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下的浚县正月古庙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家笔下的浚县正月古庙会
作家笔下的浚县正月古庙会
双击自动滚屏
作者:马金章张富民
有名作家田中禾的《深闺识秀》,洋溢着一种登大伾、逛庙会时的错愕不已和有幸与宽慰的感情色彩:
到浚县跑了一趟才知道自己的目光如豆,本来近在身旁的这个豫北小县竟是全国百座“中国历史文假名城”之一。
听闻时心存疑问,看了一天,忍不住喜爱上它了,看来这头衔名不虚传,当之无愧。
私下里一边有幸,一边后怕,省内外的县城跑过好多,为何没到这儿来过?要不是这趟周末小游,说不定真会把个好地方错过,铸成平生憾事。
说真的,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县城,它让我感觉既新鲜又古老。
新鲜是因她的城势,大伾、浮丘两山对峙,淇水、卫河两水环穿,黄河故道走过城东,固然现在已经是沃野平畴,
但仍令人隐约看见大河的影子滔滔北去,唤起心中无穷沧桑。
它这类与大自然相依与历史相融的层次和古朴面目,一下子便
拉远了我与现代都市的距离,使心中的灵性油然清醒。
它有山城的韵致,却略去了曲折;有平原的安适,又多
出些嵯峨。
一处摩崖镌刻“云林画法”四字横幅精粹地道出了
大伾山的风采。
游大伾山,确如观瞻元朝画家倪瓒(云林子是他的号,他用侧锋画山,创“折带又皴”,风格遒逸,作品被
称为画中逸品 )的画,石壁峭立,林木挺秀,斧劈、披麻融为
一体,能够从中领会倪瓒的笔触。
但是山其实不高,盘桓于幽
林、山道、佛寺之间,兴味正浓,人已登临山顶。
放眼望去,黎阳古城、黄河故道一览无余,固然倪瓒的山川几乎不点缀人物,但瞭望河山,自己已经是画中人。
这里到现在保存着黎阳正月庙会的古老传统,从大年初
向来到二月二,晋、冀、鲁、豫四省商贾、香客云集,大佛
脚
下人流如潮,各个寺庙香烟缭绕。
朋友们相约春节来赶庙会,
拥堵于芸芸众生之中,买几个泥猴、石刻,感觉着千年古风,
真是别有一番情味。
有名作家、诗人、鹤壁市文联原主席关劲潮,占时节之
机,居地利之便,得人和之势,几乎年年纪岁到正月庙会上
采风,在报刊上发布了许多有影响的诗歌散文作品。
他的《庙会撷趣》,以汪洋恣肆而又精良秀美的文笔,描述出了浚县
千年古庙会图腾般的人文精神和弘大气概。
欲领会浚县风俗,要感知黎阳 (浚县古称黎阳 )民情,不必
走遍村村镇镇,只可看看此地庙会便全但是知。
庙会,自然是因庙而兴会。
浚县的大伾、浮丘二山之上,佛寺古庙耸峙,祠庙宫阁林立。
况那山因寺庙而美,寺庙因
山而名。
便招来四方游人,八方香客。
历史延传下来的一年
一度的庙会,也就越来越盛。
庙会自阴历正月初始,到二月
二方罢。
规模之大,招人之多,旷日之久,恐黄河以北,盖
无此二也。
元宵节闹花灯、玩社火之时,就是庙会极盛之日。
城镇
农村众多民间艺人,自四周八方云集县城,在欢闹中取乐,
在耍逗中献艺。
踩着高跷来的,划着旱船来的,扭着秧歌来
的,打着腰鼓来的,全都着了戏装,画了脸谱,戴了面具,
歌舞鼓动,八门五花,把个浚县古城闹得春阳浮动,人心沸
腾,正气大振。
一年里,这是最喧闹的日子,也是最欢喜的
日子。
不单县城倾城阖户,肩臂相摩,乡间也是村不落户,
户不留人。
村村寨寨通往县城的路,成了人的河,人的江,
县城便成了纳百川、汇巨流的人海了。
