典编写组.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Idioms.商务印书馆,1982.
English IdiomsintoChinese
******************************
学 号:************
专业年级:英语2012届
***************************
外国语学院制
2011年12月16日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择课题的背景、选题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6.探讨习语翻译中有争议的两个问题:一是文化与习语的可译性,二是对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7.结论部分,总结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英语习语前需要仔细思考其中的中英文化差异,然后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给出好的译文。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
四、选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我平时喜欢研究英语的习语,尤其是怎样把英语习语翻译成中文。并且课余时间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书籍。
[9]李雪莹.英汉习语的跨文化翻译[J].南昌高专学报,2010年01期.
[10]陈燕.论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效果对等处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11]张玲,康丕菊.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2]倪维一,欧阳晓夏.英汉习语的差异与翻译[J].青年科学,2010年01期.
理论:文化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实践意义: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涉及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英语习语的翻译将会更加准确,这也更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011年12月24日开题
2012年03月31日初稿(打印件或电子文档)
2012年04月08日中期检查
2012年04月15日二稿(打印件或电子文档)
2012年04月30日终稿(打印件和电子文档)
2012年05月09日论文评阅
2012年05月19日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张培基等编著.《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版.
背景: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习语折射着英语语言民族在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准确掌握英语中的习语,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从而更加准确、传神地使用英语。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流传下来的习语不仅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因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折射出特有的思维定势和语言习惯。西方文明强调天人对立、侧重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由此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的人生观。故英语习语中有"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西方文化精神也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最常见的词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materialism"(唯物主义)、"Pragmatism"(实用主义)以及俗语"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面包为生命支柱。)等,形成了英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和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人生信条,因此又有"Money talks"、"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习语。蔡昌卓指出:“语言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的语言变迁跟自然环境和生产实践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社会集团或民族群体的生产力发展、文化形态的变异、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外来民族的融合等等无不在语言中留下影像,而这些影像更多的分布在语汇方面。习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习语来自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经验和民族形式。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是语言中独立、不规则而固定的因素。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Juri 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
[18]林承璋,刘世平.《英语词汇学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19]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8-82.
[20]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注:本表一式两份,装入学生资料袋。
[2]蒋坚松.黄振定主编:《语言与翻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3]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论英汉翻译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9月第一版.
[4]曲明江.习语翻译要充分注意英汉文化差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客观条件:在大学几年所学的翻译课程中,学过一些关于习语的翻译方法,课本上有大量的例子与翻译理论,再加上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介绍,这些都有助于本选题的写作。
五、翻译进度安排
2011年11月30日选题编制、审定与确立
2011年12月7日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
2011年12月17日上交开题报告
二、选题研究现状(包括目前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情况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英语习语一直是国外语言学者研究的热点。其理论建树主要涉及习语形式和语义的研究、习语的功能研究和习语的认知研究。国内对于英语习语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初期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英语习语的类型、形式、语义、句法特征、词源及翻译技巧等。Smith(1925)发表了《词与习语》(Words and Idioms)一书,成为早期习语研究的代表。他主要探索习语的来源和结构,并对习语的来源进行了分类,同时强调了习语的基本特征。Smith 也很注意习语内部结构的奇特性,但很少涉及习语的翻译。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一时期的代表C.F.Hockett强调了文化差异和解释习语中的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习语研究的步伐较为缓慢。以B.Fras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开始用生成转换理论来研究习语的深层结构,提出了习语固定性等级(Frozenness Hierarchy)的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习语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语音和语法规则,还应包括对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获取。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它从各方面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可以说,习语的民族色彩最为鲜明。另外,习语的真实含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组合。因此,如果不清楚习语的文化背景,或单从字面上进行解释、翻译,难免误入歧途。我们学习习语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它的“认知意义或词典意义”,而要了解语言词汇特定的文化内涵,也只有做到对词汇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习语。
研究内容:
1.引言
2.概括介绍文化和习语
3.就不同学者提出的文化翻译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其中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及关于文化与翻译的论述是重点。
4.从历史背景、宗教思想、社会体制、自然环境和生活状况等来源方面比较习语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5.阐释并论述一套英语习语汉译的方法。
[13]英语的习语[J].《外国语》.1979年第4期p.1.
[14]李军,韩晓玲.The Trans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mon English Idioms.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P4, 2002.
[15]孙立恒.English Idioms and Their Translation..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Nov, 2002.P110.