上百万男男女女、老
老小少拥簇着,从十字街的文治阁向来漫溢到大伾山上,足
有三五里之长哩。
远而望之,让人想起钱塘江八月的大潮。
观社火、看喧闹的队伍,你挤我拥,呼亲唤友,仿佛只有在
呼叫喧闹中,他们才能看得过瘾,玩得畅快,才能获得艺术
的享受,精神的知足。
古城内外,自早到晚,人声如潮,温风如酒,山色如烟。
入得人流,人必相携相挽,步步留意,却又步步不自主。
那
些父亲母亲者,紧牵小孩,小孩夹裹于人缝,左钻右挤,上蹿下
跳,呼爹叫娘,笑啼杂之。
人最浓密的地方,更无一线空隙,几乎潮涌般往前平拥。
前往者多,后回者少。
后回者经不住
前拥者的大浪,只得又被倒推回去,连叫苦都来不及。
买者,卖者,耍者,看者,玩者,逛者,车儿撞车儿,篮儿碰篮儿,脚踩脚,肩摩肩,当面,眼看眼。
都是一忽而过,一闪而
前,碰疼了,踩伤了,你也瞅禁止是谁造的罪,只能忍痛作
罢,仍拥堵着去看前方的景致。
其实,庙会上为数最多的,仍是游人和香客。
或为爬山
参观而来,或为瞻佛拾趣而来,或为怀古探幽而来,或为寻
根觅情而来。
有来孔庙朝拜贤人的,有来吕祖祠敬奉神仙的,
有进香禹王庙兴国寺的,有进香天宁寺碧霞宫的。
庙前寺后
烟雾缭绕,洞内洞外熏香蒸腾。
那些捧香膜拜的皆是村妇老
妪,那分忠诚,那分自信,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一位跪在大
佛前的老太太,拽着身旁的孙女,让其跪下。
可她那苗条俊
秀的孙女,望着大佛直笑,就是不跪。
老太太无能为力,便
替孙女拜了三拜,叩了九叩,其孙女直乐得笑破了嘴。
至夜,庙会盛景不衰,山上火把如龙,山下花灯如星,
明月醉了山松影,灯火亮了万家楼。
忽而,锣鼓如沸如撼,
爆竹如雷如闪,礼花如金如玉。
在人不经意之时,自街心腾
地蹿出一条长长的火龙,欲腾欲跃,抬头摆尾,曲曲向前。
紧随着,即是一对雄狮出山,但见它颤动全身红毛,张着血
盆大口,朝手持绣球站立中间的美少年猛扑过去。
美少年却
灵巧灵一闪,两只雄狮皆扑了空,只得翻了筋斗,又是一阵
追扑。
此时,焰火之花一簇美过一簇,喝采之声一浪高过一
浪。
直到月色凄凉,钟声响留宿半,才见歌舞休,游人散。
外处游人,临时于山上歇夜,隐约听得松涛涌翠,月流融融。
闲僧替他们静静祷告:希望这月色、这松香,化作游人一缕舒适
的清梦
2005 年正月,今世作家、有名风俗学家孟宪明先生一
走进浚县古庙会,马上被裹挟在了人流中,这个走进风俗犹
如投进母亲怀抱的学者,那一刻,喜悦异样,不由惊讶:“好
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这才是过年的感觉。
浚县庙会,是民
间的精神盛宴! ”这些年,孟宪明在《民间庙会》、《中原庙会》、《中国庙会文化》、《民间拜神》等著作中,深刻地阐述了浚
县古庙会文化。
另一位风俗学家、民间艺术家倪宝诚,不知赶了多少次
浚县正月庙会,也不知在浚县结纳了多少民间艺人。
那年,
他在浚县大伾山古庙会上检查接见时,一位卖民间木玩具“哗
啦棒”的老人认出了倪先生,看到城里来的专家,这位老艺人显得特别激动。
能够说,在浚县正月庙会上的民间艺人,不
知道自己乡镇长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倪宝诚老师的唯恐不多。
在倪宝诚先生《浚县泥咕咕》一书中可感知他对浚县庙会和
浚县民间艺术的浓重感情。
(据《浚县正月古庙会》)
,,。