[5]孙彩霞.Βιβλιοθήκη 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周海生.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7]肖宜宁,应巧雅.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文教资料,2006年36
期.
[8]潘晔.习语翻译与英汉文化差异[J].林区教学,2007年05期.
汉英两种语言产牛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要处理好翻译屮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ACultural Approach toTranslation of
[16] A Book of English Idioms: with explanations.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56, P.Ⅵ.
[17]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词典编写组.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Idioms.商务印书馆,1982.
English IdiomsintoChinese
******************************
学 号:************
专业年级:英语2012届
***************************
外国语学院制
2011年12月16日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择课题的背景、选题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6.探讨习语翻译中有争议的两个问题:一是文化与习语的可译性,二是对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7.结论部分,总结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英语习语前需要仔细思考其中的中英文化差异,然后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给出好的译文。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
四、选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我平时喜欢研究英语的习语,尤其是怎样把英语习语翻译成中文。并且课余时间比较喜欢阅读一些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书籍。
[9]李雪莹.英汉习语的跨文化翻译[J].南昌高专学报,2010年01期.
[10]陈燕.论习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效果对等处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11]张玲,康丕菊.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2]倪维一,欧阳晓夏.英汉习语的差异与翻译[J].青年科学,2010年01期.
理论:文化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实践意义: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涉及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英语习语的翻译将会更加准确,这也更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011年12月24日开题
2012年03月31日初稿(打印件或电子文档)
2012年04月08日中期检查
2012年04月15日二稿(打印件或电子文档)
2012年04月30日终稿(打印件和电子文档)
2012年05月09日论文评阅
2012年05月19日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张培基等编著.《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版.
背景: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习语折射着英语语言民族在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准确掌握英语中的习语,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英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从而更加准确、传神地使用英语。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流传下来的习语不仅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因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折射出特有的思维定势和语言习惯。西方文明强调天人对立、侧重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由此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的人生观。故英语习语中有"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西方文化精神也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最常见的词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materialism"(唯物主义)、"Pragmatism"(实用主义)以及俗语"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面包为生命支柱。)等,形成了英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和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人生信条,因此又有"Money talks"、"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等习语。蔡昌卓指出:“语言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的语言变迁跟自然环境和生产实践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社会集团或民族群体的生产力发展、文化形态的变异、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外来民族的融合等等无不在语言中留下影像,而这些影像更多的分布在语汇方面。习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音韵和谐,琅琅上口。习语来自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经验和民族形式。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是语言中独立、不规则而固定的因素。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Juri Lotman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
[18]林承璋,刘世平.《英语词汇学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版.
[19]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8-82.
[20]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注:本表一式两份,装入学生资料袋。
[2]蒋坚松.黄振定主编:《语言与翻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3]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论英汉翻译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9月第一版.
[4]曲明江.习语翻译要充分注意英汉文化差异[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客观条件:在大学几年所学的翻译课程中,学过一些关于习语的翻译方法,课本上有大量的例子与翻译理论,再加上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介绍,这些都有助于本选题的写作。
五、翻译进度安排
2011年11月30日选题编制、审定与确立
2011年12月7日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
2011年12月17日上交开题报告
二、选题研究现状(包括目前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情况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英语习语一直是国外语言学者研究的热点。其理论建树主要涉及习语形式和语义的研究、习语的功能研究和习语的认知研究。国内对于英语习语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初期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英语习语的类型、形式、语义、句法特征、词源及翻译技巧等。Smith(1925)发表了《词与习语》(Words and Idioms)一书,成为早期习语研究的代表。他主要探索习语的来源和结构,并对习语的来源进行了分类,同时强调了习语的基本特征。Smith 也很注意习语内部结构的奇特性,但很少涉及习语的翻译。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一时期的代表C.F.Hockett强调了文化差异和解释习语中的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习语研究的步伐较为缓慢。以B.Fraser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开始用生成转换理论来研究习语的深层结构,提出了习语固定性等级(Frozenness Hierarchy)的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习语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语音和语法规则,还应包括对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获取。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它从各方面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可以说,习语的民族色彩最为鲜明。另外,习语的真实含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组合。因此,如果不清楚习语的文化背景,或单从字面上进行解释、翻译,难免误入歧途。我们学习习语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它的“认知意义或词典意义”,而要了解语言词汇特定的文化内涵,也只有做到对词汇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